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什么能出一個毛澤東
“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主席,”這首通過新中國第一顆上天的人造衛星傳遍世界每一個角落的樂曲,伴隨了好幾代中國人的成長, “毛澤東”已經不僅僅是改變了全體中國人民命運的偉大領袖,而且毫無疑義地也成為改寫了整個世界進程和人類命運的歷史偉人了。
一、“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孕育出了世界偉人毛主席。
幅員遼闊的東亞大陸孕育了中華民族,適宜的氣候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孕育了中華民族。經過漫長的歲月,中華民族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歷史與文化。位居“三皇”之首的炎帝伏羲仰觀天象、俯察山河,依據天地間陰陽變化之理,創制了八卦,始作太極陰陽八卦圖,奠定了中華哲學經典《周易》的堅實基礎;西周提出“以德配天”的周公創制的禮樂文化鑄就了中國政治與文化的底色,春秋戰國形成的“和而不同”的諸子百家學派,形成了我國春秋戰國時文化上的“百家爭鳴”的局面。
諸子百家對后世影響較大的莫過于道家、儒家,再加上東漢時期傳入中國的佛家構成了中國人精神世界的支柱和源泉。道家祖鼻老子所著的《道德經》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的中國哲學命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是中國人的“藥店”,它教人“放得下”;被尊為“萬世師表”的孔子創立的儒家以倫理為本位家國同構,“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深入了中國人骨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追求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讀書人,儒家是“中國人的糧店”,它教人“拿得起”;以“慈悲為懷”的佛教從東漢初年從古印度傳入中國,與中華民族的本土文化自然會有一個融合與斗爭的過程,真正讓佛教走入民間的是唐代六祖慧能大師,他主張佛性人人皆有,他創頓悟成佛之學使繁瑣的佛教簡易化,也使從印度傳入的佛教中國化,六祖慧能大師被視為禪宗的真正創始人,“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佛教是中國人的“百貨店”,它讓人“看得開”。千百年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信念意志,“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品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使命擔當,舍生取義的殉道精神以及 心懷天下的大道情懷賦予了中華民族薪火相傳、歷久彌新的旺盛生命力。
“五百年王者興”。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每逢危難時刻,總會出現頂天立地的英雄豪杰出現,“時勢造英雄”似乎成了歷史的必然,就連潛心中國多年的美國基辛格博士在他的《論中國》中也說過:“中國人總是被他們之中最勇敢的人保護得很好。”在中國改朝換代的歷史上,平民出生的封建皇帝只有漢代的劉邦、明代的朱元璋,新中國開國領袖毛主席也是地地道道的農家子弟。
