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九
【原文】 子曰:“舜其大孝也與?德為圣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放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故裁者培之,傾者覆之。
《詩》曰:‘嘉樂君之,憲憲令德。宜民宜人,受祿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唯天下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釋詮】 孔子說:“舜是最善于繼承先人之志的人吧?才華出眾,統兼諸學,尊為領袖,一匡天下。世代供奉,蔭庇子孫。具有大智慧的人就應該得到恰當的位置,適合的俸祿,恰當的聲譽,應有的壽命。所以,自然生長的萬物,一定會憑借它的本質而牢固其形的。生殖的受到培育和增添,傾覆的得以掩埋和減殞。
《詩經》贊嘆:‘聽到美妙的音樂,就會不由自主地享受喜悅。適于百姓過上幸福生活,又能不違人格本質,全賴大自然的恩賜。保護和扶助生命,是自然法則。’所以,具有大智慧的人一定能稟受自然法則和繼承自然規律。”
思維直觀對必然性的認識是最自然明了的;因此,我們稱自然法則、規律的必然性為理性存在。通過文字、符號及其運用規則等思維工具準確無誤地將理性存在原原本本地轉譯或復制出來,就形成了文化知識體系。自然本質及其運動被清楚認識并能在人類社會中得以實踐驗證就是人的文化,文化得以被文字有效傳承而又不被歪曲、以至遠離自然,才是人類社會文明的顯現。
只有宇宙的根本法則,才貫穿于理性存在的始終和全部;通曉自然界的總原理,才能找到人類社會建設的前提根據;人類社會能走上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文明軌道,才有萬類霜天競自由的勃勃生機;世界上百花齊放,百鳥爭鳴,人類才能切身體會到陰陽軸心法則哺育萬物的廣大恩澤;能夠清楚地認識到太極陰陽原理的生生之道,人類就可以與天地并立,創造文明世界,享受幸福人生了。
【把握】 由于孝、天子、宗廟、君等字詞被西化的“封建”、“理念”所覆蓋和歪曲,所以,人們每一見到這些字詞,無名的憤懣,就會不由自主地由衷而生。以致,在敘述和解譯其含義時,只有“封建”、“落后”、“古董”、“末落”、“反動”,等等心里意義上的貶詞之一偏,或唯“霸主”之命是從的奴性之一執,而將真正自然科學的知識體系完全排除在了“先進”之外。殊不知,非但這些字詞或稱謂不是站在自我中心主義立場上,具有西方“封建理念”的專家知識分子所能理解到其完全的意義和表征的。而且,中國先秦古學知識體系的文明性,是要比從西方發展起來的否定文明的現代資本主義經濟學有著更加高深、豐富和精準的對宇宙的總認識,就更不用說西方哲學的傲慢和偏見給人類帶來的災難了。
所以,我們在詮釋古學時,一方面為其博大淵厚的仁慈之心常常升起莫名感動;一方面亦經常為其精華至極不得正傳而心酸落淚。禁不住要對蒼天一問:人類的劫難,到底是上帝所為,還是那些披著人皮、扛著上帝靈幡的財狼蛇蝎所造?大自然既能養活笨拙的豬狗,何以卻要拋棄他所造就的萬物之靈?這么簡單的一個“推理”,又為什么不被那些創制“理念推理”的人所認識,卻一意沉溺在歪理邪說之中而不能自拔?上帝的恩賜被塑造得如此光芒四射,人類的人格卻在什么時候到了連豬狗都不如的地步?那些手握屠刀和槍炮的沙皇、大帝、總統、元帥、將軍、學術騙子,王婆理論家,這些赫赫聲名,究竟沾染了多少善良心靈的鮮血,才筑就了發達社會無恥的現代囂張?這一切又都是為了什么?
從此章,我們是否會有所領悟其中的道理?
“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是大自然在哺育著人類,而不是神仙皇帝。人類的歸宿是“與天地參”,而不是與天地“爭”。而若欲達此智慧,就必須明白“唯天下之至誠”,才“可以贊天地之化育”。一切不符合自然生生規律的“理念”規定,“信仰”追求,都是與此背道而馳的。
人類社會的第一要務是立場問題。立場問題的前提則是世界觀、宇宙觀、自然觀!
