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號:570848
編號:570848
為老子正名
內容提要:本文對老子有關軍事社會治安、人生修養,理想人格等方面的思想觀點,依據《道德經》原文進行了比較全面的分析論述。該文認為老子思想看似消極實為積極,甚至具有共產主義價值觀的傾向。老子的思想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是其如何改造社會,健全理想人格的系統工程,該文還將老子與尼采、柏拉圖的一些觀點進行了簡單比較指出其共同之處,還提出中國文化將在世界做出較大貢獻的前提,是首先要解決好自身的問題。
關鍵詞:老子、 《道德經》、 道、 尼采、 圣人
長期以來,許多人一直認為老子代表著奴隸主階級的沒落思想。說他既對現實不滿,卻又無能為力,既感到自己的沒落,但又不甘心這樣滅亡。于是幻想開歷史的倒車,企圖挽救沒落的貴族勢力的命運。還說老子并非為人民說話,只不過是下了臺的舊階級,對新上臺的暴發戶的謾罵。我認為這些“罪名”對老子全是不實之辭,起源于對《道德經》的誤讀,因此,我們必須根據《道德經》原文對老子重新認識。
周國平在《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一書中寫到:蓋棺論定,只適于二三流的思想家,對于天才偉人并不適用,曠世的天才猶為如此,因其本身包含著巨大的豐富性和矛盾性,為世人的爭論留下了廣闊的余地。有哪一個獨創的思想家,不是在生前死后戲劇性地經歷著反復被誤解,被重新發現的過程。這樣的評論同樣適用于老子。
尼采在他的著作無人問津之時悲嘆道:“這真是可怕的經歷,在我從內心深處發出如此的呼喊之后,竟然聽不到回音?!碑斔A感到身后被他人誤解之時,認為有義務、有必要替自己的作傳。因此向世人宣告:“看哪,我是這樣一個,別將我和任何人混淆了”。在他看來,偉大的思想家正是憑借被誤解的程度而成就其偉大的。這樣的話也正是老子想要說的,作為歷史上善于發現真理的偉大哲學家如老子所言:“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盡管他們的語言、國籍、膚色、時代各不相同。但是,他們對人生的感悟、對生活的體會、對真理的認識、對世界的看法甚至所遭受的境遇都有著驚人的相似。
一、孤獨的老子對言論被誤解發出的警告和悲嘆
身處鬧市之中的老子會是一種什么心情呢?
當眾人熙熙攘攘,熱熱鬧鬧,就象是到風景名勝 春游或到星級酒店赴宴一樣興高采烈,我卻對此無動于衷象個不懂事的孩子,不知道該到那里去。眾人都有玩不夠的賞心樂事,卻好像偏偏將我遺忘,我真地就這么傻嗎?眾人好像什么都明白,惟獨我對許多問題充滿疑問,表示擔心。我和這些人不同,因為我將道德當作自己的衣食父母悉心供奉言聽計從。(據二十章意譯)
在第七十章中,老子這樣評論自己的言論:我的言論多么容易理解,多么容易在社會中推行,可天下競沒有一個人能夠真正了解,認真奉行。言論總是有一定的主導思想,事物的矛盾也會有一個主要方面。正是因為社會上無知的人太多,所以他們無法了解我的真實意圖。了解我的人越少,按照道德要求去做的人就越發顯得難能可貴,這就是那些滿腹經綸的圣人生活處境極為艱難的根本原因。他們的理論人生價值往往超越時代,因此得不到同時代人的認可。
天才人物或偉大的思想家都有著獨特的個性和與世人不同的處世風格,因其遠離俗世生活保持真我,才能實現人生超越,在認識上具有超時代的收獲,而這些無不以他們付出巨大的個人犧性為代價,暫時不被理解是他們的共同命運。
二、“三寶”老子對自己思想的高度概括
老子提出的是社會的原則問題,而不是細節的具體設計,好像在現實中沒有多大的操作性。這在急功近利的人看來沒有用處(不肖)。
那么,老子為何要將慈“儉”,“不敢為天下先”,作為為人處世的寶貝呢?
1、“慈”、愛心,老子曰“慈故能勇”。
仁慈即愛心,是做的人第一大要義。只有一個有慈愛之心的人,才會為他人,為人類的痛苦而感到極大痛苦,大慈大悲便是此意。因為痛苦,才會去尋找擺脫痛苦的智慧真理。因為對人類有無限的愛,才會有為人類幸福自由而犧牲的勇氣,才會為天下的共同事業不遺余力地奮斗(歙歙為天下渾其心),這樣的人老百姓才會關注他的一言一行,這樣的人才會甘心情愿做人民群眾的兒子。在他的眼里就沒有一樣對人類無用的器物,他才會極力地去挽救每一個人,不愿看到任何一個人受苦受難墜入苦海(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他才會無條件地善待他人,對人表示信任。(德善、德信)這就是老子所塑造的圣人的真境界。(據四十九章)
一個人有了對人類無限的愛,他就會產生為人類而負責,敢于說實話的巨大勇氣。因要不怕他人的打擊報復,他還必須是個英勇的戰士。柏拉圖曾說,一個崇高的,能夠對所有存在進行深思,為全人類的利益而不懈奮斗的人,會把個人生命看得很重要嗎?愛智慧、愛真理、愛人類就必須有勇氣為之犧牲。
2、儉,儉故能廣,老子論節約。
注重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所謂節約就是對人力物力資源倍加珍惜,不忍有一絲一毫之浪費,只有注重節約,生產的規模才可以不斷擴大,否則擴大生產會加重對資源的浪費。
因為節約一個人的消費觀才可能是以其所食為香甜(甘其食),以其所住為安適不必過度裝修(安其居),以其所穿之衣為美觀不用追求什么時尚(美其服),從而才不會對財力物力造成浪費。這些都是外在的感觀肢體的享受,不該成為有志之士的追求的人生目標。如果一個人 ,他的情感非常強烈地集中在有關智慧真理正義之類的事情上時,他就只在乎心靈的歡樂。他就不會整天擔心著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總之他會放棄感觀的快樂,從而去過一種比較節儉的生活。
