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和中華文明比較系列1
柏拉圖《理想國》與《荀子》中
滲出中西文明同異
一、概括提煉
問:汝言今日西方文明源流---古希臘文明與中華之諸子先秦文明有相通處,請試舉一例
答: 如古希臘柏拉圖在其重要著作《理想國》中思索與諸子中《荀子》對人類規劃就有異曲同工之妙
問:二人中心何在?
答:二人之文,中心脈絡如下
柏氏認為:國家應由哲學家統治,再建立興公去私分工合作體制,并繼而培育能產生更多哲學家土壤---使公民自幼接受音樂體育數學幾何天文等教育,且使民敬畏上天,如此則公道至矣,天下大同!柏氏根本觀點是土壤論,他認為:無經良好教育之民眾,則世界永無寧日
荀子認為:國家至重,非圣人莫之能王,人性本惡,君子乃大治之源,非經師學、群分、禮義之教則無以去民之粗陋、爭斗、欲利。荀子認為:天行有常,人應自強,不要等上天救你,唯有始終如一奮斗大道才會來臨。荀子根本觀點是君子國,他認為:小人非君子得勢位以臨之,則亂久而治不長
二、比較分析
問:汝言二人之同,以上俱為虛言,使我更生迷惑,請拿出證據來
答:初讀柏、荀之言覺其精神頗類,再將二人文章按政事、修身、教育、分工等方面比較咀嚼,始得出開頭結論,現分述如下:
A、政事
1.柏氏曰:彼真正治國者,當供人以利益而不為己計,人而知此,誰不愿為被治之人?而授人之利益,誰愿任治人之職而徒以他人利益為前提?
荀子曰:王者富民霸者富士,僅存之國富大夫,亡國富筐筴。府庫實筐筴滿而百姓貧,夫是之謂上溢下漏,傾覆滅亡立可待也
2.柏氏曰:一些可憐可笑政治家往往以改良瑣屑之事為要務,以為多訂法律或修改條例即不難除去商業上惡習,殊不知以若所為求若所欲,實無異于斬九頭之蛇,非且無益害更甚。余意真政治家,無論其在完善或不良之國,必不以修訂法律為要務,蓋不良之國雖有法律無所用之,完善之國,人民固有良好教育,人人自循于法律之中,而條例字句之訂定自不為難事
荀子曰:法則,治之端也,君子者,治之源也。有君子,法雖省足以徧矣,無君子,不能應事之變,亂矣,不知法之義而正法之數者,雖博,臨事必亂,故有良法而亂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亂者自古及今未之聞也!傳曰:治生乎君子,亂生乎小人
3.柏氏曰:政治不同亦如人性不同,人之情性有若干政治亦有若干,吾儕自知國家非木石所造,乃由人類組成,國家如何政治如何,唯其國人品性如何是賴
荀子曰:械數者,治之流也,君子者,治之源也,官人守數君子養源,源清則流清源濁則流濁
4.柏氏曰:國家及個人不經哲學家治理絕無希望可言,而吾儕之理想國亦無實現之日
荀子曰:天下者,至重也,非至強莫之能任,至大也,非至辨莫之能分,至眾也,非至明莫之能和,此三者非圣人能盡,故非圣人莫之能王
以上四點,說明柏、荀二師在為民、育民、化民、哲學家【圣人】治民等方面意念相通。以上四例明證二人治國根本理論,政事大略意向一致
而其于政事不同處如下:
1.柏氏認為:專業軍人是國家安定保證,并重點論述軍人應具備品質:敏于視聽,勇于逐敵,富有魄力又有溫良之性,如犬般親于所識兇于所不識
而荀氏文章則重文治而輕武裝建設
2.柏氏認為:一國之中當有優等醫師與審判官,此二者能使身心無病之人更進步,以惡驕人則聽其滅亡。且醫師應經驗豐富,而審判者應保持純潔之心,當選用有罪惡上知識而無罪惡上經驗之老人
荀子之國家并無此項規劃
3.柏氏曰:男子最良者,當配以最良女子,非如是不足以保有人類中優秀分子不退化,柏氏還具體規定男25女20生育年齡,
此人種進化論荀子無
4.柏氏提出:希臘人不得以希臘人為奴且不得剝奪死者遺物,國內戰爭之焚毀劫掠在所當禁,當存一早一晚必復和平之念
這種跨越階級超越現實理想主義荀子亦無
5.柏氏曰:物之多至極端者,必有極端反動力,國家或個人得享極端自由者終必降至極端奴隸之境,極端之專制必產生于極端之自由。此乃柏氏目睹希臘城邦間紛爭而作出預測
身處戰國末期,觀世事變亂、國家兼并不已的荀子只是有法術提倡而無此種對統一先知
荀子有而柏氏所無政治思想如下:
1.荀子曰:草木榮華之時斧斤不入山林,汙池淵沼,山林澤梁以時禁發而不稅,田野什一稅,關市幾而不征,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不失時,省商賈之數罕興力役---
以上柏氏未論,這說明東方文化仁慈心用在對待自然與民眾治理,而西方人未將仁慈心用在自然萬物,或曰不是用在未然而是用在已然上---戰爭已發,不許剝奪死者遺物不許燒掠虐俘又有何大用于無數國民死亡?動植物已亡種又大提環境保護,只不過是罪人在神面前懺悔---聊以自慰,無益人、物
