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些年的工作生活中,陸陸續續接觸到一些民間中醫,其中又有一些是六七十年代的赤腳醫生,也看到了越來越多民間中醫“無證行醫”治病救人的故事以及一些祖傳中醫技術及藥方失去傳承的深深無奈。在如今老百姓普遍感受看病難看病貴的情況下,筆者對65年毛主席“626指示”以及六七十年代赤腳醫生的成長和農村合作醫療的推行便存有了一種深深的求知欲。
近期,筆者正在閱讀的人民文學出版社1976年出版的《瀾滄江畔》,講述的就是城市醫療衛生工作人員貫徹毛主席革命衛生路線,執行毛主席“六·二六”指示,面向農村,面向邊疆,為貧下中農服務,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故事。
為響應毛主席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的號召,首都醫務人員組成醫療隊,從各方面條件都優于農村的城市去到缺醫少藥的邊疆農村(西雙版納),這一支5人的醫療小分隊在面對種種問題時互相之間都存在明顯的差異。
這其中,幾位二十出頭的年輕醫護人員表現得就更為純粹充滿干勁,而四十出頭的隊長在最初卻一直存有一些自私的“小九九”。至于在后面越來越復雜的工作中,這位隊長是否思想有了提升,筆者也是拭目以待。
辛紅,是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在故事的開頭,書中講述了辛紅畢業后在首都某醫院工作的一段經歷和思考,讓筆者想起中國政法大學思政研究所郭繼承老師在一次講座中講的“為什么中醫藥大學培養的學生中醫不認可西醫也不認可”這樣一個常見現象。
書中,辛紅是65年從醫學院校畢業后分配在醫院的外科研究室當研究生,她在雪白舒適的實驗室內搞了半年多時間的“科研”,埋頭在那些浸泡在瓶瓶罐罐之中的泌尿系各種結石的形態、構造的研究上。
每當她在外科病房查房,看到那些因為泌尿系結石被折磨得在病床上翻滾、痛苦萬狀的患者的時候,她就會感到萬分不安,因為她想不通,脫離實際地對那些奇形怪狀的勢頭的形態學進行的研究,和解決這些階級兄弟的痛苦之間有著什么直接的聯系……
郭繼承老師認為或者說他以為,中醫藥大學里中藥學專業要學習了解掌握《神農本草經》中記錄的300多種中藥的藥性寒熱虛實,要懂道地藥材的產地、種植、炮制以確保中藥藥性。
但是他講了一個中醫藥大學學中藥學的學生的故事,這個學生告訴他,自己在大學學習五年,就研究了一味藥:黃芪。
研究什么呢?研究為什么喝了黃芪可以補氣止汗。怎么研究呢?就是把黃芪切成小片,放到顯微鏡下觀察,提取黃芪的各種成分,做各種實驗,再寫論文。
郭老師說,你這樣不行啊,這樣到最后,中醫藥不認可你,西醫藥也不認可你。這個學生答:是這樣,但沒辦法啊,不然畢不了業。結果呢,他們的同學有不少畢業了沒有成為醫生,而是去賣醫療器材了。
這也就意味著,脫離了實際需求、脫離了實踐的醫學教育和醫學研究,是很難培養出來好醫生的。
這本書開頭部分還有個相關的小故事,非常震撼人心。
這支醫療小隊到來之初,就聽見了一個十分生動的醫療實踐故事:半片藥片治療了一位因咽后壁膿腫快要窒息了的小孩。
有一次,有一個孩子嗓子后面長了一個大膿包,在農村的條件下,無法開刀,孩子憋得厲害,有一位醫生冒著很大的風險,讓小孩吞吃了半片藥,他就是利用掰開的藥片的尖利的殘端,把膿皰劃破了,起到了手術刀的作用,孩子就安全脫險了。
這個醫生就是這個邊疆農村的公社衛生所的黨支部書記石醫生,二十年來長期扎根邊疆,無私奉獻,讓幾位年輕的城市醫務工作者非常敬佩。
也只有這樣無私的長期在一線實踐的醫生才能想出如此治病救人的辦法!
在這場生動的醫學社會實踐中,故事正在這跌沓起伏的曲折斗爭中展開,筆者一邊閱讀一邊聯想到如今的一些社會現象,思緒良多……
讓我們一起讀書一起思考吧……
(點擊上方圖片進入微店購買)
其他購買方式:
一、添加客服微信:17782938357 掃描二維碼添加更便捷。
二、掃描微店二維碼,查看更多毛主席時代出版的書籍。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