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求意見的短信函
尊敬的朋友:您好!
謝謝您能夠抽出寶貴的時間,來讀我們編輯的這本陳光柱先生專輯的小冊子。顯然,您知道了一些您不知
道的東西(信息)??隙心约旱恼J識、看法、觀點、意見……等。
我們只是想再次敬請您抽出寶貴的時間,告訴我們您的認識、看法、觀點、意見……等,以便改進我們今
后的工作。
誠然,這還得要您對我們編輯的這本小冊子感興趣,有可讀性的認可,有這本小冊子存在的價值的認同,
有對這本小冊子存在的不斷改進、完善的“愛護”,您才有可能告訴我們您的認識、看法、觀點、意見…
…等。
尊敬的朋友,我們殷切地期盼著您的賜教。
順致以我們衷心的祝愿,以便我們共同的對本來就有的中華傳統認識的提高!
《老子研究》編輯中心2006.6.
聯系人:任鳳梧先生.電話:(010)62250656.
聯系人:邸振興先生、蕭謙女士.電話:(010)68526685.
聯系人:李伯淳先生、洪彥女士.電話:(010)62266096(傳真).
前 言
朋友們早就要我搞一個《老子》的注、譯,我卻遲遲未動手。這是因為,每當我提起筆來“譯”、“注”
《老子》之時,我就難了:難的是我力量不足、難的是我知識太少、難的是我水平太差、難的是我對《老
子》還是似懂非懂。于是,我只能把前二十章的譯、注遲到現在,才奉獻給大家。并且,借此機會說一點
體會,供大家參考。
首先這也是我經常說的:必須搞清楚老子是什么時候的人;老子做過什么事;《老子》是一本什么樣的書
;還必須知道一點我們自己的真實的歷史(不是人們印象中的、或者“文獻”上敘述性的歷史);還必須知
道一點當時的意識形態之大致;知道一點殷商、西周的金文;知道一點殷商、西周的甲骨文等。
其次,應當有一點哲學常識(這不全是書本上的常識),知道一點人類發展的前景、憧憬一下未來是一個
什么樣(這恐怕也很難)。還要有一點刨根問底(“歸其根”)老子似的精神。
另外,必須知道:從殷商王朝到西周當時有一個中華民族特有的現象,這就是“人”和“民”的區分是相
當嚴格的。“民”就是“民”,“民”要成其為“人”是很難、很難的。中華民族的此種“傳統”沿用至
今。誰都知道,誰都不說!“民”當“小人”的資格都沒有,“小人”是相對“君子”而言的,于是“人
”中的“小人”和“女子”就是“難養”(“難養”就是“難教”,這是孔子的語言;當然,應該知道:
“小人”和“女子”都還是“人”的范疇)。所以,后來的孟子由衷地說:“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憋@而易見:善政是目的,善教是手段。故此
,就形成了一條顛撲不破的定律:哪個統治者不愛“得民財”!哪個天子不愛“孔”、“孟”?于是乎,
他們(孔、孟)拾取西周所摒棄的“仁”“義”“禮”“智”,如獲理論之至寶,重返政壇,為天子一人
而效勞。不是嗎,君不見,清王朝把儒家理論發揮到淋漓盡致,所有的人都是天子一人的奴才!“民”是
沒有資格做奴才的,他們只能做奴隸,他們能有什么權力?
真的讀懂《老子》很難嗎,非也。只要你不是站在“人”的立場上,而是站在“民”的立場上。那么,《
老子》不但通俗易懂,而且是現實生活中的大實話。是否這樣,敬請大家查證之。也就會明白,為什么歷
來人們都游離在老子的認識之外,原來他們都是“人”!他們都是向上爬的“眾人”、“智者”(《老子
》的專用“詞語”,3章、8章、20章等),焉能讀懂《老子》???
所以,迄今為止“人”是不懂得“民得”的,是讀不懂《老子》的。不知道治國必須“正”君(教育君王
,高度重視自律、自警),同樣是讀不懂《老子》的。高度重視自律和保證、保障“民得”,這才是中華
民族的傳統美德啊,這種傳統美德可追根溯源至五千年前。
高度重視自律和保證、保障“民得”,這是古公亶父當時在《連山》的基礎之上而作的《德》論篇章的唯
一繼承、發展的“論斷觀點”。這個論斷觀點一直是周王朝(包括西周和東周)800余年的歷史之中的指
導思想。然而,就是在西周時期,人們已經認識到:由于統治者的自律不力,從周王朝建立以后,就每況
愈下了!
雖然,古公亶父當時把統治者的“高度重視自律”定義為自己的“不得”只是針對殷商王朝晚期的“得”
風(相當于現在的貪污腐化墮落的不正之風)而做出的規定。經歷了百余年的身體力行的實踐,終于推翻
了殷商王朝而建立了西周王朝。但是隨著周王朝的建立,伴隨而來的每況愈下,這種殘酷而現實的事實,
就擺在認真學習《德》論的兩個人面前。
這兩個人就是周宣王和比他大七歲的單逨。西周的歷史在每況愈下趨勢之下,周厲王的“信譽掃地”,竟
然被國人趕走至彘。他的兒子周宣王這時才六歲,正在召公府內與十三歲的小單逨共同學習那時候的唯一
的一本《德》論。他們有幸逃脫這一劫難,奮發努力共同學習六十年。深深認識到:西周王朝歷來每況愈
下的原因,是統治者自己執行、履行古公亶父的規定的力度的逐漸松懈,甚至背叛古公亶父的當時的承諾
、沒有了對待“民眾”的誠信。故此,他們一致認為,當務之急是嚴格要求、嚴格規定、嚴格教育統治者
一人!不幸的是,周宣王的突然病重,在臨危之前只好受命于單逨去完成重新整理、修訂《德》論的工作
。
《老子》一書正是在西周末期時寫出的,所以《老子》內面的“道”就是:高度重視自律和保證、保障“
民得”。這個“道理”貫穿在《老子》一書的始終!歷來人們錯誤的以為“道”是什么“玄妙”的認識,
那就錯完了。老子的“道”就是“道理”,就是這個簡單的“道理”。就是嚴格要求、嚴格規定、嚴格教
育統治者一人的道理。嚴格要求、嚴格規定、嚴格教育統治者一人是干什么,是為了保證、保障民得!離
開了這個唯一的宗旨,那不僅不能去讀《老子》,也不會認識我們祖國的自己的文化,當然不知道什么是
我們的傳統文化!
顯然,這在認識上要分成兩個問題:一個理論問題;一個實踐的問題。我們的單逨,在那樣早的年代就已
經意識到了理論與實踐的問題。在完成《老子》的時候,就已經是嚴格的來這樣論述了。這不僅是中華民
族的首創,也是人類世界認識史中的奇跡!
什么是《老子》書中的“道”,上面已經說過了。在《老子》的自然劃分上(他的安排),基本上就是前
面的“三十七”個章節(這僅是漢朝以后的人為劃分,不能說明就是“三十七”)。這就大致形成了《老
子》的理論部分,也可以說是務虛的部分。所以《老子》的前面基本上就是論述“道理”的文章,就是論
述“道”的文章。這也是單逨和周宣王他們兩人的長期研究、探討的心血的積淀,同樣是我們傳統文化的
繼承和發揚光大!這也是不為人們所識的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
什么是《老子》書中的“德”呢?簡單的說,就是“高度重視統治者的自律”,把自律變成自己的行動。
之所以如此,是為了“保證、保障民得”的正確實行。如此看來,《老子》的“德”只是《老子》的“道
”中的一個部分。因為《老子》內面的“道”就是:高度重視自律和保證、保障“民得”。顯而易見,《
老子》的“德”,不僅是對古老的《德》論的繼承,也是根據西周的歷史實踐所作的發揮。這也就構成了
《老子》的重要內容之一。于是,單逨(老子)把這些作為實踐的內容,安排在后面形成所謂的四十四個
章節。這也基本上是規范統治者應該如何去做、去實踐,從而解決了實踐的問題。這是一切統治者的緊箍
咒!
無論是古公亶父還是單逨,這中間的近三百年時間內,察看已經出土的西周的金文。我們看不到一個沒有
死的統治者,自稱有“德”,或其下屬對他的恭維而頌其“德”。只有統治者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步,蓋了
棺,后人才頌其“德”。顯然“德”在西周時是有嚴格規范的。如何才能表現出統治者的“德”呢,那就
是必須要“保證、保障民得”的真實和有效。這還可以從西周的記載“盤庚中興”時的一句政治口號中反
映出來:“式敷民得,永肩一心”(只不過漢朝時,把“民得”改為“民德”,他們哪知殷商時根本就沒
有“德”這個概念,當然就沒有這樣的字)。顯然,這種重視“民得”的傳統是一脈相承的。殷商時有《
連山》作指導;西周有《歸藏》為基礎。它們本來就是一脈相承的。
辛酸而悲壯的中國后來的歷史,卻斯文掃地。人們推出所謂的文化理念,置《老子》的認識于腦后,把中
國蹂躪得不成樣子。他們還沾沾自喜,自我吹捧,妄自尊大,不可一世而覬覦著未來。雖然,看來好像《
老子》的基本理念他們歪曲得無一是處。在他們面前,《老子》的“絕禮棄智”、“絕仁棄義”,則大勢
已去,已成覆水難收之勢,一去不返而成其為“過去”。但是,這畢竟是個認識問題,理論問題,是個“
積非成是”的問題。它預示著現實的殘酷性,漫長的歷史磨練。只有民眾的血肉之軀的前赴后繼,才能逐
漸看到《老子》的“道理”的光環。她將擁有全人類!全人類也必將認同她!需要她!因為,《老子》中
的“民得”
是任何時候,任何國家、任何地區的民眾的根本問題。任何國家的興衰存亡都與“民得” 休戚相關。
周宣王和單逨共同探討、研究總結的意識形態問題,而后由老子提出的“絕禮棄智”、“絕仁棄義”、“
絕學無憂”,就是當時社會意識形態的社會主導認識。然而,在老子死后不久,齊國的管仲就率先提出了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的政治口號而作為“積非”萌芽的開始了;繼之,孔子在春秋末又提出“克己復
禮,天下歸仁”的政治口號是“積非”的繼續;進而,戰國中后期的孟子提出“仁義禮智為之四德”的政
治認識是“積非”的發展;直到秦國的儒徒弟子李斯“公然背叛”他祖師爺的宗旨,不但建議要秦王下“
逐客”命令,還要秦王“焚書坑儒”!這說明什么,只能說明當時社會上層的意識形態是不允許“仁義禮
智”的自由泛濫的,這應該是對“積非為是”的當頭棒喝!直到后來公元前134年,借助漢武帝的不可一
世的權勢,才讓“仁義禮智”登上政治意識形態的寶座!這是一個典型的“積非成是”的萌芽、生長、發
展到肯定的長期過程,前后用了500余年!何止如此?從管仲提出“禮義廉恥”到現在,兩千六百八十年
已經成為過去,然而這樣的“積非成是”已根深蒂固、不可動搖了。(之所以“仁義禮智”能夠登上政治
舞臺是因為“仁”的作用,而“仁”的起源又是因為統治者的“感情用事”而產生的。因此,就形成了中
國特色的意識形態。參見5章、18章、19章。)
“積非成是”是通過500余年的醞釀進展,借助漢武帝的不可一世的權勢,致使“非”(不能符合客觀事
物發展本身規律的認識)成為“是”的,從而促使“非”就為“封建獨裁專制”的一人而服務的殘酷手段
!于是乎,這一人在“積非成是”之“陋習”的影響下(中國的統治者們),就不自覺地必然的染上了沉
疴痼疾,沉淪在自我陶醉的一片歌功頌德的贊揚聲中!更加顯得自己是如何、如何的“圣明”、“偉大”
、“英明”,這就已經是順理成章、天經地義的事情了。
由此,伴隨“積非成是”而來的后遺癥:要么夜郎自大、自我滿足、自我陶醉、目空一切……要么我不如
人、崇洋媚外(還包括“漢奸意思”)、外國的月亮都比中國的圓……
不僅僅是上述的問題,它致使我們的認識,乃至其他方方面面也就有了問題。而且,歷史上的問題表現尤
為突出和更大。因為我們的歷史幾乎全是漢朝和漢朝以后寫出的,而寫歷史的人又全都是儒徒,他們沿用
的都是孔子的春秋筆法!為尊者隱(諱)、為賢者隱(諱)、為親者隱(諱),遠不是我們實際而真實的
歷史。這樣的歷史是為統治者的封建專制獨裁而服務的歷史,是為統治、奴役民眾而服務的歷史。
當然,這是我的個人認識的歷史拾零(可惜,沒有文獻收入),它有助于我們認識老子,也許對大家的認
識《老子》有所增益。
最后,還贅述兩點:一是對老子“神話”的問題,二是更進一步強調老子的世界普遍性的問題。
老子是人不是“神”。老子是一個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他與我們今天的人一樣。他也只活了84歲,就離
開了人世間。那些不實之辭,不是在抬高老子,而是在貶低老子。大家好好地認真地在理論上去探討、探
討,看是不是這么個道理?那種“書不夠,神來湊”的說法,絕對不能來搞老子研究。把老子神乎其神地
抬得越高,只能說明自己的理論水平越低。因為離開了客觀事物本身的道理,去瞎侃胡謅,那能糊弄誰?
那樣只能危害知識貧乏的小小老百姓!流毒社會,禍害民眾!
老子這個人生活在西周末年,那時候的人,都知道一個簡單的道理:為上者(統治者、天子、領導人)必
須自警、自律,保證、保障民得!這個簡單的道理不僅僅是西周末年才有的,這是西周以前一直傳承下來
的。這一點不僅是我們的光榮傳統,而且是屬于全人類的偉大的奮斗的目標!所以說這是一個世界普遍性
的問題。這不是某一個人說了算的事,而是人類的未來必定如此的問題!西方不是在這個問題之上的認識
,比我們略勝一籌嗎?大家可能還記得,美國的開國總統喬治·華盛頓,在1793年3月4日他的連任就職演
說中說道,“現在,我就在你們各位面前宣誓:在我執政期間,我若企圖或有意觸犯聯邦法令,除遭受憲
法嚴懲外,我還將甘愿受到出席今天這一莊嚴儀式的所有人的嚴厲譴責。”這樣簡短的誓言是全部就職演
說詞的一半,這就是喬治·華盛頓!這位從來不知道中國真正傳統的美國人,然而他卻能夠意識到:執政
者“必須自警、自律”,在大家的監督下“保證、保障美國公民的利益(得)”!如果我們的祖先有靈,
他們只好尷尬地望著華盛頓微笑!
