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華:走自主創新的核動力之路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9日
《人物》雜志
作者:龍巧玲 陳英華
從成都向南驅車一個多小時的一片山區里,坐落著我國著名的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1965年成立,是我國從事核反應堆工程研究、設計、試驗和運行的唯一綜合性基地。當年毛澤東主席發出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的豪邁誓言,不到十年,他們就在非常艱苦的條件下成功地研制出我國第一艘核潛艇,大大提高了我國海上防御能力 。自上個世紀60年代,一批又一批的科技人員,在黨的號召下,從祖國的四面八方來到了這群山環抱之中的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這里鑄造了兩座在我國核動力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里程碑”——我國第一座壓水型核動力反應堆、第一座高通量工程試驗堆。上個世紀80年代,隨著國家三線建設調整改造戰略的實施,中國核動力院掀起了二次創業的高潮:自行設計研究的第一座脈沖反應堆建造成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個掌握這一尖端技術的國家;完成了秦山核電一期工程的部分重要實驗研究項目、秦山核電二期工程的反應堆及反應堆冷卻劑系統的設計和相關的科研攻關與工程試驗項目;正在進行國產先進壓水堆核電站的研發和為大亞灣核電站提供技術后援。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為實現我國自主發展核電的重大跨越做出了重大貢獻。一個具有世界先進水平、我國唯一的大型軍民兩用核動力研發基地逐步建成。中國核動力院兩次創業,為國家核動力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1997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吳邦國同志為該院題詞:中國核動力工程的搖籃。
身為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的院長,趙華的身上帶著中國核工業人特有的嚴謹和謙和。1982年他來到四川夾江,在山溝里一干就是23年。二十多年來他經歷了中國核工業的第二次創業。作為新一代核動力研究設計院的掌門人,他身上肩負著自主創新、引領中國核動力發展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歷史使命。
成 長
1978年,趙華以四川省長壽縣高考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學。1982年,22歲的趙華從上海交通大學核動力工程專業畢業,懷著獻身祖國國防事業的一腔熱情,從繁華的上海來到位于四川省夾江縣的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被分配到全院條件最為艱苦的科研基地一所工作。一所地處山溝的深處,環境閉塞,交通不便,工作、生活條件艱苦而單調。
但讓趙華感動的是他發現了有一大批畢業于全國各名牌大學的精英前輩,聚集在這個偏僻的山溝里幾十年如一日默默地奉獻。他們身上所具有的精神力量震撼著趙華。讓趙華印象深刻的是,趙華和其他分來的十幾個大學生剛開始工作時,正好趕上所里進行回路試驗,這個試驗會產生對人體有害的放射性物質,在試驗的過程中工作人員要輪流進入實驗室觀察和記錄實驗情況,每次排隊進實驗室的時候,老同志都讓年輕人排在后面,他們總是這樣吃苦在前把危險留給自己。如今提起在一所的那段時光,仍讓趙華滿懷感激之情。他說,那個偏僻的小山溝實在是一片沒被污染的凈土,因為所有的人都是那樣的熱情、純潔、善良和無私,這也正是全國核動力人的一個縮影。
趙華在一所工作期間, 是49-3高通量反應堆第一條500千瓦高溫堆內輻照試驗回路的主要設計人員之一,這個項目在世界排第三位,亞洲第一位。49-3高通量反應堆高溫500千瓦堆內輻照試驗回路是為開展大型核電站燃料及堆內材料考驗所建,是做核動力必備的工具,在軍用民用領域應用面都非常廣泛。他承擔試驗回路中主換熱器的設計計算、離子交換器吊車設計、加硼容器設計、安裝支吊架和管道附件設計以及主要設備的駐廠和驗收工作,參加了反應堆內輻照試驗回路的部分安裝和調試工作。趙華與其他同事合作完成了輻照試驗回路在變工情況下的熱工和流動阻力特性的分析計算,為完成大型核電站燃料件試驗提供了理論依據,合作完成了自加壓、高溫高壓輻照裝置設計與試驗,該項工作為各種材料及樣品的堆內輻照試驗提供了一種經濟、安全和方便的試驗方法。
