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老子》觀點略釋《周易》四組卦
——試論文武周公、老子、仲尼與毛澤東
余畫洋 初稿寫于2008年五四青年節前
提要
本文從《老子》的觀點出發,用“有”和“無”、“有為”和“無為”這兩對關系解釋了《周易》中關鍵的乾坤、泰否、坎離、既未四組卦。本文還認為,《老子》的哲學思想是對《周易》人生觀、歷史觀的闡發;《老子》得文武、周公之“所以跡”,而孔子禮教不過是周公之“跡”而已;《周易》表達了文王對青年一代的希望,就如同晚年毛澤東的一系列講話一樣。
一 《老子》的“有”、“無”和“有為”、“無為”
《老子》上下篇所推崇的是君主與“道”相合的品格。他寫書的對象無疑是君主,他心目中理想的君主便是“圣人”,即深孚眾望的國家領袖。圣人的品格如果用一個詞來總括,那就是“無為”。
我們在下面分述在《老子》里“無為”的意義。辭句后面括號里的數字是拙著《老子尋繹》中的章節數。
(1)謙虛柔和,不為私利,不突出自己。“上德無為,而無以為。”(1.11)“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35.2)“愛民治國,能無為乎?”(43)
(2)秉要執本,知人善任,不事必躬親。“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7.2)
(3)清靜無欲,不擾亂人心,不過于苛察。“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15.31)“為無為,則無不治。”(36)
(4)慎為,不恣意而為,不超越階段,不違背事物自身的規律。“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5.2)“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20.1)“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20.24)
所以“無為”不是叫君主無所作為,只有“有為”的君主才談得上無為。《老子》里面講到君主要怎樣“為(治國、處事)”的地方很多,這里略舉于下。
(1)“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20.22)
(2)“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20.23)
(3)“民之從事,恒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20.25)
(4)“圣人無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24.2)
(5)“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31.1)
(6)“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36)
(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忘者壽。”(63)
所謂“實其腹(充實知識)”、“強其骨(增強意志)”、“強行者有志(堅決沿著大道前進的才真正有志向)”等等,無疑都是“有為”的表現。
《老子》反復稱說的“無為”之德乃是從世間萬物的“無”領悟而來。《老子》中“無”字的含意主要是沒有、不存在、空無、中空等。有如下一些例子:
(1)“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無。”(4.21)有,萌生。無,不存在。
(2)“出于無有,入于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5.2)無有,即無,就是沒有。從“無有”聯想到“無為”。
(3)“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隨,恒也。”(34.2)這里將有無作為第一組對立統一關系舉出,可見有無是宇宙間最基本的矛盾。
(4)“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44)無,中空,空無。有,實體,實物。由各種器物的用途取決于它們的中空部分而得到啟發。
(5)“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47.12)無,沒有。