有意對他進行培養,除了在課堂上教他讀書識字外,還抽空教他一些古詩。在毛主席能背誦《三字經》《百家姓》以后,文正瑩又教他一些難度較高的童蒙詩書,如《千字文》《六言雜字》等,毛主席也讀得朗朗上口。1902年春,父親毛順生把毛主席接回毛主席是在晚清和五四“反傳統”的氛圍中成長的。毛主席從2歲多至8歲都是在外婆家度過的。毛主席的親二舅文正瑩是毛主席的真正的啟蒙老師,因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八,所以毛主席稱他八舅父。舅父對聰慧的毛主席特別喜歡,韶山正式進入南岸私塾,塾師是鄒春培是毛主席正式入私塾后的第一位老師。在以后的歲月中,毛主席常想起自己這位嚴厲的啟蒙老師。憶起在南岸私塾讀書時的情景,毛主席深情地說:“鄒先生是個好人啊!他是個嚴師啊,我那時讀書頑皮,不懂得嚴是愛、寬是害,還造過他的反哩!” 第三位私塾老師是毛宇居是毛主席的堂兄,學富五車,才華橫溢,有“韶山一支筆”的美稱,深受鄉親們的尊敬。毛宇居對毛主席因材施教,針對毛主席基礎好、領悟力高,他就布置高深一些的教材讓他學。鑒于毛主席求知欲強、喜歡看課外書,他就將自己的一些藏書借給他看,擴大他的視野。在毛宇居的指點下,毛主席讀了許多他喜愛的書籍,學識有了長足進步,尤其是在古代漢語和古文寫作方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第四位私塾老師是李漱清,嚴格地說,毛主席并未在李漱清的學校里讀過書。1907年至1908年,毛主席輟學在家,一邊務農,一邊讀書自學。毛主席經常到他家借書請教,師生倆海闊天空地暢談,李漱清向他推薦了一本叫做《論中國有被列強瓜分的危險》的書,毛主席讀后受到極大震撼,強烈的愛國、救國情懷充溢著少年毛主席的心,幾十年后他還感慨地說:“在這個時期,我也有了一定的政治覺悟,特別是在讀了關于瓜分中國的小冊子之后,甚至現在我還記得這本冊子的開頭一句:‘嗚呼!中國其將亡矣!’它敘述了日本占領臺灣的經過,朝鮮、越南、緬甸等國被外國侵占的情況。我讀了以后對國家的前途感到沮喪,我開始認識到,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在李漱清那里,毛主席接受了最早的維新救國和民主思想的啟蒙教育。第五位私塾老師是毛主席的堂伯父毛麓鐘是毛主席的最后一位塾師,也是最有學問的一位塾師。在他那里,毛主席打下了更為深厚的中國文化的基礎,也接受了更多的新思想教育。1910年,16歲的毛主席到東茅塘私塾讀書。毛麓鐘本人十分喜歡古典詩詞,有很高的造詣,他輔導毛主席讀了許多中國歷代詩詞名篇,并教毛主席作了許多詩詞習作。在毛麓鐘的熏陶下,古典詩詞成為毛主席一生的最愛,并取得了極高的成就。毛麓鐘還在思想方面對毛主席進行教育和啟迪,向他宣講立志成才、報效國家的道理,向他推薦一些時論文章,如梁啟超所辦的《新民叢報》。那里面許多文章道理新鮮,文筆流暢,毛主席讀后頓覺思想開闊,這對毛主席后來走上改造舊中國的革命道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天賦悟性極高的毛主席并不滿足于老師的講授,夜里甚至在課堂上偷偷閱讀《水滸傳》、《三國演義》等所謂的“雜書”。毛主席一生都在讀書,而且毛主席讀的大多是中國的線裝書,毛主席一生到底讀了多少書,估計他自己也難以統計。他自己也曾說過:“我一生最大的愛好是讀書,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一日不讀。”十多年寒窗之中,他熟讀四書五經,博覽史籍雜書,潛心研讀世界名著及各種流行的新思潮,對中國近代的思想家、革命家熱烈崇拜,對世界英雄豪杰異常敬仰。在中西文化兩大系中,他更為熟悉中國先秦的儒、法、道、墨,以及程朱理學。其中尤為重視《二十四史》,毛主席以頑強的毅力通讀了這部巨著。有許多部分則反復閱讀,看過5遍以上。圈點17遍。毛主席對讀書的態度是讀而不死,不做書的奴隸,而讓書為其所用。他的過人之處就在于能夠駕馭和運用所學的知識,古為今用,把中國傳統文化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精神養料和思想土壤。這就是毛主席不同于常人的地方。
