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思想是多源的,他接受過進化論思想,也接受階級論、唯物論、辨證法思想,可能也有西方啟蒙思想。也有儒家、道家、法家思想,但其核心是階級論無產階級專政論。這在他的晚年也沒放棄。
本文探討毛澤東和諸子百家的關系,重點是毛澤東的學術觀點,涉及各專門領域。不是一般的理論、原則、方針、政策。
對毛澤東,從政治、軍事、革命、外交、詩歌等方面評價比較多,但很少有人從專門的學術領域評價他,我們的評價,可以看出一個閱覽廣博,知識豐富,在學術領域也有自己見解的毛澤東。
梁啟超在《清代學術概論》中,把歷代學術思潮概括為:先秦諸子,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清代考證學,這個概括受到不少人肯定。
而我我認為,在諸子前,應有一個原典時期,應該充分認識到它是中國文化源頭,給以足夠的評價。經學原典有的來自民間,有的是官方文誥,有的國家制度及禮制,有的是哲學和神學,有的是歷史明鑒,有的詩歌和音樂,非常豐富,應做獨立思潮研究。忽視原典,這個歷史錯誤必須糾正。由于受多種因素影響毛澤東對經學討論不多,我們下面還要討論這點。
我們知道,春秋戰國時期,官學走向民間,私學紛紛創立,出現了百家爭鳴。統治者缺乏統一、安定天下良策,竭力求賢,除隱者外,學者到處游說,各種觀點互相爭論,百花齊放。有的因政治斗爭被殺,而學說卻保留下來。用諸子學來概括這一時期學術是適當的。當時儒、墨是顯學。但在統一進程中,法家被秦國接納,在統一中國中作用巨大。
法家對社會人情有深刻觀察,主張“依法為教,以吏為師”,主張中央集權,他們認為顯、榮、逸、樂人之所好,羞、辱、勞、苦人之所惡,必須用賞罰兩種手段,誘導、驅趕人們參加農戰,農能富國,戰能強兵,富國強兵,統一中國。為此排斥儒家主張,排斥游說知識階層,宣布善悌修仁等是“六虱”。排斥商人,認為商人重利,戰時可以跑掉。
雖然法家兩位代表人物商鞅、韓非都被殺了,但他們思想、政策在秦統一中發揮了重大作用。
毛澤東對法家是很肯定的。我對毛澤東對法家感性趣的原因沒有全面考察,只是根據我看到一些材料談談看法。大概一是肯定統一,二是肯定郡縣制,三是領導方法的改造,四是法家的變革思想,五是法家某些治國原則,如“一致于法”,“利出一孔”等,并沒有發展成建立法制國家的地步。
毛澤東對道家有濃厚興趣。他稱贊老子五千言言簡意賅,他認為馬恩列斯著作太長,他認為《論語》很短,但這兩部書影響很大。有人認為這反映了毛的短視,我到覺得有些道理。我看過大量書、稿,因此知道許多書精彩處并不多,新義更少。
過去有一派認為《老子》是兵書,毛澤東肯定這個看法。當然其中辨證思想是和毛澤東哲學基礎合拍的。
毛澤東是一個喜歡讀書的人,也是一個筆耕不止的人,據說一生寫過東西有200卷,可惜大部分被塵封著,因此我們難以尋找他的心路歷程,做不到以發展觀點來看待他。毛澤東早年受傳統文化影響是毫無疑問的,后來也受到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影響,不久,毛澤東和他的朋友蔡和森都接受階級斗爭、無產階級專政學說。這都是不爭的事實。毛澤東領導革命軍隊,不是農民起義隊伍,是在有理掄、有綱領、有紀律政黨領導下隊伍,是前無古人的。正因為如此,毛澤東對儒家思想抱矛盾的態度。
一方面,毛澤東不停地批儒,一方面他的著作中,經常出現儒家的名言警句,經常有儒家思想閃現。我們現在都在討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問題,毛澤東思想既結合了中國革命實踐,實際上又與中華文明作了有機結合。到底毛澤東有沒有吸收儒家思想,回答是肯定的。
我認為吸收的儒家思想核心有三條,一是公私觀的內容,二是儒家重民思想,民本主義。在儒家思想歷史演變和積累中,這兩條內容非常豐富,毛澤東繼承的具體成果就是老三篇。為人民服務,始終是執政者宗旨,立黨為公,為新領導集體所強調,江澤民說:“建議大家重讀毛澤東同志的《紀念白求恩》一文。毛主席要求共產黨員學習白求恩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做一個高尚的人,做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這說明先進的共產共產黨人正在護衛這一道德理想。
