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釋《禮記-儒行第四一》
2008.05.06
由自如風按:《儒行》翻譯過來就是“農民的品行”,就是淳樸民風了;而與之相對的,正是今日國人所深惡痛絕的。既然孔子是述而不作,那么,孔子就是儒門中興的集大成者;那么,儒家就是上古流傳下來的“老人言”,就是“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的“老人言”。
魯共哀總書記咨詢孔子,問到:“孔校長今天穿的衣服,就是傳說中的儒服?戴的帽子,就是幾百年后劉邦撒尿在里面的儒帽?”
孔子回答:“儒,就是農民的簡稱。我沒有少年白頭的時候生活在故鄉魯國,穿的是農民的衣服,后來到宋國做考察學者,戴的是宋國流行的帽子。我聽毛主席說:‘高貴者最愚蠢,卑賤者最聰明’,我們讀書人只不過認識的字多兩個,至于穿著,倒是入鄉隨俗——我沒有聽說過農民有專門的儒服。”
哀總書記說:“哦,這么回事。但農民也應該有自己的忠奸美丑喜厭的判別標準吧?”
孔子回答:“這就一言難盡了。要是徐徐道來,這樣站著,也不知道能不能說得完。”
哀總書記趕緊叫人給孔子搬凳子。孔子坐下來后,開始長篇大論:
“農民的子弟在家里把求職書寫得工工整整放著,隨時準備好響應黨中央的號召;晚上也加緊政治學習和科學知識學習,隨時準備好在黨中央搞調查的時候提供準確信息;他們忠厚樸實、言而有信、與天斗齊樂無窮、與地斗齊樂無窮。——農民的自立精神,就有這么高。”
“在群眾大會上,農民會穿上自己最好的衣服,處處慎重,大謙像怠慢、小謙像虛偽;站出來像畏威,坐下去像有慚愧,看起來難有進步而容易退縮,對人恭恭敬敬表現得像是很無能。——農民的外表看起來就是這個樣子。”
“農民生產生活的出發點總是考慮怎么應付可能出現的難關,認為必須先按‘老人言’做;總是得到別人信任了才開口許諾,說話做事中規中矩,趕路坐船不為搶時間而冒風險,冬天不取暖夏天不開空調不消費不可再生能源。他們這樣重視保障重視安全,認為這樣才能更好地保護好身體、勤儉節約地為國家建設多做貢獻。——農民看起來就是這么保守。”
“農民把做人的人格看得比金錢還重要;不祈求能私有化到自己手里多少土地,認為集體化后沒有地也勝于有地;認為有兒窮不久,無兒富不長,也就是教育出個好兒女就是最大的財富;認為建設好社會主義總會有挫折和困難的,毛主席已經盡力了,哪個當官的一貫正確倒不見得,誰當官大約也沒有什么關系。好形勢總是需要黨和人民一起才能創造出來的,不算是好社會難建設么?包產到戶和集體化完全對立,難道不算難和諧和么?有人民肯定的功勞的人做官,人民就擁戴他,難道不是誰做官都很容易么?——農民就是這么看政事的。”
“農民被委托看管貨物錢財,被淹沒在花言巧語中,也能克制住利誘維持住質樸的本質;強盜以多欺寡,以兇器相威脅,死亡威脅下的農民也不會失去其操守;農民也不逞強好勇;過去的事就過去了,不會沉溺在傷痕文學中,也不以有見識的過來人的資格教訓后來人;責備的話不重復,也不去宣傳什么傷痕;不會干丑事而斷送自己的尊嚴,也不會耍陰謀詭計。——農民就是這么自立自強的。”
“可以講事實、擺道理,而不可以威脅和強迫農民,農民是可殺而不可辱的。農民日常生活不會荒淫成聲色犬馬,也不會特別講享受;農民有過失可以通過講事實、擺道理跟他們講明白,而不可以當面數落他們。——農民就是這么剛毅自尊的。”
“農民有忠信為盾牌,禮義為武器;持家協鄰,有仁有義,即便有暴政壓迫,他們也不放棄自己的立場,不會談什么舊時代的傷痕來向新時代的權勢拋媚眼。——農民就是這么自立的。”
“農民有一畝三分自留地,土墻四面,籬笆做門木頭做梁,草房茅椽;穿了最簡樸的衣服就日出而作,黨中央需要他的時候不敢怠慢,黨中央鍛煉他的時候不會諂媚牟利——農民就是能如此為官。”
