“三大作風”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的學習體會
左大培
(2005年2月15日)
毛澤東1945年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政治報告『論聯合政府』中,系統地闡述了中國共產黨的“三大作風”,這就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作風,和人民群眾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作風以及自我批評的作風”。
按照毛澤東的經典表述,“自我批評的作風”意味著“認真的自我批評”,意味著“經常地檢討工作,在檢討中推廣民主作風,不懼怕批評和自我批評”。正因為如此,“自我批評的作風”有時也被概括為“批評和自我批評”。
但是,單純鼓勵相互批評有可能助長以批評為手段爭權奪利和整人的風氣。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領袖們因此強調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有機結合,以便要求共產黨員特別是黨的高級干部容許他人批評,聽取有利于黨的事業的正確意見,承認自己的錯誤即“進行自我批評”并在此基礎上“糾正錯誤”。也正因為如此,毛澤東在提倡“批評和自我批評”時將之強調為“自我批評的作風”。
盡管如此,鼓勵相互批評仍然是自我批評的基礎。毛澤東本人在闡述“自我批評的作風”時,明確指出這是一種“民主作風”,強調它的基本精神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就是說,“自我批評的作風” 意味著,必須保障人民群眾公開地、認真而負責任地批評每一個黨員、包括批評黨的每一個高級干部的權利。在延安時期,有老百姓詛咒“老天爺為什么不把毛澤東用雷擊死”,而毛澤東卻不準當地政府將說這種話的群眾治罪,這就是保障群眾批評權利的典型事例。
保障對每一個黨員、特別是每一個黨的高級干部的批評權,才能保證執政黨與群眾的緊密聯系。毛澤東把“密切聯系群眾”的作風概括為“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這一作風的貫徹以保障人民群眾批評的權利為前提。只有充分保障人民群眾批評自己的權利、認真聽取并采納人民群眾的批評意見,執政黨才能保證自己真正不脫離群眾,真正從人民的利益出發、為人民服務。
中國共產黨自在全國范圍內執政以來,取得了許多偉大的成就,也犯過一些錯誤。黨在執政后所犯的每一個錯誤,其性質幾乎都是侵犯了人民群眾的利益;而黨所犯的某些錯誤之所以能發展為重大錯誤,其根源都在于杜絕了人民群眾的批評。
1957年的大鳴大放變成了“反右派”運動,導致了大批知識分子受迫害,其直接原因就是不能容忍、更不能接受知識分子對黨的批評;而反右運動的最大惡果,就是使黨的各級組織、黨的各級領導干部都變成了不容許群眾批評的特權人物,最后發展出一種極其惡劣的社會環境,誰批評本單位黨組織的領導誰就是“反黨”、“右派”甚至“反革命”。這種杜絕批評的惡劣風氣,在1959年反“彭德懷右傾機會主義”以及以后的歷次運動中愈演愈烈,給國家的建設和人民利益造成了巨大損失。
“文化大革命”時鼓勵群眾“造走資派的反”,在這種名義下給了工農群眾以批評黨的各級領導干部的權利。但是這種“造反”本身又扭曲了中國共產黨的“批評和自我批評”傳統,不準被批評者申辯和實行反批評,甚至允許對被批評者進行人身和財產傷害,而同時又實際上禁止了對“批評者”的批評,實際上將“不受批評”變成了另一部分人的特權。運動初期的“紅衛兵小將”就是暫時享有這種不受批評權的人的典型。尤其是“文化大革命”將當時中國共產黨中央的最高領導、特別是毛澤東本人變成了批評不得的特權人物,更是把杜絕批評的作風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這樣,“文化大革命”時期中國發生的幾乎全部社會災難,都與取消了正常的批評與自我批評有密不可分的聯系。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各方面所取得的重大進步,都與保障人民群眾批評權利方面的進展密切相關。而在我們各方面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包括經濟工作中的問題,又都在壓制正常的批評方面有其根源。這種情況甚至在學術界也有反映:2001年在黨的領導人號召“深化對……勞動價值理論的研究和認識”之后,經濟學界的少數人搬出一直被馬克思本人根本否定的“各種要素都創造價值論”到處宣揚,說是“對勞動價值論的重大發展”,并把它吹噓成“新的正統”。而當嚴肅的學術研究人員寫出了批評這種歪曲馬克思原意論點的文章之后,卻碰上了“不再進行討論”的禁令,連真正學院派的批評也受到壓制。
目前,在黨內和國內,仍然缺乏對人民群眾批評黨員干部權利的足夠保障,某些黨員干部仍然被當成不能批評的特權人物,批評他們的人仍然可能受到迫害。某些方面的情況甚至并不比文革時期有多少進步。這種壓制批評的做法導致了在企業“改制”和對外關系方面的許多經濟政策可以不受阻礙地通行,而這些政策本身是嚴重損害人民群眾利益的。
這些錯誤的共同原因,并不是指導思想的“左”還是“右”,更不是什么“改革”還是“不改革”,而是壓制正常的批評,取消了人民群眾批評黨的干部的民主權利。
無數的歷史事實都說明,不保障人民群眾批評執政黨的每一個黨員、特別是每一個黨的高級干部的權利,就無法保證執政黨 “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當然,鼓勵人民群眾的批評絕不意味著執政黨應當作群眾的尾巴,跟在“群眾的意見”后面隨波逐流,而是要提倡認真的批評和討論,在這種批評和討論中認識真正合乎人民利益的政策。這樣的批評和討論需要正確的理論和對實際的清醒認識,需要有一個“理論聯系實際”的良好學風。我們由此可以看到,中國共產黨的前輩們提倡的“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和自我批評”的三大作風,是一個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