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十一
四、整生邏輯,大道中庸社會的哲學(xué)根據(jù)
【原文】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發(fā)育萬物,峻及于天。優(yōu)優(yōu)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茍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xué),致廣大而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此之謂與?
子曰:“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災(zāi)及其身者也。”
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雖有其位,茍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茍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
子曰:“吾說夏禮,杞不足征也;吾學(xué)殷禮,有宋存焉;吾學(xué)周禮,今用之,吾從周。”
【釋詮】 太偉大了,整生邏輯!廣大寬舒,生發(fā)蘊蓄著哺育萬物生靈的大道真形,其高超、獨特是所有形而上學(xué)的極致。協(xié)調(diào)、寬宏、綽有余緒。三百道德賢能,三千利益代表,整體思想與個體氣質(zhì)達(dá)到1:10的比率人數(shù)(所謂十步之內(nèi)必有芳草,十人之室必有賢士);也就是只有到了人類社會足以擺脫意識虛幻的困境之后才能夠完全實行。所以說假如不是獲得了自然的真諦,大道、太極陰陽原理是無法明確定義的。
品德高尚之人是站在大自然整體生生的立場上談?wù)撝R體系的構(gòu)成的:穿透宇宙時空而又不遺漏每一個體,達(dá)到理性的極致而又清楚人類社會內(nèi)誠信外和諧的本質(zhì)應(yīng)用。讀懂歷史方能夠?qū)ΜF(xiàn)在做出正確的選擇;誠實不欺才知曉尊崇文明規(guī)律的深重意義。所以才有居尊位而不驕奢淫逸,處平民而不卑躬屈膝的良好人文素養(yǎng)。國家走上正路,其理論體系完全能夠保障民富國強;國家走上邪路,其不合作的沉默姿態(tài)會令每個有良知的國人悚然動容。《詩經(jīng)》嘆惋:“既有知識,又有智慧,才能解脫其身心的困惑。”難道說的不是這個意思嗎?
孔子說:“愚蠢才導(dǎo)致師心自用,卑鄙才造成獨斷專行。生于現(xiàn)在時代,就試圖把歷史的規(guī)律全部推翻。這樣做,災(zāi)禍必然會降臨到他的頭上。”
沒有自然本質(zhì)大道基因的遺傳,就沒有理由議論道德規(guī)范,就沒有資質(zhì)制訂法律規(guī)章,就不具備考察和宣揚文化的品格。現(xiàn)在世界上之所以能夠有統(tǒng)一的器物規(guī)范,一致的文明典章,基本相同的長幼序次,(是因為道德賢能的人給人類傳留下了文明果實啊。)所以,有些人雖占有著尊長的位置,但因為不具備應(yīng)有的知識和智慧,缺乏道德資格和科學(xué)素養(yǎng),是不能夠創(chuàng)造出符合人類文明發(fā)展的典范的;有些人雖然具有相當(dāng)?shù)闹R和智慧,可是因為不在恰切的崗位上,也是無法和沒有條件制定道德文明的國策民約的。
孔子說:“我講述夏朝的規(guī)制,夏的后裔杞國已經(jīng)不能完全證明了;我闡明商朝的典章,商的傳人宋國只是沿襲了部分的舊制;我研究周朝的典范,各國則長短不齊,分而用之。所以,我希望各國能夠一致起來,用立朝的憲章實現(xiàn)統(tǒng)一。”
【把握】 “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以自我中心主義為上帝意旨的所謂“百家爭鳴”,何足道哉?上帝是救不了國家命運的。一個國家,一個國族的前途所系,維賴其政府執(zhí)行的哲學(xué)指導(dǎo)思想,和民眾的思維邏輯。
形:《說文》:“形,像形也。從彡,井聲。”徐灝注箋:“像形者,畫成其物也,從彡。彡者,飾畫文也。引是為形容之稱。”
