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是現代工業文明的基礎,芯片則被譽為人類工業文明的“皇冠”,堪稱人類發展至今最為頂尖的科技成果。
從科技的角度而言,人類文明有三大支柱,分別是能源、材料、信息。半導體和芯片恰恰涉及其中的材料和信息。目前,人類文明的展現形式,包括音樂、繪畫、雕塑、建筑、戲劇、小說、詩歌、電影、游戲等等,幾乎清一色都是科技與信息內容、載體、媒介相互結合的產物。
所以,半導體產業重不重要?
非常重要。
芯片重不重要?
非常重要。
也正因為如此,臺積電在赴美建廠之前,其掌門人張忠謀曾大放厥詞:
“就算給大陸10萬億美元,他們也不可能造出一顆高端芯片。”
2020年,中國工程師前往荷蘭參觀光刻機工廠,阿斯麥的工程師十分傲慢地表示:
“別看了,就算把圖紙給你們,你們也造不出光刻機。”
而荷蘭阿斯麥的首席執行官彼得·溫寧克也曾公開表示:
“中國不太可能獨立復制出頂尖的光刻技術,因為阿斯麥依賴于不懈的創新,以及整合只有從非中國供應商處才能獲得的零部件。”
雖然他后面又補充了一句:“但我的意思并不是絕對不可能,因為中國的物理定律和我們這里是一樣的。永遠別那么絕對,他們肯定會嘗試的。”不過,明眼人都能看出,后面這句話只是“場面話”,第一句才是他內心的真實看法和想要表達的意思。
阿斯麥公司的高管更是毫不掩飾地狂妄叫囂,全世界除了阿斯麥,任何一個國家想憑一己之力造出來光刻機,完全是不可能的。即使可能,必須是又困難又昂貴。
我們就是在全世界懷疑的目光、嘲諷的語氣、奚落的眼神,甚至某些人幸災樂禍、等著看好戲的神態中奮發圖強的。
從華為新手機拆解的情況來看,盡管有芯片顯示其生產日期是在2020年第35周,但那時的產能沒有上來,產業鏈尚未打通,規模化還沒有形成,所以保密保密再保密,只能繼續臥薪嘗膽,秘而不宣。
但與此相關的其他工作(超前性工作)并沒有停下,而是低調務實的開展著。
2021年1月28日,國家工信部發布公告稱,由華為海思半導體、中芯國際、華大半導體、兆易創新、龍芯中科、大唐半導體、紫光同芯微電子、展銳通信、中興微電子、大唐移動、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興、中國信科、騰訊、小米等等90家科技企業和高等學府聯合申請籌建全國集成電路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根據申請材料顯示,該委員會將負責集成電路專業領域內標準化的技術歸口工作。
申請材料內容顯示,時至今日集成電路已成為信息產業的基礎與核心,在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中,扮演著十分關鍵的角色。集成電路已經成為事關國家安全的戰略性、基礎性、先導性產業。
為了國外擺脫技術依賴,華為已經加速補足在半導體制造、EDA軟件、材料上的短板。而申請籌建的全國集成電路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就是為了進一步推動國產芯片自給自足的步伐。
所以,這個“全國集成電路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是個什么委員會?