《老子》里與“無”意思相近的詞還有“沖”、“虛”、“中”等,其例有如“道沖,而用之有弗盈也”(37),又如“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如守中”(38.2),啟悟君主效法虛空的道,取法天地之間的空無,內守無心,外守無為。
我認為,以《老子》的觀點來看,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兩個元素“—”和“--”(《易傳》分別稱之為陽爻與陰爻)既可以代表“有”和“無(空)”,也可以代表“有為”和“無為”。馬克思說,“人體解剖對于猴體解剖是一把鑰匙。反過來說,低等動物身上表露的高等動物的征兆,只有在高等動物本身已被認識之后才能理解。”《老子》是人體,而《周易》則是猴體。我們這樣試著來理解《周易》里關鍵的四組卦。
二 《周易》乾坤及其它三組卦之本義
第一組:乾、坤。
乾,音前,前進、進取,即有為之意。《老子》有言,“進道若退”(3.1),“建德若偷”(3.22),“進”和“建”可用以解釋“乾”字。卦畫為八卦乾卦相疊,意思也與只有三爻的乾卦一樣。
第一句爻辭,“初九,潛龍勿用。”潛,潛藏。龍,就是《老子》所說的圣人,即德才兼備的國家或部族領袖。勿用,還沒有發揮才干。這句是說年輕有為,藏器待用。王安石出山以前,曾寫詩以言志:“天下蒼生待霖雨,不知龍向此中蟠。”
第二句,“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田,比喻培養鍛煉。稻田為種稻谷的地方,丹田是煉內丹的地方。大人,其意與《老子》里的“百姓”相同,原指氏族頭領,后轉為百官之意。這句是說,經受了艱苦的磨練之后,增長了才干,積累了經驗,就好與部族內部各氏族的首腦們相見了,意思是將要得到重用了。
第三句,“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君子,部族領袖的繼承人,將來的部族領袖,前面稱為“龍”。乾乾,努力奮發有為。惕若,警醒的樣子,指反省、檢查自己。厲,礪,砥礪,兼有“乾乾”和“惕若”的意思。咎,過失。這句是說,君子每天都奮發有為,到了晚上就檢查自己一天的言行。不斷努力,不斷反省,這樣就不會有過失。
第四句,“九四,或躍在淵,無咎。”躍,騰躍,比喻進取不息。淵,深潭,比喻困難和危險。咎,災殃。這句是說,在奮斗過程中,在前進道路上,可能遇到艱難險阻,但是總能克服。
第五句,“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飛龍在天,比喻自由施展才能。這句是說,已經鍛煉成熟了,將要在部族大會上正式接班了。
第六句,“上九,亢龍有悔。”亢,躁進。這句是說,在權力的巔峰,如果不知斂抑,就要犯錯誤,后悔也來不及了。
總結句,“用九,見群龍無首,吉。”九,其音近鷲,鷲是猛禽;又音近赳,成語雄赳赳;拗(方言音),拗不過。所以“九”字如同“乾”字,也傳達了生氣勃勃、奮發有為的含意。群龍,部族的領導集團,等于上面的“大人”。首,首領。這句是說,有為的君主如果懂得在領導集團里恬退謙虛,不刻意突出自己的領袖地位,就能不犯錯誤或少犯錯誤,盡量把事情辦好。無首,不是真的沒有領袖了。就像《老子》德經末說“圣人執左契而不以責于人”,實際上總是執右契而不是執左契,因為右契代表控制權,說“執左契”是為了比喻君主謙虛柔和。故“群龍無首”是“亢龍”的反面,“吉”是“有悔”的反面。有為必以無為馭之,才不至于“有悔”。《老子》說,“弱者道之用”,《老子尋繹》解釋為“因此柔弱處事啊,那就是君主運用道的一般原則。”無為的含意之一便是“弱”。
綜上可知乾卦的主題便是“有為”。因為乾卦各爻都是“—”,則陽爻必表示有為。
坤,音空(方言音),中空、空無,轉成無為之意。卦畫為八卦坤卦相疊,意思也和只有三爻的坤卦相同。
第一句爻辭,“初六,履霜,堅冰至。”履霜,腳踩著了寒霜。堅冰,隆冬時節,天寒地凍,河水結了厚厚的冰。這句是說,看到腳下的寒霜,就知道天寒地凍的季節就要來了。比喻小心謹慎,凡事早做準備,防患于未然。《老子》里刻畫善于守道的君主的形象,說他“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緩慢遲疑啊,像冬天趟過結冰的河面;謹慎小心啊,像害怕會吵擾了四圍的鄰居)”(48.1),又說“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20.23),可以參考。范仲淹平生喜歡彈奏的曲子名為《履霜》,他是一個謹慎莊重、明白進退之機的人。