相關的客觀事物、客觀史實的鉤沉
在學習《老子》的進程中,有一個閃閃發光的東西,不斷地吸引我。久而久之我就認識了她!這就是“統
治者的自律、自警,保證、保障民得”的精神。當我“跟蹤追擊”認真地翻閱查找文獻,卻不盡人意。然
而當我認真分析認識我們的史實的時候,發現我們的歷史上“比比皆是”這種“精神”的光輝。但是,明
顯的是春秋以后,就已經是一片混亂,與其《老子》的認識已是面目全非。所以,就我個人認識的有關客
觀事物和客觀事實的相關史料,這也是學習《老子》必不可少的“知識”,簡單的羅列其部分,以致對大
家有所增益。之所以我要羅列一點,因為這是大家不知道的,也是我學習《老子》所必須解決的問題。學
習《老子》,必須掃清學習《老子》前進途中的障礙,否則是不能學習《老子》的。顯然,它涉及的問題
比較多、比較大。但是,我本著面對客觀事實的觀點,無論涉及到什么問題,我們必須就事論事(實事求
是)。我想,只有這樣,只能這樣,才能有利于中華民族自身的發展。
有關遠古的鉤沉
1、關于伏羲、神農的傳說:《老子》的80章有一個結繩問題,顯而易見是指結繩文化的問題。而結繩文
化顯然是“符號文化”以前的事,我們已知最早的“符號文化”距今已有8000年(河南賈湖)。這樣,我
們就可以假定,這就是傳說中的伏羲、神農時代。伏羲、神農是那時候民眾的當然領袖、統治者、領導人
。他們不是某一個人,而是前赴后繼一代又一代的首領:伏羲時代長達二萬年(或者一萬八千年)乃至百
萬年以上,神農時代則是符號文化之前的一萬八千年(或二萬年)以內的事情?!胺恕庇挚煞Q為“伏犧
”、“伏戲”。顧名思義也可知:“羲”乃“日”乃“火”,這是人類中最早認識“火”的英雄、是熟食
的先祖、是教人用火的“科學工作者”、是“巢居”、“穴居”的先行者、是教民娛樂的始祖;神農,則
是教人刀耕火種開始務農的祖宗,嘗百草四處奔走為民眾服務效勞而力圖醫治民眾百病的“醫師”。他們
的這些品德和行為,絕不是一、兩代人所能完成得了的事情,這是一個艱辛漫長的人類史前的必然認識過
程。這讓我們看到的是為人民生存生活而服務的“忠實公仆”,看到的只是民眾生存生活前赴后繼的帶頭
人。他們與老百姓打成一片,其樂融融!
2、關于出土的“玉梳”:遠在約5000年前(山東大汶口出土)的“象牙梳”上,鏤刻的一組圖案,這是
刻畫在“梳子”上的圖案?!笆嶙印笔歉墒裁吹??“梳子”是整理、梳理頭發而用的。5000年前的先民,
對于自己的頭發整理、梳理是多么的偉大的事情呀。當時的先民不分男女,對于“拖”在腦后或“飄灑”
在胸前的頭發,很是頭疼。用樹皮、草莖、獸皮去“扎、捆”頭發,都是很困難的事情。它不利于生產實
踐,不利于生存競爭,它影響人們的各種活動,而會動搖預期的目的。事情本來可以成功的時候,卻因為
自己的頭發的干擾和被它物利用(“掛著”、“絆著”、被野獸或敵人揪住、扯住等不利的情況),輕者
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重者丟失掉自己的性命。于是,梳理、整理自己的頭發,幾乎就是性命攸關的大事
。當在漫長的反復地實踐經歷之中,逐漸發現:把頭發分為三股而“辮”時,則緊密得多;而只需要在“
辮稍”處系上小小的繩索,這就方便多了;進一步把整理好的“辮子”再以“S”形的方式盤起來,并且
在盤的兩個中心部分用類簪子式的它“物”插上,就更加穩妥牢固了。這是驚人的壯舉,于是在我們的民
族之中廣為流傳,并且把圖案鏤刻在梳子上,不是一目了然而利于推廣、便于繼承流傳嗎?顯然,大汶口
的“象牙梳”正是我們先民當時的記錄。正是五千年前人們生存斗爭、生產實踐的歷史足跡。它還啟發人
們在實踐之中:必須規范自己、嚴格要求自己、按一定的程序約束自己。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實踐,有
利于自己的生存生活。所以這正是后來發展為王者的“律己”、嚴格“律己”、嚴格約束自己、規范自己
的行為的前身。這樣的精神孕育出來的品德能不高尚嗎?這是西方世界所不能理解的中華民族精神??!這
也是世界人類歷史上共同的精神財富。
3、關于出土的“玉版”:離現在約4600年前(安徽凌家灘出土)的“玉龜”中間的“玉版”上面也有一
幅圖案。這幅圖案太好了,太偉大了,它簡直就是大汶口“象牙梳”的姐妹篇。它是我們先民足跡的真實
寫照,這是先民們認識了“龜”的價值的深刻寓意。從該圖的中心部分看,這是后來甲骨文中“(貞)
”字和“鼎”字的寫照。也就是甲骨文中的兩“貞”或兩“鼎”交叉垂直的實錄,也就是先民的“食器”
的再現;離開中心“食器”后的“小圓”內,則是分向八方的八個龜頭;八個龜頭外“大圓”內分向四方
的四個龜頭。這個具有圖案的“玉版”,卻是“玉龜”的中間組成部分之一,它分為“龜背”、“龜腹”
和中間的“玉版”。此“玉龜”出土于墓主人的胸口前。顯然這說明是墓主人銘記心中的大事,就是“玉
龜”中間“玉版”上的這幅圖案。這是什么樣的大事呢?這首先得認識一下“龜”:龜,順從,不傷人、
張口咬人,聽從民的意志而皈依;龜肉能“填”飽民眾的肚皮;民眾要吃龜,方法非常簡單;龜,性格堅
毅、忍耐,被人俘獲后絕不乞求任何施與,俯首待命,任民所用;龜,長壽、泰然,與世無爭;龜,可強
民之身,健民之體。等等。顯然龜的這些優良品質,都是當時能夠為民眾著想的人的“楷模”,是應該仿
效的行為。所以,這才有“玉版”上的如是圖案。這才會出現:大禹為民眾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模范行
為;后來的成湯禁三風為民眾辦實事的“王”者風范;后繼者盤庚的“式敷民得,永肩一心”輝煌的政治
口號;后繼人武丁所興起“每事問”的老老實實的“記錄”,王者的一切行為都經得起時人和后人的嚴格
檢驗(因為,“事無不可對人言”);古公亶父的《德》論的傳世威力,震懾直到現在!西周的“匐有四
方”、“永保四方”、“經維四方”的政治口號就是直接來源于“玉版”的精神……“玉版”中心的“食
器”圖案表示:只有以“食器”為中心的“事業”,才能保障四方(囊括八方)民眾的生活、生存,安寧
永在。這正是中華民族的“民以食為天”的最早寫照,也是“保證、保障民得”的精神的直接體現!正是
這些認識的匯集、也促使了人們對“龜板”的認識和懷念。甲骨文的出現也就有它不可埋沒的蓋世奇功!
這也就必定有它發展中華文化的巨大功績?。ㄟz憾而可悲的是,我們當代甲骨文的研究,還被清朝末年的
腐儒孫貽讓、王國維之流的思想禁錮著,完全背叛了我們自己的祖宗的傳統!歪曲了我們自己的文化,讓
世界人類史也被蒙上羞辱。)
4、夏末時期,成湯、伊尹、仲虺三人針對當時夏王朝的上層官員的“巫風、淫風、亂風”之行為,為自
己的官員們立下了禁止“巫風、淫風、亂風”的規矩。這就是有名的《連山》,是我們國家的第一部“無
字”的“寶典”!它是用三個玉版分別刻畫的三個符號。那個時候我們的文字還沒有,這時也正是甲骨文
開始發展的前期,當然就是我們符號文化發展的頂峰時期。(“巫風”,其內容為:迷戀歌、沉于舞;“
淫風”,其內容為:沉女色、貪財物、戀游玩、迷畋獵;“亂風”,其內容為:不聽先人的話、重用奸佞
的人、不尊老、不愛幼。)正是這個“理論”建立起來的“根據地”的發展興旺,從而一舉推翻了夏王朝
。(這也是后來人們傳說的《三墳》;也是漢以后誤傳的《河圖》、《洛書》。之所以是誤傳,乃是漢以
后的文人,根本不知道甲骨文的事情。想當然地去圓說、附會歷史上他們不知道的事情,于是就說成是《
河圖》或者是《洛書》。而后人再誤傳,就說成是《河圖》與《洛書》為兩本書了;現代有的人,當然更
加獨出心裁,把《河圖》、《洛書》搞得云里霧里,比現代的高科技還高科技,而不知所云了。他們忘卻
了一個根本的關鍵:那時候的現狀還只是“符號”發展的后期。能夠做出驚人的不切合實際、想入非非的
事情來嗎?)
5、殷商王朝雖然建立起來了,政權建設也不是兒戲。成湯死后,其子未立而死,由乃弟外丙繼承王位;
三年死后,其弟中任繼承王位四年也死;由成湯的長孫太甲繼承王位,太甲置“三風”的禁令于腦后而不
顧,伊尹以元老的身分,把太甲逐放于桐宮。這是伊尹嚴格執行過去的禁“三風”的承諾,而做出的必要
的決定。只有這樣,才能使政權鞏固。果然,太甲三年的反省,還真正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當伊尹再次把
政權交還他后,他的政績還真讓后人永遠紀念(甲骨文涉及到他的,可謂最多)。
6、政權的建設之所以不容易,從他們的“遷都”可以看出問題來。雖然,遷都有其自然災害的原因,但
是更加重要的是政治原因。當時的“王”都還知道自律、自警,長期呆在一個地方,官員的惰性、腐化墮
落之風會有增無減,“積非成是”地危害著政權。夏王朝覆滅的教訓就是前車之鑒。顯然那時候的人們沒
有什么理論能力,只能試驗性作一些嘗試。故而后來五次遷都,由亳至囂(或“爻”)、至相、至庇(耿
)、至奄,最后由盤庚定都為殷。這些,都還是“王”者的“自律、自警”和“保證、保障民得”的表現
。
7、當盤庚定都殷后,認識到“遷都”也不是辦法,于是在理論上率先提出“式敷民得,永肩一心”的口
號。明確指出以“王”為代表的國家政權,必須把“民得”放在第一位的地方?。上У氖?,漢以后的文
化人們,歪曲了這一傳統思想,擅自篡改為“式敷民德,永肩一心”。在整個殷商王朝的時候內,也就是
在殷商的甲骨文內,是沒有“德”這個概念的,也就不可能有“德”的意思。)
8、一個好的口號,不僅執行起來有難度,即使能夠認真執行也會為時并不持久。待到武丁繼承王位的時
候,面對不能認真執行這個“式敷民得,永肩一心”的響亮而準確的政治口號,而感到無比的揪心。三年
不語的實際行動說明他的一切。后來我們看到的是了不起的豐功偉績?。上У氖乔宄┠甑耐鯂S、孫
貽讓之流,把這時候的文化歪曲成為不是東西!這樣的認識目前還影響著我們的甲骨文研究領域。)雖然
,甲骨文的開創不在此時,然而正是武丁的時候,首創“每事問”的光輝品德。下面就有關“甲骨文”的
問題鉤沉一、二。
9、甲骨文沒有出現以前,就有了“符號”,這是大家知道的。符號出現很早,大約離現在8000年前,就
已經為我們的祖先開始使用了(我們所能找到的實物證據)。最早的符號,無非是我們的祖先在客觀實體
上留下了他們的印記!顯然這有一個初始的問題:既然我們的先人可以留下印記,那么必定當時的先人也
會解讀、復述這些印記。否則,是不符合情理的。我們設想一下,如何“定義”(規定)這樣的兩種人呢
?顯然我們可以把留下印記的人叫做“卜”人,它囊括:刻、畫、寫、記(卜)、錄、鉆、鑿、灼等能夠
留下印記的活動;把能夠解讀、復述這些印記的人叫做“占”人。而“卜”和“占”是當時的口音而已(
和不同的民族、地區、國家的發音不同而已),這已經無所謂了。顯而易見這是我們祖先的初始行為,經
歷了幾千年的進展才走到甲骨文時期,是多么的不容易??!
10、當甲骨文開始出現時,同樣要碰到我們的初始問題,同樣要解決留下印記和解讀印記的問題。首先就
是在文字的“定義”(人為規定)“記”和“讀”的問題,然而那時候沒有我們現在所知道的“記”和“
讀”這兩個字。于是“卜”和“占”就當之無愧地擔此重任,舍此而有誰?(當然“卜”字毫無疑問是“
記”的直接傳承,只不過“占”字的意思有點更加深入,它還包括“閱讀”、“解釋”、“復述”等功能
,并且在字型的規定上為:甲骨文字的“占”——在現有的“占”的外圍,再加上一個大口字。)為什么
要說這些,因為甲骨文是我們文化的基礎。我們不知道自己的基礎,那么我們的認識只能是在胡攪蠻纏!
11、我們人類對“石器”的認識,是生產的記錄,是“工具”的演進,它保證、保障了人類的生存。我們
人類對“食器”的認識,是生活的記錄,也是“工具”的演進,它保證、保障了人類的生活的光輝前景。
“食器”(有人曾經要我重視陶文化的作用,這很有道理)在中國人的眼里,具有特殊的地位。夏王朝沒
有文字記載,我們一無所知。然而殷商王朝告訴我們:原來管理“食器”的人員,是率先進入政權建設管
理人員的行列中來的,也是他們才有機遇成為“識文斷字”的人。原因是“貞”字告訴了我們的這些,因
為“貞”的甲骨文寫法與“鼎”字的寫法基本一致。那些所謂的“貞人”的問題,也是一個后來官員的腐
敗問題,與我們的文化進展沒有關系。(參見《〈周易〉與〈連山〉、〈歸藏〉沒有任何聯系》——《老
子研究》第二輯.)
