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這句話出自《論語》子路篇。原文是:“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孔子生活的時代,諸侯的封地叫國,大夫的封地叫家,“有國有家者”就是泛指當權者或者說執(zhí)政者。
我理解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孔丘也聽說,所有執(zhí)政者(在治理國家時),不擔心(社會)財富少,而擔心社會財富分配不均衡,不擔心貧窮而擔心不安全、不安定;因為(財富分配)均衡而就沒有特別貧困的,社會和諧而就沒有孤寡無助的,(這樣一來)國家就安定而無政權傾覆的危險。
許多人在“和無寡”這句話上,解釋欠妥,他們解釋為:“社會和諧了就不會擔心由于人口少而顯得力量薄弱”。他們的思維邏輯是:“國家小、人口少,政權就容易傾覆”。這顯然是不合邏輯的。
所以,有人認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古本有誤,應是“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因為“貧”與“均’是指財富,“寡”與“安”是指人口,下文所說“均無貧”與“和無寡”可以為證。
我完全不贊同他們這樣自作聰明的篡改與解釋。
新中國治理,前后30年的指導思想和社會實踐,證明,前30年是符合上述傳統(tǒng)文化思想的,而后30年,則與上述傳統(tǒng)文化思想背道而行。所以,前30年,盡管受生產力水平限制,社會財富、特別是衣食住行方面欠缺,仍然“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而后30年呢?生產力水平大提高,社會財富、特別是衣食住行方面非常富裕,卻兩極分化,社會極端不和諧,人人自危,甚至連中小學生、幼兒園孩子都隨時隨地可能遭殺身之禍。
“文革十年”,周恩來總理緊跟毛主席,執(zhí)行毛主席革命路線主持“一線”工作,廣大干部兢兢業(yè)業(yè)、廉潔自律,經濟發(fā)展是很快、很均衡的;增加糧食產量的關鍵性措施,在幾年之內就會進一步大見成效,糧食產量就會大幅度提高;在這個基礎上,由鄧小平同志1975年具體組織制定的、1977年準備實施的經濟建設規(guī)劃——后來被批判為華國鋒的“洋躍進”——是可以而且應該實施的。然后,穩(wěn)扎穩(wěn)打,一步一個腳印地全面發(fā)展,不急功近利地“停軍轉民”(插一句,我們工廠被要求“停軍”,國務院二機部主管部長大哭),不重新樹立被批臭的“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的錯誤思想,堅持在公平、正義的基礎上,“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確保效率,副作用小,這樣,“西格瑪”效益才真正高,綜合情況會比后來實際的、改變了路線的30年情況好;全體人民的幸福感(包括安全感)、面對世界的自豪感(起碼是不被外國人欺負),會比現(xiàn)在要強;絕對不會產生現(xiàn)在這么多的腐敗、墮落、犯罪(甚至濫殺無辜)、自殺、賣兒賣女,以及對付和防范這些丑惡而付出的巨大“成本”(包括人人自危)。
如果那樣,領導人的“政績”可能是“平平”的,有些官員在毛主席那里受到的“委屈”,可能得不到“撥亂反正”;但是,長遠看,對比看,那是名副其實地站在毛主席的肩膀上“往高處走”,那才真正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自然地,“爭論”就會少。
但愿認真總結新中國61年經驗教訓,讓我們的國家科學發(fā)展、和諧發(fā)展。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