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讀到了一名青年中醫的故事,在這名青年中醫的成長過程中,有一些轉折點,處在轉折點的時候,很艱難,往前踏出一步的時候,又很勵志。
可以推斷出這位青年中醫是一名90后,因為他是2009年高中畢業,考取了廣州中醫藥大學中醫臨床專業。高中時期雖讀得是理科,卻很喜歡文史哲,喜歡傳統文化,喜歡武俠和武術,而武俠和武術中又有一些神醫故事,受這些影響,他選擇了學習中醫。
但是進入大學以后,一個學期的學習下來,他開始對學校的中醫教育感到很迷惑。因為那個階段老師所教授的中醫,好像不能治病,這讓他很是苦惱。而之后一次在廣東省中醫院的就醫經歷,更是讓他對省中醫院大失所望。
那次生病,他想親身體驗中醫院的中醫如何看病,但是不巧的是,他所選擇的中醫沒有用傳統的四診來給他診斷,只是簡單問了幾句,便讓他去拍片,之后開了幾盒西藥加幾盒中成藥。這與他心中的中醫大相徑庭,他氣得把藥扔了。
看到這里,其實非常理解他當時的心情,一來那個時候,他可能還不太了解中醫的現狀,畢竟他還只是個剛走進大學的年輕人,不管是心性還是閱歷都還比較稚嫩;二來,他是懷揣著對中醫的熱愛以及對省中醫院“高級中醫殿堂”的熱切期盼去看病的,卻遭遇巨大反差,那種失落可想而知。
這可以說是這位青年中醫遭遇的第一個轉折點。自此,他開始了解中醫現狀,這使得他陷入了絕望,后來迷上練習武術,算是寄托和排解。這個階段持續了2年。
2011年大三又一個轉折點來臨。他的舍友介紹他看了《圓運動的古中醫學》和《李可老中醫急危重癥疑難病經驗專輯》,這兩本書讓他對中醫沉寂絕望的心又復活了,燃起了希望?! ?/p>
▲圖片來源:醫館界
之后,他又加入了漢古中醫學堂,開啟了有別于中醫院校的中醫學習以及工作,在這里,他自己形容那種學習及工作的狀態是“昏天暗地”,身體上很累,但心里卻干勁十足,有用不完的力量。
很有意思的一個細節是,這位青年中醫說,那個時候他??吹臅恰睹x》。
筆者讀到這的時候,有一種眼前一亮的感覺,在他這段“昏天暗地”的中醫學習工作時間段里,他還??础睹x》,這說明,對于當時的他來說,《毛選》是他的精神食糧,也是一種動力,鼓勵著支持著他。
這讓筆者想起2020年12月中旬時,網上很多網友在熱傳很多年輕人在一些公開場合(如公交車上、地鐵上)讀《毛選》的照片,年輕人在覺醒,這真是讓人熱淚盈眶?! ?/p>
1957年11月17日,毛主席在莫斯科大學接見中國留蘇學生時說:“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年輕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
當時,毛主席還教導同學們說:“青年人應具備亮點,一是朝氣蓬勃,二是謙虛謹慎。”
人在逆境的時候在困難的時候,是需要意志力需要精神力量去支撐去前進的,在這位青年中醫這里,筆者看到了《毛選》,雖然他沒有直說,但是在這種類似于自述的故事當中,他特意提了這個細節,筆者可以感受到這其中的緣由所在。
2012年國慶,這位青年中醫生了一次大病,高燒半個月,體重下降了10斤。這不是重點,重點是,這一次大病,他抱著一股子無畏無怨的勁兒,堅持中醫治療,自己給自己開藥,切身經歷了疾病的轉歸,用了14種方劑,經歷了誤治,但最終把自己治好了。這一次經歷,讓他有了很多深切的感悟,并堅信中醫是能治病的。
再后來,他去實習,1年時間徹底了解中醫院是如何運作的,還跑遍了那個城市大街小巷,發現用中醫看病的診所、醫生寥寥可數,老百姓對中醫的認知,是調理是慢郎中。面對同學朋友將中醫歸為玄學的認知,一開始他還經常去辯駁,到后來他發現辯駁無用,只有用療效說話,只有中醫重新站起來,才能改變那些根深蒂固的觀念。
他在呼吸科實習期間,碰到過一個老人呼吸衰竭,西醫那套已經無能為力,選擇放棄。他那時“不懂事”,跟家屬說,為什么不試試中醫的辦法,去找主治醫生溝通,看看能否破格用藥,“司馬當活馬醫”。然而現實是很骨感的,想法被否決,他還被臭罵了一頓,那位病人也去世了。
其實看到這個小故事的時候,筆者也有很深的感受。對于很多病人來講,不管中醫還是西醫,只要有希望,他們都還是愿意嘗試的。但是在現在,在西醫仍然是主流醫學、中醫院也很多都西化的情況下,在醫院里病人想要中西會診,或者想要找到較為純正的中醫介入治療,似乎不太現實。
在2014年畢業當年,他陪伴他的一位親人重度矽肺的治療過程,也讓他堅定了中醫信心,并對未來怎么走下去有了更成熟的認識。
再之后,便是他在漢古中醫醫館的工作之路了。非常忙碌,也經歷了很多困難,但他最終是志向越來越清晰,信念越來越堅定。他的平均日門診量也由少到多,這體現了患者對他醫術的肯定。
筆者查閱了一點漢古中醫學堂的資料,學堂創始人陳長青老師(也是這位青年中醫的老師)認為中醫館發展真正的瓶頸不在資本不在管理,在人才。缺乏能用中醫手段看病的中醫,是這個行業最大的瓶頸。
早些年,陳長青老師還總結當下中醫人才培養的幾個現狀:教學模式西化;中醫中藥針灸分三家;中醫經典變成選修。
這幾個問題其實一直都存在,但是中醫式微的現狀非一日兩日所成,改變不容易。而2020年,經歷新冠,中醫立功,中醫的發展又獲得了一個新的生機。這些問題被反復地提到,也在這一年從政策上做出了一些可喜的改變了,這就是希望。
這位青年中醫的故事其實是很有代表性的,他所經歷的困惑迷茫也是比他早一些的學長學姐或是同期的同學或是之后的學弟學妹都可能經歷的。如何走出來,如何做出積極的改變,正是我們要思考和學習的。
一直在中醫學習路上的朋友們,加油!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