在決定中國革命命運的遵義會議上,凱豐還用嘲諷的口氣反對毛主席執掌軍事指揮權“老毛指揮軍隊,不就是拼的一本《三國演義》和《孫子兵法》嗎”,這一故事也從 側面印證了中國傳統的文化在不斷影響著毛主席。毛主席的狂草書法獨樹一幟,吟詩作賦更是他終身的愛好,毛主席打天下除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外,毛主席筆桿子的作用更是不可估量。1937年國難當頭,毛主席親筆撰寫了《祭黃帝陵文》,“赫赫始祖,吾華肇造。胄衍祀綿,岳峨河浩。聰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偉業,雄立東方。”其文筆犀利、其立意高遠讓同時發表的國民黨《祭黃帝陵文》黯淡失色,更表達出了中華兒女奮起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為民族獨立解放而奮斗的決心。1946年毛主席在參加完重慶談判離開重慶之后將一首《沁園春•雪》寄給了柳亞子先生,第一個獲得毛主席墨寶的柳亞子讀后內心大為激蕩,將該詞首次公開發表在重慶的《新民報晚刊》上,重慶十幾家報刊紛紛轉載詠雪詞,一時間成為社會各界談論的焦點,在重慶乃至全國各地廣為傳頌,“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讓包括在內的國統區的所謂的文人感受到了曠古奇才一代偉人的胸懷和氣魄,更讓蔣介石深感望塵莫及。
“大一統”是中華文明的核心要義。自從秦統一后,中國在多數時間都處于統一狀態,分裂只是由一個統一王朝向另一個統一王朝轉換的過渡階段。毛主席所作的一首《七律·讀封建論呈郭老》“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祖龍魂死業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其實也是毛主席對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歷史功績和對秦代所確立“大一統”國家體制的肯定。。毛主席所處的時代,恰處于我們這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古國面臨亡國絕種危險的時刻,他用28年的時間創立了新中國。最近300年以來,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國的領袖,敢于如毛主席那樣地蔑視世界殖民主義的西方超強和20世紀的美蘇兩霸,蔑視西方的整個工業化世界包括聯合國和全部所謂的“世界新秩序”, 1950年新中國立國之初,毛主席力排眾議出兵朝鮮,對抗以美國為首的還包括英、法、韓國以及荷蘭、新西蘭、加拿大、澳大利亞、菲律賓、土耳其、泰國、南非、希臘、比利時、盧森堡、哥倫比亞、埃塞俄比亞等17國在內的所謂的百萬“聯合國軍”。此戰美國派出其全部陸軍的三分之一,空軍的五分之一,海軍的近二分之一,最終以劣勢的裝備將“聯合國軍”打到“三八線”南,打破了美帝國主義不可戰勝的“神話”,打出了中國人民的志氣。毛主席的獨特經歷和由此而產生的影響力,在中國歷史乃至人類歷史上,幾乎都是不可復制的。
二、“惟楚有才于斯為盛”---獨樹一幟的湖湘文化孕育出了世界偉人毛主席。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湖南之省,中國腹心之地,北阻大江,南薄五嶺,西接黔蜀,占據非同一般之地位。湖南也是最可信的神農故地,湖南具有最濃厚的炎帝文化氛圍。湖南炎陵縣鹿原陂也被作為始祖炎帝長眠之地。先秦、兩漢的楚文化是湖湘文化的源頭。自春秋戰國始,楚繁衍于斯,楚古代屬于居住條件惡劣的荒蠻之地,信息比較閉塞的地方。屈原在流放楚國,留下不少千古絕唱《離騷》、《九歌》,湖湘文化少不了屈原的影響,這些性格和精神,一脈傳承迄今,成為湖湘文化的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的基礎,形成了國家民族利益高于個人利益的集體主義價值觀、突出的愛國主義傳統指向以及個人對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強烈責任感和使命感。
