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更年期”——一個所有人都應該知道的概念
“精神更年期”是我在《現代人生哲學》即《人的宣言——人,要認識你自己》(清華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一書中提出的一個概念,世人知之甚少,因為,正如該書中的一段文字的小標題所說的,現代人是——“沒有精神更年期”的。
我認為,這是個全天下人都應該知道的概念,也是個全天下人遲早都將知道的概念。不客氣地說,不知道“精神更年期”者,都不可能是“人”。
我要上天入地不遺余力千方百計地讓全天下人都知道早一天地知道“精神更年期”這個概念。因為,我的使命是“造人”——像上帝那樣“造人”。
因為,這個概念太重要了——它是衡量我們人是否成為人的一個客觀標尺,是檢驗我們人是否成為人的一道唯一的門檻!作為個體的人,將“精神更年期”這道門檻最終跨越過去了,那么,他就實實在在真真正正地成為了“人”。否則,他就永永遠遠地在“人”之外。
“精神更年期”這個概念,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正確地為蕓蕓眾生指明了具體的人生發展方向。
千百年來,人類從來沒有停止過“認識人自己”,甚至可以說,人類的一切精神文化活動,都是圍繞著“認識人自己”而展開,可是,迄今為止,無論中外,從來沒有一個思想家給“人”確立過一個可以讓現在的全天下人都容易理解也能夠理解的客觀的標準——蘇格拉底沒有,釋迦牟尼也沒有,孔老孟莊更沒有。當然,他們也都提出過適合于他們自己時代的標準,并且,他們自身就最好的標準,可是,他們的那些標準在今天的我們看來太過籠統、太過抽象了。
“精神更年期”,這是一個多么普通卻又是多么珍貴的概念啊!你讓我怎么說它好呢?!
我希望并建議(而不是請求),所有知道這個概念的人——不一定很懂也沒有關系,都向自己的親朋好友推薦這個概念,讓他們全都知道這個概念,越早越好。這對于你來說,是件功德無量的事情。——不要以為他們尚沒有達到這個概念所指的狀態,或距離這個概念所指的狀態還很遙遠就覺得沒有必要。因為,“意識即達到”。也不要太過功利地問這個概念有什么“用”。因為,“嬰兒有什么用?”(據說,剛剛發明電磁理論時的法拉弟就是這樣回答世人的疑問的。)
唉!我自己所能做的實在有限,況且,我的嘴還時不時地被人給堵住——當然他們是堵不住的。但我相信,我的朋友——所有知道了這個概念的人都是我的朋友,哪怕你反對我,都會在某個時刻不由自主地想起并思索這個概念,且會自覺不自覺地向自己的親朋好友滋滋有味地說出這個概念。
我堅信,“精神更年期”這個概念必以幾何級數為天下人所知曉。全天下人都知道“精神更年期”的日子不遠了!
(一)人類自身生產和生活資料生產的規律
我們即便是沒有被蘋果砸過,總會被鳥糞砸過吧?即便是沒有被鳥糞砸過,總該被雨點砸過吧?可是,我們只能艷羨并嫉妒牛頓——只有當蘋果砸到牛頓頭上的時候,萬有引力理論才得以誕生。
顯然,這是用“幸運”二字解釋不了的。
人類具有兩種生產能力。一種是人類自身即人口的生產能力,另一種是為維持人類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生產能力,它包括人的生物性肉體生存所必需的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能力和為滿足人的精神生活需要(文化知識、科技文明和生活意義需要)的精神生產能力。這是常識。可是,卻很少有人注意并意識到——即便是注意并意識到了,也沒有人對它做出必要的反思和深刻的探討:這兩種生產能力在個體身上表現出兩種完全不同以至相反的特性即規律性。即,一般情況下,人類自身即人口的生產能力是從個體的青春期開始到更年期終結的,其發展是呈逐漸衰退以至完全退出之勢的;與此相反,人類生活資料的生產能力是隨著個體的成長而呈逐漸增強以至最大化之勢的。
