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新政敗局的組織學分析
曾飛
對于人們熱議的王莽新政,著名史學家范文瀾在《中國通史》第二卷第七節王莽的新朝中描述說:
西漢后期,剝削者與被剝削者的矛盾,愈來愈緊張愈尖銳。最基本的問題是在于土地無限制的集中和農民大量轉化為奴隸。皇帝和上下層豪強誰也不肯對農民讓些步,因而誰也找不出什么辦法。這時候:上層豪強的代表王莽,分兩步提出他的辦法。第一步得到統治階級的擁護,代西漢做了皇帝。第二步所有辦法都失敗了,受到農民大起義的懲罰。
王莽建立起新朝,就得解決土地與奴隸兩個基本問題。公元九年,下令變法。王莽頒布了兩個解決辦法:王田——民間田改稱為王田,屬朝廷所有,私人不得買賣。私屬——民間奴婢改稱為私屬,不得賣買。要多田人分余田給貧民,只是一句十足空虛用來欺騙農民的廢話。王莽時南陽豪強樊重家有田三百余頃,陰子方家有田七百余頃,足見當時并無分余田的事實。王莽變法的真實意圖是在停止田宅奴隸的賣買,借以停止豪強對土地人身兼并的繼續發展。這當然又是十足空虛的幻想。既有兼并者和被兼并者存在,就不能停止兼并,也就不能停止田宅奴婢的賣買。強迫停止的結果,加速爆發了社會大混亂。正在這個時候,王莽又廢除行用已久的漢五銖錢,別造貨幣六類二十八種。王田私屬又加一個新貨幣,使大混亂上再添一個大混亂,迫得農商失業,交易廢滯,因賣買田宅、奴婢,鑄私錢犯罪被刑罰的人,不可勝數。這一陣驟然來到的社會大混亂,給王莽的打擊非常沉重。公元十二年,王莽取消王田私屬的禁令,準許置賣王田不算犯罪,賣買奴婢暫不治罪。王莽所謂辦法的主要部分完全失敗了。
王莽要限制商賈的兼并,主要是要分享商賈的利益,使朝廷取得大量財物。公元十年,下令行五均六管法,一直行到新朝滅亡才停止。王莽說,行五均六管法是想“齊眾庶(均貧富),抑并兼”,做到市無二價,貧富相安,強者不得壓迫弱者,富人不得要挾貧人。如物價超過市平,均官將所藏貨物按市平賣出。如物價比市平低,聽賣買雙方自由交易。這種做法,似乎是為民謀利,按照王莽的行為,卻不免可疑。《漢書·王莽傳》說他“令市官收賤賣貴”,從中取利,這倒是可信的記載。事實上五均六管是王莽把持工商業,實行最大限度的剝削。
暫行即廢的王田、私屬和堅持不廢的五均、六管,王莽主觀上是想用來抑制某些豪強,避免民眾大起義,結果恰恰是加速大起義的爆發。王莽知道這個事實,接連地發動侵略戰爭,企圖對國內民眾表示威武,并緩和階級矛盾。結果又恰恰是更加速大起義的爆發。
王莽用欺騙方法,表示有解決社會問題的辦法,因此代替失去了統治作用的西漢做皇帝。做皇帝以后,由于王田法的失敗,農民實行起義。由于五均六管法的失敗,小工商參加起義。五均六管打擊了商賈和高利貸商人,這些人也反對王莽了。由于對外侵略戰爭的頻繁,更催促起義的加速爆發。作為王莽統治基礎的上層豪強與無市籍的下層豪強,也逐漸在離開王莽。公元十年,王莽廢漢諸侯王為民,劉派上層豪強分離了。公元十二年,大封公侯以下二千余人,每人得月錢數千,非常窮困,有些人甚至當雇工度日,王派上層豪強消極了。王莽所用官吏不給俸祿,任令貪暴致富。公元十七年,王莽下令沒收官吏家財產五分之四,允許下屬告發長官,奴婢告發主人,無市籍的下層豪強怨恨了。王莽統治失去了基礎,公元二十三年,在起義軍攻擊下,長安城破。長安市上小工商響應起義軍,攻入王莽宮,屠戶杜虞斬王莽頭。起義軍送王莽頭到起義軍首領更始帝處,有人割王莽舌切碎分食,因為王莽用那條長舌欺騙了很多人。
