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歷史 > 中華文化

老子《道德經》部分章節溫讀轉貼

香煙綠茶 · 2010-09-26 · 來源:烏有之鄉
收藏( 評論() 字體: / /

老子《道德經》部分章節溫讀轉貼

作者:老子, 李耳,又名老聃

轉者注:最近在學習思考,比如鄭彪先生的《中國軟實力》一書,豎琴螺師友新浪博客(關于參考消息的個人解讀)等。昨晚重新讀了讀《道德經》部分章節,結合目前一些現實問題,似乎也不乏暗合之處或發人思考之語,現冒昧把其中八章轉貼于此,供各位師友參考。

老子道德經-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①,尚矣②;不知知③,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④。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注釋]
  1、知不知:注解家們一般對此句有兩種解釋。一說知道卻不自以為知道,一說知道自己有所不知。
  2、尚矣:“尚”通“上”。
  3、不知知:不知道卻自以為知道。
  4、病病:病,毛病、缺點。把病當作病。
[譯文]
知道自己還有所不知,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卻自以為知道,這就是很糟糕的。有道的圣人沒有缺點,因為他把缺點當作缺點。正因為他把缺點當作缺點,所以,他沒有缺點。
[引語]
  這一章是人貴有自知之明的格言。在社會生活中,有一些人自以為是,不懂裝懂,剛剛了解了一些事物的皮毛,就以為掌握了宇宙變化與發展的規律;還有些人沒有什么知識,而是憑借權力地位,招搖過市,便擺出一副智者的架勢,用大話、假話欺人、蒙人。對于這些人,老子大不以為然,并且提出了尖銳的批評。

老子道德經-第七十二章

[原文]
民不畏威①,則大威至②。無狎③其所居,無厭④其所生。夫唯不厭⑤,是以不厭。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見⑥,自愛不自貴⑦。故去彼取此⑧。
[注釋]
  1、民不畏威:威,指統治者的鎮壓和威懾。此句意為,百姓們不畏懼統治者的高壓政策。
  2、大威至:這個威是指人民的反抗斗爭。
  3、無狎:狎通狹,意為壓迫、逼迫。無狎,即不要逼迫的意思。
  4、無厭:厭指壓迫、阻塞的意思。
  5、不厭:這個厭指人民對統治者的厭惡、反抗斗爭。
  6、不自見:不自我表現,不自我顯示。
  7、自愛不自貴:指圣人但求自愛而不求自顯高貴。
  8、去彼取此:指舍去“自見”、“自貴”,而取“自知”、“自愛”。
[譯文]
  當人民不畏懼統治者的威壓時,那么,可怕的禍亂就要到來了。不要逼迫人民不得安居,不要阻塞人民謀生的道路。只有不壓迫人民,人民才不厭惡統治者。因此,有道的圣人不但有自知之明,而且也不自我表現;有自愛之心也不自顯高貴。所以要舍棄后者(自見、自貴)而保持前者(自知、自愛)。
  
老子道德經-第七十四章

[原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①者,吾得執②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③殺。夫代司殺者④殺,是謂代大匠斫⑤,希有不傷其手者矣。
[譯文]
  人民不畏懼死亡,為什么用死來嚇唬他們呢?假如人民真的畏懼死亡的話,對于為非作歹的人,我們就把他抓來殺掉。誰還敢為非作歹?經常有專管殺人的人去執行殺人的任務,代替專管殺人的人去殺人,就如同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木頭,那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木頭的人,很少有不砍傷自己手指頭的。
[注釋]
  1、為奇:奇,奇詭、詭異。為奇指為邪作惡的人。
  2、執:拘押。
  3、司殺者:指專管殺人的人。
  4、代司殺者:代替專管殺人的人。
  5、斫:砍、削。
 [引語]
  這一章講老子的政治主張。他以為當時統治者施行苛政和酷刑,濫殺百姓,壓制民眾,其結果是,一旦人民不忍受了,就不會畏懼死亡。人的自然死亡,是從“司殺者殺”的天道掌管的,但人間的君主殘暴無道,把人民推向死亡線上,這從根本上悖逆了自然法則。因此,從本章內容看,它是老子對于當時嚴刑峻法、逼使人民走向死途的情形,提出自己的批評與抗議。