漢代以后,湖南逐步開發,雖然成了魚米之鄉和糧倉,三湘人民祖祖輩輩所感受到的氣候的惡烈,冬寒夏暑,春秋兩季變化無常,培養了湖南人認同天道變化無常的道理和不屈的奮斗精神,表現出對天道無常變化的疑問、適應和反抗精神。湖南遠古時候的少數民族部落叫三苗,眾多少數民族居住在崇山峻嶺之中,隨著歷史的變遷發展,特別是經歷了宋、元、明的幾次大規模的移民,使湖湘士民在人口、習俗、風尚、思想觀念上均發生了重要變化,"深山大澤,實產龍蛇","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環境的艱苦,鍛煉了湘人堅強勇毅的性格。“天下未亂湘先亂,天下已定湘未定。”湖南自古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無湘不成軍”,湖南人的“尚武”精神可謂源遠流長,環境閉塞,培育了湘人獨立思考、不隨人俯仰的精神,也孕育出了在中華大地上獨樹一幟的“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在宋代的代表人物周敦頤在他的家鄉湖南最南邊道州設立了濂溪書院,成為宋明理學不祧之祖;原籍福建崇安的胡安國、胡宏一門兩父子于南宋建炎(1127-1130)年間,率家人、弟子來到湖南,在潭州湘潭建碧泉書院,“前后居潭三十余載”,承濂溪之學,融心性之學與經世致用之合,卒開湖湘之學統;建于北宋開寶九年(976年)的岳麓書院,張軾主持岳麓書院,授徒講學,集湖湘學派之大成;對湖湘文化的興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衡陽王船山倡經世致用、實事求是之學,蔚為一代宗師;從宋代湖湘學派創立時起便已形成的經世致用的學風在湖南士人中代代相傳,它強調理論聯系實際,尤其注重解決現實中的實際問題。故此也就造就成了湖湘文化中的政治意識極為強烈的現象。
從1840年到1949前109年湖南人獨領風騷,洋務運動、維新變法、革命共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四個大臺階,湖南人每一次都站在前列。太平天國時期之清朝咸豐、同治年間,湘軍人才群體,以曾國藩、左宗棠、郭嵩燾為代表,融合程朱理學之堅定信仰和經世務實之作風,勇當天下之責,聲譽之大,功勛之著,成就晚清歷史顯赫之一頁。維新變法時期之清朝光緒年間,資產階級維新派人才群體,以譚嗣同、唐才常、熊希齡為代表,盡顯前仆后繼,不屈不撓之英勇斗爭精神和無私無畏、鍥而不舍之獻身精神。辛亥革命前后之清朝光緒末年至民國初年,資產階級革命派人才群體,以黃興、宋教仁、蔡鍔等為代表,自強不息、堅忍不磨、不畏艱險,引領歷史潮流之前進。造就了"湖南人才半國中"、"中興將相,什九湖湘"、"半部中國近代史由湘人寫就"、"無湘不成軍"等盛譽。
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概括為"淳樸重義"、"勇敢尚武"、"經世致用","自強不息"。敦厚雄渾、生猛活脫之性,臨難不懼、視死如歸的精神,重視實踐的務實精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參與意識,成為"當今天下,舍我其誰"的"敢為天下先"的豪邁氣概,給湖湘文化提供了明確的奮斗目標。曾國藩被譽為“中興第一名臣”是湖湘文化近代的代表人物,毛主席的成功在于學習湖湘文化。
“予于近人,獨服曾文正,觀其收拾洪楊一役,完滿無缺。”,曾國藩對毛主席的影響之大,由此可見一斑。毛主席是繼曾國藩之后的湖湘文化集大成者,更是湖湘文化的總代表人物。毛主席深受湖湘文化的影響,第一就是他的哲學,他的矛盾論,和周敦頤的思想極為接近;他的實踐論,就是王船山思想的繼續和發展。所以毛主席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結合起來,也把馬克思主義和湖湘文化結合起來,使湖湘文化在他手里變成現代化。1927年30多歲的毛主席上井岡山與“山大王”交朋友搞武裝斗爭成為組織紅軍的“毛委員”的時候,已經是一個湖湘文化的學者,三湘有名的“潤之先生”。