3、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不敢為天下先”是許多人認老為子不作為,消極保守明哲保身的依據,并以此斷定老子膽小怕事。豈不知,老子的“不敢為天下先”只是策略,最終目的是要“成器長”。把自己的思想理論武器搞成天下最優秀無雙的。這就好比兩個長跑隊員,在比賽中途一般都不會主動領跑,很注重保存體力,到了最后階段是非沖刺不可的。韜光養晦應該是心里想的不是口頭上說,劉備如果明目張膽他對曹操說明此點,恐怕早已成了曹操刀下之鬼,將韜光養晦掛在口中大力宣傳,只能證實自己軟弱無能不敢抵抗強加的侮辱。這就不能怪老子提出“不敢為天下先”的點子。
三、老子全力塑造的理想人格“圣人”
在老子五千言中,“圣人”一詞就出現了三十二次之多,孔子的《論語》中多次提到的則是君子。顯然圣人比君子要高一個級別,如果說孔子是個碩士導師,那么老子也許就是個博士導師。現在就看看老子筆下的圣人有何特點。
1、為而不爭的圣人
老子在第八十一章明確提出,對于客觀規律人們只有認識他,把握它,以之為人類造福。而作為圣人最根本的原則是有所作為,而不要爭名奪利(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同時又補充說,一個人只有不爭奪計較個人名利,才不會有常人的憂患,(夫惟不爭,故無尤)由是可見,老子并非教人處處與世無爭,無所作為,而是要有所作為,但不要在個人名利上過于計較,這才是擺脫憂患的秘訣。
2、圣人是人民群眾的好兒子,為天下渾其心
圣人的為人處世原則效法天地。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的原因是為不僅為自己而活著,因此上圣人就應該為了老百姓而活著,在群眾面臨危難之時,能夠將自己的個人利益拋在腦后,將個人的生死安危置之度外,這樣的人才會被人們所永遠懷念。
在人民的面前,作為圣人必須抱定這樣的信念,急百姓之所急,善待每一位老百姓,從來不要想給自己積累財富,為他人做的事越多自己越是感到人生的充實(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已愈有,既以與人已愈多)。愛因斯坦曾提出,一個人的人生價值不應看他從社會上得到了什么,而要看他向社會貢獻了什么,這與老子的觀點不謀而合,這不是共產主義人生價值觀是什么。一個具有這樣人生價值觀的人,你能說他消極沒落嗎?
3、圣人天下人學習的榜樣
小不忍則亂大謀,作為圣人就必須做到忍辱負重,受得了一時的委曲,則可以保全大局,受得了一時的冤枉,就能夠等到正義伸張的那一天。不要僅看到自己的長處,就可以做到處事是非分明;不總以為自己正確,便可以及時發現自身的不足;不居功自傲,便可以再建新功;不擺臭架子,學問做人方面才可以不斷長進(據二十二章譯)。
四、什么樣的人可做人民的領袖?
這一點對當官的人就是說如何得到群眾的擁護,對群眾來講就是如何尋找自己的領袖。
1、一個寵辱不驚不計較個人利益的人
老子在第十三章提出,一個人之所以有太多的憂患,就在于他十分看重個人利益,當他沒有超乎眾人之上的個人利益之時,他還會害怕什么?他將成為大無畏革命英雄主義者。所以一個人最為難能可貴的是以自己有限的生命為天下人謀永福,如果他全心全意的投注個人的身心,寄托在天下人的共同事業之上;而且這些選擇完全是出于自愿,那么這樣的人才可配受天下人的重托。
作為當政者不不可圖一已之私利而損害天下的人利益,否則就會失去為政之本。(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2、人民擁護的條件
條條河流歸大海,老子以此自然現象得出圣人得到人民擁護的前提條件在于,言下之,身后之。象大海居于河流的下處一樣,承認人民的偉大,把自己利益放在群眾利益之后。如此以來走在群眾前面,人們不會覺得對他們有所損害,不會產生對百姓的重壓,那么老百姓都會推舉你作為他們的代表,誰也不會對你產生反感,這樣你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大多數人的擁護。(據六十六章)
作為一個好的管理者,在管理之中不是尋求個人的利益而是尋求被管理者的利益,這樣管理的阻力就會大降低,就不會產生暴力抗法的局面這些現象之所以能夠產生,根本原因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間的利益不統一、甚至完全對立。
五、老子高度關注同情勞動人民的疾苦
1、在群眾中的最高威信如何表現?
淺薄的官員會說,讓老百姓怕自己才叫有群眾威信,其實不然,老子認為只有當老百姓不害怕長官的威嚴時,那才叫在群眾中樹立了最高威信。也就是說官民平等,雙方無話不談能平等交流之時,那才叫有群眾基礎。不要譏笑老百姓所居住的茅屋草舍,更不要討厭老百姓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只有當官的不討厭老百姓時,老百姓才不會厭煩當官的。作為當官的更應當自尊自愛,永遠不要覺得自己就比老百姓高貴。有的人,總想用討厭別人來顯示自己的高貴,結果只能是適得其反。(據七十二章)
2、社會治安不要官逼民反
當老百姓的生活處境到了失去的只是鎖鏈,而得到的則是全世界的時候整個社會秩序就會很快反過來。當老百姓到了活著也是死,反抗也是死的時候,死刑對老百姓就失去了威懾力。所以社會上如果要保持普遍地對死刑的恐懼,那么對于社會上那些為非作歹使老百姓不能安生的人,就應抓住個殺掉一個,看那個歹徒還敢胡作非為。社會上有一個常設機構專門執行這一任務,倘若有人敢于超越職權行使這一權力,也應當把這些人早早除掉,以免引起社會恐慌。這就好比一個人不是木匠卻用斧子亂砍,那么很少不傷及自己的手指(據七十四章譯)。
3、老百姓負擔為何沉重?
