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八
三、規律的位格是理性存在
【原文】 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
《詩》曰:“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兄弟既翕,和樂且湛。宜爾家室,樂爾妻帑。”子曰:“父母其順矣乎!”
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詩》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顯,誠之不可掩如此夫!
【釋詮】 大道哲學位格品質體系思想路線遵循的是大自然內外和諧統一狀態下的自在、自發的必然規律。比如要去遠方,一定從近處開始;例如要登上高處,一定需從低地起步。
《詩經》歌頌:“老婆孩子團結一心,每天生活就像一個樂隊在鼓瑟彈琴;兄弟之間協調一致,相尊互愛感情清純如水;生在這樣美滿的家庭里,大人孩子當然都感到歡樂和幸福了。”孔子感嘆說:“看到這樣的景況,哪個做父母的能不順心如意呢!”
孔子說:“隱秘不測的或然法則,與主宰萬物的自然規律,充滿了整個宇宙。雖然用眼睛看不到,用耳朵也聽不到,但是沒有一個運動變化的物體能離得開它。以致整個人類,不分種族、民族都肅然起敬,一代代都要穿著莊重的儀服舉行隆重的儀式拜祭它。廣闊無邊啊!上下左右,四面八方,都閃動著它的影子。”
《詩經》有言:“自然規律的位格是理性存在,只顯現在思想過程之中,不能夠用具體的物事描摹,只能通過文字或符號語言對事物狀況變化所留下的痕跡進行陳述。”
無形的自然法則、本質規律就這樣被明確地把握了。所謂必然性的真實存在從此再也不能被掩蓋了。
【把握】 讀此章發現兩個問題。
一個是從“夫微之顯,誠之不可掩如此夫”的慨嘆,可以感受到孔子對《詩經》的欽佩溢于言表。也就是說,似乎《詩經》在孔子門徒的心中比《周易》的地位還要高。這也就難怪,“儒學”到處充塞著“子曰詩云”了。
這一方面歸因于《周易》陰陽符號的邏輯規范性,不允許思想旁逸斜出,且高于生活,所以常常是令人敬而遠之,不敢稍有親昵。
另一方面,像任何事物因其固始的位格所在,都有其最佳的表達范疇一樣,漢字的最佳境界就在詩歌中。它真的就能將天地之大美含蓄其中,且將形而上的規律法則直接顯現在思維上。這種天籟的傳達與和諧韻律的熏陶,是除了漢語之外的任何語言文字都望塵莫及的。這也是丟棄了對“六書”的本質認識之后,中國詩歌走向淺薄與衰亡的一個原因吧。當古老的泥土馨香“被”現代化“封建”掩埋,散逸飄浮于空蕩的寂靜之中,“梨花體”漚煮出的就是不知羞恥又忸怩做態的“地溝油”的怪騷惡臭了。
第二個問題就是孔子為學的科學精神和老子講道的藝術氣質,凸顯了鐵杉和松柏的不同風格。一個是詩魂劍氣直沖云霄,一個是層巒迭翠四季不凋;一個是鐵骨錚錚擲地有聲,一個是百煉鋼化為繞指柔。似此,兩位智者的著作也就成了集中表征中華民族堅強不屈、和諧交融的崇高精神風范的優異代表。
就是說,真正的儒學和道學是一體的。一個是中顯庸隱;一個是庸顯中隱。任何人為的割裂都是有悖于中華民族大道中庸文明的生生血統的。
到此,忽然想讀一下孔子的詩。
“世界的神秘是公之于眾的。”兩千五百年后,西方的蘇珊·桑塔格終于發出了孔子式的感嘆!不過,請記住:時間,整整差了2500多年啊!!