老子道德經-第七十五章

[原文]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①,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②,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③者,是賢④于貴生⑤。
[譯文]
  人民所以遭受饑荒,就是由于統治者吞吃賦稅太多,所以人民才陷于饑餓。人民之所以難于統治,是由于統治者政令繁苛、喜歡有所作為,所以人民就難于統治。人民之所以輕生冒死,是由于統治者為了奉養自己,把民脂民膏都搜刮凈了,所以人民覺得死了不算什么。只有不去追求生活享受的人,才比過分看重自己生命的人高明。
[注釋]
  1、有為:繁苛的政治,統治者強作妄為。
  2、以其上求生之厚:由于統治者奉養過于豐厚奢侈。
  3、無以生為:不要使生活上的奉養過分奢侈豐厚。
  4、賢:勝過的、超過的意思。
  5、貴生:厚養生命。
[引語]
  上一章里,老子對嚴苛的政治壓迫給予了抨擊,要求統治者善待民眾。這一章里,老子又對繁重的經濟剝削進行指責。在《道德經》里的七十二章、七十四章、本章和七十七章,內容基本上都是對統治者進行無情揭露和嚴正警告。他認為,寬容的政治,比暴虐的政治要高明得多。因為,一旦人民不畏懼死亡而進行反抗,為求生存而暴動,那樣,統治者的日子就不好過下去。

老子道德經-第七十七章

[原文]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①,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②。
[譯文]
  自然的規律,不是很像張弓射箭嗎?弦拉高了就把它壓低一些,低了就把它舉高一些,拉得過滿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補充一些。自然的規律,是減少有余的補給不足的。可是社會的法則卻不是這樣,要減少不足的,來奉獻給有余的人。那么,誰能夠減少有余的,以補給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圣人這才有所作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愿意顯示自己的賢能。
[注釋]
  1、人之道:指人類社會的一般法則、律例。
  2、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陳鼓應先生認為這三句與上文不連貫疑為錯簡復出。此處仍予保留。
[引語]
  本章文字透露出一種朦朧的、模糊的平等與均衡思想。這是他的社會思想。他以“天之道”來與“人之道”作對比,主張“人之道”應該效法“天之道”。老子把自然界保持生態平衡的現象歸之于“損有余而補不足”,因此他要求人類社會也應當改變“損不足以奉有余”的不合理、不平等的現象,效法自然界的“損有余而補不足”,“損有余以奉天下”,體現了他的社會財富平均化和人類平等的觀念。因而,這一章是七十四章、七十五章里“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這一思想的繼續和發展,表達了老子對統治者推行苛政的痛恨,對老百姓生活艱難困苦的同情。所以,這是《道德經》所有的人民性一面,是其精粹。
[評析]
本章主旨的是論述“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老子出于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觀察,認為一切事物,在其相互對立的矛盾中,都具有同一性。張松如指出,“老子把他從自然界得來的這種直觀的認識,運用到人類社會,面對當時社會的貧富對立,階級壓迫的不合理現實,他認為‘人之道’也應該像好比張弓的‘天之道’那樣,‘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這是他的主張,他的愿望。可是,現實怎么樣呢?現實是‘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老子校讀》第414頁)楊興順說:“在老子看來,損有余而補不足,這是自然界最初的自然法則——‘天之道’。但人們早已忘卻‘天之道’,代之而建立了人們自己的法則——‘人之道’,有利于富人而有損于貧者,‘天之道’,有利于貧者,給他們帶來寧靜與和平,而‘人之道’則相反,它是富人手中的工具,使貧者瀕于‘民不畏死’的絕境。”胡寄窗說:“老子所以產生這種分配觀念,由于他們認為自然規律總是‘損有余而補不足’,因此應該使貧富平均,大家有利。天之道雖主損有余以補不足,但損有余的結果會更增加被損者的利益,因為‘物或損之而益’。由于現實社會是‘損不足以奉有余’,存在領主貴族對勞動人民的壓榨,也存在新興地主階級與富商大賈的剝削,所以,老子企圖以‘天之道’警誡他們,使他們本著自己的利益以遵行天道。他們要求富者能夠作到‘常善救人,故人無棄人;常善救物,則物無棄物’。從均富和使人與物都能得到充分利用一點看來,老子的愿望是好的,但在考慮如何實現這一愿望時,他們并沒有提出任何積極的斗爭綱領,而是向剝削者說教,妄想他們發善心,這又充分暴露了他們的在解決社會現實問題上的軟弱無能。”(《中國經濟思想史》上,第212頁)以上諸位學者的觀點,基本上找到老子在均貧富問題上的合理之處和癥結所在。

