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起義的理由和方法
——周易正讀"萃"卦注釋:
劍云撥霧
周易成于腐敗沒落殷紂王時期,周文王很多卦都是滅商策論。"萃"卦專論革命起義的理由和方法。
卦辭:萃,亨。王假有廟,利見大人,亨,利貞。用大牲吉,利有攸往。
萃,聚集起義,亨,這是順天道的事情。
爻辭
上六:赍咨涕洟,無咎。
九五:萃有位,無咎。匪孚,元永貞,悔亡。
九四:大吉,無咎。
六三:萃如嗟如,無攸利。往,無咎,小吝。
六二:引吉,無咎。孚乃利用禴。
初六:有孚不終,乃亂乃萃。若號,一握為笑。勿恤,往,無咎。
破譯
初六:這是一段比較長的爻辭,爻辭共分為三句話。第一句是“有孚不終,乃亂乃萃。”大意是:有誠信而不能堅持到底,就會造成社會的混亂,就會有賢良的救世主聚集起來以求整治亂世。“有孚不終”是針對商帝而言的。商帝開國之君成湯及其大多數繼任者都是很好的君王,是“有孚”之君,但到了帝辛“紂王”這一代就開始昏庸腐敗,就“不終”了。君王德行“不終”,社會就會發生混亂。社會發生混亂,就會有賢達之人聚集以求救世之策,所以說“乃亂乃萃”。第二句是“若號,一握為笑。”大意為:只需要登高一呼,發出推翻暴君、改革朝政的號召,就會萬眾響應,就可以取得奪權的勝利。“一握為笑”是比喻,一方面是以“握拳”象征人員的聚集;一方面以“握拳”這個簡單的動作象征奪權的簡單和攻擊的準備動作完成。“為笑”是描述獲勝后的喜悅心情。
第三句是“勿恤,往,無咎。”大意為:當大家具有推翻舊政權的共同心愿時,所采取的行動沒有過錯。“勿恤”,不要瞻前顧后,擔憂這擔憂那。一“往”無前的奪權行為。這種行為以封建社會的道德標準而言,是大逆不道的,是應當“有咎”的。而作者以為“無咎”,充分說明了作者所持的是“有德則王,無德乃賊”的政治觀點,這種觀點對我們判斷《周易》作者將起到旁證的作用。初六爻爻象為蠱卦卦象。蠱的本義為木器中生蟲,正是內部腐敗的象征,故有此爻辭。
六二爻爻辭:“引吉,無咎。孚乃利用禴。”
“引”:本義為開弓,引申為延長、導引、帶領、避開、召致等義。這里用帶領、領導之義。
“禴(yue悅)”:周朝夏祭名。
“引吉,無咎。”:引向完滿的結局,沒有過錯。“引吉”是指上一爻所述的“一握為笑”的治亂行為,可譯為:帶領民眾恢復安居樂業的環境,沒有過錯。為什么沒有過錯呢?“孚乃利用禴”:有誠信之德的人就可以利用他的高尚品德來主持夏祭。這里所說的禴是以偏概全,應指整個祭祀活動。古代祭祀的實質是為了遵循天道的規律而行人事,主祭者只能是一國之君,因此,這里的“用禴”之意也就是主持國政的意思。
六二爻爻辭大意為:“帶領民眾撥亂反正,以恢復過去安居樂業的生活,沒有過錯。有誠信之德的人就可以利用他的高尚品德來主持國家政權。”
六二爻爻象為,艮卦卦象。艮的本義為反觀、回顧,對推翻舊政權的行為重新評價正是此意,故有此爻辭。
六三爻爻辭:“萃如嗟如,無攸利。往,無咎,小吝。”
大家聚集在一起卻又對除暴安民的行動猶豫不決,僅僅是為世道的沒落而嘆息、詛咒、這樣不會帶來安寧和利益。占斷參與這種行動也沒有過錯,但其事不行。
“如”:語助詞,形容猶豫不決的樣子。
“嗟”:嘆詞,表示感嘆、嘆息聲。