2.荀子曰:主道利明不利幽,利宣不利周。主道明則下安幽則下危,下安則貴上,下危則賤上;上易知則下親上上難知則下畏上,下親上則安下畏上則危,故主道莫惡乎難知莫危乎使下畏己,傳曰:惡之者眾則畏。
以上對民主政治初探雖不具體但在柏氏《理想國》中無
綜上所述,可知柏、荀國家中領袖俱為圣人或曰哲學家,且為民不為己;國民應為君子且應受永久之教育;無善民有善法國亦不治;在具體治國方略中,二人又各具千秋:荀子重在君王規范,柏氏注意政制框架確立
B、修身
1.柏氏曰:凡物在最健全時代變化最少。譬諸體質健壯之人不易為飲食所影響,最茂盛樹林能受暴風烈日不傷,智勇最高之人,最不為外力所變動
荀子曰:人心譬如盤水,正措勿動則湛湎在下而清明在上,足以見須眉而察理,微風過之,湛濁動乎下清明亂乎上,則不可以得大形之正,故導之以理養之以清,物莫之傾,則足以定是非決嫌疑
2.柏氏曰:有公道心之人自能天君泰然終吾生以愉快,無公道心之人適與相反
荀子曰:志意修則驕富貴,道義重則輕王公,內省而外物輕矣,傳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3.柏氏曰:人非體膚受傷或偶患傳染疾病,因荒淫放縱之故致身罹種種病者,遂使哀斯里伯后人坐是而定種種離奇名目,如傷寒胃氣等,此亦非可恥之事乎?
荀子曰:君子見其可欲也必前后慮其可惡,見其可利必前后慮其可害,兼權之熟計之然后定欲惡取舍凡人之患反是,故動則必害為則必辱,是偏傷之患也
5.荀子曰:故形象雖惡心術善無害為君子,形象雖善心術惡無害為小人
柏氏曰:身體上完美不能使品格完美,而高尚品格實能使身體完美
荀子曰:聞修身未嘗聞為國。最重個人行為修煉儒家代表與柏拉圖修身之道除了都強調定力、獨立、去惡欲之外,二人最大不同在禮義、善德或曰表里之爭。荀子曰:人之所以為人者何也?曰:以其有辨也,人之所以為人非特二足無毛也,以其有辨也,今夫猩猩形笑,亦二足無毛也,然而君子啜其羹食其肉。夫禽獸有父子無父子之親,有 牡而無男女之別,故人道莫不有別,別莫大于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禮禮莫大于圣王。柏氏反駁:女子可容其裸體操練以其有善德之衣,凡物無遮掩實較遮掩為善,而其善不善之別不當以目所能見外觀,當以理由為標準。故有人訕笑非惡與愚,且不以善德與理由為美觀之標準,則其人實為愚拙之徒。古人云:唯有利為高尚唯有害為卑鄙。夫以女子裸體操練為可笑者,則為無意識之人
一方是非禮勿行,一方是唯利所在,一方堂堂正正一方真實自然,中西兩種禮儀觀昭然而現
柏氏言修身崇尚自然之道,善良之人即使如猩猩放蕩行為外表亦為真美。
荀子的修身乃表里俱進無里亦無表,他主張化性循理
柏氏之身如璞玉,荀子則雕琢研磨,此乃東西之別
C、神教之異
1.柏氏曰:吾儕對神道設教之條例欲使舉國之人皆能敬神孝親交友
荀子曰:雲而雨,何也?曰:無何也,猶不雲而雨也,是日月之變天地之化也。曰:日月食而救之雲而雨卜筮然后決大事,非以為求以為文也,故君子以為文而百姓以為神,以為文則吉以為神則兇
2.柏氏在《理想國》結尾敘述天堂地獄兩種遭遇,并以種種苦難與歡樂昭示警醒人類
而荀子曰: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強本節用天不能貧,養備動時天不能禍修道不貳天不能病,故水旱不能使之饑渴,寒暑不能使之疾,祅怪不能使之兇
孔孟荀只在性命二字有語焉不詳暗示,而柏拉圖則明言有神論,且欲其國之神純潔無暇光輝偉大---為了教育民眾緣故。
為何我國民多未信教,神亦亂雜不定尊奉不一,于荀、柏之思想可見一斑
荀子除了神教觀點不同于柏拉圖,且荀子天道論柏氏文中未見,比如:1.受時與治世同,殃貨與治世異,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2.大天而思之孰與物蓄而制之,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望時而待之孰與應時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與騁能而化之,見物而物之孰與禮物而勿失之,愿物之所生孰與有物之所以成,故措人而思天則失萬物之情
荀子對自然之天與神化之天俱取蓄而制之制而用之積極態度。荀子首先利用自然之天其次他不相信神化之天。荀子思想中從無措人而思天以天迷惑眾生奴性心理,這是民主意識張揚,是獨立思考能力體現,是孔子不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窮怨天無志---等自主實踐思想進一步發展,是儒家無神論明證,是儒家自信自強不懈向上雄性意志真實體現,是荀子與柏拉圖相比最優秀思想之一,孔荀天道論可謂真傳統矣!