第二句,“六二,直、方、大,不習,無不利。”習,從事。“直、方、大,不習”,即“不習直、方、大”。是說不要過于執著耿介、方正,更不要自恃有權,這樣便能化險為夷、轉危為安,事情沒有辦不好的。《老子》講“大直若屈”(6.22)、“直而不肆”(16.3)、“大方無隅”(3.23)、“方而不割”(16.3)、“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為大也,故能成大”(64),足以解釋這一句。
第三句,“六三,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含,含藏。章,花紋,彩飾,比喻才華。含章,比喻收斂才華,“玉蘊珠藏”之意。貞,通正,國家或部族領袖。《老子》“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王弼本為“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可以證此。王,君王,古代國家聯盟的元首。從王事,謀求成為普天下的君王。這句是說,雄才大略,卻謙沖自牧,便能擔當領袖的重任了。如果在此基礎上謀求成為普天下的君王,即使一時達不到目標,也會有個結果,有所收獲。
第四句,“六四,括囊,無咎,無譽。”括,扎起。囊,口袋。扎起口袋,比喻不亂講話。譽,稱譽,贊譽。這句是說,不亂講話,就像緊緊扎起口袋,這樣雖然無人稱譽,卻不會招來禍患。《老子》感嘆道,“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5.2)
第五句,“六五,黃裳,元吉。”黃,古代帝王服飾的顏色。黃裳,黃袍加身,說明繼承了君主的權位。元吉,大吉大利。這句是說,才德堪當大任,是時候接班了,不必有太多顧慮。
第六句,“上六,龍戰于野,其血玄黃。”野,郊野。玄,深遠。黑色深遠,所以用“玄”表示黑色。玄黃,鮮血浸透泥土,變成黑黃色。這句是說,君主率領軍隊在敵人王都的郊野作戰,戰斗將是激烈、殘酷的,“流遍了,郊原血”。無為的目的是大有為,而不是無所作為。
總結句,“用六,利永貞。”六,其音近漏、簍(方言音),有空隙、孔洞才會漏,有中空處才能做成簍子,才能盛物。又音近鹿、鷺(也是方言音),這兩種動物都給人輕巧柔和的感覺;“柔”并不等于“無為”,但“柔”近于“無為”。所以“六”字與“坤”字一樣,兼有“無(空)”與“無為”二義。這句是說,做到了無為,就能永遠做天下的君王。
綜上可知坤卦的主題便是“無為”。因為坤卦各爻都是“--”,則陰爻必表示無為。
所以乾坤兩卦必須對看,才能相互對應,彼此發明。“元亨利貞”一語原放在乾卦之下,現在看來應該是乾坤兩卦總的結論。元亨,就是大順,貞即君主,意思是既有為(乾)又無為(坤),在有為的基礎上設置了無為這個對立面,就能管理好國家了。明朝末年,陜北李自成稱王于西安,號為大順,亦即元亨之意。
過去坤卦的所謂卦辭(“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貞,這里通占,即占卜,是說此卦所得的征象有利于母馬,母馬長得肥壯,就能多產馬駒,日子越過越興旺。主,主宰,上帝。出去放牧,先迷路,但上帝會指引方向。朋,古代用貝殼作貨幣。如果出門做生意,西南面會賺,雖然東北面會虧。看來這位頭人關心牧馬、經商之事,這段卦辭可能產生于商民族,因為商民族畜牧業發達、善于經商。)鄙陋不堪,無非是講宜忌方位之類,與乾坤兩卦本無意義上的關聯。
第二組:泰、否。
泰,通泰,順暢。卦畫為下乾上坤,即無為居上,有為居下,是以無為馭有為的意思。
否,壞事,敗事。卦畫為下坤上乾,即有為居上,無為居下,是以有為馭無為的意思。
這組卦的含意是:君主自身以無為馭有為,就會事情順暢;君主自身以有為馭無為,就會敗事。君主之德一定是有為和無為的對立統一,而且無為應該是起統帥作用的因素。
第三組:習坎、離。
習坎,三爻的坎卦相疊。習,累次。復習,溫習,都有累次的意思。坎,陷坑,比喻險境。從三爻坎卦的卦畫來看,上下都是“--”,代表陷坑內外的空間,中間為“—”,代表掩蓋陷坑的浮土樹葉等物。習坎,比喻一次又一次面臨兇險的困境。
離,三爻的離卦相疊。通麗,明亮,光明。從三爻離卦的卦畫來看,上下都是“—”,中間為“--”,表示只有空心才能持續燃燒,這是來自于人工取火的經驗。故三爻離卦代表火,比喻光明與希望。六爻離卦則比喻一次又一次懷著希望,迎來光明。
這組卦的含意是:人生的征程漫漫,坎坷不平,但憑著信念,總能戰勝困難。
第四組:既濟、未濟。
既濟,已經渡過河,比喻取得了成功。未濟,沒能渡過河,比喻還有遺憾,事業的完成還要寄希望于將來。