12、另外還有一個“巫”字,在殷商以前都只是指:從事歌舞的人,與所謂的封建迷信沒有關系。殷商至
西周是對祖先進行祭祀,并且殷商顯得特別的多!這只是表示忠于自己的“國家”、自己的“群體”、自
己的向往,有什么不好?封建迷信在中國起源晚于西方,只在春秋時候才開始有封建迷信的萌芽和發展,
最盛行之時是漢朝!
13、再者,還有一個“灼”的問題?!白啤遍_始出現的時候,是屬于“卜”的范疇的。(后來,才在人們
的認識之中分化開來。這個問題被某些人“定義”成為“龜卜”的封建迷信的“鐵證”。的確,使人立即
被他們的言論所迷惑,如癡如醉地墮入他們所設立的圈套之中。)什么是“灼”?用炭火或高溫燒紅的木
棍或者銅棒(殷商這時已經有了銅器)去“燙”它物所留下的痕跡,就叫做“灼”?!白啤痹谌藗冄劾?,
在人們認識開始的時候,它與“卜”是一回事,都是“記”。經過漫長的時間認識,后來“灼”就從“卜
”(記)的內容上升到“驗證”、“認可”、“收訖”、“判定”等諸多內容。相當于后來和現在的“印
章”的作用,這是人類認識史的必然。殷商在開國后,建立起來的“湯刑”之中的“墨刑”,就是“灼”
的一種說明。(“墨刑”正是成湯等領導人自律的表現:當他的下面的人,眼睜睜地看著他犯錯誤而不加
規勸或制止,過后一旦明白,立即對此下面的人,處于“墨刑”,永不再用??上В瑢@樣現實的事情,
也許現在的我們會一笑了之。)那么大量的龜甲板上,按固定的預先穿鑿有“痕跡”的地方,再去“灼”
,只是表明這個“意見”、“語言”是某人說的而已,別無它意。(那時候的人,有什么特殊功能,能夠
分辨出什么與什么的不同?我們現在的人是想“神話”祖先嗎?這是給自己抹黑還是貼金?)離現在8000
年時,我們還沒有發現任何有“灼”過的痕跡。最早發現在動物骨頭上留下印記的是,離現在大約6500年
前的事,是在羊的骨頭上和獸骨之上。這只不過表示:或已經食用多少該動物,或還有該動物多少,或我
們應該歸還別人該動物多少,或者表示其它什么的,或者是表現我們祖先的某種“能力”所能夠達到的某
種程度。奇怪的是我們的專家學者,把這件事情說成是“冷卜”的“證據”,實屬滑稽可笑而不敢見人。
14、于是我們所能看到的甲骨文,正是我們當時的實錄,是我們文化起步的初始。我們的教育專家們,真
是應該選一些出來進入我們中、小學校的課本之中。我們的國家不應該把它禁錮在高等研究的院所之內。
他們能夠研究出來什么?在世界人士面前,不實的認識,只能是有辱先人,也是自己的奇恥大辱!這怎能
夠使我們的甲骨文,堂堂正正立足于世界人類輝煌而又必然的認識史發展的前進旅途之中?
有關西周的歷史鉤沉
15、古公亶父針對當時殷商晚期的“得風”(貪污腐化墮落之風)猖獗,分析、認識、看清了它的危害。
在對《連山》重新認識的基礎之上,并總結殷商王朝的先王“式敷民得,永肩一心”的光榮傳統,認真做
出了自己的行為規范。在公元前12世紀的時候,用甲骨文字“刻畫”寫出了我們國家的第一部偉大的“典
冊”。這就是后來周康王二十三年所稱謂為《德》經的典冊;也是《老子》文中所說的《建言》(建國安
邦的言論);是孔子所稱謂《韋編》(實乃“行為規范篇”,簡稱《為篇》,只不過后人訛傳成為“韋編
”);當然還是后人所傳言的《龜藏》或《歸藏》(藏在龜甲內的“典冊”)、或《五典》(是由五片龜
板所刻畫的文字所連成冊的治國寶典)。其實她的真正名字應該是周康王所說的,《德》論的篇章。因為
她的精神是,把原來殷商武丁的“每事問”的行為,嚴格規范成自己一人的行為:以自己不得的精神,必
須保證、保障民得。并且把這種行為稱謂為“德”的行為,明確告誡他所有的官員必須“朝夕相諫”、隨
時隨地地監督他。所有能夠繼承他位置的人,都必須不折不扣地執行它!古公亶父的《德》論,奠定了西
周根據地的理論基礎,通過他們的不斷努力,終于在殷商武乙三年,得到了殷商王朝的認可:“命周公亶
父,賜以岐邑”。從此,就在殷商王朝的眼皮子底下,埋下了一顆摧毀殷商王朝的定時炸彈。這個根據地
又經百余年的不懈奮斗,在殷商王朝帝辛(紂王)“五十二”年的“十有二月”取得了全面勝利。推翻了
殷商王朝,建立了西周政權。
16、正因為有了《德》的規定,在西周建國后的初期百年內,西周出土的金文之中,“得”字就絕跡了,
起而代之的就是“德”。并且可以看到它的嚴謹:這個嚴謹,表現在西周王朝的統治時間內??床坏揭焕?/p>
活著的統治者,自稱有德,或其下屬對他恭維而頌其德。只有統治者走完人生最后一步,蓋了棺材,后人
才頌其德。
17、從西周出土的金文內,看到了“得”字的復出,就預示著西周社會的“德”風(統治者的正氣之風)
每況愈下!這是一個非常嚴峻而且是極其殘酷的現實問題。西周出土的金文內的“得”字復出是在周穆王
以后所發生的事情。
18、然而,正是周穆王的在位,他執政時期干了兩件大事:一是“天子”的稱號定格于這時;二是興起“
呂刑”,細微達三千余條。雖然“天子”的稱謂在西周早期就已經有過,那時只是“王”對下屬諸侯的稱
呼;或者下屬尊稱“王”為“天子”。如:“朕臣天子用典王令”(西周早期、《榮作周公簋》)。顯然
在周穆王之時和以后,就定格為統治者的一人稱謂了。西周的“德”風的淪喪,這時最盛,后人奇異的傳
說也就事出有因,穆天子的“佳話”就不脛而走。
19、西周青銅器上的金文的理論水平,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如:“匐有四方”、“永保四方”、“經維
四方”;“不中不刑不聿”……這是理論工作者的“疏忽”。問題可能是:由于不認識甲骨文和金文,有
一些問題說不好,說不清楚。這樣會使自己“威信”掃地……
20、還有很多問題,都是大家不知道的。比如:真正“官員”的形成也只在殷商時期;歷史上“史官”記
錄史實的事情只在西周末年和以后;甲骨文和金文基本上是王權文字,沒有得到王的允許和受命,任何人
是不能使用的……等。
最后,還有一個應該注意的關鍵問題,這就是人與民的問題。
在遠古,也就是結繩記事的時候,我們是以“群”為單位的人群的規模并不太大。隨著地理環境的問題,
彼此分散的人群的“敵我”矛盾并不突出。除了小的摩擦、打斗的教訓以外,通過長時期的相互調整、協
調,比鄰的群體的友善合作和通婚是時常發生的事情。正因為有友善合作和通婚等等的事情,不時地發生
,也促進了人類的經驗認識的傳播和擴散。所以,這就促進了我們的什么“舊石器文化”的形成、成長、
成熟,而又基本同步進入“新石器文化”的形成、成長、成熟。當然,在我國所謂的“新石器文化”就包
括什么“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等等。這里有一個可能被人們忽視了的問題,就是當時人群中的人,
可以“選擇”自己人群內的“頭頭”!并且彼此群體間也可以“選擇”或依附或容納相應的群體。這樣的
“社會”行為持續的時間,也是相當漫長的。直到殷商王朝晚期,古公亶父遷到岐邑的擴大,就是這樣的
行為表現。之所以能夠這樣,是因為人群的主體是大家,這是“人”不是畜牲。雖然,這些“人”相當單
純、簡單,但是“不能再過(生活、生存)下去了”,就只好另投“別家”。
在我們母親河一帶,曾經因為“治水”而“大名鼎鼎”的“禹”,不但是某一個人群中的“頭頭”,而且
是“部落聯盟”的“頭頭”就是當然的事情了。(這以前可沒有什么黃帝的事,他的故事都不真實。不但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找不到他,就是《老子》和管仲、孔子的言論之中也沒有黃帝的蹤跡。)至于他的后繼
之人如何承接以及這時候的社會性質問題,的確是一個問題。由于當時只有“符號文化”,而我們又沒有
解釋符號的特異功能,所以不太容易。但是,可以肯定地說,夏時只是在殷商前的過渡時期。也就是說,
“夏王朝”的某些的萌芽,在殷商王朝就會真實體現出來
在殷商王朝時期的正式明確了以分管“食器”的人員,代理“官員”的職務,而日趨完善。這就出現了一
個特殊階層,一個國家政權、政務管理人員的階層(國家工具)。并且明顯有國家機器的另外的一部分—
—軍隊和執法人員。這已經是“國家”的典型象征了。此時,有殺戮,有血族復仇的“戰俘”(可能淪為
奴隸),有奠基,有人殉等等。然而,面對自己的人群,面對自己結盟的伙伴群體,面對自己國家內的所
有的人,為了這一切,就不得不做出上面的事情來。這有什么不可以的?那時候只有這樣的認識,也只能
有這樣的認識。對待自己人群中的人,除了上對下的“服務”外,別無所求。殷商王朝的幾興幾衰,它就
表現了最高統治者的勵精圖治!如:成湯、太甲、盤庚、武丁等,都是“英明”的主。他們深得人心,無
怪乎,盤庚提出“式敷民得,永肩一心”的口號。為了保證這種口號的履行,在后繼王的施政之中,狩獵
和操練軍隊都要選擇民眾的秋收以后。即便是這樣,并且還要反復詢問,是否會對民眾造成什么樣的災害
(“往來亡災”)?
所以,古公亶父承接殷商王朝的這種精神,針對當時殷商王朝“貞人”集團的猖獗,上層人員“得”風盛
行,開創了“德”的理論。這個理論是進一步具體規定統治者一人的行為,成為最高統治者的緊箍咒。這
有利于國內的基本民眾生活生存的保證和保障。雖然,后繼之人的每況愈下,然而這種精神性的口號,金
文之中處處可見。如“不侮鰥寡”,“得純亡敃”……等。這還是西周當時人人盡知的“道理”。
上述,我們的漫長而悠久的遠古歷史,都匯集在盤庚提出“式敷民得,永肩一心”的口號之上,這就是西
周當時人人盡知的“道理”。西周末年的《老子》一書正是根據上述人人盡知的“道理”,在周宣王的受
命下,刻寫出來的。故此,《老子》一書的每個章節都不能背離這個簡單的“道理”?!独献印芬粫粌H
是我們中華傳統的意識形態,也是當然的中華民族的精神的總結,這才是我們偉大民族的唯一的理論基礎
!“式敷民得,永肩一心”,不僅僅是中國人的事情,也是世界各個政治集團為人民奮斗的方向。顯而易
見,同樣也是世界人類未來的歸宿!
恰恰西周以后在上層意識形態上,雖然沒有公開背叛這一理論。但是,在執行上,在某些人的實踐上,背
離了古公亶父的“德”的本意。把統治者頭上的緊箍咒,逐漸取消而下滑。把“德”的“規定”,在人們
的心目中變異為對“官員”的規定,對“君子”的規定和約束,對“仕”的規定和約束以及自律。這種意
識形態已經通過春秋發展,蔓延至戰國的大部分的地區,已經鋪天蓋地而不可逆轉了。這個理論的最大受
益者,是天子,因為所有的人都必定是天子的奴才,所有的民眾必定是奴才的奴隸;其次,是“學而優則
仕”的“御用文人”(官員),及其向上爬的“智者”、“眾人”、“庶官”們。直接受害的是民眾!所
以,這種“服民”、“役民”、“使民”的理論,必定會得到天子的贊許和獎賞;國家治安的矛頭肯定是
:刁民、頑民、賤民、劣民……而這一切恰恰又是“封建專制獨裁”的出發點。顯然這是違背時代前進的
逆流,必須清算它的險惡而狡詐的本來面目,才能求得我們的健康發展。
閃閃發光的歷史“瞬間”的火花:
“式敷民得,永肩一心”是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之所在!
——這是出在我們國家最早可以知道的執政的“誓言”,她出自殷商王朝盤庚時期的“記載”之內。那個
時候社會上還只知“得”,不知道“德”的任何意思。所以我們看到的“式敷民得,永肩一心”的原文是
“式敷民德,永肩一心”,只能是漢朝以后的擅自改動。因為,這時候“德”的規范已經下滑到濫用的地
步了。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說明】
根據通行本,參照帛書本:刪去通行本多出來的四個字,因它們出現后,使文章離開了主題;同時也刪去
帛書《甲》、《乙》本中的八個“也”字和一個“所”字;再者,天地之始之“天地”二字,是通行本為
了“對仗”而出現的,應按帛書本還原為“萬物”二字。因為按本文意思來看,是為了論述“異名同謂”
的問題的。所以,“無”和“有”的名,都是對萬物起了同樣不可忽略的作用。但是,鑒于當時的人們對
“地”的概念還是有的,是什么樣的字符,只不過我們不知道而已。所以,這里還是用“天地”二字,注
意它們與“萬物”二字的含義是一樣的。
現在,在探討、研究《老子》的人們之中有一種極為不好的風氣:要么,把《老子》按自己的觀點說它是
什么“反動的”、“落后的”、倒退復古的……要么按自己所能知道“高、尖、精”的知識去附會,什么
自然科學、什么宗教理念、什么哲學尖端、什么特異功能……可是,誰也沒有認真坐下來,好好地一個字
、一個字地讀懂、讀通《老子》?。空\然,讀懂、讀通《老子》的確并不容易,兩千多年來,一些“積非
成是”的不實之詞危害極大,簡直已經泛濫成災,這也影響了我們去認識《老子》。
學習《老子》首先遇到的就是“道”字,這個字在西周當時,人人都是知道的,沒有我們現在這樣困難。
當時大家只把道路叫做“道”,如西周晚期《散氏盤》銘文的“逨道、單道、郿道、同道、原道、周道、
道以東、……木道左”等,這都是指的“道路”。另外還有三例,雖然分別屬于西周早、中、晚三期,但
也只是“道路”的“道”。
那么這“道路”的“道”是什么意思呢?首先認識一下“路”字,可惜的是西周金文內沒有“路”字。即
便是在甲骨文之中也沒有“道”和“路”的蹤跡。顯然我們的認識,把殷商時候的人們的發展社會現實估
計過高了。雖然那時候已經有了“車”,遺憾的是當時人們還沒有意思到,要修條“道”或“路”來作為
通車的“道路”使用。所以,那時候的紀錄就有,“畋獵”和“振旅”之行的前后,“王”都要“詢問”
,對民眾是否造成損害(“往來亡災”)?因為,王的畋獵和操練軍隊的“振旅”,都是“大”的行動,
都是要走車子的。正因為這樣,所以肯定要損害民眾的“田園”。故此,這些行動都必須選擇在“秋收”
以后(九月或九月以后)。我們能夠看到的是,顯然人們還沒有“道路”的概念。直到西周中期以后,西
周才開始修建當時他們所認定的“道路”?。ㄎ覀儑抑匾暤缆返氖虑椋€應該是春秋中期以后的事情,
見《管子》。這才有秦始皇的統一車道。)既然有了“道路”,那么就有了在“道路”上行為(走)的“
方向”和“規則”(方法),這就是一定的。雖然,這是一個實踐問題,然而它已經存在(潛在)了一個
高深的理論問題。老子正是在這個理論問題的探討上,邁出了他堅定而扎實的第一步!