“萃如嗟如,無攸利。”聚集在一起為世道的沒落而嘆息,不會帶來安寧和利益。上一爻辭說“引吉”,肯定了在君王無德時,可以站出來領導大家推翻暴政。但這個領導不是隨便什么人就可以當好的,他需要有過人的膽識和魄力,要敢于舉旗號召。如果大家都起來了,而這個領導卻縮頭縮尾,缺乏領袖的魄力,還企圖改良而不是革命,就不行。“嗟如”就是優柔寡斷的行為。大家聚集在一起對暴君評頭論足,搖頭嘆息,最多是提出一些改良的建議,而不敢下除暴安民的決心,就是“嗟如”。這種行為不僅對改革無益,而且還容易引起當權者的猜疑和忌恨,所以說“無攸利”,既不會帶來安寧,也不會帶來利益。
“往,無咎,小吝。”:去組織或參加這種活動也沒有過錯,但會帶來小的遺憾。“往”是指參與“萃如嗟如”之類的活動。“小吝”是說這種行為會使奪權的良機喪失而后悔。
九四爻爻辭:“大吉,無咎。”
帶領民眾撥亂反正,以恢復過去安居樂業的生活,沒有過錯。有誠信之德的人就可以利用他的高尚品德來主持政權。
九四爻爻辭字面含義為:“最完滿的結局,沒有過錯。”什么“大吉”呢?作者只下了判斷詞,而省略了主語。這個主語我們只能從爻象中去尋找。九四爻爻象為“ ”,是晉卦卦象。晉的本義為投矢入器,引申為進入等義。晉卦卦爻辭的取意為周族如何滲入商族內部。因此,九四爻爻辭的主語應為“推翻暴政,取而代之。”是對九三爻爻辭“萃如嗟如”的反向行動。以是,九四爻爻辭可譯為:
“推翻暴政,取而代之是最完滿的結局,沒有過錯。”
九五:“萃有位,無咎,匪孚。元永貞,悔亡。”
“位”:《說文》:“位,列中庭之左右謂之位。從人、立。”甲、金文位、立同字,位為后起字。其本義為朝廷中群臣的位列,引申為所在的位置、職位、官爵爵次、等級等義。
“匪”:行為不正的人或事。
“元”:始、第一、開頭。
“永”:久遠、永久。
“萃有位,無咎,匪孚。”:朝廷命官聚集在一起造暴君的反,沒有過錯,因為他們不正確的行為是為了達到高尚的目的。“萃有位”就是聚集造反者是有爵位的人,是諸侯、士大夫。按常理,這些人都曾經受到當權者的恩寵,是既得利益者,是不應當造反的。他們如果造反就是以臣弒君,是大逆不道的行為,是應當“有咎”的。為什么會“無咎”呢?作者接著解釋說“匪孚”:不正確的行為方式是為了達到誠信的目的。作者以為在位者造反雖然不正確,是“匪”之道,但只要其目的是正確的,是為了糾正暴君的“有孚不終”的“孚”道,就可以“無咎”。在方式與目的之間,作者更看重的是目的。而方式的正確與否正是九三爻爻辭所說“萃如嗟如”者心中的顧慮,只有消除了這個顧慮,才能放開膀子大干一場。周族革商王之命時遇到的也是這同一個問題。《淮南子·道應訓》記載:周武王曾經向姜子牙請教此問題,武王問:“寡人伐紂天下,是臣殺其主而下伐其上也,吾恐后世之用兵不休,斗爭不已,為之奈何?”武王是商王帝辛的臣子,是不應當攻擊商王的,以理說不過去,因為不符合當時的道德觀念,所以武王有此顧慮。
上六爻爻辭:“赍咨涕洟,無咎。”
“赍(ji機)”:《字彙補·具部》:“赍,俗齎字。”《說文》:“齎,持遺也。從貝,齊聲。”《廣雅·釋詁三》:“齎,持也。”赍同齎,本義為抓住而后遺棄。
“咨”:《說文》:“咨,謀事曰咨,從口,次聲。”本義為詢問。
“涕”:《說文》:“涕,泣也。”《一切經音義》三:“涕,淚也。”《玉篇·水部》:“涕,目汁出曰涕。”涕字的本義為眼淚。
“洟”:《說文》:“洟,鼻液也。”本義為鼻涕。
上六爻爻辭大意為:“抓住被推翻的昏君而訊問他:為什么要施行暴政?使其羞愧而流淚,沒有過錯。”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