老子道德經-第七十八章

[原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①。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國之垢②,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③,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④。
 [譯文]
  
  遍天下再沒有什么東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堅克強卻沒有什么東西可以勝過水。弱勝過強,柔勝過剛,遍天下沒有人不知道,但是沒有人能實行。所以有道的圣人這樣說:“承擔全國的屈辱,才能成為國家的君主,承擔全國的禍災,才能成為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話好像在反說一樣。
 [注釋]
  1、無以易之:易,替代、取代。意為沒有什么能夠代替它。
  2、受國之垢:垢,屈辱。意為承擔全國的屈辱。
  3、受國不祥:不祥,災難,禍害。意為承擔全國的禍難。
  4、正言若反:正面的話好像反話一樣。
 [引語]
  本章以水為例,說明弱可以勝強、柔可以勝剛的道理。八章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本章可與八章的內容聯系起來閱讀。老子所舉水的例子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水最為柔弱,但柔弱的水可以穿透堅硬的巖石。水表面上軟弱無力,卻有任何力量都不能抵擋的力量。這就清楚地說明,老子所講的軟弱、柔弱,并不是通常人們所說的軟弱無力的意思。此處,由于水性趨下居卑,因而老子又闡揚卑下屈辱的觀念,實際上反而能夠保持高高在上的地位,具有堅強的力量。本章后面有一句話:“正言若反”,集中概括了老子辯證法思想,其含義十分深刻、豐富。

老子道德經-第七十九章

[原文]
  和大怨,必有余怨;報怨以德①,安可以為善?是以圣人執左契②,而不責③于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④。天道無親⑤,常與善人。
[譯文]
  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還會殘留下殘余的怨恨;用德來報答怨恨,這怎么可以算是妥善的辦法呢?因此,有道的圣人保存借據的存根,但并不以此強迫別人償還債務。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據的圣人那樣寬容,沒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稅收的人那樣苛刻刁詐。自然規律對任何人都沒有偏愛,永遠幫助有德的善人。
 [注釋]
  1、報怨以德:許多學者都以為此句原在六十三章內,但據上下文意應在本章內。
  2、契:契約。
  3、責:索取所欠。
  4、司徹:掌管稅收的官職。
  5、無親:沒有偏親偏愛。
 [引語]
  本章繼續討論“損有余而補不足”的道理,提示為政者不可蓄怨于民,警告統治者不要激化與老百姓之間的矛盾。因為積怨太深,就難以和解,用稅賦去榨取百姓,用刑法去箝制百姓,都會構怨于民。所以,為政者應該像有道的圣人那樣,行“無為”之治,以“德”化民,給予而不索取,不擾害百姓。這就是“執左契而不責于人”。