1993年,趙華出任核動力院二所第五研究室主任。五室是從事工程研究的實驗室,承擔了多項國家重點科研實驗項目。該室素有學術氣氛濃厚、集體主義思想強的優良傳統,在核動力院被譽為“院長的搖籃”。
1987年到1997年的十年間,從讀研究生到擔任室主任,趙華經歷了從一個年輕的科技工作者到優秀的科研管理者的發展歷程。
在五室期間,趙華承擔的科研任務按性質分為三種類型,即基礎理論研究、工程預先研究和工程性研究。在基礎理論項目中,模擬準則研究已應用于整體模擬實驗裝置的設計,建造核動力裝置研究基地可行性研究通過了國家計委審查;核動力裝置二次側非能動余熱排出系統理論模型研究成果已應用于核動力裝置二次側非能動余熱排出系統實驗裝置。在工程預先研究項目中,他們還攻克了傳熱研究中雙面傳熱的問題,這是一項難度很大的應用基礎性研究,用高溫高壓的實際介質開展這方面的研究在我國尚屬首次。在工程性研究中,作為整體模擬實驗裝置總體組成員之一,他負責二回路系統的方案設計,反應堆模擬體的初步設計和施工設計以及部分協調工作。該裝置是我國第一座工程性整體模擬實驗裝置。作為主要研究成果之一的特種電加熱模擬元件的研制在1995年完成熱態試驗和壽命考驗工作后,通過了機械工業部組織的部級鑒定并投入應用。此外,在國際傳熱會議上他發表了關于脈沖堆的CHF實驗研究的論文;1994年在意大利比薩大學工作期間,與人合作完成了“自然循環傳熱、流態及瞬態”的研究課題,發表論文三篇。共獲得部級成果3項,院優秀成果4項,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學術論文7篇,多次獲院、所先進科技工作者稱號和伯樂獎。
改 革
2000年,中國核動力院開始一系列的科研體制改革。此時已經擔任核動力院副院長的趙華多次在全院大會上做動員工作,他說,我們一定要有敢闖的精神,沒有一股氣、一股勁,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走不出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業。
堅持實事求是,反對學術腐敗是趙華加強科技創新的一項重大舉措。他認為,長期以來我們的科研部門大凡有一項科研成果出現,常常是行政領導掛名在前,而真正的學術領頭人、負責人卻排名在后,盡管很多人出于無奈敢怒不敢言,但這種風氣卻極大地打擊了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趙華規定凡是院里的科研成果,只準項目負責人、課題負責人和主要的參與者掛名,其他人一律不掛名。并將這項規定交院辦公會議討論規范化后在全院開始實行。
擁有什么樣的人才隊伍關系到中國核動力院的未來,如何提高科研人員的素質,培養和穩定高素質的人才隊伍也是趙華一直用心思索的問題,市場的競爭終究是人才的競爭,尤其是像核動力這樣的高科技行業。他選人才不是求全責備,而是發現人才優勢和對于專業技術知識的悟性和靈性,提倡交叉科學和多邊科學;他愛才惜才,盡可能地為他們創造良好的學習、生活和工作環境,從日常生活到工作都給予了無微不至的關懷。他對年輕人大膽放手,有意讓他們承擔重要的工作,為他們提供足夠的平臺。他更尊重老同志,創造寬松的環境讓老同志做好傳幫帶的工作。
趙華推行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和工作舉措,贏得了人心,中國核動力院上下齊心,學術氣氛濃厚,無論是基礎研究、戰略性研究還是前瞻性研究都呈現出良好的勢頭,科研碩果累累,科技產業化和軍轉民產品的開發研究前景光明,并產生了可觀的效益,為未來的發展和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004年5月19日趙華出任中國核動力院院長,趙華和他的領導班子清醒地看到,雖然目前中國核動力院正處在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期,但同時也面臨很嚴峻的挑戰,市場競爭激烈殘酷,核動力院面臨前人沒有遇到的科研難題,體制、運行機制存在著許多與改革發展不相適應的問題。而核動力院面臨的形勢,已不允許再等待觀望,調整改革的任務別無選擇地擺在了新一屆領導班子面前。