Xíng.1.形象;形體。《增韻·青韻》:“形,體也。”《世說新語·文學(xué)》:“眼往矚萬形,萬形來入眼不?”又特指身體。《呂氏春秋·去宥》:“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唐白居易《秦中吟·重賦》:“幼者形不蔽,老者體無溫。”2.形狀;樣子。《書·說命上》:“乃審厥象,俾以形旁求于天下。”孔傳:“審所夢之人,刻其形象以四方旁求之于民間。”《孫子·虛實》:“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3.容貌;神色。《廣雅·釋詁四》:“形,容也。”《彀梁傳·恒公十四年》:“望遠(yuǎn)者,察期貌,而不察其形。”范甯注:“貌,姿體;形,容色也。”漢蔡邕《郭泰碑》:“望形表而影附,聆嘉聲而響和者,猶百川之歸巨海,鱗介之宗龜龍也。”4.表現(xiàn);顯露。如:喜形于色。《禮記·樂記》:“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漢書·伍被傳》:“聰者聽于無聲,明者見于未形。”5.形容;描寫。《列子·天瑞》:“有形者,有形形者。”6.對照;比較。如:相形見絀。聞一多《花兒開過了》:“況且永繼的榮華頓刻的凋落,兩兩相形,又算得了什么?”7.形成。《管子·牧民》:“惟有道者,能備患于未形也,故禍不萌。”明余繼登《典故紀(jì)聞·卷四》:“羞惡之心形,則貪鄙之心絕。”8.形勢。《孫子·虛實》:“夫兵形像水。”孟氏注:“兵之形勢如水流,遲速之勢無常也。”漢賈誼《鑄錢》:“仆未之得驗,然其形必然。”又特指地勢。《孫子·地形》:“險形者,我先居之。”《史記·高祖本紀(jì)》:“秦,形勝之國。”司馬貞索隱:“韋昭曰:‘地形險固,故能勝人也。’”9.方式;方法。《孫子·虛實》::“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李荃注:“戰(zhàn)勝,人知之;制勝之法密,人莫知。”《漢書·晁錯傳》:“夫卑身以事強,小國之形也;合小以攻大,敵國之形也;以蠻夷攻蠻夷,中國之形也。”10.指聲音動靜。《禮記·樂記》:“故人不能無樂,樂不能無形。”11.通“刑”。刑罪。《逸周書·武紀(jì)》:“其形慎而殺。”朱右曾校釋:“形當(dāng)為刑,刑當(dāng)其罪曰殺。”12.通“型”。模子。《左傳·昭公十三年》:“形民之力。”杜預(yù)注:“言國之用民,當(dāng)隨其力任,如冶金之器,隨器而制形。”孔穎達(dá)疏:“鑄冶之家,將作器而制其模,謂之形。”《論衡·物勢》:“今夫陶冶者,初埏埴作器,必模范為形,故作之也。”
倫:《說文》:“倫,輩也。從人,侖聲。一曰道也。”
Lún.1.輩;同類。如:荒謬絕倫;無與倫比;不倫不類。段玉裁注:“軍發(fā)車百輛為輩,引申之同類之次曰輩。”2.比;匹敵。《人物志·釋序》:“則光輝煥而日新,德聲倫與古人矣。”唐陳子昂《堂弟孜墓志銘》:“實為時輩所高,而莫敢與倫也。”3.道理。《詩·小雅·正月》:“維號斯言,有倫有脊。”4.倫常;綱紀(jì)。特指尊卑長幼之間的關(guān)系。《孟子·滕文公上》:“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紅樓夢·第二十回》:“只是父親伯叔兄弟之倫,因是圣人遺訓(xùn),不敢違忤。”5.條件;順序。《書·舜典》:“八音克諧,無相奪倫。”6.順;符合。《周禮·考工記·弓人》:“析干必倫。”7.勞。邢(日丙)疏:“倫者,理也。理治事務(wù)者必勞。”
征:zhēng.1.召;征如。《書·舜曲》:“舜生三十征庸。”2.求;取。《華陽國志·蜀志》:“民失在于征巫好鬼妖。”3.斂取;征收。《左傳·昭公二十年》:“布常無藝,征斂無度。”4.徭役;租稅。《管子·治國》:“而上征暴急無時,則民信貸以給上征矣。”尹知章注:“謂徭稅不以時。”5.證驗;效應(yīng)。《書·胤征》:“圣有謨訓(xùn),明征定保。”《淮南子·修務(wù)》:“夫歌者,樂之征也;哭者,悲之效也。”6.征兆;跡象。《史記·周本紀(jì)》:“夫國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國之征也。”唐王度《古鏡記》:“然天地神物,動靜有征。”7.證明。8.征聘;納幣以成婚禮。9.追究;責(zé)問。《徐霞客游記·滇游日記十》:“即征其地名,據(jù)云為鳳田總府莊。”10.典;主管。11.虛。12.姓。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hù)。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wǎng)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