1913年春至1918年夏,毛主席求學于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在長達五年的師范生涯中,毛主席為以后打下了深厚的學問基礎,他的思想也在這個時期開始逐步成熟。楊昌濟對毛主席的影響最為深遠。楊昌濟是長沙板倉人,自幼飽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尤喜程朱之學,乃“長沙大儒”,先后在日本和英國留學長達近十年。歸國后,多次辭謝為官從政之請,以教書育人為己任。他重視對學生的修身教育,要求學生要“高尚其理想”,要“奮斗”,“有朝氣”,“有獨立心”,能“立定腳跟”;為防止學生眼高手低,他又要求學生要辦事“精細”,否則“小不謹,大事敗矣”。毛主席讀書時期席因學習刻苦和才華出眾深受其老師楊昌濟的器重。他堅持冷水洗澡,早起晨練,酷愛登山和游泳。楊昌濟還特別提倡要把思想付諸行動,“凡人欲在社會上建立功業者,欲深謀遠慮,動之萬全”,很注重意志的鍛煉。據說楊昌濟每天都用冷水來洗澡,無論是春夏秋冬,毛主席洗冷水澡的習慣應該是受到了楊昌濟的影響。毛主席在《體育之研究》中提出:“體育之大效蓋尤在此矣。夫體育之主旨,武勇也。武勇之目,若猛烈,若不畏,若敢為,若耐久,皆意志之事。”指出要注重日常體育鍛煉, 意志是人生事業的先驅。在楊昌濟的鼓勵和支持下,毛主席不斷地閱讀進步刊物,很快他成了《新青年》的熱心讀者。
毛主席還有一位徐特立老師,1937年11月30日,毛主席在祝賀徐特立60壽辰時深情地寫道:“你是我20年前的先生,你現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將來必定還是我的先生。”徐特立是湖南長沙縣人,出身農民,曾經留學日本。徐特立早年為了抗議清政府在處理教案時妥協退讓,竟拿菜刀把自己的左手小指砍掉,蘸著血寫了抗議書而蜚聲全省,是當時最有血性的激進人物。徐特立倡導“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學習方法,毛主席對此十分推崇。深受徐特立影響的毛主席養成了讀書必須寫筆記的習慣。他在湖南師范讀書時寫下的筆記很多,有聽課的、有自學的、有摘抄的以及隨感和日記,積累了足足有好幾籃子。
毛主席堅決主張重塑民族精神和改造民族文化,毛主席畢生倡導的革命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是中華民族革命斗爭史的高度文化凝聚,革命文化中斗爭哲學鼓勵中國人民勇敢地迎接活動的挑戰和考驗。毛主席把斗爭作為改造世界的唯一途徑。“與天奮斗,其樂無窮;與地奮斗,其樂無窮;與人奮斗,其樂無窮。”杜勒斯兄弟作出了“和平演變”的預言,毛主席創立了“反和平演變”理論。“和平演變”與“反和平演變”代表著不同階級的根本利益,是一場嚴肅的階級斗爭,毛主席無疑是站在歷史的最高處領導這場斗爭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在為中國人民不懈奮斗的光輝一生中,毛主席同志表現出一個偉大革命領袖高瞻遠矚的政治遠見、堅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勇于開拓的非凡魄力、爐火純青的斗爭藝術、杰出高超的領導才能。他思想博大深邃、胸懷坦蕩寬廣,文韜武略兼備、領導藝術高超,心系人民群眾、終生艱苦奮斗,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建立了不朽功勛。”