趙華深入地分析所面臨的三個方面的問題:觀念問題、歷史遺留問題以及改革調整的問題,這三類問題要用不同的辦法來解決。首先是職工的危機意識不強、思想觀念滯后,這種情況給調整改革增加了很大的難度,改變觀念要先行一步。對于核動力院的歷史遺留問題主要包括社會職能過大,離退休員工的搬遷等問題。趙華認為,講人性化管理的同時,也要依照國家法律法規,妥善處理歷史遺留問題。因此,他要求各部門、各單位要在改革的過程中積極努力地去化解矛盾,要明確方針、出臺政策;分清責任;不回避、不推卸責任。他特別強調要滿腔熱情地關注、關心困難職工。 改革調整的問題是核動力院今后發展的系統工程,要統籌全局,把改革調整做好。在整個調整中實施了八個方面的重大改革措施,首先是財務整頓。過去,中國核動力院有一百三十多個賬號,財務收支漏洞百出,經過整頓砍掉八十多個賬號,成立了財務結算中心,做到了集中有效管理正常的收入和支出。2004年換屆后,成立了國有資產管理處,主要是對核動力院的硬資產、軟資產以及對外投資進行統籌管理。重新制訂了計劃處和科技處的職責范圍。計劃處集中制訂全院的各種計劃和規劃,這樣既能及時掌握到科技攻關的方向,又能有效整合資源,盡可能多出成果早出成果;科技處集中管理院內所有的項目,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投資主體的多元化,使國家資產保值增值。
趙華強調,分離科研院所辦社會職能是國有企業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是國家的一項重要決策。關閉三個企業是保證核動力院整合資源,企業走向市場、參與競爭,求得大發展的必然選擇。而國防科技系統結構調整,更是國家建設強大國防和實現核動力院長遠發展目標的必然要求。
他坦言:由于行業的特殊性,我們的改革措施并不是最好、最新的,但保證是最適合我們核動力院發展的。
心 愿
趙華說,回顧我國的核電事業的發展,我們起步不晚,但現在卻落后于像美國、法國等這樣的核電發達國家。以法國為例,它的核電使用率占發電總量的78%,而我們只占1.8%,世界的平均水平是17%,到2020年我們的發展目標是4%。這其中的歷史原因很多,但最為主要的是沒有很好的規劃,沒有走出具有中國自主創新的核電特色。“以我為主,消化吸收,我們的核電有希望,發展的根本在于自主創新,自主創新的源頭就在于像核動力院這樣的研發單位,有自主創新的實力、團隊和精神?!壁w華介紹說,現在核動力院的工作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軍工領域,二是核電領域,三是核技術應用領域。核動力院目前承擔著非常繁重的工程項目,除軍用項目外,秦山二期擴建、嶺奧二期擴建和CNT1000工程的項目建設都在緊張地進行。
在長期的核動力工程實踐中,核動力院積累了豐富的設計和管理經驗。到目前為止,全院已有一千三百多項科研成果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獎項,申請專利七十多項,為國防事業和核電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中國核動力院已形成核動力工程設計、反應堆運行和應用研究、反應堆工程研究、核燃料和材料研究、同位素生產和核技術應用研究等完整的研究設計體系,涉及五十多個工程專業和學科,下設4個研究所、3個專業研究和服務中心、九十多個實驗室(其中3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1個設備制造廠,在我國先進能源研發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趙華目前的最大心愿是想為核動力院做好三件事:第一件就是人才,這是一切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沒有人才其他的都是空談;二是抓希望,趙華要用10年至15年的時間把核動力院打造成世界一流的核動力設計院,要使核動力院適應國家核電大發展的形勢,適應軍工大發展的形式,適應核技術應用的形式;三是抓項目和工程,趙華解釋說,這就是抓國家核戰略的制高點。
中國核動力院的發展戰略目標是成為我國唯一集核反應堆工程研究、設計、試驗和運行及小批量生產為一體的綜合性基地。作為國家戰略高科技研究設計院,要建成軍民兩用核動力研發基地,強化基礎,力求創新,實現軍民兩用核動力技術的跨越發展。實施三大戰略,即科技發展戰略、人才發展戰略和經濟發展戰略。啟動四大工程,即軍用核動力科技工程、大型先進壓水堆核電站科技工程、核技術應用工程以及信息化工程。鞏固和發展五大支柱,即:軍用核動力設計科研、電站核動力設計科研、軍用產品生產、核技術服務及核技術應用和實現產研一體化。
身為院長的趙華現在考慮更多的是長遠的戰略性的發展。“做事要執著,十年磨一劍,核工業的周期是很長的,不執著是根本不行的。做任何事都是一樣,只要你真誠地付出了、努力了,就一定會有收獲!我們有了追求的愿景,有一個齊心協力的優秀團隊,有一支高素質的職工隊伍,有那么多的領導關心和支持我們的工作,我們一定能夠再造中國核動力院的輝煌?!壁w華說。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