D、辯
荀子曰:君子之于言也,志好之行安之樂言之。故君子必辯。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子猶甚。且荀子對辯說之術有詳論。
柏氏《理想國》中雖未論及辯,然書中處處有辯,即使行文方式亦為辯術一種,故曰:荀子言辯而柏拉圖行辯
E、大儒【哲學家】
1.荀子曰:彼大儒者,雖隱于窮檐漏屋無置椎之地,而王公不能與之爭名;居士大夫之位則一君不能獨蓄一國不能獨容,諸侯莫不愿得以為臣,其言有類其行有禮,舉事無悔持險應變曲當,與時遷徙與世偃仰,千舉萬變其道一也。大儒之窮也俗儒笑之,其通也猥瑣逃之英杰化之邪說畏之眾人愧之,通則一天下窮則獨立貴名,天不能死地不能埋桀紂之世不能汙,非大儒莫之能立,仲尼子弓是也
柏氏曰:然則能成真哲學家者寥若晨星矣!唯素具美德而又受良好教育者。其人必貶謫于曠寂之區,未為社會惡習熏染者,或高尚其志性安恬靜,非獨不喜虛榮亦以政治權利為可鄙而掉首不顧。其人常居少數,而此少數人既覺此中利益無窮故視世人擾擾攘攘無謂,彼知世無誠實政治家并無絕對真公道之人,彼等所處之地位適如人居眾獸之中,既不能從之為惡又不能禁之使不為惡,彼雖具勝人之人格學術亦不能有裨益于國家個人,蓋雖摩頂放踵助人為樂亦何曾補于人,職此之故,彼因計出于緘默不言而實行其明哲保身之道,彼之為此非好獨善其身,適如大風雨中不得不暫避于室庶免迷仆,故其人自處,唯終其身保全固有宗旨高潔人格不撓不污,老之既至,抱樂觀而離世,于愿足矣
柏、荀所言哲人大儒俱為二人理想國中理想人,或為其二人自身寫照,但也說盡幾千年學者不遇不行蒼涼,更有如為孔子攝像,使人不覺為中西先賢遺恨失落而扼腕
F、義利
1.柏氏曰:人愈富其忽視道德必愈甚,蓋設以金錢與道德同置天平之上必一升而一降
荀子曰:義與利,人之所兩有也,雖堯舜不能去民之欲利而能使民之好利不克其好義,雖桀紂不能去民之好義而能使民之好義不勝其欲利,故義勝利為治世利克義為亂世。上重義則義克利上重利則利勝義,從士以上皆羞利不與民爭業,樂分施恥積藏則民不困財,多積財羞無有重民任誅不能,此邪行所由起刑罰所以多也
2.柏氏曰:設吾儕選擇船長唯其財產是視,彼貧者雖富有行船知識與經驗亦不得有船長資格,則船必有覆亡之禍
荀子曰: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榮者常通辱者常窮,通者常制人窮者常制于人
G、教育
1.柏氏曰:未受教育之人如處黑暗地下,自脫縲紲離地孔見日光,始僅能見物在水中之影,繼能見日中之影與其它非火光之影,終能見星辰日月,此皆視力發達使然。人而欲見真理必由思想力發達,而欲思想力發達則非研究各項知識不可
荀子曰:今使人生而未嘗睹稻梁芻豢唯菽藿糟糠,則以至足為在此,俄而粲然有秉稻梁芻豢而至者則 然視之:此何怪也,彼嗅之無 于鼻嘗之甘于口食之安于體,則莫不棄此取彼矣!然而人力為此寡為彼者何也?曰:陋也,陋,天下之共患人之大殃大害也,故曰仁者好告示人,靡之 之 之重之,則夫塞者俄且通陋者俄且 愚者俄且智,是若不行則湯武在上何益桀紂在上曷損?