老子道德經-第八十一章

[原文]
  信言①不美,美言不信。善者②不辯③,辯者不善。知者不博④,博者不知。圣人不積⑤,既以為人己愈有⑥,既以與人己愈多⑦。天之道,利而不害⑧。圣人之道⑨,為而不爭。
[譯文]
  真實可信的話不漂亮,漂亮的話不真實。善良的人不巧說,巧說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識的人不賣弄,賣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識。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而是盡力照顧別人,他自己也更為充足;他盡力給予別人,自己反而更豐富。自然的規律是讓萬事萬物都得到好處,而不傷害它們。圣人的行為準則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別人爭奪。
 [注釋]
  1、信言:真實可信的話。
  2、善者:言語行為善良的人。
  3、辯:巧辯、能說會道。
  4、博:廣博、淵博。
  5、圣人不積:有道的人不自私,沒有占有的欲望。
  6、既以為人已愈有:已經把自己的一切用來幫助別人,自己反而更充實。
  7、多:與“少”相對,此處意為“豐富”。
  8、利而不害:使在萬物得到好處而不傷害萬物。
  9、圣人之道:圣人的行為準則。
 [引語]
  本章是《道德經》的最后一章,應該是全書正式的結束語。本章采用了與九章、十章、十五章、二十章、三十三章、四十五章、六十四章、七十六章相類似的格言警句的形式,前三句講人生的主旨,后兩句講治世的要義。本章的格言,可以作為人類行為的最高準則,例如信實、訥言、專精、利民而不爭。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真、善、美的結合,而以真為核心。本章含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是評判人類行為的道德標準。
 [評析]
  本章一開頭提出了三對范疇:信與美;善與辯;知與博,這實際上是真假、美丑、善惡的問題。老子試圖說明某些事物的表面現象和其實質往往并不一致。這之中包含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是評判人類行為的道德標準。按照這三條原則,以“信言”、“善行”、“真知”來要求自己,作到真、善、美在自身的和諧。按照老子的思想,就是重歸于“樸”,回到沒有受到偽詐、智巧、爭斗等世俗的污染之本性。張松如說:“世界上的事物多種多樣,社會現象更是十分復雜,如果單單認定‘信言’都是不美的,‘美言’都是不信的;‘知者’都是不博的,‘博者’都是不知的,這就片面了。不能說世界上真、善、美的事物永遠不能統一,而只能互相排斥。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那就不免始于辯證法而終于形而上學。”對此,我們倒認為,沒有必要從字面上苛求老子,否則就會偏離或曲解老子的原意。其實,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也往往這么說:“忠言逆耳”、“良藥苦口”。聽到這些話后,大概很少有人去鉆牛角尖,反問:難道忠言都是逆耳的嗎?難道良藥都是苦口的嗎?所以,老子的這些警句并不存在絕對化的問題。


(轉文完)

(我每前進一步,就伴隨著一步思考與成長)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反抗吧,我的人民,反抗吧
  2. 毛主席,為什么反不得?
  3. 為什么總有人把毛主席放在后四十年的對立面?
  4. 劉繼明|隨想錄(20)
  5. 吃飽了才會有道德嗎?
  6. 美化軍閥是嚴重錯誤,整改批判應一視同仁
  7. 孫錫良 | 圓圈里的天才
  8. 由“高考狀元”想到了毛主席教育革命
  9. 從‘10塊’到‘400塊’:新農合背后的沉重與希望——請對農民好一點
  10. 子午:請珍惜我們的社會主義傳統
  1.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2.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3.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4.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5.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6. 到底誰“封建”?
  7.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8.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9. 掩耳盜鈴及其他
  10. 小崗村分田單干“合同書”之謎及其它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7.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8. 陳中華: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沒革命的必要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車間主任焦裕祿
  2. 地圖未開疆,后院先失火
  3.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4.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5. 重慶龍門浩寒風中的農民工:他們活該被剝削受凍、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日本有码中文字幕第二页 | 亚洲精品大全寸在线看片 | 最新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全部一级视频 | 在线成年视频人网站观看新 |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永久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