【字詞句注釋】
道:在《老子》文中“道”有兩種:一是指“常道”,路也;二是指“非常道”,理、道理也。顯然
,“道”字,無論你怎樣去理解它,(從“道路”或者從“道理”)它都含有一個固定的“方向”問題。
這個“方向”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其“方向性”更是不容易琢磨的。何況還潛在一個方法問題呢?同樣
這也是看不見、摸不著的。
可:可,“之所以”的意思,特別稱謂的意思,離開原來大家所識的意思。本文中出現兩次“可”字
,后面三章中出現一次(不見可欲)都是與原來的主語相離的意思。所以,這里的“可”還含有“必然”
、“只能”的“推理”的意思,也就是“由甲必至乙”、“有父母就必定才有子女的可能”。
道可道,非常道:“道”字,之所以可稱謂為“道”字,就不是原來大家習見的道(路),是“道理
”也,是思維中一定的“路徑”(看不見的路徑)、還潛在著一個固定的方法。
名可名,非常名:“名”是概念,是人為規定。名之所以為名,就是概念問題,人為規定問題,也就
不是大家習以為常的“張三、李四”等具體名的問題了。這就迫使我們必須注意、注重之所以人們要規定
其名的道理,于是名也就有各個具體的名存在的道理。
無,名天地之始:“無”這個名有什么存在的道理呢?只要重視某物,即使不知其名,那么也就有了
某物的“無”名了。這就是說,最先給予某物所做出的人為規定之前就有了它的“名”了。所以說,“無
”這個名是認識萬物之所以為萬物的開始。
有,名萬物之母:正因為認識某物,必須給予它一個人為規定。所以“有”這個名就是認識萬物之母
了。于是隨其第一個“名”之后,其它相應的“名”,也就逐漸從“無”名到“有”名了。這也是下一章
“有無相生”的內在道理,也是本章“無”、“有”的名的道理。
故:緣故、原因、所以、因此、因而、是以等轉換的聯系,是老子邏輯思維的重要遞進(邏輯推理)
的概念(名)。
常無欲:等同“常欲無”(這是我們老祖宗當時的倒裝詞句的用法)。欲,欲望、想要、希望、需要
等等的實現前的“思維沖動”和“意念愿望”,這是無可厚非的思維的正當行為。這樣的思維的行為,不
僅僅是人所具有的。只有對“無”有了“欲無”的念頭,才是人的行為。動物是可以“常欲有”的,唯獨
人,不僅要“欲有”,且必須要“欲無”,才能是人。才能不斷認識客觀世界而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
所創造乃至前進。
常有欲:等同常欲有。
妙:神奇、巧妙、奧妙、端倪。
徼:等同“妙”,并且加深了“妙”的內容。有尋根、尋邊際之意、追索之意。
玄:用顏色或深遠來解釋“玄”都是錯誤的。要認識“玄”,還必須知道一點甲骨文。甲骨文內的“不玄
”和“不玄冥”是相對于“一告”、“二告”、“三告”而言之的。所以“玄”字與“告”字有同等功效
之妙,且其寓意更加深刻。“告”具有簡單直白、明確表達的意思;“玄”則具有原因、為什么、之所以
等意思,顯然“玄”字還包括分析、探討、研究。所以,甲骨文內的“不玄”是隱藏自己的意見;“不玄
冥”則是洋洋多言、不著邊際、究竟說的是什么、聽不明白。于是《老子》文章內的“玄”字,就是認識
、探討、研究的意思。本文的“玄之又玄”則是認識再認識、研究再研究的意思。誠然,當時什么認識、
研究、分析、探討、原因、為什么、之所以等都是沒有的,這只是現代語言。但要明白的是,當時是有這
些意思的。(注:對甲骨文中的“玄”字的認識,是我的認識,與“權威”認識相左;顯然“他們”只是
清末認識的繼續而已。)
眾妙之門:“百科”(各種科學)、“百藝”(各種技藝)的大門(研究的必經之路);百科、百藝的門
道。
【譯文】
“道”(理)可以稱為“道”(理)的,就不是我們習以為常的道路之道;“名”可以指定為“名”的,
就不是我們習以為常的普通之名。
例如:無,這個名是認識萬物的開始;有,這個名是認識萬物的起源。
所以,常常(隨時隨地)地求索“無”,就能看到客觀世界的奧妙;常常(隨時隨地)地去求索“有”,
就能認識大千世界的端倪。
“無”和“有”這兩者,都來源一個出處,這是我們應該而必須知道的簡單道理(道)。不斷地、深入地
、反復地求索、認識,就可以認識各個具體人所面臨的具體問題,走向自己的認識天地。立足于社會之中
,正確的認識“百科”(各種科學)、“百藝”(各種技藝)之問題。
【讀后】
這是《老子》文章中的標準獨立結構的完整篇章。運用的是雙向思維方法,得出準確無誤(至少到現在還
看不到它的錯誤,就是在人類未來的一定時期內,也還是看不到它的錯誤之可能)的命題:“常無欲”以
觀其妙。
1、為了說明“名”(概念,人為規定)的問題,啟用假設的“道”,把原來“道”(路)換成了“道理
”(思維之路―—老子的認識。這個“道”在《老子》全書中含有頑強固定不變的個性。這就是統治者自
始至終都必須忠于他的天職:“保證、保障民得”的實施)。于是構成了問題的提起,并且明顯地循著雙
向思維的方式進行的。透過全文就知道,當他說“道”時,什么時候,都沒忘記“道”的另一翼——“反
”;說“名”的時候,也注意到“實”。豈止如此,就是開頭,也是由“道”和“名”共同一起進行“名
”的思維的。
2、對問題的提起后,馬上以“無”和“有”為例,說明了一個未曾引起我們注意到的作用問題。這就是
精妙的,恰如其分的哲學語言,雙向的、一覽無余地包容著人世間所能涉及到的問題。(這個問題當我們
學習《老子》全文以后,再去涉足一個全新的認識領域。)
3、以“故”為轉折,“故”前為原因,“故”后則為必然之結果。這是一個什么樣的結果呢,這是一個
命題的導出。當然是一個雙向的命題的導出,是一個破天荒的“人性”問題的導出。
4、再次強調了這種思維方法的重要,強調了“人性”道理的重要??上У氖?,我們直到現在,還游離在
《老子》一章的認識之外。
5、“異名同謂”是本章導出的重要理論論述方法,后文多次用到。
這一章并非專門論“道”,然而卻又實實在在地在講“道理”(每一章都是在講道理)。且還是人之所以
是人,而從人的本質上、根本上來論述道(理)的。
人的本質是能夠認識“無”,從“無”中創生出有來,才能“長揖而別”其動物界,才能生存生活而不斷
譜寫自己的人類歷史。這個道理并不是老子專門論述的問題,而是不經意的就“帶出來”的一個真正的道
理。這充分說明老子的哲學功底的無窮力量,即便是過去和現代的哲學巨子也是望塵莫及的。因為,直到
人類社會的今天,大家對此居然“無動于衷”。
在西周當時還沒有后來出現的“地”字。但并不能說明,西周當時沒有指“地”的字符。它是什么樣,我
們現在一無所知。然而,春秋和戰國期間的人,去西周時間不遠。把什么樣的字符,翻譯成“地”字,是
可能而現實的。于是,在《老子》全文之中,反復出現“地”字也就十分正常。
本章是老單(耽)自己的言論,是他自己的論述,結構的嚴謹為現代論文之少見。
老子第一個起了“道”(理)的名,一直用到目前乃至未來!
老子第一個總結出“異名同謂”的重要理論論述方法!
這里要說的話太多了,如關于“名、實”,“道、反”,“無、有”,等等“異名同謂”的問題,和“人
性”的問題,都是人們不曾注意的問題。
【歷史性的錯誤】
凡是讀《老子》、學習《老子》、研究《老子》的人們,都得“認真”面對《老子》的第一章內的“道”
!什么是道?千古以來,紛繁雜亂、五花八門而無一是處。人們卻心安理得地自我解嘲為所謂的“仁者見
仁、智者見智”(這是轉移認識視線的托詞,歪理邪說的護身符),從而歪曲、曲解《老子》直到現在,
以至于我們不獨不認識《老子》,而且不認識、不知道我們自己祖先的“三代”歷史!
這樣的歷史的錯誤,害苦了中華民族、禍害了中國廣大的民眾。
什么“實存意義的‘道’”的認識,什么“宇宙的生成”的大道,什么“對立轉化的規律”,什么規律性
的道,什么循環運動的規律,什么生活行為的準則……等。奇怪的是這些人,不知何故,為什么要把老子
抬到如此高的境地?人們的現實生活中能夠出現什么樣的新的認識,老子的“道”就統統包攬無余。無怪
乎,“現代人”說,老子是宇宙深處的“外星人”,他把“智慧”帶給了“我們”,我們中國人得天獨厚
……這樣,還能夠認識老子嗎?誠然,還有另外一些人,他們也給老子上綱上線:老子是代表哪個階級的
?是進步?還是反動?在哲學上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什么老子代表沒落階級的利益,什么老子是
玩弄“權術”的“陰謀家”,什么老子主張上下都渾渾噩噩無所作為才能太太平平,什么老子是復古倒退
等等,不一而足。諸如此類,舉不勝舉。這樣,在什么都不知道的情況下,焉能說出“靠譜”的話來。這
里的關鍵,就是要知道老子這個人:要知道老子是什么時候的人?他是干什么的?他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
來寫《老子》一書的。《老子》一書的前前后后、來龍去脈、前因后果你知道多少?《老子》一書的離奇
的“經歷”你知道多少……這些,即便你略知一、二,也就會對上述之“諸如此類”之說,而“嗤之以鼻
”!
人們對“道”太神秘化了。于是就對老子道理的“道”也無限神秘化,致使自己和大家都越來越遠不自覺
地離開了老子而造成現實的事實。
老子的“道”,就是“道理”,就是公元前12世紀的古公亶父給統治者自己定下的規矩。這個“規矩”就
是:“保證、保障民得”而必須嚴格約束自己。
這個“規矩”就是統治者自己的天職!就是統治者自己、孤家、寡人的一人之“私”!而且統治者的終身
職責就是要“成其私”!就是要“愛民治國”而“成其私”!就是要杜絕“智者”、根除“眾人”、消滅
“大患”、滅絕“國賊”……就是要民眾“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這就是老子“一以貫之
”的“道”,就是《老子》一書通篇的“道理”,也是人們所能夠認識得到的老子的全部精神!
【亟待展開研究探討的問題】
有關《老子》一書的教育對象問題?!独献印肥墙逃y治者一人的教科書,這卻馬虎不得。否則,就會離
譜而不知所云。
有關“道”是“保證、保障民得”的問題。這是西周當時人人皆知的問題,所以老子全文之中都沒有直接
的字樣。但是,老子在全書之中都是圍繞這一基本準則而論述的。這一問題不僅是我們國家的事情,而且
她也是各個國家、各個地區必須首先著手認識的問題。
如何認識“無”的問題,這不僅是人文科學的事情,也是自然科學的事情。并且她不是小事,而是我們的
基礎理論問題的大事。
有關“人性”的問題。還可以這樣說:目前的人類認識史上,雖然有不少的人們在進行論述,然而離開客
觀事物本身還有很大的距離。而我們的老子在那樣早的時候就已經論述在案,并且是那樣的恰如其分!我
們這些子孫、我們這些后人,應當有什么感想?顯然,這可能還有這樣的人,囿于己見而固守陣地,無視
客觀真理。你也把他暫時沒有辦法,不得不等待歷史的審判。
“異名同謂”的問題,這也是一個哲學問題,是哲學方法論的問題。她囊括了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可惜我
們不少的人的哲學功底不深,不能認識這一問題。
《老子》版本內的錯字必須嚴肅、嚴格給予訂正。這是我們認真著手“老子研究”的頭等大事!否則,都
只能會造成對“老子研究”的損害!
[NextPage]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
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而弗始,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是以不去。
【說明】
依帛書本刪去通行本的“生而不有”四字。補進通行本應該有的而帛書本抄寫漏了的“故”字,補進通行
本所缺少的“恒也”二字。
這是老子在說“道理”的基礎之上,開宗明義來闡述問題的,所以是《老子》全書的基本前提??上У氖?/p>
,誰也沒有注意這一問題。不知因為什么樣的原因,待到河上公來解《老子》的時候,就已經完全背離了
老子的宗旨。(大概是因為“智者”和“眾人”們要幫助統治者轉移客觀事實、事物真相的視線,經春秋
、戰國、秦和漢,久而久之才形成河上公的如是說。)于是,大家對老子的文章以及文章的語氣都沒有搞
明白,就在那里糊里糊涂地賣弄自己的風騷而瞎琢磨,怎能與老子的本意有所符合?