一條是辯證法思想。毛澤東和列寧一樣把對立對立統一規律看作辯證法核心,和中國傳統哲學有異曲同工之妙,當年二程和朱熹發現事物是普遍相互對待(對立)時,高興得“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以辯證法在中國流傳有它深厚歷史基礎。
中庸和辯證法有同有異,同是二者都強調變化云為,都必須在變化中掌握,同時注意事物內在差異性和對立性。不同是辯證法強調對立面的斗爭及轉化,中庸是差異對立中尋找合度點,作到恰到好處。
此外,在知行關系上,如果把《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和《實踐論》做一個對比,看看二者總體結構上同異點,可能是一個不小的發現。
無庸諱言,由于毛澤東是階級論者,他對儒家核心思想——仁,持批判態度,這可能是毛澤東倫理思想中最薄弱部分。孫中山先生在這一點上解決的比較好,他把“仁愛”列為他所倡導的八德之一。我們今天弘揚儒學,不在于舉行多少祭祀活動,最重要的是把仁愛列為基本德目。
毛澤東是辯證法大家,他的矛盾論,并不是簡單的“一分為二”,一分為二只是個通俗表達罷了。他實際把矛盾看作一個復雜的系統,但系統不是平鋪的,無主次之分,而有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做事是要抓主要盾,并促進矛盾轉化。但矛盾是運動的,因此發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暫時的。事物有無限可分性,正是在這一點上他吸收了老子、莊子和墨子思想。
墨學是先秦先學之一,漢后歸于沉寂,除魏晉稍受注意外,幾乎成為絕學,到近代提倡科學、民主和博愛,煥發了墨學生命,《墨子》特別是《墨經》受到廣泛關注,《墨經》中的科學和邏輯得到進一步闡述,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毛澤東注意到《墨經》中無窮盡思想,并把他和當代物理學聯系起來。
毛澤東談道:“魏晉南北朝時代是個思想解放的時代,道家、佛家各家的思想,都得到了發展。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阮籍的《大人先生傳》很有名。玄學的主流是進步的,是魏晉思想解放的一個標志。正因為思想解放,才出了那么多杰出的思想家、作家。”
毛澤東重視魏晉玄學,早年曾王弼青年時代創立學派,這次談話又肯定玄學主流是好的。王弼一生只活24歲,他同何宴一起創立了新的學派,魏晉思潮創新有多種原因,除社會因素外,在思想方面,兩漢經學出了許多大師,在恢復文化和闡釋古籍中取得很多成績,但出現兩個毛病,一是過分煩瑣,缺乏義理。,二是走向讖緯化,神學化,這時知識界轉向義理,于是三玄——《周易》、《老子》、《莊子》成為人們關注對象,那時經常有各種聚會,討論起來晝夜不停,王弼年輕,但發起言來舉座皆驚。他們討論許多 問題,如有無,本末,體用,動靜等等,在倫理思想中爭論焦點是名教與自然關系,有名教出于自然說,有越名教而任自然說,有名教即自然說,總之有一種清新自由的空氣,評價人物有了多樣角度,更具美學意義,使人被壓抑的自然性得以解放。
毛澤東晚年,從哲學上探討了自由與必然的關系,從毛澤東肯定魏晉玄學中,我總覺得作為個人的毛澤東,思想中有渴望自由的東西。
毛澤東對佛學非常關心,曾經有一個關于研究佛學的談話,寫的十分精彩。
毛澤東對宋明理學是有褒有貶,具體分析的。他稱贊張載、王夫之等氣論思想,稱贊朱熹等人辨證因素,肯定朱熹是大思想家,但整體上,對理學是沿襲清人和五四以來的看法。
毛澤東對考據學也很重視,一生都關注古籍整理。
偉大的毛澤東不僅是革命家,思想家,軍事家,戰略家,還是卓越的詩人和學問家。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