著名學者胡適則極力為王莽平反:“王莽是中國第一位社會主義者。”他認同王莽改革中的土地國有、均產、廢奴三個大政策,“王莽受了一千九百年的冤枉,至今還沒有公平的論定。……王莽卻是一個大政治家,他的魄力和手腕遠在王安石之上……可憐這樣一個勤勤懇懇,生性‘不能無為’,要‘均眾庶,抑并兼’的人,到末了竟死在斬臺上,……竟沒有人替他說一句公平的話。”但胡適也認為:王莽搞五均六筦的初衷是為了“齊眾庶,抑兼并”,是為了限制富商大賈的投機兼并活動,使他們不得操縱市場隨意盤剝下層人民,以保證人民生活生產所需,同時還能增加官府的財政收入。六筦之設,王莽雖依托于“先圣”,實際上多繼承于漢武帝的經濟政策,只不過稍加變通而已。然而,這個好的政策到下面卻變了樣,因為王莽所用“五均六筦”官,都是些大富商,如薛子仲、張長叔等人,都有家資千萬。這些人有了特權,便乘機收賤賣貴,投機倒把,大發橫財,同時,他們還同商人勾結,狼狽為奸,使下層人民遭受更慘重的盤剝。(胡適:《王莽是大政治家 魄力與手腕超過王安石》)
莽新政的社會基礎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基層民眾不堪壓榨苦不堪言,希望新政能減輕他們的痛苦;一是中間層官僚豪強害怕民眾起義,希望領導層的新政能消除危機,以便維持他們的特殊利益,并希望通過新政獲得更多的特殊利益。
按胡適先生所言,至少王莽搞五均六筦雖然是為了“齊眾庶,抑兼并”穩定民眾的生活,但他又必須依靠官僚豪紳來推行新政,換取他們的支持。民眾利益與官僚豪紳針鋒相對,難以調和,結果五均六筦之類的新政反而給予官僚豪紳新的特權,讓他們乘機收賤賣貴,投機倒把,大發橫財,使下層人民遭受更慘重的盤剝。諸如《資治通鑒》漢紀三十(白話)就記載:王莽設置羲和命士,督促實行管理財政的五均、六管制度。每郡有幾個名額,都由富豪、大商人擔任。這些官員乘坐驛車,謀求奸利,往來全國。乘機與郡縣官吏勾結,設立假帳。國庫未能充實,而百姓更加窮苦。本年,王莽再下詔,重申肯定六管。每一項管理制度下達,總要為它設置條規禁令,違犯的人罪重的甚至處死。奸猾之徒與貪官污吏同時侵害百姓,百姓不得平安。
顯然,治國就是治吏,所謂治吏從組織學角度看,無非就是建立并維持一個穩定的組織結構狀態,使社會在這種結構狀態之下能夠生存與發展。
對于一個組織結構來說,一般可以分成領導層,中間層和基層,以及外部力量等四種力量,以及他們之間的關聯結構。領導層是極少數的政治集團;中間層是人數較少的政治經濟實力派,他們的代表是官僚豪紳;基層是被領導管理的絕大多數人、也就是民眾,他們是社會的根基。而外部力量或者是本組織的依附社會,或者是圖謀入侵爭奪利益的外強。這四種力量的相互關聯與利益均衡是社會結構能否達到穩定,并能否起促進社會進步的關鍵。一旦四種力量失衡,就必然引發社會動蕩,甚至是社會大破壞。
在王莽新政敗局中,王莽依靠通浚井得到一塊上圓下方的丹書著石,上面有文曰:“告安漢公莽為皇帝”之類的迷信手法以及許諾新政惠民的欺騙,騙取基層民眾的支持;利用中間層害怕民眾暴動而失去既得利益的心理,迫使他們支持新政;與外力的關系則先緩和后征戰,轉移民眾不滿情緒的策略。
然而王莽的新政在策劃中就脫離實際,違背社會規律,導致各種新政條條失敗,徹底攪亂了四種力量之間的關系,從而陷入組織危局。
在與中間層官僚豪紳的關系上,王莽所用大小官吏,不論朝官或地方官,都沒有俸祿。地方官和命士相勾結,大獲奸利,郡守縣令家產多至一千金。地方官獲利,送一部分給朝官,得到朝官的庇護,作惡更無所不至。王莽所謂“齊眾庶,抑并兼”的五均六管,即使有些辦法看來可能是利民的,經過命士地方官吏的污手,也就變成害民的辦法了。如此,王莽使用官吏不給俸祿,任令貪暴致富,新政反而成了官僚豪紳特權,由此官吏利用新政所獲得的特權進行掠奪而暴富,下損害基層民眾的利益,動搖了社會根基。上損害領導集團自身的利益,敗壞其信譽,導致民眾怨恨。王莽又下令廢王姓王侯,沒收官吏家財產,導致官僚層不滿。王莽滿口為民,其實自己就貪得無厭。《漢書•王莽傳》說王莽還“令市官收賤賣貴”,漁利百姓,肥飽自己。王莽實行五均賒貸法抑制商人,民眾去了一些商賈高利貸商人的盤剝,卻換來來了貪暴皇帝和官吏的更殘酷的盤剝。王莽新政的六管中害民最顯著的是鑄錢。王莽大概想破壞商賈的財產,時常改變幣制。王莽改幣制一次,小工商業、農民大量破產一次。由此,民不聊生,官吏不滿,王莽領導集體團徹底搞砸了與中層官僚豪紳和基層民眾的關系,社會陷入危機。