湖湘大地,從古至今就被稱為“古道圣土”、 “屈賈之鄉”、“瀟湘洙泗”。以“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為精髓的湖湘文化,給了毛主席這位從韶山沖走出來的人民領袖最堅實的根底和最豐富的營養。他既是湖湘文化的集大成者,又是湖湘文化推陳出新的典范。他的身上,既體現出了湖湘文化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又凝聚著湖湘文化靈動的大智慧。作為一代偉人,毛主席終身鄉音未改,其湖南人的食性亦保持終身;從1954年4月到1975年2月,毛主席先后50次回到湖南視察指導,凸顯出其揮之不去的故園情愫。
三、“自古農家出俊才”---神奇韶峰之下的韶山小沖孕育出了世界偉人毛主席。
1893年12月26日,毛主席誕生在韶山沖上屋場那間普通的農舍。韶山悠久的歷史、厚重的文化、靈秀的山川、古樸的民風,賦予了少年毛主席睿智的秉性、博大的胸懷和超凡的膽略,也讓他與勞苦大眾結下了不解之緣。
在當時普遍矮小的南方人中,毛主席身材高大,又清秀英俊。按郭沫若當年所記的見面第一印象,是“貌如婦人好女”。毛主席的父親毛順生是相對富有的小商人,他期望兒子將來成為像他一樣生財有道的精明人,能夠多買進點田地,多豐收些稻谷,好多做一些稻谷和豬牛的生意,多積累些資本,做個大財東。但毛主席的志向從來就不在此。他受母親影響,從小就同情弱者,樂于助人,責任心強,不滿不公。當韶山的難民因為饑荒劫走父親糶往縣城的米時,毛主席并不同情父親。此時,毛主席還未滿十八歲。在這樣一個年紀,不以一己之私為重,不懼于父親權威,令人稱贊。當父親送他去湘潭縣城的一家米店當學徒時,毛主席充滿對外面世界的憧憬。對外出求學的迫切渴望,促使他請來八舅、堂叔、表哥百般勸說父親,終于實現了自己的愿望,并勵志“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這樣一來,父親只好同意他去離韶山25公里的湘鄉縣立東山高等小學堂去接受新式教育。
毛主席家祖輩務農,自己從小參加農田勞動,13歲就幾乎被當一個整勞力干活。17年的農村生活使他了解了農民的疾苦,熟悉了農村社會,培養了對農民深厚的感情,并決心站在勞苦大眾一邊,為廣大農民謀利益。毛主席的這個身世與經歷在黨的歷屆主要領導人中絕無僅有。這為他日后研究中國問題,善于把馬列主義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須知中國是以農民為主體的國家,中國的社會主要由農民組成。在這樣的國家里,進行無產階級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具有首要意義的是解決農民問題。誠如他后來指出的:所謂人民大眾,最主要的部分是農民。所謂人民戰爭就是農民戰爭,忘記了農民就沒有中國民主革命,也就沒有一切革命。“馬克思主義的書讀得很多,但是要注意不要把‘農民’這兩個字忘記了,這兩個字忘記了,就是讀一百萬冊馬克思主義的書,也是沒有用處的。”中國革命說到底是解放農民。毛主席的理論說到底也基本上是組織農民、武裝農民、宣傳農民、解放農民的理論。毛主席對中國社會的了解與研究加上他在家鄉農村生活17年的特殊經歷,使他對中國農民問題重要性的認識有最真切的直感,這為他實現理論認識上的飛躍并開創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道路打下了堅實基礎。
奇山異水哺育偉人,一代偉人情牽桑梓。無論是在艱苦卓絕的戰爭年代,還是在為國操勞的建設時期,毛主席同志始終以無盡的鄉情關注著家鄉韶山。家鄉人民不會忘記,1921年,毛主席一回韶山,動員弟、妹舍小家為大家,帶領全家走上革命征程;家鄉人民不會忘記,1925年,毛主席同志二回韶山,發動韶山農民鬧革命,親手創建了中國農村最早的黨支部之一——中共韶山特別支部;家鄉人民不會忘記,1927年,毛主席同志三回韶山,把韶山泥腳桿子的斗爭經驗寫進了《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這一不朽著作,并發出“二三十年革命不成功,我毛潤之就不回韶山”的雄壯誓言。從此,他走南闖北,為人民的解放事業奔波不息,與故土韶山一別32年,卻一刻也沒有割舍對故鄉、對親人的思念和牽掛。