本章是老子以周幽王的“教父”(42章;周宣王在自己臨死前,當著周幽王的面要老單:教育好周幽王,
并且重新修訂古公亶父的《德》論。故此,老子則是周幽王的當然“教父”,何況老子比周宣王都還要大
七歲)的身份,來教育周幽王以及后來的子孫的。因此,《老子》全書所有的語言都是對最高統治者說的
,本章毫不例外。所以“美”與“善”的實際含義是指統治者的“言”與“行”而言的。
【字詞句注釋】
天下:點題之筆。這是君王的口氣,也就是周宣王的認識。他才可以面臨西周之統一的“天下”而言之,
但這是老單借君王之口而言之的。當然“天下”也有其狹義的含義,是指“大家”的意思、所有人的意思
。
美:在《老子》全文之中,所有的“美”字都是指“言”。所以“美”與“惡”都具有同一出處,“異名
同謂”也。其判斷標準是不固定的,可以因人、因時、因事而異。然而,在《老子》全文中,“美”與“
惡”都具有同一的作用,是愚弄民眾、欺騙民眾的。
斯:于是、乃是、就是。
惡:是與“美”相對而言的,與“美”具有同一的作用
善:在老子文中,基本上是指行為。本章是指統治者的行為。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這是說美與惡的現象和善與不善之行為的起源?!坝袩o相生”是“言”從“無”到
“有”滋生起來的;“難易相成”是指“行”(為)從“難”到“易”進展而來的。
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這是說美與惡的現象和善與不善之行為的發展過程。前者是“言”通過說長道短相
比較;后者是通過議高論低(下)不斷改善充盈,致使“行”(為)“圓滿”、“完美”。
音聲相和,前后相隨:這是最后見諸于君王身上的“言”“行”了。作為統治者的我,一唱“百和”、一
行“萬隨”。顯然,前者是“言”,后者是“行”。
恒也:指“美”與“惡”之“言”,“善”與“不善”之“行”,從滋生到發展到定型的過程是必然的。
也就是統治者的言行所形成的進程都離不開這些過程,古今一個道理。它們(言行)的目的都只能是為統
治者一人服務而遠離民眾。故此,其言其行絕不能任意。
圣人:僅指統治者一人。《老子》全文中的“圣人”,除指統治者一人外,還含有“圣人”必須受到教育
和嚴格規范。所以,《老子》文中的口氣,幾乎是命令似的。這卻透露出:一是古公亶父的言論;二是周
宣王自己的話;三是“老單”在周宣王授權下,以“教父”的身份教育“圣人”、教育統治者、教育后繼
之諸天子。如本章“命”其“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就是教育“圣人”的!
無為之事:不能為“善與不善”之事。
不言之教:不能說“美”與“惡”之內容的話。
萬物:萬事萬物。此處指“言”“行”所能涉及到的“民事”,社會內之諸事。
萬物作而弗始:你能指使民眾該做什么事,或不該做什么事嗎?你能代替民眾、規定民眾所做何事嗎?
為而不恃:民眾之所做的事,你“推動”、“幫助”他們,使他們達到目的,這只是你應該而必須所做的
事,不應該自我把持、自張、自顯。你決不能“自恃”、恃才自傲、恃強凌弱
功成而弗居:民眾所能辦成功之事,不是你的功勞,只是你應該盡力的事。你不能自持有功,讓民眾感激
你的“救世”之恩,或什么“皇恩浩蕩”,乃至圣明、英明等等。
是以:所以、因此。
不去:指不居功而客觀上“功”(盡力)在,民“安居樂業”是你最大的社會之功,抹煞不了。
【譯文】
大家知道:美言之為美言,其實就是惡語(它們異名同謂也);知道善良的行為同樣會隱藏著不善的臉譜
。這是一個十分奇怪的現實現象。造成上述現象來源是怎樣的呢?它們是這樣發生、進展、定型的。所以
,“言”是從“無”到“有”而滋生的,“行”是從“難”到“易”而造成的;“言”是在“說長道短”
或“揚長避短”相形之下進展的,“行”是在“議高論低”(下)或“就高去低”不斷修正而完善、盈滿
的;于是,使我能“說”則“和”者必“多”,我“行”則“跟”者必“眾”!這種潛在道理從古至今是
不變的啊。仔細認真地“玄之又玄”,這是一個奇怪的現象,與我們主觀善良的愿望完全相反!
所以,(要杜絕上述怪現象,必須認識其進展過程,必須提高認識,高度自律)要處無為之事(不能做善
與不善之事),行不言之教(不能說所謂美與惡的言論)。
因為面對萬事萬物,特別是涉及到民眾的萬事,你能去讓他們應從哪里開始、去做而作他們的主宰嗎?你
的執政行為只應有利于他們的衣食住行的保證和改善,僅此而已。
這難道不是你應該做的事而企圖“把持”(恃強、恃才)它們,進而背離民眾的衣食住行嗎?民眾的正常
勞動、養家、繁衍、教育子女、贍養老人、各成就各自這些“事業”,你只能保障,保證這種正常的環境
。即使你有益于這些方面,你又有什么可表白的功勞?所以,你明白了這些,能讓民眾安居樂業,你的功
勞就自然而然地顯現出來,這是誰也抹煞不了的。
【讀后】
本章和一章一樣,也是標準獨立結構的完整篇章,運用的是雙向思維方法,以言行這一統治者自身的普遍
現象,講述了一個幾千年來人們并不重視的深刻道理!統治者的言行是多么重大的問題啊。
全文分四段,層次清明,嚴整:
1、統治者稍微不慎,其言其行就會造成極大的錯誤乃至災害。此后的章節逐漸揭露出來的“智者”、“
眾人”、“大患”、“賊”不就是出于統治者的“不慎”嗎?這些給苦難的中華民族造成多么大的危害,
觸目驚心啊!
2、這些錯誤,會在你不知不覺中滋生、蔓延、發展,在一片叫好聲中成長、壯大,誰不為它鳴鑼開道?
一旦成為統治者自己的言行,則又會在奉承聲中鞏固它們的地位而不可一世而忘乎所以。但最終是荼毒民
眾,貽害無窮啊!
3、所以,必須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這就是老子的結論。
4、只有按此結論言行,才能有利于民眾們的生活生存,這種蓋世功勞是揮之不去的啊。
本章講了一個道理,要統治者必須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這可是一個亙古以來所未曾提到議事日程上
的事(統治者們)。
為什么要提出這一問題呢,《老子》文中,是通過現象,進行追根而認識的。僅以“不言”而論:(在西
周時)賢、智、仁、義、禮、學、巧、利等,都是“騙民”的,都是為天子一人而服務的。與“民”有什
么相干?與“民”相干則是“騙民”。這就必受到智者(眾人、庶官)們的誘導,就必受到他們的妄言,
而層出不窮的理論翻新。由他們的嘴皮子功夫,顛來倒去,玩弄“理論”于股掌之間,獻媚于天子腳下,
以達其役使民眾之目的。民眾卻日復一日,依然如故地掙扎在生存生活的線上。
“圣人”二字,最早出現在西周的青銅器上。如西周中期的“師望鼎”的銘文:“弗忘圣人之后”。其次
當屬晚期周宣王時的“逨鼎”,四十二年和四十三年的十二個“逨鼎”,就有十一例:“圣人孫子”。顯
然,西周金文中的“圣人”的意思還只是對有功于周王室之功的已故臣子的尊敬稱呼。然而《老子》一文
是率先和《詩經》內的《大雅·蕩之什·桑柔》文中的“唯此圣人”一樣,是指較好的統治者。并且強調
、規范他們,如何才有資格做“圣人”!做一個較好的統治者,做一個對民眾有利的統治者。
本章是《老子》全文中綱領性的文件,全篇基調均在本章之中。之所以是“基調”,因為“言”與“行”
是統治者無時無刻不可或缺的必然“行為”!這也是統治者每天每時每刻所必須自警、自律的必修之“功
課”。
老子第一個提出要統治者必須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歷史性的錯誤】
歷史上長期以來錯誤地以為本章是“美”與“善”之“標準”,把“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
后”當成并列的彼此不相關連的、雜亂無章的詞語堆砌,這怎么能讀得懂《老子》?顯然,人們進入到一
個自我設置的“研究天地”,而“神乎其神”地自我敘述一番,當然也會“情文并茂”而“引人入勝”!
近現代以來,人們在沒有讀懂“辯證法”情況之下,又生拉硬拽的把本章牽連到是什么“對立面”的“辯
證法”的問題之中。他們不僅把人們的認識弄糊涂了,也把《老子》歪曲得不倫不類。
要知道,在那樣早的年代里,老子能夠認定一個“道理”,這本身就不容易。能夠始終如一,把這個“道
理”堅持到底,就更不容易。這就是我們偉大的老子??!
本章是《老子》全文中綱領性的文件,是學習《老子》必定要進入、邁步走過的門檻,這是欲想避開而辦
不到的事情。本章是“基調”,“基調”的音要是不準,那就沒有資格談論學習《老子》!
【亟待展開研究探討的問題】
“圣人”必須受到教育和嚴格規范,也就是說,統治者必須受到教育和嚴格規范。這是《老子》一書不同
于任何經典“書籍”的地方,也是老子偉大之所在。
“言”與“行”是統治者無時無刻不可或缺的必然“行為”!這也是統治者每天每時每刻所必須自警、自
律的必修之“功課”。
“萬物作而弗始”,你能指使民眾該做什么事,或不該做什么事嗎?你能代替民眾、規定民眾所做何事嗎
?是否應該引起統治者的高度注意?這個問題不解決,就不可能繼續去讀《老子》的17章。就不會知道:
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的道理是什么?這就會局限在狹小的、眼前的、局部的利益驅動之中,
而支配自己的行為。
“功成而弗居”的意思很值得我們研究;民眾所能辦成功之事,不是統治者的功勞,只是你應該盡力的事
。老子這樣的語義是多么深刻?。?/p>
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說明】
通行本與帛書本沒有原則上的沖突。相形之下,帛書本還有多余的字,故以通行本為是。
本章是老子統一“安排”下全書的第三章,也是《老子》全文中綱領性的文件之一。全篇的基調則在于統
治者的如何“用人”(使用干部)和“用什么樣的人”的問題之上。這也同樣是沒有引起我們注意的問題
。因為,“用人”和“用什么樣的人”,也是統治者無時無刻都要慎重對待的問題。統治者稍微不慎,在
“用人”的問題上,也同樣就會造成極大的錯誤乃至災害。
【字詞句注釋】
尚:提倡、推崇。
賢:原意為“多才”。西周時“才”通“財”。故“賢”被引申為兩意,“多才”和“多財”?!岸嘭敗?/p>
轉變為“聚財”和“斂財”的不正之風,顯然是“惡”言;“多才”成為多有“才能”的人,漸變為統治
者的“工具”(智者、眾人及其庶官),這是“美”言。正因為如此,不論是其“賢”的哪一方面,都是
離開民眾的根本利益的,都只是為統治者役使民眾而效力的。它所帶來的危害就是形成“民爭”而不安定
,甚至產生“爾虞我詐”之陋習,也改變不了民眾的根本面貌。所以“賢”字正是“言”的表現。遵守“
不言之教”就不能提倡“賢”字。而且“賢”字的第一個衍生物當是“仁”字,這在五章就會涉及到。誠
然,現在人們是不能理解這種認識的,這是西周時的認識。
不貴難得之貨:不珍貴難得的“財貨”,這是統治者的行為。這個行為會帶來什么樣的結果呢?這是必須
認真考慮的問題。顯然這是上章中“善與不善”的問題。
盜:不正當的行為。這是在“善與不善”的“貴難得之貨”的引誘下,而滋生的行為。民眾中有了這樣的
行為后,能杜絕得了嗎?這將成為社會上的不治之癥!事實真相難道不正是如此嗎?
見:同現。
可欲:“可”字在《老子》文章中含有“特指”或“不同于”并且含有“遞進”的意思。如“道可道”,
則“道”已離開了“路”的意思。欲:是動物和人都必須具有的本性。一章正是認識“欲”的功能和作用
。然而在此章之中,“欲”前加“可”字則是指,有別“欲”本身的“非份之欲”,是正當“欲”的“另
類”,是受到某事物的影響而“遞進”出現的“欲”。這是指類似“尚賢”和“貴難得之貨”之欲望,這
是“欲”中的敗類!這種欲望的初始,不是民眾中所能自發而出現的,這只能在有條件,有權勢,有地位
中的人們之中率先表現出來。而由他們泛濫影響,推而廣之波及開來,成為人欲橫流的現實世界!這正是
“亂”的開始的真正原因啊。
亂:是對“爭”和“盜”具體所指的概括,包容“爭”和“盜”,并且更加寬闊?!皝y”來自“可欲”。
虛其心:不要用美與惡之言(“賢”)去蠱惑民心。虛:沒有、或“對美與惡之言”一無所知。
實其腹:民眾所要的是溫飽,不能讓他們犯愁。民眾犯愁,民眾只能是感覺到,或者已經威脅危及到,對
于自己的基本生活、生存的“保證、保障”不管用、不起作用了。
弱其志:不要轉移他們的視線,去思考成“賢”才:為著賺錢、斂財;或者當智者、眾人、庶官等,都不是
“保證民眾的基本生存生活”問題。所以,諸如此類之“美”言,都是于社會不利的。他們如果變成賺錢
、斂財之人,其受苦的還是剩下的民眾;他們如果成了智者、眾人、庶官,受害的同樣還是民眾!
