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三
【原文】 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愛好問而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而用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
子曰:“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其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矣。”
【釋詮】 孔子說:“舜真是具有大智慧的英明領袖啊!他善于提出問題,而且精于分析淺近語言里所包含的大道理。抑制惡行,宏揚善舉,清楚把握陰陽的軸心作用而用大道思維啟蒙百姓。難道這不就是我們所崇仰的人格典范嗎?”
孔子說:“很多人張口就說:‘我明白。’直到被驅逐進是非羅網的陷阱,還認識不到自己思想的邪辟之處。很多人都言之鑿鑿:‘我的思想是正確的。’可是一旦走上遵循大自然整體和諧相處的大道途路,卻連一個月的時間都堅持不住。”
孔子說:“顏回的優秀品格,就在于內外的和諧統一。懂得了一個道理,就誠摯肯切地牢牢記在心里,并通過自己的行為實踐,使其成為真理的明證。”
【把握】 《詩經·小雅·小渂》:“惟邇言是聽,惟邇言是爭。”孔穎達疏之為:“非用古人是維法,非用大道是維法,徒維淺近之言而同者。”這也是對汲汲于“百家爭鳴”“學術”的專家學者們的一個最好寫照。著作等身,聲名灌耳,卻難得一句真言,悲夫?而其原因正在于以淺近的時髦之言是從,以同俗于利欲之心為得計,惘顧人格與道德,更不關心甚或故意推翻古賢前智的諄諄教誨。如此,社會怎能不陷入擾攘紛亂之中。舜的偉大在于察邇言之誤,而不是傳邇言之謬。似此,還何有“拔高古人”稱謂之狂躁。更無需再論易中天、于丹之流教唆淺薄庸俗的植物人的機械言談了。
“我認為”,究竟是真理,還是意見啊?如果真的就把意見當成真理,不但要誤人子弟,也必將遭受遠古回聲的斥責。同時,一個學者,自己搞不清道理,卻要通過媒體攪亂人們的思維,人民養你何用?學生學了你淺薄的雞糞味,又將是何等悲哀。
一個正確理論的形成,不單在于概念名詞的“新穎”,藝術手段的獨造,更重要的在于是道德生活踐履的實際結論,尤其是個人文明行為的實踐證明。否則,閉著眼睛吹命題,吊著手腕玩創新,也許不待那肥皂泡吹大,就已然在彩虹色調的一閃而爆中剩下一股逆風飛揚的濁氣而已。
錢,確實是個好東西,既可以把人捧上天,也可以把人捆進地獄。既可讓思想變成物質,也讓知識分子成為商品。學者們,今后可要三思啊!
邇:ěi.《說文》:“邇,近也。”《徐夫人墓誌》:“美人惟聽,遐邇慕賴。”
1.(距離或時間)近。《舜典》:“柔遠能邇,惇德允元。”2.接近。《書·仲虺之誥》:“惟王不邇聲色,不殖貨利。”唐韓愈《釋言》:“夫聰明則視聽不惑,公正則不邇讒邪。”3.淺近。《詩經·小雅·小渂》:“惟邇言是聽,惟邇言是爭。”孔穎達疏之為:“非用古人是維法,非用大道是維法,徒維淺近之言而同者。”
罟:gŭ。1.網的總名。《孟子·梁惠王上》:“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食也。”2.法網;羅網。《字匯·網部》:“罟,言以弄罪為人之罟也。”《續資治通鑒·宋哲宗紹圣四年》:“布曰:‘今在朝之人,設此網罟以為中傷羅織之術。’”3.用網捕捉(魚或鳥獸)。晉傳玄《羽籥舞歌》:“羲皇之初,天地開元。網罟禽獸,群黎以安。”引申為把持。
擭:(一)wò.捕取。
(二)huò.裝有機關的捕獸木籠。即“柞擭”。
(三)hù.【布擭】分散;遍布。
期:qī.1.約會。《說文·月部》:“期,會也。”段玉裁注:“會者,合也。期者,邀約之意,所為會合也。”2.一定的時日;期限。3.極;限度。《莊子·則陽》:“今計物之數,不止于萬,而期曰萬物者,以數之多者號而讀之也。”《呂氏春秋·懷寵》:“上不順天,下不惠民,征斂無期,求索無厭。”4.量詞。用于分期的事物。5.期求;要求。唐柳宗元《游確過小嶺至長鳥村》:“志適不期貴,道存豈偷生。”6.預期;預料。《荀子·天論》:“所志于天者,已其見象之可以期者矣。”《紅樓夢·第三十八回》:“昨夜不期經雨活,今朝猶喜帶霜開。”7.舊謂運數,氣數。《晉書·宣帝記》:“宣皇以天挺之姿,應期佐命。”《南史·王茂傳論》:“若非天人啟期,豈得若斯之速乎?”8.必定;務須。《左傳·哀公十六年》:“復言,非信也;期死,非勇也。”9.待;對待。《莊子·寓言》:“年先矣,而無經緯本末以期年耆者,是非先也。”成玄英疏:“期,待也。然此人直(置)(是)以年老居先,亦無本末之智,故待以耆宿之禮,非關道德可先也。”10.當;適合。《書·大禹謨》:“汝作士,明于五刑,以弼五教,期于予活。”孔傳:“期,當也。歡其能以刑輔教,當于治體。”11.常。12.契約。13.地質學名詞。在一個國境內或一個大區域內,小于“世”的地質時代單位。14.周期。指一周年;一整月;一晝夜。《馬王堆漢墓帛書經法·論》:“適者,天度也。信者,天之期也。”整理者著:“日月星辰依期而行,無差忒,故稱信。”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