老百姓的負擔之所以總是減輕不了,最根本的原因是社會上靠稅收生活的人太多太多,老百姓之所以不能安居樂業難于治理,是因為各項達標政績形象工程攪擾了農時。老百姓之所以冒著被打擊報復的危險上訪,是因為當地領導過于追求生活的奢侈享受。這些老百姓都無法生存的問題,難道不比一些人急于提高生活享受的問題更重要,許多人的生存權都無法保障,怎么能一味的給少數人不斷加薪。(據七十五章譯)
4、貧富兩極分化是如何造成的?
自由競爭的趨勢總是強者愈強、弱者愈弱,使財富向少數人手中集中,因為人類社會眼下的分配原則是損不足以奉有余,你越是沒有錢就越是成為別人的利用榨取的對象。解決防止貧富兩極分化產生的途徑,只能是用天之道,損有余以補不足的分配原則,取代人之道的分配原則。人間的分配原則應當效法天降雨露之法,老百姓并沒有得到誰的命令,卻能夠平均地得到雨露的滋潤,分配公平了貧富分化就會減輕,人類中的矛盾沖突就不會如此激烈。富國奴役霸占弱國的資源,弱者就只有搞恐怖,富人奴役窮人,窮人就找機會暗殺富人,這些現象背后的禍根是分配不公平,人與人之間不平等,那里有不公平,那里就會有反抗斗爭。
5、老子對腐敗的痛斥(據五十三章譯)
老子心中最為敬畏的是對社會有清醒的認識,能夠走在真理的光明大道之上。真理的大道是多么的平坦寬闊,可人們總是喜歡走崎嶇的錯誤之路。朝綱的腐敗是多么迫切地需要清除,田地是多么嚴重地荒蕪,國庫是何等空虛,而那些當權者,卻一個個衣冠楚楚道貌岸然,坐著高檔小車享受著公款吃喝,占有著一生花銷不完的財富,他們不是人民群眾公仆而是群眾的碩鼠,這難道是革命烈士為之拋頭顱撒熱血為之奮斗的理想社會嗎?
六、老子對戰爭的態度
1、戰爭的危害
對于世界上的每一個國家,一個依靠真理正義行使權力的國君,絕對不會憑借軍事實力的強大,迫使強奸天下人的意愿,以服從自己的意志(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因為戰爭總是給人類造成極為惡劣的后果。燒殺搶掠的軍隊過后,大片的土地荒蕪,發生過大的戰爭過后往往伴隨著災荒瘟疫的流行(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后,必有兇年。)
見于戰爭的大量損毀人力物力的危害,在老子眼里,許多人津津樂道的先進的軍事武器是對人類有不祥之兆的殺人利器。人們應該對此表示討厭反對,軍事手段不是正人君子常用的實現目的途徑,不到萬不得一之時莫要動用,即便是用軍事手段達到了目的也不要過于高興,如果將殺死他人當作人生美事,那么此人就是一個以殺為樂的人,一個以殺為人生樂事的人,怎么會得到天下人擁護愛戴呢?(據三十一章意譯)
2、戰爭的根源在于統治者的貪婪
在一個理想的能夠按照真理正義的原則辦事的社會,天下太平戰馬不必在沙場上奔馳征戰。人們僅用戰馬的大糞以肥農田,在一個弱肉強食的無道社會,人類陷于戰亂之中,可憐的戰馬在戰場上生下馬駒,這一切都是因為統治者貪得無厭,過失有比無盡的貪欲更大的嗎?,災禍還有比不知滿足的野心嚴重的嗎?對于一個有知足之心的人或國家,他常懷滿足之心,就不會有吞并占有之心,就根本不會成為戰爭的策源地(據四十五章)。
3、用兵的原則
充分重視敵人。對軍隊而言,人常說驕兵必敗,最大的禍患在于盲目的輕視敵人,戰斗準備做的不充分,就會導致失敗,那么你所有有價值的東西都會落在敵人手中。毛澤東講我們在戰略上藐視敵人,但在戰術上一定要充分重視敵人,提倡殺雞要用宰牛刀,盡可能用局部絕對優勢兵力全殲敵人一部。
以奇用兵,行動讓敵人摸不著規律。(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五十七章)
如果是管理國家就一定要按規章制度辦事,而在用兵方面則一定要出其不意,防其不備。以達到出奇制勝的效果,面對敵軍一定要積極主動掌握主動權創造戰機,不輕易向敵人發動攻擊,要打有把握之仗,對于指揮一定要服從上級領導的決策。對于戰斗中壞的方面要考慮充分,勝算的機會要少考慮。
4、如何處理外交關系,防止戰爭。
國家之間戰爭的發生,起初表現為外交關系的惡化,因此外理好兩國之間的外交關系,對于戰爭的預防尤為重要。
一般說來作為小國,或經濟落后的國家,不會向大國,經濟發達的國家主動發起進攻,所以作為大國,經濟發達的國家應該拿出高姿態,尊重小國,主動幫助欠發達國家,這樣世界就比較容易實現和平。如果大國看不起小國就會產生吞并小國的念頭,發生吞并戰爭,如果小國總覺受大國的欺壓也會主動發兵攻打大國,不是因為看不起他國去發動戰爭,就是因為被看不起而發動攻勢。話說回來,大國不過是想擁有更多的國民,小國也不過是想參與更多的事務,雙方的愿望可以同時實現,關鍵要讓大國首先拿出高姿態敢于吃虧幫助小國,這樣就不會發生戰爭。(據六十一章意譯)。
七、老子貴柔思想的代表“水”
如果要在自然界中尋找一種物質,體現代表老子的人生哲學,處世態度,那么作為天下之至柔的水就再也合適不過。
在老子看來,天下事物中再也沒有比水更柔弱的了,但是能夠向強大剛硬事物發起進攻反抗的,那種事物也比不上水的執著,致于世界上沒有任何物質能將它取代(天下若矛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天以易之。七十八章)水的柔弱不全是完全初地服從人的驅使,更包含著不屈不撓永不停息的反抗。人們平時為了生存才會忍辱負重,但是到了真正面臨死亡的時候,才會表現出內心的堅強,所以時時表現堅強是為人處世的下策,能做到守柔居弱不引起他人的注意才是人生之上策。(人之生也矛弱于水,強大處矛畢竟處上,七十六章)
