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日韓臺對于加入Chip 4 聯盟圍堵中國大陸的態度和下一步趨勢
從實踐上看,日本、韓國和臺灣地區對所謂的Chip 4 聯盟態度不一。
就韓國而言,Chip 4 聯盟的行業分工會進一步加強韓國的半導體產業對美國和日本的依賴,并自絕于中國市場,這對韓國半導體廠商而言是災難性的。韓國半導體產業存在系統性失衡,與生產半導體存儲器的強大競爭力相反,在半導體設備方面非常依賴進口,目前,韓國的半導體設備國產化率在20%左右,2021年,韓國半導體設備進口額的77%來自美國、日本和荷蘭,一些設備甚至從中國大陸進口。韓國是世界第二大芯片代工市場,但韓國所需要的芯片制造工具和軟件高度依賴美國。可以說,韓國在政治上惟美國馬首是瞻,在軍事上被美國駐軍,且指揮權掌握在美國手里,在技術上被美國卡脖子,這使韓國很難違背美國的意愿。
在經濟方面,中國是韓國最大的半導體貿易伙伴,從2000年至2021年間,韓國對中國的半導體出口增長了近13倍。2020年韓國所有半導體出口的43.2%運往中國大陸,另有18.3% 運往香港,占韓國總出貨量的61.5%。由于美國Chip 4 聯盟中有排斥中國大陸條款,一旦美國要求韓國政府對中國實施半導體出口限制,韓國半導體產業將蒙受重大損失。
正是因此,韓國對于加入Chip 4 聯盟態度曖昧,一方面三星遵循美國政府的要求,決定在美國得克薩斯州的泰勒市投資170億美元,用來建設能生產5納米先進制程芯片的工廠。另一方,韓國媒體曝光,韓國政府已在內部做出加入美國領導的 Chip 4 聯盟的決定,并正在協調合適的時機宣布這一決定,但不會執行出口限制。簡言之,韓國試圖左右逢源,既不想得罪美國,又不想得罪中國,美國的技術和中國的市場韓國都想要。
就臺灣地區而言,臺灣當局崇美媚日,很難頂住美國的壓力,必然隨著美國的步伐亦步亦趨,此前臺積電斷供華為和這次臺積電將工程師和設備轉移到美國都是典型的例子。從技術和產業上看,臺積電、日月光、聯發科等龍頭企業在半導體設備、原材料、EDA工具、關鍵IP等方面高度依賴美國、歐洲、日本企業,臺灣半導體企業與美國企業的聯系遠高于與大陸企業的聯系,以臺積電為例,來自英特爾、高通、英偉達、AMD等美企的份額高達72%,來自大陸客戶的訂單份額為8%。想必正是因為臺積電絕大部分訂單源自美國,現任董事長劉德音竭力促成去美國設廠,多次表態:“大陸市場不重要,臺積電追求的是工藝極致和技術領先!”
在政治、經濟多種因素下,臺灣必然非常重視美國政府的要求,此前,臺積電決定投資120億美元在亞利桑那州建設5納米先進工藝晶圓廠,新工廠計劃于2024年前后投產。臺積電還宣布,正在考慮于美國亞利桑那州投建第二座晶片廠。11月,臺積電首批300名骨干員工及其家屬登機,直飛鳳凰城芯片工廠的配套住宅區。12月初,還有大批精密設備運往美國,臺島工程師正在拆卸設備進行打包,美方隨后還會安排班機把千名芯片骨干接到鳳凰城。根據公開資料,臺積電前往美國的工程師人數將達到3000人,占臺積電員工總數的5%。張忠謀表示,已經邀請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參加12月6日臺積電在亞利桑那州的工廠的首部設備到廠儀式。
雖然臺積電決定到美國設廠,但張忠謀并不看好美國工廠。張忠謀在公開場合表示,在美建廠是個錯誤的選擇,那是他退休后定的。最近,張忠謀直接表態:“在美建設工廠臺積電必將失敗”,理由主要是成本過高、人才短缺、產業配套不完善等,就成本來說,赴美建廠成本會高出50%,芯片代工本身就是薄利多銷的行業,如果沒有更低的成本,將會對晶圓廠帶來沉重負擔。
另外,臺灣地區有識之士認為,美國此舉是在掏空臺積電,一方面大量設備和工程師轉移到美國工廠,另一方面當初談好的百億美元補貼至今未到賬,且美國工廠在成本上比臺灣工廠高50%,將工廠轉移到美國對臺積電無利可圖。下一步,如果美國要求臺積電擴大美國工廠規模和產能,臺積電很難拒絕,如果美國一而再,再而三,把臺積電變成專供美國芯片設計公司的代工廠,將極大損害臺積電收益和利潤,并對臺灣經濟和就業造成負面影響,屬于百害而無一利。綜合政治、經濟、科技等因素,雖然加入Chip 4聯盟對臺灣企業壞處多于好處,但臺灣企業在配合美國要求方面,會比韓國企業積極。
就日本而言,對于建立Chip 4聯盟相對比韓國和臺灣地區要積極一些。2022年1月,哈里斯訪問日本期間集中會見了富士通、東京電子、尼康等日本半導體相關企業高管,宣講美國芯片法案優惠政策,游說設備材料領域優勢日企在美投資。對此,日本方面態度相當積極,前后兩任經濟產業大臣萩生田光一、西村康稔積極接洽,達成了美日合作開展2nm制程先進制造工藝聯合開發的雙邊協議,雙方將合資建設一條試驗產線,2025年前開始運轉。
日本政界、商界之所以比較積極,主要是希望借助Chip 4這一平臺,實現其自身半導體產業的復興。2022年5月,時任經濟產業大臣萩生田光一訪美時就曾感慨“在半導體領域與美國合作,感覺到了命運的奇異”,充分流露出對八十年代日本半導體產業高光時刻的無比眷念。回顧日本政界、商界的所作所為,從引進臺積電合資建設晶圓廠,到與美國合作開發先進制程制造工藝,及至近期昭和電工等12家日本設備材料巨頭組建JOINT2聯盟,攻關先進封裝技術,無不體現出日本搶抓外部機遇發展本國產業的用意。
總的來說,臺灣地區是犧牲臺灣企業的利益迎合美國,用真金白銀去換取美國的政治和軍事庇護,在臺灣工業研究院等機構編制的報告中就坦言,臺積電等廠商“海外投資決策已經無法完全依據商業利益來評量”。日本則把Chip 4作為復興本國半導體產業的契機,因而政界、商界都比較積極。韓國在技術上高度依賴美國日本,在市場上高度依賴中國市場,因而不少決策顯得矛盾,這些看似矛盾的決策,其出發點和落腳點都在于美國技術、中國市場韓國都想要。
在未來幾年里,如果美國進一步加大對中國的封鎖,臺灣地區會與美國保持較高協同性。韓國明面上會遵循美國的要求辦事,暗地里會基于商業利益,對美國的指令在執行上打一定折扣。日本的態度則會介于臺灣地區和韓國之間。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