自然以生生為本,方有宇宙萬事萬物的共存共榮;我們生存的宇宙以北天極為軸心,才有恒星、行星等天體的規律運動;世界遵循陰陽構形和道之生成的太極陰陽原理,才有飛、潛、動、植和人類的繁衍生息。
政府公務人員,必須站在大多數人的生生立場上,為大多數人謀幸福,才能保有自己的生生和幸福,這是大自然共通的法則,生生之令,天命所歸。是必然的,必須的,不是“理念”辯證的。否則,大自然就不會容許任何人生存下去。這一點,勿庸置疑,只要以最簡單、最平常、最直接思維通讀一遍從祖先到現在輩輩相傳的歷史,及先輩們興衰沉浮的經歷,就可以有所領會的。
孝:《說文》:“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按:金文“孝”字上部像戴發傴僂老人。唐蘭謂即“老”之本字,“子”攙扶之,會意。
Xìao.1.祭;祭祀。《論語·泰伯》:“子曰:‘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乎鬼神,惡衣服而致關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史記·夏本紀》:“(禹)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宮室,致費于溝淢。”2.孝順。善事父母。《書·君陳》:“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孔傳:“言善父母者,必反于兄弟,能施有政令。”3.能繼先人之志。《書·文侯之合》:“追孝于前文人。”孔傳:“繼先祖之志為孝。”《禮記·中庸》:“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4.指居喪或居喪的人。《北史·崔逞傳附崔儦》:“后喪母,居喪哀毀骨立,人云:‘崔九作孝,風吹即倒。’”5.指喪服。6.效法。《詩·魯頌·泮水》:“靡有不孝,自求伊祜。”鄭玄箋:“國人無不法效之者,皆庶幾力行自求福祿。”7.畜養;保育。《釋名·釋言語》:“《孝經》說曰:‘孝,畜養;畜,養也。’”《廣雅·釋言》:“孝,畜也。”王念孫疏證:“《祭統》云:‘孝者,畜也。順于道,不逆于倫,是之謂畜。’《正義》引《援神契》云:‘天子之孝曰就,諸侯曰度,大夫曰譽,士曰究,庶人曰畜,分之則五,總之曰畜,皆是畜養,但功有大小耳。’”大戴《禮記·保傳》:“孝者繦之。”盧辯注:“孝者,謂保母也。”8.姓。《通志·氏族略四》:“孝氏,姜姓,齊孝公支孫之后也。”
自:《說文》:“自,鼻也。像鼻形,(大二凵從上到下組合字),古文自。”
zì.1.鼻,呼吸和嗅覺器官。《說文·自部》:“自,鼻也。”王均句讀:“此以今文訓古文也。”段玉裁注:“凡從自之字,如《尸部》(尸自),臥息也;《言部》(言自),膽氣滿聲在人上也,亦皆于鼻息會意。”2.始;開頭。《說文·王部》:“皇,大也。從自、王。自,始也。” 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履部》:“自之通訓為始。”《韓非子·心度》:“故法者,王之本也;刑者,愛之自也。”陳奇猷集釋引劉文典曰:“‘王之本’與‘愛之自’相對為文。”《禮記·中庸》:“知風之字,知微之顯,可以入德也。”唐劉禹錫《砥石》:“得既有自,失豈無因。”3.代詞。表示第一人稱,相當于“自己”、“本身”。如自愛;自給自足;自以為是。《集韻·至韻》:“自,己也。”4.用。《廣韻·玉韻》:“自,用也。”《詩·大雅·緜》:“民之初生,自土沮漆。”毛傳:“自,用;土,居也。”5.副詞。⑴本是;本來。唐白居易《嵩陽觀夜奏霓裳》:“開元遺曲自凄涼,況近秋天調是商。”⑵另自。《詞詮·卷六》:“自,今言‘另自’、‘別自’。”《漢書·張湯傳附張安世》:“上曰:‘吾為掖庭令,非為將軍也。’安世乃止,不敢復言。”