一個與人為善的人,就象水一樣對人類具有許多的好處,卻從來與世無爭。善于選擇自己的居所,善于查找思想的根源,善于辦事有能力,行動善于抓住時機,因為從不和人競爭,所以生存沒有危險。
要知道,天下最柔弱的事物,才可以在天下最堅硬的事物中自由出入,以流水的品格處理人事外交,才能使你處處顯得游刃有余。(據第八章四十三章)
八、老子論個人修養
對自己寄希望過高的人難以自立,辦事要遵循從量變到質變,由小事到大事,由容易到復雜的規律,急于求成反倒使事業難于推進。(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心中有一個成功的標準目標,只要不斷努力不怕失敗,不失去失敗的陣地,就終有一日能挑戰成功。自己卻不因受辱而極力辯解,知道什么是光榮卻能忍受恥辱,如此以來德由量進,量由識長,你就可以大度包容一切事物(據《老子》二十四章和二十八章意譯)
了解他人需要具有一定智慧,正確評價,認識自己才能做到是非分明。超過戰勝別人要靠自己具有一定的實力,能夠不斷戰勝超越自我才是一個真正的強者,懂得滿足的人,時時刻刻都會感到物質精神生活的充實富有,敢向先命運挑戰,才是真正有志氣的人,不失去操守氣節的人他的光輝形象才會永不磨滅。人雖然死了,可他的發明創造,作品理論還在為人類造福的人,才是真正的永垂不朽(據三十三章譯)。
九、道老子思想的核心
老子對世界所有認識,均以對道的認識為前提基礎,那么道就究竟有何特征及存在意義呢?
道是萬物之宗,天地之根,孔德之容、萬物之奧妙,四大之首。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所以說道是萬物生成的老祖宗。道先天地而生,生天生地,一切生命物質皆源于道,所以道是玄牝之門,天地之根。
一個人不管有多高的德行都必須服從真理(道)做事講話有道理,道是有德之人的行動指南。
對真理客觀規律的認識,是人了解一切事物變化發展的規律奧妙。正義的人認識她就去做好事,真理是戰勝邪惡的法寶,另一方面有人也是依靠認識一些規律技巧來保護自已的壞事不被發現,由此來看客觀規律本身沒有主觀能動性,關鍵在于看她被誰所認識掌握。
在天地間有四種最為偉大的力量,道、天、地、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見道是宇宙的根本大法。大道的法則是一開始便如此。自然者,原本如此,應當如此,今天不如此將來必如此之意,道沒有原因,不可追問。人類萬物對他只有服從,順應萬物的本來面目不去打亂,正如海德格爾所言,人不是存在的主宰,而是存在的守望者,用老子之言,就是“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十、道的認識價值
1、認識道可以把握未來,預見事物的發展趨勢(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2、當權者如果能認識道,并依之辦事,萬物將對之順服(道常無名樸雖小,無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3、道是歷史的歸宿,就象千萬江河歸大海一樣,未來的世界必然屬于真理(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與江海)。
4、天之道的發揮作用的特征,從不可與人競爭但他總是能取得最后的勝利。
人若不依從真理一定的規律事業不可能成功。歷史從不主動召喚,一個個歷史人物,事件就應運而來自動發生。天之道看似恬然卻早已把一切都充分準備,沒有一事被遺漏。也就是說,人類歷史的進程早已被大道這種無形的力量有計地劃安排好了。在李淳風,袁天罡的《推背圖》末尾也表達了同樣的意思“茫茫天數此中求,世道興衰不自由”。意即人類歷史的進程是客觀規律和人類主觀能動性共同發揮作用的結果,兩者缺一不可,人類即不可惟命是從聽之任之隨被逐流犯奴隸主義錯誤,又不可盲目自大,企圖凌駕于歷史規律之上,所謂“天運人功理不窮”正是告訴人們這個道理。
對于歷史,自然規律秩序的理解,會啟示人們應當怎樣建立,或者建立怎樣的合理的社會秩序人際關系。我們的目前社會是一個人人與整個社會做戰的經濟社會,人與人企業及各個社會職能部分利益的不統一甚至對立,是社會動蕩治安混亂的根源。維護這樣的社會秩序,使道德資源大量流失,人們幾乎進入了無法無天的荒蠻時代,道德的淪喪愈發顯示了道德資源的可貴,重樹道德倫理觀念必將成為全人類的共識因此《道德經》在全國普及乃至在全世界發揮大作用的時代已為期不遠,正如老子所言“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今日道德真理力量被極大削弱的今天,正是道德力量最大限度發揮其作用的契機。中華民族古代優秀文化的偉大復興,其主題正是整合世界的政治,經濟倫理秩序的混亂,恢復規范,使人類獲得新生。當然要想用中國優秀文化拯救世界,就首先要從大海沉船中先救出自己。
如果中國人用自己的文化不能解決自身道德淪喪、經濟發展問題。何談讓中國文化在世界上有所作為。所以,中國人的當務之急是把握優秀的文化資源,開發智慧之泉,醫治心靈的創傷,健全民族的魂魄,辦好自己的事,而后才能談及為人類做去力所能及的較大貢獻。
通信地址:西安市長安南路西三爻村61號 同人書社 陳永利
內容提要:本文對老子有關軍事社會治安、人生修養,理想人格等方面的思想觀點,依據《道德經》原文進行了比較全面的分析論述。該文認為老子思想看似消極實為積極,甚至具有共產主義價值觀的傾向。老子的思想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是其如何改造社會,健全理想人格的系統工程,該文還將老子與尼采、柏拉圖的一些觀點進行了簡單比較指出其共同之處,還提出中國文化將在世界做出較大貢獻的前提,是首先要解決好自身的問題。