其實,大體上就相當于“芯片標準委員會”,只是稱呼不同罷了。不使用“芯片”這樣的字眼,也是為了保持低調,便于工作開展。
2023年4月7日,吉林省科技技術獎提名項目公布,EUV光刻機技術赫然在列。
有意思的是,就在前一日,也是2023年4月6日,全國集成電路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悄悄成立了,并在北京召開了第一屆一次全體委員會議,真是緊鑼密鼓,一刻也沒有耽擱。工信部官網發布消息的日期好巧不巧,正好也在4月7日,與光刻機消息同一日公布。
本次會議強調,集成電路標委會要全面實施《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加強組織建設,建立完善工作制度,加快建設與時俱進的集成電路標準體系,增強產業鏈上、中、下游的有效溝通,支持企業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協作和國際標準制定,推動標準的實施應用。
用大白話來解釋,實際上就是在說,大家加把油,趕緊把東方國際標準制定出來(游戲規則咱們自己定),中國智造2025要來了,以后凡是輸入中國市場的外來芯片,必須符合相關標準。
根據計劃,到2025年,國產芯片的自給率要力求達到70%以上。但是,這在卷王們看來,這只是一個保守的數據。為了搶占市場,大家肯定會干勁十足,熱火朝天的,絕不“虛度一秒”的。
于是,僅僅過了一個月,汽車芯片標準研究工作組就在濟南召開了本年度第一次會議及相關標準系列會議。基礎先立,急用先行。
至于皮膚芯片的通用技術要求,則早在2022年12月13日就由有關部門向東南大學、南方醫科大學、南京市計量監督檢測院、生物芯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單位下達了。項目周期22個月,恰好在2025年年底前完成。
一切都指向中國智造2025。
有意思的是,2022年12月6日,美帝十分高調地在亞利桑那州鳳凰城臺積電美國晶圓21廠舉行盛大的移機典禮,政界、商界、科技界各路大咖云集,號稱聚集了全球半導體產業的大半壁江山,出席的大人物們有:
美國大統領拜登、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蘋果CEO庫克、美光科技CEO梅羅特拉、美光科技總裁桑賈伊·梅赫羅特拉(Sanjay Mehrotra)、英偉達CEO黃仁勛、超微半導體(AMD)董事長兼CEO蘇姿豐、荷蘭阿斯麥CEO彼得·溫寧克、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張淑芬夫婦、董事長劉德音、總裁魏哲家等等。
一時,好不熱鬧。
拜登難掩激動,當眾高呼:“各位,美國制造回來了!”
十天后,12月16日,中國制定的自主研發芯片標準《小芯片接口總線技術要求》低調發布,默默砥礪前行。
轉眼間,又在含辛茹苦和默默無聲中熬過了一年。
到了雷蒙多女士訪華時,前期所有的付出與努力終于開花結果,有人擊掌相慶,歡呼雀躍;有人熱淚盈眶,抱頭痛哭;有人深夜痛飲,而后默默流淚;有人凝睇窗外,百感交集,半日無言……
現在,TechInsights的最終電鏡掃描結果出來了,其判斷麒麟9000s密度約為100MTR/mm2,即每平方毫米100萬晶體管水平。
這個密度已經一舉超越了臺積電N7P,N7P是臺積電使用DUV光刻機所能達到的最大密度芯片,也是世界公認的DUV最強水準。仔細一想,華為的麒麟芯片兩年前就不聲不響地超過了臺積電……
也就是說,臺積電在不使用EUV光刻機的條件下,已經落后了。現在唯一的優勢就是EUV光刻機,可問題是中國在EUV方面也突破了,還一步到位直接上3納米。
難怪通信專家項立剛表示,下一代光刻機一定由中國首先開發出來,并預言七年內鴻蒙系統將成世界第一大操作系統,另外15年內,荷蘭阿斯麥可能會倒閉。
2023年9月9日,荷蘭阿斯麥CEO彼得·溫寧克稱,“中國有14億人,而且聰明人很多。他們能想到我們未想到的解決方案,出口管制只會迫使他們提升創新能力……”妄圖孤立中國是沒有希望的,“他們做事更努力、更專注、更快,我們太自以為是了”。語氣中似乎流露出一絲沮喪與懊悔。
西方殖民者靠掠奪和盜竊發家,過了一百多年“富得流油”的好日子,就有些忘乎所以、得意忘形了。
他們似乎全然忘了數百年前自己的知識和科技從何而來。
此時,美國彭博社發布了一篇關于華為Mate 60 Pro芯片的專欄文章,向公眾提醒:中國發布的新芯片,是對西方數百年知識產權盜竊的報復。
由此可見,不論西方表面上如何狡辯,如何宣稱西方為東方帶來了7000本科技巨著,實際上其內心對于東方科技來源是非常清楚的。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