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十三
六、中華道德文明——整體生生,共產(chǎn)共享
【原文】 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辟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
【釋詮】 孔子追根溯源,極力頌揚堯舜道德品質(zhì)的功業(yè)和光輝,以周朝文王、武王為治國理政的道德典范,確立了思想上,以自然規(guī)律為準繩,心靈上以包容變化為氣質(zhì)的大道哲學位格品質(zhì)體系。
比如:太極陰陽原理明確了萬事萬物的構(gòu)形生成,而又貫穿于萬事萬物的始終;北極軸心說規(guī)定了地球四季的交錯分明,及地球帶著月亮圍繞太陽的往復運轉(zhuǎn);宇宙的生生之道決定了自然萬物互為養(yǎng)育而非相互滅絕,規(guī)律的形而上性預置了其形跡雖然如蛛網(wǎng)縱橫交錯,卻又不互相斷送。器物的品質(zhì)像河流一樣,個體新新不停,持續(xù)不斷;道的品質(zhì)猶如寬廣的海洋,整體生生,豐富無限。這就是乾坤之所以為宇宙之總稱,陰陽之所以為知識世界之太極范疇的根本原因。
【把握】 西風勁吹,市場崩頹,價值靡爛。人們已經(jīng)忘記了什么叫無價之寶,傾國傾城。商品可以論價、取值。人命、人的幸福是不可以以價值論短長的。
所以,當有人以“價值觀”去批判“市場經(jīng)濟”的時候,只能將自身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
所以,當嗜血的華爾街,已經(jīng)將世界經(jīng)濟推下懸崖的時候,還在鼓吹什么保爾森、蓋特納的高盛何許聰明,那只能證明他自己是個笨蛋。
中國俗語云:“人算不如天算。”《紅樓夢》曰:“乖漢變驢子,反被癡漢騎。”美國的國運、盎格魯·撒克遜民族的前途也許正是因為華爾街一班乖漢聰明的算計,利益的掠奪,而夭折殆盡,成為人類社會最后的可恥納粹。
天地何以為大?“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
百年來,因為馬克思關于人類歷史的“五階段”論成為判斷一個社會形態(tài)“先進”與“落后”的標準,所以,每當提起中華史,一個“封建”的理念,即將道德的無價意義消殞殆盡,使中華民族文明社會持續(xù)幾千年發(fā)展而長盛不衰的“封建道德”儼然成了現(xiàn)代社會中十惡不赦的罪魁禍首。這是鄭人買履,還是削足適履?亦或是唯美利堅的馬首是從?
列寧說:“忘記過去,就等于背叛。”當代中國,到底應“祖述堯舜”,還是宗主“希臘”?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得到利益,不等于就是得道。個體運動規(guī)律、局部法則,一如江、河、川、湖,是有限的不足;整體生成規(guī)律,宇宙根本法則,才如海洋,方能使人類突破疆域的界限,認識到“萬物并育而不相害”的道理。如果前者可以勉強稱作得道的科學的話,后者才是道之德的文明之光,也就是道德。道德是大自然的生生之德;而不是陰謀家的占山為王,奴役天下的私得。此,中華之所以為中華;中庸之所以為正義、廣用、可全面協(xié)調(diào)持續(xù)發(fā)展之社會形態(tài)也。
憲:《說文》:“憲,敏也。從心,從目,害省聲。”按金文憲或不從心。