關鍵詞:老子、 《道德經》、 道、 尼采、 圣人
長期以來,許多人一直認為老子代表著奴隸主階級的沒落思想。說他既對現實不滿,卻又無能為力,既感到自己的沒落,但又不甘心這樣滅亡。于是幻想開歷史的倒車,企圖挽救沒落的貴族勢力的命運。還說老子并非為人民說話,只不過是下了臺的舊階級,對新上臺的暴發戶的謾罵。我認為這些“罪名”對老子全是不實之辭,起源于對《道德經》的誤讀,因此,我們必須根據《道德經》原文對老子重新認識。
周國平在《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一書中寫到:蓋棺論定,只適于二三流的思想家,對于天才偉人并不適用,曠世的天才猶為如此,因其本身包含著巨大的豐富性和矛盾性,為世人的爭論留下了廣闊的余地。有哪一個獨創的思想家,不是在生前死后戲劇性地經歷著反復被誤解,被重新發現的過程。這樣的評論同樣適用于老子。
尼采在他的著作無人問津之時悲嘆道:“這真是可怕的經歷,在我從內心深處發出如此的呼喊之后,竟然聽不到回音。”當他預感到身后被他人誤解之時,認為有義務、有必要替自己的作傳。因此向世人宣告:“看哪,我是這樣一個,別將我和任何人混淆了”。在他看來,偉大的思想家正是憑借被誤解的程度而成就其偉大的。這樣的話也正是老子想要說的,作為歷史上善于發現真理的偉大哲學家如老子所言:“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盡管他們的語言、國籍、膚色、時代各不相同。但是,他們對人生的感悟、對生活的體會、對真理的認識、對世界的看法甚至所遭受的境遇都有著驚人的相似。
一、孤獨的老子對言論被誤解發出的警告和悲嘆
身處鬧市之中的老子會是一種什么心情呢?
當眾人熙熙攘攘,熱熱鬧鬧,就象是到風景名勝 春游或到星級酒店赴宴一樣興高采烈,我卻對此無動于衷象個不懂事的孩子,不知道該到那里去。眾人都有玩不夠的賞心樂事,卻好像偏偏將我遺忘,我真地就這么傻嗎?眾人好像什么都明白,惟獨我對許多問題充滿疑問,表示擔心。我和這些人不同,因為我將道德當作自己的衣食父母悉心供奉言聽計從。(據二十章意譯)
在第七十章中,老子這樣評論自己的言論:我的言論多么容易理解,多么容易在社會中推行,可天下競沒有一個人能夠真正了解,認真奉行。言論總是有一定的主導思想,事物的矛盾也會有一個主要方面。正是因為社會上無知的人太多,所以他們無法了解我的真實意圖。了解我的人越少,按照道德要求去做的人就越發顯得難能可貴,這就是那些滿腹經綸的圣人生活處境極為艱難的根本原因。他們的理論人生價值往往超越時代,因此得不到同時代人的認可。
天才人物或偉大的思想家都有著獨特的個性和與世人不同的處世風格,因其遠離俗世生活保持真我,才能實現人生超越,在認識上具有超時代的收獲,而這些無不以他們付出巨大的個人犧性為代價,暫時不被理解是他們的共同命運。
二、“三寶”老子對自己思想的高度概括
老子提出的是社會的原則問題,而不是細節的具體設計,好像在現實中沒有多大的操作性。這在急功近利的人看來沒有用處(不肖)。
那么,老子為何要將慈“儉”,“不敢為天下先”,作為為人處世的寶貝呢?
1、“慈”、愛心,老子曰“慈故能勇”。
仁慈即愛心,是做的人第一大要義。只有一個有慈愛之心的人,才會為他人,為人類的痛苦而感到極大痛苦,大慈大悲便是此意。因為痛苦,才會去尋找擺脫痛苦的智慧真理。因為對人類有無限的愛,才會有為人類幸福自由而犧牲的勇氣,才會為天下的共同事業不遺余力地奮斗(歙歙為天下渾其心),這樣的人老百姓才會關注他的一言一行,這樣的人才會甘心情愿做人民群眾的兒子。在他的眼里就沒有一樣對人類無用的器物,他才會極力地去挽救每一個人,不愿看到任何一個人受苦受難墜入苦海(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他才會無條件地善待他人,對人表示信任。(德善、德信)這就是老子所塑造的圣人的真境界。(據四十九章)
一個人有了對人類無限的愛,他就會產生為人類而負責,敢于說實話的巨大勇氣。因要不怕他人的打擊報復,他還必須是個英勇的戰士。柏拉圖曾說,一個崇高的,能夠對所有存在進行深思,為全人類的利益而不懈奮斗的人,會把個人生命看得很重要嗎?愛智慧、愛真理、愛人類就必須有勇氣為之犧牲。
2、儉,儉故能廣,老子論節約。
注重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所謂節約就是對人力物力資源倍加珍惜,不忍有一絲一毫之浪費,只有注重節約,生產的規模才可以不斷擴大,否則擴大生產會加重對資源的浪費。
因為節約一個人的消費觀才可能是以其所食為香甜(甘其食),以其所住為安適不必過度裝修(安其居),以其所穿之衣為美觀不用追求什么時尚(美其服),從而才不會對財力物力造成浪費。這些都是外在的感觀肢體的享受,不該成為有志之士的追求的人生目標。如果一個人 ,他的情感非常強烈地集中在有關智慧真理正義之類的事情上時,他就只在乎心靈的歡樂。他就不會整天擔心著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總之他會放棄感觀的快樂,從而去過一種比較節儉的生活。