為了擺脫危機,王莽開始對外用兵轉移視線。王莽發動了對匈奴的侵略戰爭。其實,自漢宣帝以來,漢邊境安靜,匈奴逐漸接觸漢文化,并不侵犯漢邊。王莽改換匈奴單于印綬后,又改名匈奴單于為降奴服于。公元十年,募天下囚徒、丁男、兵卒三十萬人,分十二路擊匈奴。公元十九年,王莽又大募天下丁男、死罪囚、奴隸擊匈奴。王莽兩次大發兵,都屯駐在邊境上,并不出擊。看來似乎是毫無理由的妄動,但是決不能用妄動來說明王莽的行動。王莽用募兵的方法,招集內地不能生存可能起義的窮人,送到邊境上戰死或餓死,只要這些窮人在邊境上逐漸死亡,在王莽就算有理由了。王莽用西域兵擊焉耆,被焉耆擊敗。王莽誘殺高句驪侯,又改高句驪為下句驪,引起高句驪、夫余,濊諸族的不斷反抗。王莽發動二十萬人擊句町,兵士餓死疫死約十分之六、七。西南地區各族紛紛起兵反王莽。王莽每次動兵,便大搜括民間財物。他發動侵略戰爭把募來的兵士送到邊境上,把括來的財物收到自己倉庫里,覺得是一舉兩得的便宜事。他連年這樣做,逼得百姓不得不鋌而走險,揭竿而起。如《資治通鑒》漢紀三十記載:法令煩苛,民搖手觸禁,不得耕桑,徭役煩劇,而枯旱、蝗蟲相因,獄訟不決。吏用苛暴立威,旁緣莽禁,侵刻小民,富者不能自別,貧者無以自存,于是并起為盜賊,依阻山澤,吏不能禽而覆蔽之,浸淫日廣。臨淮瓜田儀依阻會稽長州;瑯邪呂母聚黨數千人,殺海曲宰,入海中為盜,其眾浸多,至萬數。荊州饑饉,民眾入野澤,掘鳧茈而食之,更相侵奪。
至此,王莽領導層的所謂新政,徹底搞亂了領導層與中間層官僚豪紳的關系,搞砸了與民眾的關系,破壞了對外的關系,整個社會組織四種力量的均衡徹底受到了破壞,整個社會陷入可怕的混亂狀態。王莽新政的敗局由此鑄定,無可挽回。
《資治通鑒》卷三十九 漢紀紀三十一 淮陽王更始元年。班固贊曰:王莽始起外戚,折節力行以要名譽,及居位輔政,勤勞國家,直道而行,豈所謂“色取仁而行違”者邪!莽既不仁而有佞邪之材,又乘四父歷世之權,遭漢中微,國統三絕而太后壽考,為之宗主,故得肆其奸慝以成篡盜之禍。推是言之,亦天時,非人力之致矣!及其竊位南面,顛覆之勢險于桀、紂,而莽晏然自以黃、虞復出也,乃始恣睢,奮其威詐,毒流諸夏,亂延蠻貉,猶未足逞其欲焉。是以四海之內,囂然喪其樂生之心,中外憤怨,遠近俱發,城池不守,支體分裂,遂令天下城邑為虛,害遍生民,自書傳所載亂臣賊子,考其禍敗,未有如莽之甚者也!昔秦燔《詩》、《書》以立私議,莽誦《六藝》以文奸言,同歸殊涂,俱用滅亡。皆圣王之驅除云爾。
意思是,班固贊曰:王莽最初以外戚起家,降低身份,勉力而行,以博取名譽。等到他登上高位,輔佐朝政,為國家辛勤工作,本著正直的原則行事。難道他就是孔子所說的“表面上仁義,行動中卻違背它”的人嗎?王莽本來沒有仁義的品德,卻有奸佞邪惡的才能,又利用四個伯父、叔父經歷了元帝、成帝兩代所掌握的權力,遇到漢朝中途衰落,皇位三代沒有繼承人,而皇太后王政君壽命很長,為他作主,因此得以施逞奸詐邪惡的手段,從而造成篡奪政權,竊取皇位的災禍。根據這些事實推論起來,這也是天命,不是人力所能作得到的!等到竊取了皇帝的寶座,敗亡的趨勢比夏桀、商紂的時候還要危險,而王莽卻安然地認為自己就是黃帝、虞舜再世復出。于是開始放縱暴戾,濫施威力詐術,流毒全國,災禍蔓延到外族,還不足以滿足他的欲望。因此天下陷于憂愁,人民喪失了樂生的心意,朝廷和地方都怨憤,遠近同時反叛,城池失守,軀體分裂,終于使得全國的城市變成廢墟,害盡了百姓。根據書籍傳述上所記載的亂臣賊子以來,考察他們引起的苦難,與失敗的凄慘,從沒有一個超過王莽。從前秦朝焚毀《詩經》、《書經》等典籍從而確立自己的一家主張,王莽引用《六經》來裝飾謬論,他們走的路不同,而目的完全一樣,都由此而導致滅亡,全是為圣明的帝王開道鋪路罷了!
作為政治家的王莽,無德無行,人格缺失,唯重權術,也就是濫用所謂的政治智慧,還自以為聰明過人,也由此被一些學者譏為書呆。王莽的胡作非為導致政局失穩,最終遭殃的還是百姓。這些慘痛的歷史教訓,國人不可遺忘。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