翕:xī.1.收斂;閉合。段玉裁注:“翕從合考,鳥將起必斂翼也。”《荀子·議兵》:“代翕代張,代存代亡。”漢枚乘《七發》:“飛鳥聞之,翕翼而不能去。”2.和好。《史記·秦始皇本紀》:“臣但恐諸侯合縱,翕而出不意。”《戰國策·秦策三》:“成陽君以王之故,窮而居于齊,今王見其達而收之,亦能翕其心乎?”3.一致;協調。《史記·太史公自序》:“天下翕然,大安殷富。”宋王安石《知人》:“君民翕然,倚以致平。”4.聚集。《世說新語·排調》:“翕集家門,傾動人物。”5.入;納。《太玄·玄沖》:“傒(xī.等待。《太玄·傒》:“陽氣有傒,可以進而進,物咸得其愿。”)也出,翕也入。”又《玄錯》:“大也外,而翕也內。”6.盛;熾。《論語·八佾》:“(樂)始作,翕如也。”7.變動。唐李白《天長節度使鄂州刺史韋公德正義碑》:“宇宙翕變,草木增榮。”8.火炙。9.眾。10.通“吸”。吸引。
帑:(一)tǎng.1.古時收藏錢財的府庫。清王禛《孝廉李君墓表》:“牛某侵官帑,株蔓親族甚眾。”2.指國家庫藏的金帛。《韓非子·亡征》:“羈旅僑士,重帑在外,上間謀計,下與民事者,可亡也。”3.裹金帛的囊。《舊唐書·杜讓能傳》:“行帑無寸金,衛兵不宿飽。”
(二)nǔ.1.鳥尾。《左傳·襄公二十八年》:“以害鳥帑。”杜預注:“鳥尾曰帑。”孔穎達疏:“帑者,細弱之名,于人則妻子為帑,于鳥則鳥尾曰帑。妻子為人之后,鳥尾亦鳥之后,故是以帑為言也。”2.俘虜。《后漢書·朱馮虞鄭周列傳贊》:“魴用降帑,延感歸囚。”3.同“孥”。⑴子孫。《詩·小雅·棠棣》:“樂爾妻帑。”毛傳:“帑,子也。”《禮記·中庸》:“樂爾妻帑。”鄭玄注:“古者謂子孫曰帑。”⑵妻子兒女的合稱。《左傳·文公六年》:“賈季奔狄,宣子使臾駢送其帑。”杜預注:“帑,妻子也。”
鬼:g uǐ.1.迷信者以為人死后離開形體而存在的精靈。唐杜甫《兵車行》:“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2.祖先。《論語·為政》:“非其鬼而祭之,諂也。”何晏注:“鄭曰:‘人神曰鬼,非其祖考而祭之者,是諂求福。’”劉寶楠正義:“非其鬼為非祖考。”3.萬物的精靈。唐杜甫《移居公安山館》:“山鬼吹燈滅,廚人語夜闌。”4.喻隱秘不測。《韓非子·八經》:“故明主之行制也天,其用人也鬼。”5.不可告人的打算和計謀。毛澤東《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陽奉陰違,口是心非,當面說和好聽,背后又在搗鬼。”6.蔑稱。清柴萼《庚子紀事》:“洋人謂之鬼,洋錢謂之鬼鈔,洋炮謂之鬼銃。”7.沉迷于不良嗜好及患病已深的人。如煙鬼;酒鬼;賭鬼。8.敏慧;狡黠。楊朔《三千里江山》:“你覺著你鬼,我比你還鬼。咱們看看誰鬼得過誰去!”9.昵稱。元關漢卿《拜月亭·第三折》:“你個小鬼頭春心兒動也。”10.遠。《文選·班固<典引>》:“仁風翔乎海表,威靈行乎鬼區。”蔡邕曰:“鬼區,絕遠之區遠。”11.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南方朱雀七星的第二宿,有微弱的星四顆。明湯顯祖《牡丹亭·言懷》:“論星宿,連張帶鬼。”
神:(一)shén.《說文》:“神,天神,引出萬物者也。從示、申。”1.傳說中的天神,即天地萬物的創造者和主宰者。《書·微子》:“今殷民乃禳竊神祗之犧牲。”陸德銘釋文:“天曰神,地曰祗。”也泛指鬼神。《論語·述而》:“子不語怪、力、亂、神。”又舊指人死后的魂靈。《正字通·示部》:“神,陽魂為神,陰魂為鬼;氣之伸者為神,氣之屈者為鬼。”2.精神。《荀子·天論》:“形具而神生,好惡喜怒哀樂藏焉。”《淮南子·原道》“耳目非去之也,然而不能應者何也?神失其守也。”3.表情;神志。4.肖像。宋蘇軾《傳神記》:“南都陳懷立,眾稱其能,于傳吾神,大得其全。”元趙孟頫《趙氏家法筆記·傳神心法》:“與畫家不同……將寫一神,以紙折作十字。為睛則豎摺之,則可以取眉心、印堂、山根、鼻準、人中、地閣之得其正。橫折之則可以取兩眼之得其平。”5.神奇;玄妙。如:神醫。神品。明楊植《王巢語·卷六十五》:“文非至工,則不可為神,然神非工之所可至也。”6.尊重;珍貴。《論衡·自紀》:“玉少石多,多者不為珍;龍少魚眾,少者固為神。”《抱樸子·尚博》:“世俗率神貴古者而黷賤同時,雖有追風之駿,猶謂之不及造父之所御也。”7.治理。8.謹慎。9.陳列。10.姓。11.方言。⑴威風。如:抖的什么神!⑵入神。如:他神了好一陣。⑶聰明。如:他真神,一猜就猜中了。
(二)shēn.【神荼(shū)】神名。東海朔山神之一。
矧:shěn.況。
射:shè.陳述。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