3、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不敢為天下先”是許多人認老為子不作為,消極保守明哲保身的依據,并以此斷定老子膽小怕事。豈不知,老子的“不敢為天下先”只是策略,最終目的是要“成器長”。把自己的思想理論武器搞成天下最優秀無雙的。這就好比兩個長跑隊員,在比賽中途一般都不會主動領跑,很注重保存體力,到了最后階段是非沖刺不可的。韜光養晦應該是心里想的不是口頭上說,劉備如果明目張膽他對曹操說明此點,恐怕早已成了曹操刀下之鬼,將韜光養晦掛在口中大力宣傳,只能證實自己軟弱無能不敢抵抗強加的侮辱。這就不能怪老子提出“不敢為天下先”的點子。
三、老子全力塑造的理想人格“圣人”
在老子五千言中,“圣人”一詞就出現了三十二次之多,孔子的《論語》中多次提到的則是君子。顯然圣人比君子要高一個級別,如果說孔子是個碩士導師,那么老子也許就是個博士導師。現在就看看老子筆下的圣人有何特點。
1、為而不爭的圣人
老子在第八十一章明確提出,對于客觀規律人們只有認識他,把握它,以之為人類造福。而作為圣人最根本的原則是有所作為,而不要爭名奪利(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同時又補充說,一個人只有不爭奪計較個人名利,才不會有常人的憂患,(夫惟不爭,故無尤)由是可見,老子并非教人處處與世無爭,無所作為,而是要有所作為,但不要在個人名利上過于計較,這才是擺脫憂患的秘訣。
2、圣人是人民群眾的好兒子,為天下渾其心
圣人的為人處世原則效法天地。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的原因是為不僅為自己而活著,因此上圣人就應該為了老百姓而活著,在群眾面臨危難之時,能夠將自己的個人利益拋在腦后,將個人的生死安危置之度外,這樣的人才會被人們所永遠懷念。
在人民的面前,作為圣人必須抱定這樣的信念,急百姓之所急,善待每一位老百姓,從來不要想給自己積累財富,為他人做的事越多自己越是感到人生的充實(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已愈有,既以與人已愈多)。愛因斯坦曾提出,一個人的人生價值不應看他從社會上得到了什么,而要看他向社會貢獻了什么,這與老子的觀點不謀而合,這不是共產主義人生價值觀是什么。一個具有這樣人生價值觀的人,你能說他消極沒落嗎?
3、圣人天下人學習的榜樣
小不忍則亂大謀,作為圣人就必須做到忍辱負重,受得了一時的委曲,則可以保全大局,受得了一時的冤枉,就能夠等到正義伸張的那一天。不要僅看到自己的長處,就可以做到處事是非分明;不總以為自己正確,便可以及時發現自身的不足;不居功自傲,便可以再建新功;不擺臭架子,學問做人方面才可以不斷長進(據二十二章譯)。
四、什么樣的人可做人民的領袖?
這一點對當官的人就是說如何得到群眾的擁護,對群眾來講就是如何尋找自己的領袖。
1、一個寵辱不驚不計較個人利益的人
老子在第十三章提出,一個人之所以有太多的憂患,就在于他十分看重個人利益,當他沒有超乎眾人之上的個人利益之時,他還會害怕什么?他將成為大無畏革命英雄主義者。所以一個人最為難能可貴的是以自己有限的生命為天下人謀永福,如果他全心全意的投注個人的身心,寄托在天下人的共同事業之上;而且這些選擇完全是出于自愿,那么這樣的人才可配受天下人的重托。
作為當政者不不可圖一已之私利而損害天下的人利益,否則就會失去為政之本。(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2、人民擁護的條件
條條河流歸大海,老子以此自然現象得出圣人得到人民擁護的前提條件在于,言下之,身后之。象大海居于河流的下處一樣,承認人民的偉大,把自己利益放在群眾利益之后。如此以來走在群眾前面,人們不會覺得對他們有所損害,不會產生對百姓的重壓,那么老百姓都會推舉你作為他們的代表,誰也不會對你產生反感,這樣你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大多數人的擁護。(據六十六章)
作為一個好的管理者,在管理之中不是尋求個人的利益而是尋求被管理者的利益,這樣管理的阻力就會大降低,就不會產生暴力抗法的局面這些現象之所以能夠產生,根本原因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間的利益不統一、甚至完全對立。
五、老子高度關注同情勞動人民的疾苦
1、在群眾中的最高威信如何表現?
淺薄的官員會說,讓老百姓怕自己才叫有群眾威信,其實不然,老子認為只有當老百姓不害怕長官的威嚴時,那才叫在群眾中樹立了最高威信。也就是說官民平等,雙方無話不談能平等交流之時,那才叫有群眾基礎。不要譏笑老百姓所居住的茅屋草舍,更不要討厭老百姓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只有當官的不討厭老百姓時,老百姓才不會厭煩當官的。作為當官的更應當自尊自愛,永遠不要覺得自己就比老百姓高貴。有的人,總想用討厭別人來顯示自己的高貴,結果只能是適得其反。(據七十二章)
2、社會治安不要官逼民反
當老百姓的生活處境到了失去的只是鎖鏈,而得到的則是全世界的時候整個社會秩序就會很快反過來。當老百姓到了活著也是死,反抗也是死的時候,死刑對老百姓就失去了威懾力。所以社會上如果要保持普遍地對死刑的恐懼,那么對于社會上那些為非作歹使老百姓不能安生的人,就應抓住個殺掉一個,看那個歹徒還敢胡作非為。社會上有一個常設機構專門執行這一任務,倘若有人敢于超越職權行使這一權力,也應當把這些人早早除掉,以免引起社會恐慌。這就好比一個人不是木匠卻用斧子亂砍,那么很少不傷及自己的手指(據七十四章譯)。
3、老百姓負擔為何沉重?
