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2美國競爭法案》獲美眾議院通過。該法案全文長達近3000頁,擬撥520億美元巨額投資和補貼,主要內容包括旨在促進美國半導體制造業的大規模投資,擴大本國芯片工廠的建設。行業報告估計,這些投資將使美國能夠在未來10年內建設19個工廠,并讓芯片制造能力翻倍。美國此舉顯然是為了進一步增強美國對全球半導體產業鏈的控制,使美國在半導體行業掌握絕對話語權和控制權。因而有媒體分析美國《2022美國競爭法案》劍指中國。對于美國這項法案,中國唯一能做的就是放棄幻想、自力更生,另起爐灶構建紅色產業鏈?! ?/p>
美國強化其全球半導體掌控能力
在過去幾十年,西方國家高舉全球化大旗,大量制造業向亞洲國家轉移,與此同時,歐美逐步去工業化。即便是具有高附加值的半導體行業,美國僅在設備、設計上掌握明顯優勢,在原材料、制造、封裝測試等方面均被超越。
目前,全球半導體產業分工呈現“雁行”狀態,美國及其歐洲盟友占據技術門檻和利潤最高的半導體設備和設計環節(美國在芯片設計份額約為52%,芯片制造設備份額約為50%),
日本、美國、歐洲、韓國公司占據了原材料環節,臺灣地區和韓國占據了制造環節,臺灣地區和中國大陸占據了封裝測試環節。其中,僅臺積電一家企業就在芯片制造領域占了近乎半壁江山,美國在全球半導體制造業中的份額從1990年的37%穩步下降到現在的12%左右。
這種行業分工局面使美國對全球半導體產業鏈的掌控能力降低。
正是因此,美國政府竭力“勸說”臺積電在美國投資建廠,臺積電則非常識時務的決定投資120億美元在亞利桑那州建設5納米先進工藝晶圓廠。無獨有偶,三星也在美國政府的“勸說”下,決定在美國得克薩斯州的泰勒市投資170億美元,用來建設能生產3/5納米先進制程芯片的代工廠。 美國芯片巨頭英特爾宣布將投資200億美元在俄亥俄州建設2家芯片制造工廠。未來,投資可能還會增至1000億美元,累計建設8家芯片制造工廠?! ?/p>
去年,美國政府還要求晶圓廠提供供應鏈信息——要求臺積電、三星等晶圓代工廠在45日內交出被視為商業機密的庫存量、訂單、銷售紀錄等數據。美國政府給出的理由則是“供應鏈透明度”和“幫助解決全球芯片短缺問題的要求”,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提醒行業高管,如果他們不自愿分享信息,可能會援引冷戰時期的《國防生產法》,迫使他們分享信息。
放棄幻想 自力更生
一直以來,不少國人始終對西方國家抱有幻想,“融入國際主流”、“與國際接軌”被奉為準則。在商業模式上推崇“跟在洋人身后吃土”、“在洋人地基上造房子”。在技術上,對洋技術頂禮膜拜,對本土自主技術無比鄙夷。一些公司即便在貿易摩擦中反復被美國教訓,依然不去改變技術路線,始終堅持“在洋人地基上造房子”,繼續把ARM芯片往黨政機關和國企事業單位塞,在政府國企采購市場與自主CPU爭奪生存空間。
自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以來,美國政治、經濟、外交手段遏制中國從海外獲取半導體技術,一些并購項目因涉及半導體技術被美國政府叫停,正常的商業往來因美國政府禁令而高吹,早早訂貨的光刻機因美國政府干預一直無法到貨......美國政府千方百計打壓中國科技進步的同時,卻想方設法以“逆全球化”的方式將歐洲和東亞的半導體產業回流美國,增強本國半導體產業,提升美國政府對全球半導體產業鏈的掌控能力?! ?/p>
在拜登擊敗特朗普之后,也許是認為拜登政府會改弦易轍,某位HGJ總師就迫不及待的跳出來鼓吹中國半導體產業要融入西方,結果該論調慘遭拜登政府打臉。即便如此,這位曾在“十二五”期間給自主CPU斷奶,全力支持引進境外二流CPU技術的HGJ總師依然“初心不改”,公開鼓吹“中國已經融入全球技術體系,不可能走回頭路”,“全球化條件下人為脫鉤損人不利己”,“中美脫鉤損人不利己,另搞一套體系的想法是錯的”......
對此,鐵流只能引用《曹劌論戰》中的評價——“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中國半導體產業之所以發展的如此坎坷,很大程度是因為“一將無能,累死千軍”。
最近,德國海軍司令舍恩巴赫中將因管不住嘴巴不得不結束軍旅生涯。誠然,流傳于網絡的視頻是印度人偷拍的,但只要看了整個視頻就會發現,在如今官話套話出口成章的時代,這位中將堪稱“誠實可愛”。舍恩巴赫中將顯然是希望緩和歐盟與俄羅斯的矛盾,團結美國、俄羅斯和印度共同對抗中國。
也許有人會認為舍恩巴赫中將口無遮攔,異想天開。鐵流認為,舍恩巴赫中將的觀點恰恰是部分西歐精英的共識。
難不成只有舍恩巴赫中將一個人會在私底下發表這類言論?
或者舍恩巴赫中將只在印度說,在歐洲就不說了?
畢竟,大人物發表的言論往往有受眾和共識作為基礎,舍恩巴赫中將恰恰說出了部分西歐精英們平時在公開場合不方便說的話。
西歐、東歐、美國都是白種人國家,印度高種姓的群體大多是入侵印度的雅利安人后裔,與歐美白人算是遠親,就宗教來說,天主教、東正教、新教同根同源,人種和宗教上的認同很容易使西方國家形成共識。
未來,中國企業必須把更多資金用在自主研發上,國家政策要保護和扶持真正具有自主研發能力,具備自主技術迭代能力的企業。
對于那些“跟在洋人身后吃土”、“在洋人地基上造房子”的企業,在商言商走純粹商業市場路線是可以的,但如今一堆會加強國外公司技術壟斷水平的技術引進芯片打著“自主”旗號獲得政策扶持和侵蝕XC市場份額,這種做法就值得商榷了。
雖然一批專家學者高呼融入國際主流,但美國恰恰在大張旗鼓的搞“自主可控”和“逆全球化”。從實踐上看,我們應該按照美國做的做,而不是按照美國和國內買辦說的做,另起爐灶,打造紅色產業鏈已經刻不容緩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