“今天的農民安居樂業,古代的農民還跟黨一起治理國家;當得到機會為人民服務的時候,總要以值得后人效仿為做事標準;要是遇到亂世而沒有機會,也不會去等援助,更不會推卸責任,黑社會等壞蛋威脅著農民的生存的時候,也只能威脅到農民的人身安全,滅不了農民的志氣。雖然農民生活艱難,仍然堅持自己的傳統美德,甚至憂國憂民。——農民就是作到了如此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
“農民慮事總是周詳,因而不至于陷入破產的困境,并且堅持這個美德而不懈怠;量入為出,勤儉節約,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休閑與情趣;勤勞是有的,卻不會加班加點到危害健康;消費是有的,卻實惠無華;閑暇是有的,卻不空虛無聊,以和為貴,經常舉行生產比賽,精神奮發向上。——農民的生活雖不富,卻能如此寬裕。”
“農民推薦工農兵大學生、選舉干部的時候,按毛主席的教導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推舉又紅又專的社會主義合格接班人,而不考慮有什么回報;服從大局,認同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結合、國家利益高于個人利益。——農民的政治覺悟就有這么高。”
“農民完全不同于資本家搞‘知識產權’‘專利權’的自私自利,而是有好消息有新技術,就互傳互助,有新的良種新的耕作方法就互相借鑒學習;農民推舉干部的時候大家互相推舉,患難的時候同生共死;農民對身邊的人坦誠相待,對遠方的客人熱情友好。——農民待人處世,就這么有人情味。”
“農民潔身自愛,經常創作反映國事家事天下事的民諺,自己按正確的方式做,而黨常常不能及時了解這些智慧;農民期盼黨能一貫正確,但也不急于求成;農民不會站到深淵旁邊以顯示自己多么高大,不會把糧食搬來搬去應付檢查顯得儲藏多么豐盛;天下太平,農民不會覺得自己無足輕重,天下大亂,農民也不會沮喪得都去自殺連日子都不過了;農民也不會黨同伐異。——農民就有這么特立獨行。”
“農民既不討好黨中央、也不獻媚工作組;農民喜歡按科學規律辦事而不冒進、崇尚寬裕,磨礪毅力后才會指導別人,博學后才會教育別人,堅持實踐出真知以破除愚昧;即便把國家分產到戶,也不支持。——農民就是有這樣的政治覺悟。”
“農民常常是道不同不相為謀的;志同道合當然好,互不認同卻也不厭惡對方而相安無事;朋友即便有十年八年不相見,突然聽到關于朋友的最近幾年的流言,也不會相信;農民待人接物所根據的是風俗和道義,符合的就實行,不符合的就放棄。——農民就是這么交朋友的。”
“溫良是有愛心的要義;恭敬和謹慎,是有愛心的主要內容;寬裕后,就容易做到有愛心了;有禮有節,就是有愛心的表現;言談表現的是愛心的風貌;唱歌跳舞聯歡會,就是人和;樂善好施,就是有愛心的行為。農民兼而有之,卻仍然不會自以為自己道德多么高尚。——農民就是有這么尊讓。”
“農民不從更窮困的人那里巧取豪奪,不在權貴面前裝孫子,不會反攻倒算讓黨中央憂慮‘江山靠誰守?’,不會不管老弱長輩,不會發動‘顏色革命’讓有關部門手忙腳亂——這就是農民。今天城里人歧視農民認為農民愚昧虛妄,常常用‘小農意識!’和‘一個農民!’來對罵,好像‘農民’真的是個很壞的詞、而他們真的很高尚似的。”
孔子回家后,哀總書記給孔子分配了兩室一廳,讓孔子免受這離奇的高房價之苦。哀總書記聽了孔子這長篇大論,大受教育,說話開始講信用,做事開始合道義,并發誓說:“我往后這半輩子,再不敢拿農民開玩笑,再不敢歧視農民了。”
------------------------------------------------------------------------------------------
《儒行第四一》原文:
魯哀公問于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與?”孔子對曰:“丘少居魯,衣逢掖之衣,長居宋,冠章甫之冠。丘聞之也:君子之學也博,其服也鄉;丘不知儒服。”