老百姓的負擔之所以總是減輕不了,最根本的原因是社會上靠稅收生活的人太多太多,老百姓之所以不能安居樂業難于治理,是因為各項達標政績形象工程攪擾了農時。老百姓之所以冒著被打擊報復的危險上訪,是因為當地領導過于追求生活的奢侈享受。這些老百姓都無法生存的問題,難道不比一些人急于提高生活享受的問題更重要,許多人的生存權都無法保障,怎么能一味的給少數人不斷加薪。(據七十五章譯)
4、貧富兩極分化是如何造成的?
自由競爭的趨勢總是強者愈強、弱者愈弱,使財富向少數人手中集中,因為人類社會眼下的分配原則是損不足以奉有余,你越是沒有錢就越是成為別人的利用榨取的對象。解決防止貧富兩極分化產生的途徑,只能是用天之道,損有余以補不足的分配原則,取代人之道的分配原則。人間的分配原則應當效法天降雨露之法,老百姓并沒有得到誰的命令,卻能夠平均地得到雨露的滋潤,分配公平了貧富分化就會減輕,人類中的矛盾沖突就不會如此激烈。富國奴役霸占弱國的資源,弱者就只有搞恐怖,富人奴役窮人,窮人就找機會暗殺富人,這些現象背后的禍根是分配不公平,人與人之間不平等,那里有不公平,那里就會有反抗斗爭。
5、老子對腐敗的痛斥(據五十三章譯)
老子心中最為敬畏的是對社會有清醒的認識,能夠走在真理的光明大道之上。真理的大道是多么的平坦寬闊,可人們總是喜歡走崎嶇的錯誤之路。朝綱的腐敗是多么迫切地需要清除,田地是多么嚴重地荒蕪,國庫是何等空虛,而那些當權者,卻一個個衣冠楚楚道貌岸然,坐著高檔小車享受著公款吃喝,占有著一生花銷不完的財富,他們不是人民群眾公仆而是群眾的碩鼠,這難道是革命烈士為之拋頭顱撒熱血為之奮斗的理想社會嗎?
六、老子對戰爭的態度
1、戰爭的危害
對于世界上的每一個國家,一個依靠真理正義行使權力的國君,絕對不會憑借軍事實力的強大,迫使強奸天下人的意愿,以服從自己的意志(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因為戰爭總是給人類造成極為惡劣的后果。燒殺搶掠的軍隊過后,大片的土地荒蕪,發生過大的戰爭過后往往伴隨著災荒瘟疫的流行(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后,必有兇年。)
見于戰爭的大量損毀人力物力的危害,在老子眼里,許多人津津樂道的先進的軍事武器是對人類有不祥之兆的殺人利器。人們應該對此表示討厭反對,軍事手段不是正人君子常用的實現目的途徑,不到萬不得一之時莫要動用,即便是用軍事手段達到了目的也不要過于高興,如果將殺死他人當作人生美事,那么此人就是一個以殺為樂的人,一個以殺為人生樂事的人,怎么會得到天下人擁護愛戴呢?(據三十一章意譯)
2、戰爭的根源在于統治者的貪婪
在一個理想的能夠按照真理正義的原則辦事的社會,天下太平戰馬不必在沙場上奔馳征戰。人們僅用戰馬的大糞以肥農田,在一個弱肉強食的無道社會,人類陷于戰亂之中,可憐的戰馬在戰場上生下馬駒,這一切都是因為統治者貪得無厭,過失有比無盡的貪欲更大的嗎?,災禍還有比不知滿足的野心嚴重的嗎?對于一個有知足之心的人或國家,他常懷滿足之心,就不會有吞并占有之心,就根本不會成為戰爭的策源地(據四十五章)。
3、用兵的原則
充分重視敵人。對軍隊而言,人常說驕兵必敗,最大的禍患在于盲目的輕視敵人,戰斗準備做的不充分,就會導致失敗,那么你所有有價值的東西都會落在敵人手中。毛澤東講我們在戰略上藐視敵人,但在戰術上一定要充分重視敵人,提倡殺雞要用宰牛刀,盡可能用局部絕對優勢兵力全殲敵人一部。
以奇用兵,行動讓敵人摸不著規律。(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五十七章)
如果是管理國家就一定要按規章制度辦事,而在用兵方面則一定要出其不意,防其不備。以達到出奇制勝的效果,面對敵軍一定要積極主動掌握主動權創造戰機,不輕易向敵人發動攻擊,要打有把握之仗,對于指揮一定要服從上級領導的決策。對于戰斗中壞的方面要考慮充分,勝算的機會要少考慮。
4、如何處理外交關系,防止戰爭。
國家之間戰爭的發生,起初表現為外交關系的惡化,因此外理好兩國之間的外交關系,對于戰爭的預防尤為重要。
一般說來作為小國,或經濟落后的國家,不會向大國,經濟發達的國家主動發起進攻,所以作為大國,經濟發達的國家應該拿出高姿態,尊重小國,主動幫助欠發達國家,這樣世界就比較容易實現和平。如果大國看不起小國就會產生吞并小國的念頭,發生吞并戰爭,如果小國總覺受大國的欺壓也會主動發兵攻打大國,不是因為看不起他國去發動戰爭,就是因為被看不起而發動攻勢。話說回來,大國不過是想擁有更多的國民,小國也不過是想參與更多的事務,雙方的愿望可以同時實現,關鍵要讓大國首先拿出高姿態敢于吃虧幫助小國,這樣就不會發生戰爭。(據六十一章意譯)。
七、老子貴柔思想的代表“水”
如果要在自然界中尋找一種物質,體現代表老子的人生哲學,處世態度,那么作為天下之至柔的水就再也合適不過。
在老子看來,天下事物中再也沒有比水更柔弱的了,但是能夠向強大剛硬事物發起進攻反抗的,那種事物也比不上水的執著,致于世界上沒有任何物質能將它取代(天下若矛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天以易之。七十八章)水的柔弱不全是完全初地服從人的驅使,更包含著不屈不撓永不停息的反抗。人們平時為了生存才會忍辱負重,但是到了真正面臨死亡的時候,才會表現出內心的堅強,所以時時表現堅強是為人處世的下策,能做到守柔居弱不引起他人的注意才是人生之上策。(人之生也矛弱于水,強大處矛畢竟處上,七十六章)