強其骨:不僅僅滿足民眾的溫飽,還要不斷得改善他們的生存生活條件。
無知:本章的“無知”指,對于“尚賢”之“美”言,民眾不知道才是最好。如果非要讓他們知道,只能是
百害而無一利。
無欲:這里指的是不見“可欲”;“無欲”與“有欲”都是正經事。給他們生產知識傳播推廣,激發他們這
樣的欲望,其樂無窮!一章說的就是這種無欲。
智者不敢為:“智者”在《老子》文中與“眾人”一詞具有同樣的作用。在西周之時,有一句話是:“治亂
在庶官”!此庶官是基層官員,由于他們的違法亂紀,從而造成越“治理”越亂的局面。老子在他的文章內
,就是借用“智者”、“眾人”而指這樣一些所謂的基層官員的。本章,由于論述“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于是就可以看到“亂”之根本,正是這樣的庶官、智者、眾人的危害而造成的現實。民眾只能看到自
己的基層官員, 他們的一舉一動都在民眾的心眼里。正是他們販賣的“可欲”,才使民眾有“爭”,有“盜
”,有“亂”。如果嚴令其“智者”不現可欲,民“亂”得起來嗎?!當然“嚴令”是不夠的,如果“智者
”不敢“為”,則民無知也!“亂”能產生嗎?`另外,“尚賢”的言論是誰傳播的,是智者們,把“貴難得
之貨”說得頭頭是道,是誰宣講的,是智者們??捎蔀橛默F象,是誰出的主意,是智者們。他們在統治者
周圍,誘導統治者,“貪色”、“貪財”、“貪貨”的始作俑者,正是這些“智者”之敢為,如果讓他們不
敢為,豈不是沒有這些怪現象出現,“民”怎能爭、“民”怎能盜、“民”怎能亂?大家同在一片藍天下笑
逐顏開。
為無為:(與二章中的“無為”之有益的意思一樣,)你不能掉以輕心,你的言行必須符合民眾的根本利
益,必須符合民得,保證、保障民得,完善民得,這才是你的行為。
無不治:還有什么你所治理不好的事呢?
【譯文】
不推崇尚賢的理論,使民眾不進入爾虞我詐爭斗的環境;不貴難得之貨物,使民眾不敢于萌發盜竊的行為;
不出現可欲的現象,民眾的心決不會惑亂。
所以,在統治者正確治理之下,應該:不能讓所謂的理論惑亂民眾的心思,解決實際的基本問題,保證民眾的
溫飽;不要轉移民眾的視線跟著你去追求不應該追求的事。在保證、保障民得的基礎上改善它們的生存生
活環境,才能強壯他們的體魄,減少疾病,得到健康。只有這樣,只能這樣,才能使民眾對你們所謂的理論一
無所知, 對你們所謂的欲望一無所知,于是你們的智者、眾人、之始作俑者還敢任意胡作非為嗎?
【讀后】
本章與一、二章不相同,它是在一、二章的基礎之上舉出了“美言”、“善行”乃至“可欲”所帶來的社
會危害。一針見血,一覽無余,直面對主題“無為”而論述。
這是周宣王和單逨六十一年的合作,共同探討和認識的結果,也是周宣王四十余年的執政經驗,和老單七十
余年人生履歷的綜合總結。他們一輩子探討問題的中心就是:“如何保證、保障民得”和“怎樣改善民得
”!只有他們才敢于面對這樣大的問題,說出驚天動地的話來。除他們以外歷史上沒有第二個,于是造成
直到現實的今天,都不能理解這樣對“民得”十分有益的精辟語言!無論是什么樣的美言,無論是什么樣
的善行,其目的都必定在現實中與“民得”背道而馳。從本章中列舉的“尚賢”一例,和后面馬上接觸到
的“仁”以及“禮”、“智”、“義”、“學”等之“美言”,又將如何,它們都暴露出了對“民得”蠶
食的真正嘴臉!
一、二、三章是《老子》全書的緒論,這已勾勒出《老子》全文的基調:為保證、保障“民得”而必須規
范統治者的行為。
“賢”字在西周,我們能看到的是金文之中作為“人名”的記錄。顯然,在使用上,不論是“多才”還是
“多財”的哪一種意思。都還是不妥的。離開西周很晚的時候,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對“賢”的
解釋還停留在:“多財也,從貝。”其注文為:“‘財’,各本作‘才’,今正?!t’本多申之,凡多
皆曰賢。人稱賢能,因習其引申之義而廢本義矣。”
對“賢”字的認識,還很膚淺??v覽《老子》之全文,“絕棄”的是:禮、智、仁、義、巧、利、這“六
事”,以“絕學無憂”為綱。而“學”與“道”又是背道而馳的。四十八章說:“為學日益,為道而損”
。而“學”的出現與什么有關呢?最大的問題就是這個“賢”字。我的意思是說:我們現在對“賢”字的
認識,還很膚淺。還沒有走入“賢”字的危害“核心”。后來的孔子說:“學而時習之”;墨子說,要“
尚賢”。顯然,這都是與老子相對而對著干的人。
老子第一個在理論上批判了“賢”!并痛斥其危害。
老子第一個指出,:成為人欲橫流的現實世界的始作俑者是“智者”?。ā笆狗蛑钦卟桓覟橐病?,才能無
不治。)這可與現時的認識不一。
【歷史性的錯誤】
“不尚賢”,這只能放在《老子》的文章之中,大家都只把它作為“古人”的語言而已。在文獻之中,在
人們的認識論述之中,誰也不敢說這樣的話。從漢、唐以來,哪個“天子”不用“賢”?哪個統治者不“
惟賢是用”而皆大歡喜?還無不以“舉賢薦能”為國家之大事。當今不也是以“任人唯賢”為是嗎?
另外,有些人說:老子反對當時流行的尚賢主張,反對新事物。他主張愚民。顯而易見,這根本沒有與老
子的思想沾邊。這樣的人,有什么理由在老子面前“哼哼唧唧”?充其量,這只是如《老子》第八章所揭
露出來的“眾人”之一員,是厭下而樂于“向上爬”的“標準人員”的嘴皮子“本領”!
【亟待展開研究探討的問題】
“用人”和“用什么樣的人”,也是統治者無時無刻都要慎重對待的問題。統治者稍微不慎,在“用人”
的問題上,也同樣就會造成極大的錯誤乃至災害。
人欲橫流的現實世界!這潛在著“亂”的開始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民眾所要的是溫飽,不能讓他們犯愁。民眾犯愁,民眾只能是感覺到,或者已經威脅危及到,對于自己的
基本生活、生存的“保證、保障”不管用、不起作用了。
不要轉移他們的視線,去思考成“賢”才:為著賺錢、斂財;或者當智者、眾人、庶官等,都不是“保證民
眾的基本生存生活”問題。所以,諸如此類之“美”言都是于社會不利的。他們如果變成賺錢、斂財之人
,其受苦的還是剩下的民眾;他們如果成了智者、眾人、庶官,受害的同樣還是民眾!
不僅僅滿足民眾的溫飽,還要不斷的改善他們的生存生活條件。
老子所涉及的“智者”、“眾人”的演變是“大患”、誤國之“賊”的問題,是否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
什么是“為無為”?統治者的言行必須符合民眾的根本利益,必須符合民得。保證、保障民得,完善民得
,這才是統治者的行為。這一問題不僅僅是中國人的問題,而且是世界各個國家、各個地區的統治者的問
題。
統治者是否應該高度自警、自律?
第四章
道中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說明】
西周時無“沖”字,只有“中”字,本章的“沖”正是“中”字。原多余的十二字,當移至五十六章中去
。
道:道理?!暗乐小笔潜菊碌狞c題,本章后面的語言,都是圍繞“道中”二字轉的,都是為了說明“道理
之中”的道理。一個統治者的一言一行都必須緊緊把握在“道理之中”,都必須把握住古公亶父給我們規
定的“保證、保障民得”。統治者做每一件事情,都必須恪守在該事的道理之中,去指導自身的行為而實
踐。
“中”是我們最早、最古老的一個字。它在我們祖先“結繩記事”時候起,就有了“中”字的概念。那時
候以一個“結”為“中”,表示“記住”或“解決”一個問題。這是文字的雛形最先在我們祖先中的思維
反映,也是研究問題、思考問題的開始。直到殷商甲骨文興起時,“中”字的基本意思就已經深深埋在殷
商民族的“遺傳”之中了。流傳到現在,大家在殷商的故土老鄉之中,都會聽到“中不中”?和“中”的
親昵的古老語言。顯然,這里的“中不中”是“好不好”或“行不行”以及“可以不可以”的意思。所以
,西周時期“不中不刑不
聿”的三大罪狀之首,就是“不中”。什么是“不中”?那時候大家都學習射箭,射箭是要以命中“靶心
”作為檢驗的。不能命中“靶心”,那就是“不中”,就是不靠譜,就是不能完成射箭的工作,引申為“
不能忠于自己的職責”。如果,你是官員,那么你的職責是什么?你不能辦事,你就是“不中”,就不能
再要你繼續作為官員而坑害民眾。顯然,你是統治者,你也必須忠于你的“天職”。所以,在這種意義上
來說:“中”,就是靠譜,就是時時刻刻都要履行自己的天職——“保證、保障民得”的實施,就是堅持
在這種“道理之中”。
【字詞句注釋】
道中:道理之中。
道中而用之或不盈:每事都在該事的道理之中去指導自身的行為而實踐,你難道不覺得已知的道理不夠用
或者已知的道理不太深入(膚淺、不夠用)的問題嗎?
淵兮,似萬物之宗:明白一切要用道理去指導自己的行為。故此,能遵守這行為的道理,豈不具有深遠的
實踐意義。這是面臨萬事萬物之根本(宗)??!
湛兮,似或存:一切要用道理去指導自己的行為的這種清楚明白的道理,豈不是那樣清澈無暇,一目了然
,顯然你將會清楚地看見它們存在萬事萬物之中。
帝:事物之始祖,最根本最先的存在(有形或無形的)。
【譯文】
面對某一具體事物,必須進入該事物的道理之中去。面對該事物之行為時,用道理去指導自身的行為,這
顯然會使你感覺到,你知道的道理太少了,太膚淺了!只要你有這樣的認識,你不會放松你對該事物的道
理的探討,去“玄之又玄”(認識再認識),這才具有極其深遠的歷史意義,而能把握住自己行為之根本
;你同樣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去把握、去實踐而具有現實意義。這樣簡單的道理是誰派生出來的呢?它
是誰的兒子,它是帝之“母”??!
【讀后】
本章開始涉及“道”,說的是道理。并且面對自己所面對的事情時,必須會認識到各具體事物的具體道理
,不能偏離道理。顯然這還只是半截子探索,還有話沒有說完。盡管這樣,卻第一個指出了,對待萬事萬
物都必須堅持在該事物的一定的道理之中(道中)去把握、認識、研究、解決!
【歷史性的錯誤】
歷來人們根據“道沖”的文字來理解老子的“道”,這就不得不“沖淡”了對“道理”的認識。這一“沖
淡”,真可謂“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與老子的把握、恪守在“道理”之中,就擦肩而過了。也就沉溺
在“道”是什么虛體的,“道”是什么萬物的根源(雖然,這話不錯,但是,你那樣說,還為時尚早)…
…
另外,也有人在“沖”字上做起了文章?!皼_”和“謙虛”也掛上了勾,什么“謙沖”也就成了“道”的
“美德”。“沖”還能虛而不滿,同時還有源遠流長、綿綿不絕;并且還可以把“沖”當成“中”字來解
釋,則又是不執一端或不執一邊的“中庸”之道!這正是當代學者的功夫!或者說是當代學者的“中國功
夫”?
哪里來的那么多高深而不著邊際的“陽春白雪”?在兩千七、八百年前的當時的西周末期,能夠讓民眾生
存、生活“過得下去,就可以了”。民眾的要求不高,就是今天的社會之中的民眾,也不過只是這樣的要
求:“過得下去,就可以了”。即便是不少事業心很強的人,當諸多條件不允許的時候,他們也自然而然
地加入到“過得下去,就可以了”的民眾的滾滾洪流之中,而默默無語地譜寫人類自己的歷史!
如何滿足民眾的這種基本要求呢?這就是要統治者必須堅持在“道理”之中的道理,就是堅持、恪守古公
亶父的規定:“高度自警、自律,保證、保障民得”!
【亟待展開研究探討的問題】
“道理之中”是多么簡單的問題。可是,就是這個簡單的問題,它卻糾纏著中國人的心,而使人們不認識
它。這奇怪嗎?不奇怪,這正是“仁義禮智”的“功績”!這個問題的探討,可能會曠日持久,甚至阻力
很大!
正是一些人利用民眾“過得下去,就可以了”的心理,肆無忌憚地轉移民眾的視線,任由他們宰割。于是
公開而毫無顧忌地宣揚他們的“役民”、“使民”、“服民”……的經典文章。
豈止如此,文人墨客們,還會“緊跟著”時尚和“浪潮”,莫名其妙地把一些他們認為是他們所需要的理
論圓說,居然也可以“天衣無縫”。(這種現象的蔓延與延續,只能危害我們的國家,荼毒我們的民眾!
這是一個嚴肅的理論問題。)
“道理之中”與“中庸”是毫無牽連的兩碼事。雖然孔子說過,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其實,這已經是
自我暴露)。真正形成“中庸”理論的還是子思和孟子,這已經戰國后期了。那時候,老子的“道理之中
”已處日益淡化之勢。待到漢武帝時,已經完全不知“道理之中”的道理是什么?漢武帝只知道:加強封
建專制獨裁一人的絕對權威。
[NextPage]
閃閃發光的歷史“瞬間”的火花:
統治者的“高度自警、自律,保證、保障民得”是我們必須認真對待的光榮傳統問題。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如守中。
【說明】
據帛書本訂正“聞”字。(統治者的行為,有的時候是來源于“身邊人”的影響。故此,為“聞”。)
本章是一個下半章,是上一章的繼續。上一章只是說了必須把握、恪守在“道理”之中的信念;這里說的
是具體實施把握、恪守在“道理”之中的方案的作為。
本章老子舉出了兩個實例來說明問題,這給我們的啟示如何?“芻狗”和“風箱”是老子使用的兩個例子
。
“芻狗”以“祭”是明人之“心”;“風箱”以“實”是明人之“用”。
因此,統治者所應該表明之“心”是“實施自己應該盡到的天職”——“保證、保障民得”的實施的心愿
;統治者所應該發揮的“作用”是通過自己努力使“保證、保障民得”的實現而使民眾得到真正的實惠。
于是乎,這樣的統治者正是民眾所期盼的領導者,也是老子苦口婆心所教育“圣人”的全部目的!也是周
宣王和單逨共同六十年學習古公亶父的《德》論的豐碩成果!更是偉大中華民族的巨大精神財富!顯然這
也是我們學習《老子》的目的。
【字詞句注釋】
天地:此詞雖然不見于西周金文,但是后來的人根據老子當時的字符翻譯成“天地”二字是妥當的。
仁:“仁”字左邊是一“人”字,右邊是西周時的“上”字。“一樣的兩長橫”是“二”字,“上短橫下
長橫”是“上”字。所以,“仁”字是從“上人”的一種行為,是善與不善的行為。故此,在西周還是根
據地時期,已經被古公亶父開始“禁止使用”或“革掉”這種為上者的毛病。于是,在西周建國后一直到
春秋戰國時期,都不見于官方金文的使用之中有“仁”字。除了僅見的中山國在稱王之后,“自鑄”的鼎
上有“亡不率仁”之一例,迄今為止,還沒有發現周王朝八百余年的時期內,在青銅器上有“仁”字。
“仁”字,在老子文中,都是被批判的對象。與“賢”字一樣是美言、惡語之類的東西,是不能提倡的。
天地不仁:天地肯定是沒有“仁”這個概念的,是不講“仁”的。如果,天地有“仁”那就亂了套。那就
會形成“厚此薄彼”之陋習,這是不可能的、也是沒有的事。
芻狗:“束草”為狗以為祭奠之物,簡稱“芻狗”,和現在通用的花圈一樣。在這里老子為什么用這樣一
個例子呢?這是一現實之中的普遍現象(生活常識)。當人們祭祀之前或祭祀之中,試問你對花圈(“芻
狗”)的態度如何?不管你是真心還是假意,你都必須在眾目睽睽之下表現出誠惶誠恐“敬而誠之”地一
絲不茍。老子正是取此意而言說“天地”、“圣人”對待萬物、百姓的態度。
橐籥:風箱。
屈:竭、盡。
愈:更。
多聞:聞、聽也。多聞、多聽的意思。在這里指的是那些始作俑者之言論。你決不能聽他們的嘴皮上的功
夫。
不如守中:中、道理之中。本章的“結尾”是與上一章的“道中”相“呼應”的,辦事必須要守在該“事
”的道理之中。這是多么簡單的道理??!