哀公曰:“敢問儒行。”孔子對曰:“遽數之不能終其物,悉數之乃留,更仆未可終也。”
哀公命席。孔子侍曰:“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強學以待問,懷忠信以待舉,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
“儒有衣冠中,動作慎,其大讓如慢,小讓如偽,大則如威,小則如愧,其難進而易退也,粥粥若無能也。其容貌有如此者。
“儒有居處齊難,其坐起恭敬,言必先信,行必中正,道涂不爭險易之利,冬夏不爭陰陽之和,愛其死以有待也,養其身以有為也。其備豫有如此者。
“儒有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不祈土地,立義以為土地;不祈多積,多文以為富。難得而易祿也,易祿而難畜也,非時不見,不亦難得乎?非義不合,不亦難畜乎?先勞而后祿,不亦易祿乎?其近人有如此者。
“儒有委之以貨財,淹之以樂好,見利不虧其義;劫之以眾,沮之以兵,見死不更其守;鷙蟲攫搏不程勇者,引重鼎不程其力;往者不悔,來者不豫;過言不再,流言不極;不斷其威,不習其謀。其特立有如此者。
“儒有可親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殺而不可辱也。其居處不淫,其飲食不溽;其過失可微辨而不可面數也。其剛毅有如此者。
“儒有忠信以為甲胄,禮義以為干櫓;戴仁而行,抱義而處,雖有暴政,不更其所。其自立有如此者。
“儒有一畝之宮,環堵之室,篳門圭窬,蓬戶甕牖;易衣而出,并日而食,上答之不敢以疑,上不答不敢以諂。其仕有如此者。
“儒有今人與居,古人與稽;今世行之,后世以為楷;適弗逢世,上弗援,下弗推,讒諂之民有比黨而危之者,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奪也,雖危起居,竟信其志,猶將不忘百姓之病也。其憂思有如此者。
“儒有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幽居而不淫,上通而不困;禮之以和為貴,忠信之美,優游之法,舉賢而容眾,毀方而瓦合。其寬裕有如此者。
“儒有內稱不辟親,外舉不辟怨,程功積事,推賢而進達之,不望其報;君得其志,茍利國家,不求富貴。其舉賢援能有如此者。
“儒有聞善以相告也,見善以相示也;爵位相先也,患難相死也;久相待也,遠相致也。其任舉有如此者。
“儒有澡身而浴德,陳言而伏,靜而正之,上弗知也;粗而翹之,又不急為也;不臨深而為高,不加少而為多;世治不輕,世亂不沮;同弗與,異弗非也。其特立獨行有如此者。
“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諸侯;慎靜而尚寬,強毅以與人,博學以知服;近文章砥厲廉隅;雖分國如錙銖,不臣不仕。其規為有如此者。儒有合志同方,營道同術;并立則樂,相下不厭;久不相見,聞流言不信;其行本方立義,同而進,不同而退。其交友有如此者。
“溫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寬裕者,仁之作也;孫接者,仁之能也;禮節者,仁之貌也;言談者,仁之文也;歌樂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皆兼此而有之,猶且不敢言仁也。其尊讓有如此者。
“儒有不隕獲于貧賤,不充詘于富貴,不慁君王,不累長上,不閔有司,故曰儒。今眾人之命儒也妄,常以儒相詬病。”
孔子至舍,哀公館之,聞此言也,言加信,行加義:“終沒吾世,不敢以儒為戲。”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