一個與人為善的人,就象水一樣對人類具有許多的好處,卻從來與世無爭。善于選擇自己的居所,善于查找思想的根源,善于辦事有能力,行動善于抓住時機,因為從不和人競爭,所以生存沒有危險。
要知道,天下最柔弱的事物,才可以在天下最堅硬的事物中自由出入,以流水的品格處理人事外交,才能使你處處顯得游刃有余。(據第八章四十三章)
八、老子論個人修養
對自己寄希望過高的人難以自立,辦事要遵循從量變到質變,由小事到大事,由容易到復雜的規律,急于求成反倒使事業難于推進。(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心中有一個成功的標準目標,只要不斷努力不怕失敗,不失去失敗的陣地,就終有一日能挑戰成功。自己卻不因受辱而極力辯解,知道什么是光榮卻能忍受恥辱,如此以來德由量進,量由識長,你就可以大度包容一切事物(據《老子》二十四章和二十八章意譯)
了解他人需要具有一定智慧,正確評價,認識自己才能做到是非分明。超過戰勝別人要靠自己具有一定的實力,能夠不斷戰勝超越自我才是一個真正的強者,懂得滿足的人,時時刻刻都會感到物質精神生活的充實富有,敢向先命運挑戰,才是真正有志氣的人,不失去操守氣節的人他的光輝形象才會永不磨滅。人雖然死了,可他的發明創造,作品理論還在為人類造福的人,才是真正的永垂不朽(據三十三章譯)。
九、道老子思想的核心
老子對世界所有認識,均以對道的認識為前提基礎,那么道就究竟有何特征及存在意義呢?
道是萬物之宗,天地之根,孔德之容、萬物之奧妙,四大之首。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所以說道是萬物生成的老祖宗。道先天地而生,生天生地,一切生命物質皆源于道,所以道是玄牝之門,天地之根。
一個人不管有多高的德行都必須服從真理(道)做事講話有道理,道是有德之人的行動指南。
對真理客觀規律的認識,是人了解一切事物變化發展的規律奧妙。正義的人認識她就去做好事,真理是戰勝邪惡的法寶,另一方面有人也是依靠認識一些規律技巧來保護自已的壞事不被發現,由此來看客觀規律本身沒有主觀能動性,關鍵在于看她被誰所認識掌握。
在天地間有四種最為偉大的力量,道、天、地、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見道是宇宙的根本大法。大道的法則是一開始便如此。自然者,原本如此,應當如此,今天不如此將來必如此之意,道沒有原因,不可追問。人類萬物對他只有服從,順應萬物的本來面目不去打亂,正如海德格爾所言,人不是存在的主宰,而是存在的守望者,用老子之言,就是“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十、道的認識價值
1、認識道可以把握未來,預見事物的發展趨勢(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2、當權者如果能認識道,并依之辦事,萬物將對之順服(道常無名樸雖小,無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3、道是歷史的歸宿,就象千萬江河歸大海一樣,未來的世界必然屬于真理(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與江海)。
4、天之道的發揮作用的特征,從不可與人競爭但他總是能取得最后的勝利。
人若不依從真理一定的規律事業不可能成功。歷史從不主動召喚,一個個歷史人物,事件就應運而來自動發生。天之道看似恬然卻早已把一切都充分準備,沒有一事被遺漏。也就是說,人類歷史的進程早已被大道這種無形的力量有計地劃安排好了。在李淳風,袁天罡的《推背圖》末尾也表達了同樣的意思“茫茫天數此中求,世道興衰不自由”。意即人類歷史的進程是客觀規律和人類主觀能動性共同發揮作用的結果,兩者缺一不可,人類即不可惟命是從聽之任之隨被逐流犯奴隸主義錯誤,又不可盲目自大,企圖凌駕于歷史規律之上,所謂“天運人功理不窮”正是告訴人們這個道理。
對于歷史,自然規律秩序的理解,會啟示人們應當怎樣建立,或者建立怎樣的合理的社會秩序人際關系。我們的目前社會是一個人人與整個社會做戰的經濟社會,人與人企業及各個社會職能部分利益的不統一甚至對立,是社會動蕩治安混亂的根源。維護這樣的社會秩序,使道德資源大量流失,人們幾乎進入了無法無天的荒蠻時代,道德的淪喪愈發顯示了道德資源的可貴,重樹道德倫理觀念必將成為全人類的共識因此《道德經》在全國普及乃至在全世界發揮大作用的時代已為期不遠,正如老子所言“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今日道德真理力量被極大削弱的今天,正是道德力量最大限度發揮其作用的契機。中華民族古代優秀文化的偉大復興,其主題正是整合世界的政治,經濟倫理秩序的混亂,恢復規范,使人類獲得新生。當然要想用中國優秀文化拯救世界,就首先要從大海沉船中先救出自己。
如果中國人用自己的文化不能解決自身道德淪喪、經濟發展問題。何談讓中國文化在世界上有所作為。所以,中國人的當務之急是把握優秀的文化資源,開發智慧之泉,醫治心靈的創傷,健全民族的魂魄,辦好自己的事,而后才能談及為人類做去力所能及的較大貢獻。
通信地址:西安市長安南路西三爻村65號 同人書社 陳永利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