(一)xiàn.1.敏捷。《說文·心部》:“憲,敏也。”段玉裁注:“敏者,疾也。謚法:博聞多能為憲……心目并用,敏之意也。”2.喜樂貌。《詩·大雅·板》:“天之方難,無然憲憲。”毛傳:“憲憲,猶欣欣也。”孔穎達疏:“憲憲,猶欣欣,喜樂貌也。”(筆者按,此解明顯有差,毛、孔均誤人于歧途矣。《漢語大字典》本已夠豐富,很歷史,標準程度已經(jīng)很高了,亦在緊要處跑偏,就難怪“國學”的“漿糊”性了。所以整理國故,就是“要把顛倒的歷史重新顛倒回來”,因此任重道遠。《詩經(jīng)》的狀物本是很精確的,“天之方”乃“無”、乃“道”,認識的渠道是“憲-憲”,既思維直觀。形式上是“重言式”,但內(nèi)容上則一個為客體之“憲”,一個為主體之“憲”。尤為重要的是,這里的主體并非僅僅指人,而且指所有事物,是任一事物原則上的“構(gòu)形”之“心”都可與其外的一切事物的等效之“心”相呼相應,并生成其“軸心”的本質(zhì)運動及變化。也就是說“無然憲憲”與“憲憲令德”之中的“憲憲”是“同一”的,均為自然規(guī)律。即,“天命”。所以原句的釋義應為:無形的自然規(guī)律很難認識,只有通過思維直觀才能做到。如果,將“憲憲”解釋成“欣欣”,那么所謂的解釋,也就只能是那些腐儒、小人儒, “沒有邏輯”的胡說八道了。看官不妨對照一下所謂國學大師們的高論就可以明斷是非了。所以,中華文化是整生邏輯,說中華文化沒有邏輯的人恰恰是一孔之見,是以西方的線性邏輯偏見對整生邏輯的無知和無理的否定。)3.法令。《漢書·韋賢傳》:“明明君司,執(zhí)憲靡顧。”顏師古注:“言執(zhí)天子之法,無所顧望也。”4.公布;表明。《國語·楚語下》:“龜足以憲藏否,則寶之。”5.效法。《書·說命》:“惟天聰明,惟圣時憲。”孔傳:“憲,法也。言圣王法天下以立教于下。”《三國志·蜀志·郤正傳》:“俯憲坤典,仰式乾文。”(筆者按:站在思想邏輯重爻上,俯仰觀之,易龍圖的兩條龍鳳大道躍然紙上。一文一典,交相輝映,精當致極,自愧弗如也。因而思之郤正儒學的學術造詣當不在諸葛亮之下,而徒無所正傳應用啊。可嘆!二千年來人們都被“臥龍鳳雛”的文學渲染所迷惑,而遺棄了中華正宗之學脈矣。正所謂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之故焉。)6.典范。《詩·小雅·六月》:“文武吉甫,萬邦為憲。”朱熹注:“能文能武,則萬邦以之為法矣。”7.方法。《管子·宙合》:“其處大也不究,其入小也不塞,猶跡求履之憲也。”(筆者按:由是觀之,管子亦為深明大道哲學的思維式法者也。)尹知章注:“憲,法也,擬跡而求履法。”8.制裁。《南齊書·沈仲傳》:“中丞案裁之職,被憲者多結(jié)怨。”9.憲司的省稱。宋代官名,即諸路提點刑獄公事,相當于后世按察司之職。宋劉斧《青瑣高議·卷三》引《瓊奴記》:“父為淮南憲,所至不避貴勢。”10.舊時屬吏對上司的尊稱。《官場現(xiàn)形記·第十五回》:“且等本縣見過學憲,再作道理。”11.憲法的略稱。如:立憲。憲政。12.誠。13.輕易。14.通“軒”。高起。15.姓。
幬:(一)chóu.1.床帳。《爾雅·釋訓》:“幬謂之帳。”《說文·中部》:“幬,禪帳也。”《南史·孫謙傳》:“夏日無幬帳,而夜臥未嘗有蚊蚋,人多異焉。”又泛指帷幕。宋韓縝《東山寺》:“像設嚴珠殿,經(jīng)聲隱絳幬。”2.蒙車轂的皮革。《周禮·考工記·輪人》:“進而眡之,欲其幬之廉也。”孫詒讓正義:“幬,本為帳,引申為覆幬之義。凡小車彀以革蒙幎為固,故亦謂之幬。”3.舟車的帷幔。《史記·禮書》:“大路之素幬也。”司馬貞索隱:“幬,謂車蓋以素帷。”《后漢書·班彪傳附班固》:“撫鴻幢,御矰繳。”唐李賢注:“《廣雅》曰:‘幢謂之幬。’即舟中之幢蓋也。”
(二)dào.覆蓋。《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如天之無不幬也,如地之無不載也。”《后漢書·朱暉傳》:“古夫天不崇大則覆幬不廣,地不深厚則載物不博。”