⑶自然地;不借助外物。《老子·第五十七章》:“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商君書·錯法》:“巨聞古之明君,錯法而民無邪,舉事而才自練,賞行而兵強。此三者,治之本也。”《紅樓夢·第四回》:“姐妹們一朝相見,悲喜交集,自不必說。”⑷仍舊;依然。唐杜甫《滕王亭子二首·之二》:“古墻猶竹色,虎閣自松聲。”唐王勃《滕王閣》:“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明滕毅《感事》:“虎戰龍爭二十秋,江波日夜自東流。”6.介詞。表示時間或方位的由始,相當于“從”、“由”。《玉篇·自部》:“自,由也。”《廣韻·至韻》:“自,從也。”唐柳宗元《石渠記》:“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橋其上。”7.連詞。⑴表示原因,相當于“因為”。《史記·孝文本紀》:“二者之咎,皆自于朕之德薄而不能遠達也。”⑵表示假設關系,相當于“如”、“若”。多與表示否定的詞“非”、“不”連用。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卷八》:“自,猶茍也。”《左傳·成公十六年》:“自非圣人,外寧必有內憂。”《漢書·董仲書傳》:“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盡欲扶持而全安之。”⑶表示讓步關系,相當于“雖”、“即使”。《史記·平準書》:“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漢書·杜周傳》:“自京師不曉,況于遠方?”⑷表示轉折關系,相當于“卻”、“可是”。唐杜荀鶴《觀棋》:“算人常欲殺,顧己自貪生。”
誠:chéng.1.真心誠意。《說文·言部》:“誠,信也。”《易·乾》:“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孔穎達《正義》:“誠,謂誠實也。”(此一關鍵字的昏解,證明孔穎達亦是歪曲孔儒真義人之一。)《新唐書·忠傳中·張巡傳》:“士感其誠,皆一當百。”清林剛徐《會奏銷化煙土一律完竣折》:“該夷人等傾耳敬聽,府道輸誠,察其情形,頗知傾心向化。”2.真實。《增韻·清韻》:“誠,無偽也,真也,實也。”《管子·乘馬》:“非誠賈,不得含于賈;非誠工,不得含于工。”《韓非子·顯學》:“皆自謂真堯舜,堯舜不復生,將誰使定儒、墨之誠乎?”《晉書·宗室傳論》:“雖元勛不立,而誠節真彰。”魯迅《墳·摩羅詩力說》:“所謂悶機,即人生之誠理是已。”3.副詞。相當于“真正”、“確實”。《廣韻·清韻》:“誠,審也。”楊樹達《詞詮·卷五》:“誠,表態副詞。《廣韻》云‘誠,審也,信也。’按:與今語‘真’同。”(筆者按:到此可以發現,真在論與中華大道哲學有了哲學范疇的轉換底根,而不再僅是中西馬學術上的詞或概念的通約問題了)《史記·春申君列傳》:“相國誠善楚太子乎?”《禮記·經解》:“衡誠懸,不可欺以輕重。”(筆者按:多漂亮的診斷,何以就是不得真傳永繼?)宋王安石《書刺客傳后》:“讓,誠國士也,曾不能逆策三晉,救智伯之亡,一死區區,尚足校哉?”魯迅《墳·摩羅詩力說》:“考其生平,誠如自述。”4.連詞。表示假設關系,相當于“如果”。《淮南子·氾論》:“誠其大略是也,雖有小過,不足以為累。” 宋辛棄疾《美芹十論觀釁》:“朝廷未有意恢復則已;誠有意焉,莫若于其無事之時,張大聲勢以聳之,使知朝廷偃然有可恃之資。”清龔自珍《明良論一》:“誠使內而部院大臣,百職事,外而督、撫、司、道、守、令,皆不必自顧其身與家,則雖有庸下小人,當飽食之暇,亦必以其余智籌及國之法度、民之疾苦。”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