柏、荀皆知教育對國家重要,荀子開篇勸學而柏氏亦言無教育之人乃地下小人。然二人雖知培養土壤極端重要,荀子除禮義與先王之道,并未明確告訴人們學些什么。而柏氏則從音樂體育幾何天文等基礎、高級一路講來細細規劃,這說明:
孔、荀哲人好從高處著眼大匠不鑿有所為有所不為;而西哲如柏氏則既有高深科學又有基礎理論
孔、荀好一以貫之不認為兩而能精且時時不忘從政而柏氏主張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關鍵在于民眾智慧培育
特別重要一點,柏氏認為:唯對無形知識始能使人窺哲理見真道,茍斤斤于有形之物窮年累月,余終謂其實未曾學思想終無向上之一日,蓋天文學誠能使人向上不向下,凡在天空之物為有形之物最高明美觀,因為不及地上之物實在,故知天唯心能為之------此乃東、西方教育之最大不同,也是中國人極力效學然所獲不多者,猜想其原因如下:1.希臘為海洋文明,漁獵是重要糊口源;而中國乃農業文明不識星相亦不至于翻船;2.希臘地域狹小民眾不如中華糊口不難生活精細,而華人自黃土高原一路沿河走來常為生計所困,故一有知識便各持治國學說理想未來常欲奪權而實現己欲;而希臘向外掠奪大量使用奴隸故富于財、時,有心規劃教育并向天外探討宇宙端倪;3.中華囿于地理,自絲綢拓路前與外人如巴比倫波斯兩河埃及印度等文明少或無接觸,故其教育單調自成一體,縱有禮樂射御書數亦有缺乏交流充實之憾;而希臘因海洋中樞,交通發達征伐頻繁使其結交諸多文明,浸淫成龐雜宏大且精細兼容之體系
H、分工
1.柏氏曰:國家之立由于人類必有待于互助,蓋吾儕固各有所需而無不他求而自足,此非國家所由來之唯一原因乎?人既各有所求又需多數之他人供給,于是各本其愿欲合群成團體,凡由此群此團體聯絡而成之全部,名曰:國家
荀子曰:人之百事如耳目口鼻之不可以相借官,故職分而民不探次定而序不亂---故人生不能無群,群而無分則爭,故義以分則和,和則一,一則多力則強而勝物
2.柏氏曰:一國之中人各分工任事工匠 人各專己業其他諸人亦皆有專門職務而不兼為他人之事,此即為公道之影像
荀子曰:夫貴為天子富有天下是人情之所同欲,然則從人之欲則勢不能容物不能瞻,故先王制禮儀以分之使有貴賤之等長幼之差,智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載其事各得其宜,是群居和一之道也。故仁人在上,農以力盡田商以察盡財百工以巧盡器械,士大夫以上至于公侯莫不以仁厚智能盡官職,夫是之為至平。故或祿天下不自以為多,或監門御旅抱關擊 不自以為寡,故曰:斬而齊枉而順不同而一,夫是之為人倫
三、匯總領悟
一、柏拉圖生存于前427-347享年80,荀子前298-238享60,生存于基本相同時期但又在不同地域兩種文明環境,柏荀二師之所以得出以上甚至更多相同理論完全是人性使然。荀子曰:饑而欲食勞而欲息好利惡害是人所生而有也。世界上所有人類只要自然條件許可其生存---穩定河流、適宜耕作土地---人類必能在那里發芽扎根開花結果,憑借四肢大腦創造膚色不同內臟一樣本質多相通世界文明,這猶如天下鳥都會飛,魚都會水。由此,柏荀或曰希臘中華文明相通處蓋因同為‘人類’創造使然
二、柏荀二人之對比可明白交流重要。由于以上事實,我們可知柏荀二人分屬寫實具體與象形會意兩路文明體系。其形成原因有待探究,但其互補與相互悟解必要卻勿庸多言。事實上,我們今天已將古希臘許多成果拿來享用而我們只見其流未尋其源,這種工具我們慣常使用卻弄不懂制造原理、革新前景,或者說:我們眼前古希臘文明只是冰冷生硬機器
今天學習柏荀二人,是探究兩種文化源起流程第一步,經多人分析再研究其歷史軌跡,則活學活用心領神會古希臘文明為期不遠
三‘從今天古希臘與中國事實反觀兩千年前,曾經輝煌一時兩大文明落在1778移民建國較好傳承者后面,曾經夢想努力過的先哲們抱憾而去而其國今日境況證明其先人思想未能被繼承發揚。今天,擺在兩大文明國繼承者面前有一個同樣話題:深入感知體會運用傳統文化并與其它文明對比補充。
黃河在不舍晝夜奔流,愛琴海上船隊依然頻繁往來,但是,人類文明繼承與發揚之路為何坎坷不平甚而至于要斷流呢?
2002年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