別夢依稀故園情,1959年,已是共和國主席的毛主席回到闊別三十二年的家鄉。他走村串戶,鄉音不改,與家鄉人民手把手,話家常。故鄉的山,故鄉的水,故鄉的人,故鄉的情,釀成了一杯沁人的美酒,讓這位游子深深陶醉,他揮筆寫下不朽詩篇《七律.到韶山》,高度贊譽韶山的英雄兒女和革命精神,對韶山美好未來寄予殷殷期望。1966年,毛主席同志最后一次回到韶山,在滴水洞住了32天,毛主席喜歡韶山的滴水洞,不僅僅這里風景秀麗,氣候適宜,還有他的許多親人都埋在那一帶山上,故而,毛主席對滴水洞有一種特殊的感情,韶山的鄉親們保護毛主席祖墳的故事流傳至今。那是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紅軍屢戰屢勝,接連挫敗國民黨軍隊的進攻。迷信風水的湖南省省長何鍵想:毛主席乃一介書生,怎么會懂得帶兵打仗呢?一定是有祖墳的保佑,于是就從長沙派兵到韶山滴水洞挖毛主席的祖墳。韶山民眾聞訊,集合起來去保護毛主席的祖墳,一面憑借滴水洞山陡林密,在山上放銃、放炮竹,擺出平日圍哄野豬的陣式,大施疑兵計;一面迅速將毛主席的祖墳墓碑掀倒埋起來,再把墳堆攤平,蓋上草皮,把墳“藏”了起來。兵匪進得山來,聽見到處槍炮聲,風聲鶴唳,草木皆兵,胡亂挖了幾處,便撤回交差了。毛主席祖父的墳安然無恙。毛主席衛士回憶,毛主席在滴水洞講到這件事時,心里很氣憤,說:“蔣介石要挖我的祖墳,這是失民心嘛!失民心者失天下。”毛主席在講到祖墳時還說:“老祖宗是不能忘記的,我至今還懷念我的母親。我母親非常善良,非常慈祥,濟困扶貧,愛老憐幼,我不能忘記呀!”
新中國成立后毛主席多次指出組織農民走集體化道路是解決農民共同富裕問題的唯一途徑。“就農業來說,社會主義道路是我國農業唯一的道路。發展互助合作運動,不斷地提高農業生產力,這是黨在農村中工作的中心。”“發展農業可以有兩條道路。一條是資本主義道路:讓農民的命運掌握在地主、富農和投機商人的手里,極少數人發財而大多數人貧困和不斷破產。一條是社會主義道路:讓農民在工人階級的領導下掌握自己的命運,共同富裕和共同繁榮。這兩條道路的斗爭在我國過渡時期中將長期地存在,但是,由于農業合作化的基本完成,我國絕大多數農民已經擺脫了前一條道路,走上后一條道路。今后的任務是要盡力鞏固合作化制度,同時繼續反對農村中的資本主義自發勢力。毛主席一方面不斷探索和完善農村社會主義制度,一方面反對各種資本主義道路傾向。毛主席曾說過“建立新中國死了多少人?有誰認真想過?我是想過這個問題的。”“這不是為我個人,是為將來這個國家、這個黨,將來改變不改變顏色、走不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問題。……要是按照他們的做法,我以及許多先烈們畢生付出的精力就付諸東流了。”
在韶山,還廣泛傳頌著日月同輝、杜鵑花開等自然奇觀故事。2003年,為迎接毛主席同志110周年誕辰,毛主席銅像從南京啟運后,途經江西井岡山時,運載卡車忽然開不動了,不得不在此停留一夜。井岡山人民奔走相告,毛主席重上井岡山看望大家來了!12月26日毛主席銅像矗立的時候,六只鮮亮的彩蝶,環繞著毛主席銅像翩翩起舞,觀瞻者無不驚嘆感慨,故去的毛家六位親人穿越時空以神話般的浪漫方式都回來了啊;當地群眾還同時看到太陽和月亮相映藍天;那些時日,本該春天開放的杜鵑花卻也綻開了!不信鬼神信蒼天,韶山人民把這些神話故事傳遍了神州大地。
十世班禪說:毛主席是凡軀之神。毛主席喚醒了整個東方人類和新興世界,凡是親歷和走近他的人,包括他的對手蔣介石、尼克松、赫魯曉夫和基辛格無不被其人格和魅力所震撼和融化。“五百年王者興”,在人類歷史上,毛主席是一位曠世絕倫無與類比的人物,韶山因孕育了一代偉人毛主席而舉世聞名,湖湘大地因孕育了一代偉人毛主席而神秘妖嬈,中華民族因孕育了一代偉人毛主席而巍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作者:佘富勤)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