首先,人類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能力隨著個體生物性有機體的成長(從個體的青春期開始到更年期)逐漸增強以至最大化,從而表現出與人類自身即人口的生產能力截然相反的性質。一般來說,個體進入生理上的更年期后,其所創造、積累的物質生活資料應該能夠滿足他的物質生活需要了,故這種為了肉體生存的物質生產一般會退出的(如退休制度的設置)。這是盡人皆知的經驗常識,我們無庸贅言。
其次,人類精神生活資料的生產能力(科技文明、文化知識和生活意義的創造能力)也是隨著個體生物性有機體的成長(從個體的青春期開始到更年期)逐漸增強以至最大化,從而表現出與人類自身即人口的生產能力截然相反的性質。這也是不容否認的經驗事實。不過,與個體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有退出(“退休”)不同,個體的精神生產不僅不會退出,相反,此刻方漸入佳境。
為了便于理解和更好地說明這一事實,這里,我們引進現代人生哲學中的兩個類似于個體生理青春期和生理更年期的概念——“精神青春期”和“精神更年期”概念。“精神青春期”的到來,標志著個體理性(文化知識、科技文明)精神生產能力的開始——取代了前此的自發性的感性(游戲等)精神生產能力。這種理性精神生產能力在個體身上是呈逐漸增強之勢的,直至“精神更年期”到來,才達到最大化。理性精神生產能力在達到最大化后將向非理性精神生產能力轉化,即精神自身將發生一次質的飛躍,一如“精神青春期”的到來取代了自發性的感性精神生產能力那樣。“精神更年期”到來后,個體的理性精神生產能力將退出歷史的舞臺,取而代之的是為生活提供意義的非理性的精神生產(藝術生產)能力。換言之,在物質資料的生產和功利性的科技文明生產終止的地方(類似于馬克思所說的物質生活資料生產的彼岸),屬于人的生活——真正幸福的生活——才真正開始。
因此,人類兩種生產能力在個體身上呈現出兩種完全相反的特性即規律性這一結論盡管沒有任何深奧的東西,可是,它卻如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那樣意義重大。或許,它會像曾引爆近現代物理學革命的萬有引力定律那樣引爆整個現代人文社會科學的革命。
可能!一切皆有可能!
人類兩種生產能力在個體身上所表現出來的這兩種完全相反的特性即規律性,是個多么普通、多么簡單的道理啊!可是,對于這個極為普通、極為簡單的道理,人們為何總是熟視無睹呢?
當然,這也是用“幸運”二字無法解釋的。
我的解釋是:至少百分之九十九的“勞動”,充其量還有百分之一的“幸運”。
(二)人類自身生產和生活資料生產的規律
發現并揭示人類個體兩種生產(人口和生活資料)能力所具有的完全相反的特性或規律性,對于我們更好地理解人類精神文化生產有著重大的意義和價值。
這需要我們繼續說。
由于物質資料的生產在個體到達更年期后基本完成(一般來說,個體能夠積累足夠維持其以后生存的物質資料;另外,個體身體的衰老特別是由于操勞過度疲憊不堪也要求停下謀生的工作),因此,這種生產就如個體自身的生產即物種的蕃衍在到達更年期后一樣,都將退出現實的人生。這樣,就為個體的精神文化創造提供了最大的空間。我們已然知道,精神生產即創造并不像人口的生產和物質資料的生產那樣隨著個體更年期的到來而停止或退出,相反,這時由于它擺脫了“物質”的羈絆,才獲得了自己的真正自由。也就是說,人的老年時期,才是個體精神創造的真正開始。(馬克思所說的共產主義社會“勞動成了人的第一需要”主要應該是指這種精神性的創造性勞動)。
可是,現實中,并非所有到達了生理更年期的個體都能夠進入自由的精神文化創造之中。因為,個別(大量)沒有積攢足夠物質資源的人還得“補差”;有些貪婪無度的人(貪官、工作狂等)已經停不下來了。即便是那些終結了生物性人口生產和退出了物質資料生產的個體,也多是些無所事事、窮極無聊、風燭殘年、老牛破車、貧病交加的等死的老人。總之,現實中,絕大多數個體是不幸的。
何以然?
他們只是在生理上進入了更年期,而沒有在精神上進入更年期——“精神更年期”使然。
“精神更年期”概念,是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萬有引力”概念。不知道它,人還有資格活在人世上嗎?!
2010,9,22「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