敦:(一)dūn.1.惱怒。《說文·攴部》:“敦,怒也。”《荀子·議兵》:“有離俗不順其上,則百姓莫不敦惡。”又呵斥。2.督促;促迫。《抱樸子·外篇·安貧》:“督余以誨盜之業(yè),敦余以召賊之策。”3.勸勉。《漢書·楊雄傳上》:“敦眾神使式道兮。”清顧炎武《日知錄·卷十三》:“尊崇節(jié)義,敦厲名實。”4.勤勉。《管子·君臣上》:“上惠其道,下敦其業(yè)。”《申鑑·雜言上》:“或問曰:‘君子曷敦夫?qū)W?’曰:‘生而知之者寡矣,學而知之者眾矣。’” 5.質(zhì)樸;厚道;誠懇。如敦厚;敦請。《老子·第十五章》:“敦兮其若樸。”《孟子·萬章下》:“故聞柳下惠之風者,鄙夫?qū)挘》蚨亍!薄稘摲蛘摗嵷煛罚骸岸胤秸保辶疂嵃住!庇质官|(zhì)樸。茅盾《霜葉紅于二月花·五》:“現(xiàn)有敦風化俗會在這里,何不竟由敦化會擬定規(guī)章。”6.親密;和睦。北周庾信《將命至鄴》:“大國修聘禮,親鄰自此敦。”明袁宏道《王氏兩節(jié)婦傳》:“夫拮據(jù)勤家,與夫事姑相夫訓子敦族之類,恒婦人之有知識者皆能之,書之不勝書也。”7.厚實;深厚。如敦實的身材。8.多;豐厚;豐富。《荀子·儒效》:“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9.大。《逸周書·小明武》:“上困下騰,戎遷其野,敦行王法,濟用金鼓。”10.注重;崇尚。《左傳·僖公二十七年》:“說禮、樂而敦《詩》、《書》。”《新唐書·李藩傳》:“儉則足用,敦本則百姓富,反是則匱。”清洪秀全《吟劍詩》:“擒盡妖邪歸地罔,收殘奸宄落天羅。東西南北敦皇極,日月星辰奏凱歌。”11.使勁地(把東西)放下。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diào)·卷四》:“自埋怨,自失笑,自解嘆,自敦搠。”凌景埏注:“敦,把東西使勁地放下。搠,拋貫。” 元康進之《李逵負荊·第三折》:“打這老子沒肚皮攬瀉藥,偏不的我敦葫蘆摔馬杓。”12.通“殿”。在最后。《逸周書·武順》:“一卒居前曰開,一卒居后曰敦。”廬文紹注:“敦猶殿,軍后曰殿。”13.水名。14.姓。
(二)duī。1.獨處不移貌。《詩·幽風·東山》:“敦彼獨宿,亦在車下。”2.逼迫。《詩·邶風·北門》:“王事敦我,政事一埤遺我。”3.治理。《詩·魯頌·閟宮》:“敦商之旅,真咸厥功。”4.投擲。《莊子·說劍》:“今日試使士敦劍。”
(三)tuán.1.叢聚貌。《詩·大雅·行葦》:“敦彼行葦,牛羊勿踐履。”2.通“團”。圓形的。《詩·幽風·東山》:“有敦瓜苦,蒸在栗薪。”
(四)diāo.通“雕”。畫飾。《詩·大雅·行葦》:“敦弓既堅。”
(五)dùn.1.豎。《莊子·列御寇》:“敦仗蹙之乎頤。”2.土堆。后作“墩”。《爾雅·釋丘》:“丘一成為敦丘。”
【倱敦】也作“倱伅”、“渾沌”。不聰明。通作“渾”。
(六)dào.通“燾”覆蓋。《集韻·號韻》:“幬,覆也。或作敦,通作燾。”《周禮·春宮·司幾筵》:“諸侯則紛純,每敦一幾。”
(七)zhǔn.通“淳”。布帛的寬度。《集韻·準韻》:“淳,布帛幅廣也。或作敦。”
(八)tūn.【敦恨】同“憞恨”。心不明。
(九)duì.古代盛黍稷的器具。青銅制,蓋和器身都作半圓形,合成球形。蓋和器身有三足或圈足,流行于戰(zhàn)國時期。
(十)tún.通“屯”。布陳;屯聚。《漢書·禮樂志》:“車千乘,敦昆侖。”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wǎng)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