【譯文】
天地不要“仁”,天地對待萬物是一個樣,態度誠惶誠恐地“敬而誠之”地為萬物效勞,所以萬物“齊茂
”而生機勃勃;(圣人)統治者也應該不要“仁”而效法天地,誠惶誠恐地“敬而誠之”地對待民眾而為
民眾服務,則百姓安然康泰皆大歡喜。天地之間不是像一個大風箱一樣嗎?中間是那樣空虛,然而它運動
起來,永遠有用不完的空氣。正是這些空氣的流動,才能使“風箱”運轉起來,成其為之所以要有“風箱
”的道理。但是你別忘了,離開了這個框架離開了你所認識的事物之道理,不在該事物的道理之中,則是
萬萬不行的。所以,你在恪守古公亶父的“承諾”之后,就決不能聽信始作俑者的花言巧語而離開了“為
民眾服務”(保證、保障民得)的宗旨。你必須恪守這個道理,這就叫做“守中”。
【讀后】
1、本章顯然是上一章的繼續,說明的是“道理之中”的問題,故而結尾則是“守中”。
2、本章嚴明的交代了一個立場問題:統治者必須“敬而誠之”地對待民眾,民眾是你的父母!你是民眾
的兒子。只有“為民眾服務”,才能守住這個道理而主使你的行為。離開了這個原則,無論你說的天花亂
墜,都與實際不符,都是變著花樣欺騙民眾!
3、回頭我們看看從一章到本章:一章說了“觀點”和“方法”;二章說了統治者必須處無為之事,行不
言之教;三章說了一個不能聽信始作俑者的“理論”問題;四章說了一個處事之時必須堅持在道理之中的
問題,而沒有說完;本章正是補足在道理之中的問題,并強調要守中,守住這個道理。這個道理是什么呢
?那就是誠惶誠恐地“敬而誠之”地對待民眾!這是多么完整的緒論,但是也還沒說完,第六章馬上涉及
到。
4、“仁”字在《老子》全文之中是為人所不齒的一個概念,特別是在五十六章之中;要統治者、智者、
眾人和民眾都要處于同一塵俗之中“是謂玄同”。他進一步規范道:“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因為得到“
仁”而親密),“亦不可得而疏”(亦不可沒有得到“仁”而疏遠);“不可得而利”(不可因為得到“
仁”而享利于人世),“亦不可得而害”(亦不可因為沒有得到“仁”而感受到在受害);“不可得而貴
”(不可因為得到“仁”而顯得高貴),“亦不可得而賤”(亦不可因為沒有得到“仁”而感到卑賤)。
這正是由于“仁”這一怪物的出現,才造成這六種現象形成之可能。進而泛濫成:是、非不分,真、假不
辯。由此而形成的十惡不赦之惡果,一直荼毒于中華民族的民眾長達二千多年!
所以,老子第一個在理論上批判了“仁”這種行為!“仁”的危害,當是在古公亶父時期開始的,這是古
老的《德》篇中的內容。雖然已經不知道其原話是怎樣說的,但是從《老子》文中能夠認識到這一點。這
當然也是周宣王和老單共同學習后的共識。
【歷史性的錯誤】
王弼的“地不為獸生芻,為獸食芻;不為人生狗,而人食狗”的解釋,可謂影響不小?!捌c狗”竟然成為了
任其宰割的對象,并且天經地義!“天地”與“圣人”都是至高無上,哪里有什么教育的問題?哪里有什
么值得說道的地方?
固然,有的人也承認“芻狗”是用作祭祀的供品,但是卻認為“人們對‘芻狗’的態度是相當隨意的。于
是,可以隨意用它,也可以隨意拋棄它,甚至可以踐踏它!我真不知這種人的處世態度如何?他們將毫不
虧心地、假情假意地可以參加一切他們應該而且必須要參加的祭祀活動???甚至他們的任何親屬失去或永
別,都無所謂、不經意而享之安然地無動于衷!你忘記了嗎?這正是那位莊周的自畫像啊!這些人當然是
他的信徒。在我們現實生活之中是這個樣子嗎?能是這個樣子嗎?顯而易見,這是毫無道理的道理!
另外,歷來的錯誤在于人們把《老子》文中的“仁”字,當成我們的正常的意識形態的概念來認識它,這
就使我們自絕于《老子》的大門之外。這也影響到我們繼續認識《老子》。
【亟待展開研究探討的問題】
民眾是你的父母!你是民眾的兒子。只有誠心“為民眾服務”,才能守住這個道理而主使你的行為。離開
了這個原則,無論你說的天花亂墜,都與實際不符,都是變著花樣欺騙民眾!
第六章
欲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說明】
諸多本為“谷”神不死,但是,帛書《老子》之《甲》、《乙》本,均為“浴”。顯然可知,在漢初以前
人們還知道老子說的是“欲”。但又有點忌諱此“欲”,因《老子》文中反復強調“無欲”的問題,所以
主觀愿望上想說明老子是說的“干凈”的“欲”,“用水洗過”的“欲”,故而用“浴”字來“翻譯”在
本章出現的“欲”字。(雖然,帛書中并不可能確證“欲”通“浴”,因其他的“谷”也是用“浴”的;
另外我們必須知道:何況“谷”的讀音也還是可以讀“欲”字的字音的。)
“欲”是干凈的,這無可非議。如:求知欲,正常的倫理之欲、饑餓等等,有什么不好。豈止如此,欲也
是人類認識事物的前身。人若沒有欲、就沒有要求、就沒有希望、就沒有人類前進本身的推動力,就沒有
需求、索取,就沒有拼搏,就沒有知識和認識,也就沒有人類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那么要談人類文明都
將是空話。
另外,1993年湖北荊門出土的楚簡《老子》之中:《甲組》的第10簡末到第11簡開頭,是“谷不谷”;在
《丙組》的第13簡中間卻寫成“欲不欲”。顯然在戰國中后期,都還知道:“谷”通“欲”字。
再者《老子》文本之中對“欲”字也是有認可的地方,如:一章的:常無欲,(實為常欲無)和“常有欲
”(常欲有),以及《二十章》的末尾一句“我欲獨異于人”(帛書甲本),“吾欲獨異于人” (帛書
乙本)。雖然僅是帛書中才有《二十章》最末的這個“欲”字,然而在王弼本《二十章》的注文中,卻有
“我獨欲異于人”之句。顯然是王弼看到了這個“欲”字,僅是在正文中把它刪去了的。不認識“欲”字
,當然不敢使用它,故而多本把此字更改了。所以,當訂正“谷神”為“欲神”。
【字詞句注釋】
欲神不死:“神”在西周時,人死變神。所以,圣人和管理、治理民眾的都是人,他們死后就是神了。故
“神”是保佑人的,后人稱它們為家神,被供奉起來。老子在這里是借用此“神”字而來說“欲”字,于
是這就是“欲神不死”了。按現在的語言,當是:欲這種精神是不死的!
玄牝:“玄”是認識、探索、研究。“牝”是雌性,在《老子》文中與“母”字同意,所以是原始的開始
。故“玄牝”是研究天地之根的學問。按現在的語言,當是“哲學”的意思。
勤:盡。
【譯文】
欲這種精神是不滅的,這是萬事萬物之所以是萬事萬物的所在的根據和理由。能正確認識“欲”這個問題
的來龍去脈,這是一門尋求造物之母的學問,我把它命名為“玄牝”的學問。進入這門學問之中,我們就
會從天地之所以是天地的根源認識起!正確的把握住這種認識并能應用,那么將會看到客觀世界內的萬事
萬物都具有連綿不絕而存在著一種道理,其對人類認識的前進作用無窮盡也!
【讀后】
這是一篇純哲學論文。偉大的老子,敢于在二千七百多年前認識“欲”的問題,這是人類史的首創。西方
世界認識“欲”,“晚”去很多,直到近幾百年內,西方才重視“欲”的研究,而使他們鉆到“人權”領
域和“經濟”領域之中,取得目前的成果。萬事萬物皆“有欲”,這恐怕是不少的人還是一無所知的問題
。
就拿萬物所具有的“占有欲”來說吧,至少,我們應該知道,萬物都占有各自的道理,所以《老子》文中
說“道者萬物之奧”(62章)?!暗馈币彩侨f物之一,顯然“道”也必有占有萬物的“欲望”。豈止如此
簡單!“道者反之動”(40章),“道”還有占有“反”的欲望!于是“萬物也會走向自己的反面”就成
了顛撲不破的真理!何人曾想過?
這可能說遠了,回到人類社會中來吧!在西周當時,民眾是社會中最低層的“人”。(可是,殷商和西周
、乃至春秋、戰國都把“民”不叫“人”,要叫“人”的話,則是“小人”。)民眾卻是一個不可或缺的
龐大的弱勢群體。這個弱勢群體的一切希望都寄托在“王”的身上,所以,王的職責就必須保證每個民眾
的基本需求。于是,保證、保障“民得”(民眾的生活、生存所必需的占有欲)則是王的神圣的“天職”
。因此“民”的“不失得”就成了古公亶父《德》論的基礎!而老單和周宣王正是在古公亶父《德》論的
熏陶下,共同探討了六十年,才留下了這人類精華的共識!
這是哲學問題的專門章節,涉及的問題很多很大,當應有更深的哲學探討。關于老子的哲學問題,根本沒
有引起世人的注意,實屬憾事。
老子在人類認識史上第一個認識了“欲”!
老子在人類認識史上第一個認識了“哲學”問題,并且給予“玄牝”之名!
【歷史性的錯誤】
欲,我們必須正確地認識它。欲,則是“欲望”也。人類就應該有人類的欲望,沒有人類的欲望就沒有人
類社會。人類社會的主體是民眾,所以沒有民眾的參與,沒有民眾的欲望同樣也是沒有人類社會的。這樣
的道理,應該是很清楚明白而簡單的問題,這也應該是一個極其普通的、常識性的“認識”問題。在人類
社會中,民眾的一切希望都寄托在“統治者”的身上,所以,統治者的職責就必須保證每個民眾的基本需
求。于是,保證、保障“民得”(民眾的生活、生存所必需的占有欲)則是統治者的神圣的“天職”!而
這個“天職”又正是統治者應該具有的唯一的“欲望”!這可不僅僅是中國的問題,這可是嚴肅的人類社
會中的問題,這當然是世界性的人類社會中的根本問題!
顯而易見,這不僅是各個國家的顛撲不破的一個必須認識的理論問題,同時也是各個國家的實實在在的一
個必需力行的實踐問題。這個問題的涉及和披露是早在公元前八世紀的老子,你這個中國人應當作如何感
想?
【亟待展開研究探討的問題】
保證、保障“民得”則是統治者的神圣的“天職”!而這個“天職”又正是統治者應該具有的唯一的“欲
望”!這可不僅僅是中國的問題,這可是嚴肅的人類社會中的問題,這當然是世界性的人類社會中的根本
問題!
保證、保障“民得”是統治者應該具有的唯一的“欲望”,這是一個《老子》書中很重要的觀點。下面的
一章中間的“成其私”,就是說的這個唯一的“欲望”。這就是他的天職或不可變更的職責!
一個統治者能夠忠于這個唯一的“欲望”,肯定他是一個好的統治者,他是老子要求下的“圣人”,是民
眾心目中的英明而偉大的領袖,是人們事實上的睿智而聰明的領導者!
沒有人類的欲望就沒有人類社會。人類社會的主體是民眾,所以沒有民眾的參與,沒有民眾的欲望同樣也
是沒有人類社會的。
第七章
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說明】
本章的“私”字,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故此各位文人墨客,也就失之交臂而不能接近老子的認識,因此
只好遠離《老子》的文意。他們不得已,也只好自我樂于自己的認識之中,尋求最大限度的自我欣賞和自
我安慰!
【字詞句注釋】
天長地久:在西周人看來,天可謂長,地可謂久,什么事物都比不了它們的長久存在。
以其不自生:這顯然是說天地長久的原因。天地從不為自己考慮、謀劃、努力。天地干什么呢?聯系五章
可知,它是有利萬物生長的。它對待萬物誠惶誠恐“敬而誠之”地為萬物效力,而使萬物郁郁蔥蔥生機勃
勃。這是天地以甘露、大氣、陽光、養料等的.“無私奉獻”,而使萬物茂盛起來的。這才是“以其不自
生”的道理之所在。
故能長生:由于天地對萬物做出了無私的奉獻,萬物郁郁蔥蔥、生機勃勃。所以,反而促成了天長地久之
“永在”!
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這顯然是排比句,是說圣人跟天地一樣。圣人能誠惶誠恐“敬而誠之
”地對待民眾而為其服務。那么,當民眾有危難時,你難道不以身臨之而會退縮在后?當民眾有危難時,
你難道不會將自己的生命置之于度外,而吝惜自己生命害怕而避之?
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什么是“私”,“個人”為“私”;相對而言“大家”為“公”。圣人、統
治者都是“個人”行為,所以他們的行為都是“孤家”、“寡人”的行為,是典型的“私”的行為。故此
,這里的“私”都是指統治者的“個人”行為,要忠于他的職責(天職),他們的一切行為,都必須是為
了民眾之大家。所以,他們的行為決不同于民眾大家的行為。為了民眾免于危難不惜自己的身體而居(身
)先;不考慮其后果(惜其身則后)把自己的生命置之于度外,使民眾免于危難。這才是一個好的統治者
應該必做的“個人”行為,這才是圣人的行為,這才是他的“成其私”!
【譯文】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的原因,是天地從不考慮自己的緣故,它無私地奉獻、滋養、促成萬
物蓬勃之發展,反而促成天地之長存。
所以,圣人、君王、統治者決不能同于民眾的行為。什么時候他都只能把自身的利益“退”于腦后,時時
刻刻處處想著的是民眾大家的利益;遇到什么事都不考慮個人的安危,首先考慮的是生死存亡之民眾大家
的大事。這樣,百姓安居樂業,“統治者的政績”最優(生);百姓喜笑顏開,“圣人身態”安然(存)
。正因為這樣,統治者應該什么時候都不要考慮屬于個人的私事,(與民眾具有的想法“同一”,這就不
是“圣人”的行為。)什么時候都要考慮民眾大家的事,這就完善了統治者一人的行為(成其私),達到
治國的目的。
【讀后】本章,必須聯系五章老子所講的道理,這樣才能融會貫通,否則認為老子的全文支離破碎,以詭
辯的方法而讀之,則自絕于老子門外。
“成其私”是對統治者的規范:統治者什么時候都是考慮民眾大家的事情,決不能考慮屬于自身利益的個
人之事??墒?,幾千年來,卻沒有一個統治者認真思考過這一問題,更不用說做到“成其私”!
老子第一個指出:統治者只能“成其私”、只能考慮民眾大家的事情!
【歷史性的錯誤】
老子所認識的問題,都是符合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的,所以他認識的問題、論述的道理幾乎都是真正的符
合客觀事物的道理。然而,由于人們的認識離老子的認識很遠,同樣也就離開了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的本
質。當然不能認識問題,也不明白事物發展的道理。老子是認真認識問題的典范,他和周宣王共同兢兢業
業一起學習六十年后,不得已做出的《老子》五千言。這不失為他老人家真是殫精竭慮又披肝瀝膽,最后
用自己的滴滴心血而換來的“字字珠璣”!
“成其私”就是老子根據以前的歷史,認識到統治者唯一的職責,而且只能是自己一人的“欲望”??墒?/p>
,后來的人們,歪曲了這一事實:他們聲稱統治者是天子,是君父,是絕對不能動搖的權威……于是乎統
治者就是當然的天子,誰還再敢說“不”字?為了天子的絕對權威的鞏固,智者們不惜興起一些“理論”
來維護這個絕對權威。而這些“理論”的副產品就是什么“欲”呀,什么“私”……等的說教,就裝在大
家的腦海之中!這樣之后來認識老子的 “成其私”,除了詭辯之外,再就毫無辦法。故此兩千余年來,
就沒有一個統治者認真思考過這一問題,更不用說做到“成其私”!
圣人、統治者都是“個人”行為,他們的行為都是“孤家”、“寡人”的行為。這個論斷是西周時代所形
成的觀點。因為“孤家”、“寡人”的稱謂,早于《老子》這本書的寫出時間?!独献印窌鴥鹊墓?、寡的
稱謂,顯然是遲于客觀存在的。因此我們可以知道:那種王公自稱“孤家”、“寡人”的行為,是高度責
任心的表現,是盡職盡責的自我要求和自我約束的表現!只不過,后來統治者(天子)的表演,一代不如
一代地走向了“自己”的反面。使曾經是輝煌的“孤家”、“寡人”而自警、自律的行為,變成了封建專
制獨裁而殘暴的暴君的“形象”!
統治者要“成其私”,這才是一個真正的統治者。統治者一人所想的,無時無刻所要考慮的,不就是為了
他所在的國家、所在的地區的廣大民眾的基本需求的保證、發展、完善嗎?
【亟待展開研究探討的問題】
“成其私”是對統治者的規范嗎?是否應該提出“成其私”?
正面注視我們西周時代的“孤家”、“寡人”的稱謂,這是我們高級官員必須學習的傳統文化,這是為民
眾服務的根本,這是當好民眾公仆必須懂得的道理。
閃閃發光的歷史“瞬間”的火花:
美國的開國總統喬治·華盛頓,在1793年3月4日他的連任就職演說中說道,“現在,我就在你們各位面前
宣誓:在我執政期間,我若企圖或有意觸犯聯邦法令,除遭受憲法嚴懲外,我還將甘愿受到出席今天這一
莊嚴儀式的所有人的嚴厲譴責。”
——這并不是說,喬治·華盛頓如何偉大,而認識他這種高度自警、自律的主觀約束自己的意志。何況,
他這個講話在他連任就職演說中,就占用了“一半”的時間。顯然,這代表了他當時的“心情”和意愿。
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居善地,心善淵;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說明】
帛書抄本為“上善如水”,通行本為“上善若水”。“如”通“若”,但是“若”帶有“應該”和“必須
”的意思。故用“若”字。
帛書為“有靜”,通行本為“不爭”。兩相比照,“不爭”強于“有靜”,并且與主題“不爭”相扣。
刪去通行本的“與善仁”。此三字是戰國時插入的:1老子對“仁”是遵照古公亶父之宗旨,禁止這種“
上人”的行為。2 《老子》全文對“仁”持批判、摒棄之態度。3 帛書《甲》本是對的,沒有這三個字,
也可看出帛書《甲》本的官方性質。4 不符合老子“文筆”的“稽式”。舉“六例”,都基本上是“倆倆
”言事而配對,二章就是明證。還有十章、二十四章、五十六章、八十一章也是“倆倆”言事而配對的。
故,“與善仁”三字當刪除。
本章披露了“眾人”的丑惡嘴臉:用“處眾人之所惡”幾個字,就反證出他們厭下而往上爬的令人作嘔的
行為。真是描寫得栩栩如生、活靈活現,豈不入木三分?
【字詞句注釋】
上:指圣人、君王、統治者。與十七章的“太上”的“上”和三十八章的第一句后的“上德”、“上仁”
、“上義”、“上禮”一樣,都是指統治者的。
善:“善于”的意思。“善”不是“善行”之名詞之“善”,在老子文中,“善”字幾乎都是動詞,是擅
長、長于的意思。
若:像的意思。兼含有必須、應該。
上善若水:統治者必須像水一樣。
處:居。停留。呆在。
眾人:這是老子文中專用的名詞,一共出現五次,二十章三次,六十四章一次和本章?!氨娙恕笔侵浮爸?/p>
者”、“鷹犬”,且含有貶責之意,指一味的往上爬,趨炎附勢之官吏!
處眾人之所惡:正因為“眾人”具有向上爬的本性,所以“眾人”不能像水一樣,甘心呆在低下的地方。
故此,為上者必須與“眾人”心想所不同。另外,社會上,甘居于下的是老老實實的貧民百姓,他們也沒
有向上爬的心理。如果有向上爬的心理的老百姓,他必定是老百姓中的敗類,不在老子文中的“民”(“
民眾”)之列。
幾:接近。并且,含有應該、才能的意思。
故幾于道:所以,統治者才能接近做事、立言的道理。
居善地:居,處也。地,地方。處在一個好的地方,但是,這對統治者來說很難。古今中外道理一樣:統
治者都處在一定的小圈子之內,與民眾愈來愈遠地拉開距離。民心民意有不少的統治者一無所知,他這是
居住在一個好地方嗎?統治者只能看到他小圈子的反應,民眾的疾苦、民眾的基本需求,小圈子的“眾人
”們能告訴他嗎?即便他裝模作樣地到民眾中去轉一轉,也得“黃土墊道”才能“走馬觀花”而已(還得
勞民傷財)!所以,居善地,是對統治者最起碼的要求和規范!
心善淵:淵,本意是深水的潭,深淵;老子這里喻為深遠、透徹、明亮,清澈可以見底。(這就是我們看
到了殷商王朝武丁時候的“事無不可對人言”的公開透明的執政風格。)心善淵,就是統治者的心地公開
透明,一心一意為民眾辦理實事。顯然可以看出居善地與心善淵是一樣性質的問題。只有居善地與心善淵
的條件具備了,才有可能進行下面的“事情”。
言善信:信,誠信;嚴守承諾,不背離自己的誓言,不背離傳統的承諾,不背離“高度自警、自律,保證
、保障民得”的光榮傳統!這就是統治者的“言善信”。
正善治:正,政務,統治者執政的政務;治,治理;善治,沒有危害民眾行為的治理,也就是“無為”而
治;正善治,所有的政務都必須從民眾的根本利益出發,才能做到無為而治。顯而易見言善信與正善治,
也是同一樣性質的“事情”。
事善能:事,統治者的政務的具體事情;能,事情做后的客觀效果很好,是在為民眾辦理實事;事善能,
的確在為民眾辦理實事。
動善時:動,行為、行動、舉動;時,合乎時宜、恰如其分;動善時,統治者的行為合乎天時地利。
夫唯不爭: 夫,文言發語詞。唯,唯一、只要,獨一無二,強調后面“不爭”兩字的重要性;夫唯不爭
,只要重視、做到不與民眾去爭奪利益……
故無尤:尤,過失、錯誤。
【譯文】
作為民眾的一個較好的統治者,必須像水一樣。水的好處在于滋潤萬物而不和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智
者)認為所討厭最低下地方。正因為如此,好的統治者才應該懂得這個道理。
統治者能夠和水一樣,處在民眾之中:聽到民眾的心聲,知道民眾的意愿,不被小圈子所迷惑而閉目塞聽
。這樣,他才心如深淵,清凈透徹而沉靜;這樣才能言而有誠、取信于民,百姓康泰安居樂業。于是,所
有的政策、法令都是民眾自覺而必要的最好的治理;進而才能從事的事都是民眾亟待要解決之事,他的行
動也絕對符合民眾的切身利益,必合天時地利。
綜上,統治者能聽到民眾的心聲、言而必信,行為全部符合民眾的利益,也就沒有可能去與可憐的民眾去
爭什么,這就是“不爭”的好處,這就是水的性格。只對民眾有利,不讓民眾感到在受迫害,這難道還會
給你帶來什么過錯嗎?顯然你可以成為較好的統治者、成為圣人也!
【讀后】
顯然本章主題是“不爭”。利用水的特性,處“下”,不向“上”爬,不“攀附”等一針見血的品德,把
眾人反其道而為之的嘴臉暴露無遺!這就是老子的風格!合情合理、處處入木三分??上Фz憾的是,幾
乎所有的人,都把本章的意思“讀歪”了,把老子的思想“搞擰”了。
全文四十七個字,可謂字字珠璣!好一個“不爭”,好一個“居善地”!一個統治者能“不爭”、能“居
善地”嗎?很難、很難。并且統治者們不知道什么是“不爭”,什么是“居善地”,他們怎么不難呢?他
們耳濡目染的正是他們“要爭”的,他們的小圈子正是他“居”的“善地”!他們所看到的是:江山多嬌
,風景這邊獨好!他們所聽到的是:歌舞升平,“祥瑞”氣象萬千!好不豪情滿懷、一展雄才大略之抱負
!
本章又是在規范統治者的“言”、“行”,并且還要有個前提,那就必須“居善地”,“心善淵”,否則
其“言”其“行”也是不著邊際地胡作非為。
本章在表現手法上也很明朗,要統治者去學習“水”的品質:只奉獻,不要任何回報;千萬不要學習“眾
人”的“過失”。這與64章的“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是一致的。這也就告訴我們了一個簡單的“道理
”:重復眾人的過失就是對民眾的犯罪!
【歷史性的錯誤】
“上善”被理解成“最好的善(行為)”,是人們認識《老子》的不可替代的錯誤!這一認識違背了《老
子》全書的宗旨;歪曲、否定了周宣王和單逨六十年的實踐和認識的總結;同時也違背了客觀事物本身的
規律,而強按自己的意念去迎合他人的觀點。
“居善地,心善淵;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等六事三句的問題,也是當今大家忽視而產生錯
誤的緣由之一。同時,這三句還不是并列的句子:顯然是從“居、心”而才能進入到“言、正(‘說’導
致的后果的‘政務’);再從“言、正”才有可能而“事(事業、職責所在)、動(符合時宜)”。于是
乎,我們自然而然地就可以看到,那句什么“與(予)善仁”的問題,就是故意做作而橫梗其中的病句!
“眾人”是本章揭露出來繼“智者”之后的,又一危害民眾利益的國家之“大患”。他們的面貌是,與“
水”的性格相反而往上爬。怎么往上爬?他們可以而且必須:采取一切方式、方法,盡量以力所能及、不
擇手段、等等去達到自己的目的,不過如此而已。
本章真是老子推心置腹的金玉良言:從居善地,心善淵起;到言善信,正善治;進而到事善能,動善時的
客觀實際效果都擺在我們的面前。我們還有什么話可說?難道我們的統治者們,不應該按老子說的去做嗎
?
另外我們看到老子的思維風格的高超,處處都是這樣層層推進,并且條理清晰。這是西周末年中國古代思
想家的特殊論理的風格,這既是推理,又是演繹的完整論述。除去那些胡言亂語的不知天高地厚的對《老
子》狂吠者之外,真是使我們后來和現在的理論家們也深感自愧不如?。?/p>
【亟待展開研究探討的問題】
應該很好地展開探討,特別應該在理論單位,在高級公務員的思想理論認識之中,來探討“居善地、心善
淵”的問題;繼之才能認識“言善信、正善治”的問題;這樣才能達到“事善能、動善時”的為民眾辦理
實事的效果。如果能夠這樣,這才是“人民政府”!這樣,如果真能這樣,我們的國家必定是最好的國家
!這才是老子夢寐以求的國家,也是他和周宣王的共同夙愿。顯然,這也是大禹、成湯、盤庚、武丁、古
公亶父的宗旨的發揚光大!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