既濟的卦畫為下離上坎,未濟的卦畫為下坎上離。從三爻坎卦的卦畫來看,還可以理解為“無為”之中含“有為”;從三爻離卦的卦畫來看,也可以理解為“有為”之中含“無為”。下離上坎,則君主無為(含有為)而百官有為(含無為);下坎上離,則君主有為(含無為)而百官無為(含有為)。
君主無為而含有為,則合泰卦之意;君主有為而含無為,則合否卦之意。百官有為而含無為,則張馳有度;百官無為而含有為,則各懷心思。
君主自身既有為又無為、且以無為馭有為,而百官戮力同心、且張馳有度,則事業蒸蒸日上、計日程功。(《莊子》外篇“天道第十三”篇說,“上必無為而用天下,下必有為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故古之王天下者,知雖落天地,不自慮也;辯雖雕萬物,不自說也;能雖窮海內,不自為也。”不妨作為既濟一卦的參考。)等到事業有了很大的成績以后,領導集團往往松懈下來,耽于逸樂,不思進取,這時即使領袖一人積極推動事業繼續前進(有為之中含無為),但官僚習與性成,各有各的盤算(無為之中含有為),于是時機很可能轉瞬即逝,最終的成功就更加茫茫無期了。
三 文王的歷史觀和人生觀
解釋《周易》的《易傳》“系辭下”篇說,“古者包犧氏……始作八卦……”,我們知道,“包犧氏”就是伏羲氏,代表人類早期的捕獵時代。我們已經闡釋了八卦中的四卦,再來看看其余的巽、兌、震、艮四卦。
巽,即順。卦畫最下面一爻為“--”,三爻整體頗像水往下流。水性柔順,“水善利萬物而不爭”(41.1),所以就以“順”來稱呼此卦。
兌,其音與“阻”字相近(方言音),卦畫最上面一爻為“--”,三爻整體頗像沼澤地形。沼澤泥濘難行,比喻艱辛險阻。
震,霹靂。卦畫最下面一爻為“—”,上面兩爻為“--”, 三爻整體象雷電劈開云層。比喻威懾震恐。
艮,通亙。卦畫最上面一爻為“—”,下面兩爻為“--”, 三爻整體象窯洞之形。用山上的窯洞來借代山,山勢連綿,故稱之為“亙”。走在群山之間,即使眼睛望得見的很近的距離往往也要幾天時間才能走過去。所以此卦也比喻艱難困苦、梗塞不通。
以上四卦都代表自然界的事物。兌、震、艮三卦都表明在大自然面前,原始人類的生活是多么的艱辛。只有巽卦意味著順心,可見人類在原始時代就已認識到“上善若水”了。難怪《老子》書中有那么多對于水的體認和稱頌。
上一章的坎卦代表陷坑,離卦代表人工取火。陷坑用來捕獸,人工取火來把獸肉弄熟。這兩卦傳遞的正是捕獵時代的信息。因此《易傳》的見解是非常正確的。
八卦反映了在這個伏羲氏的時代,人類與自然界作斗爭的歷史。在解決人與自然矛盾的過程中,中華民族的先民總結了斗爭的經驗,“乾”、“坤”便是這些經驗的精華或總原則。“有為”和“無為”就是這樣來的。
《易傳》“系辭下”篇還說,“《易》之興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這也是深思熟慮之后才得出的體會。不過,語氣還是很不確定的。
到了漢武帝時代,司馬遷作《史記》,他說,“西伯蓋即位五十年。其囚羑里,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史記.周本紀》)“蓋”就是大概,語氣仍不完全肯定,但人、事、時、地都交代清楚了。
據趙明德的看法,到了商朝后期和西周,筮例已經大多呈六劃了。(蘭丁,《周易:追尋失落的文明》,人民出版社,2007年)所以我推想,文王的工作是將六劃的筮例予以歸納,總結成彼此不相重復的六十四卦,并將六十四卦與八卦對應起來,把六十四卦以八卦的重疊形式進行表達。所謂“文王拘而演《周易》”(司馬遷《報任安書》),“演”就是指的系統整理的工作吧。
文王所作的還遠不止此。即便在牢獄之中,他也絲毫不曾忘記了自己的政治抱負。文王回顧周民族的歷史和他一生奮斗的歷程,通過八卦卦畫的重疊和六十四卦卦序的編排以及卦名的確定,寄寓了他對歷史、人生規律的深沉思索。
趙明德說,“真正同周文王有關的只是《周易》的文辭,即今傳本的卦、爻辭。”這個論斷是站不住腳的。早在唐代,孔穎達的《周易正義》就說過“卦爻辭多是文王后事。”所以各卦的爻辭和卦辭大都在文王身后經多人之手選編而成。但我推測,六十四卦基本的卦序和卦名(即卦義)以及乾、坤兩卦的爻辭可能都是文王的貢獻。
趙明德估算文王逝世時享年八十二歲左右。《史記.周本紀》說,“其囚羑里,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后十年而崩,謚為文王”,“其囚羑里”是指他在羑里的整個時間段,那么他出獄后大約生活了十年。(“后十年”之前還有“詩人道,西伯蓋受命之年稱王,而斷虞芮之訟”云云,是司馬遷引用《詩經》作者關于文王稱王的不同說法。在計算文王生平年表時,不必考慮。)文王在羑里關押了七年,則“紂囚西伯羑里”(《史記.殷本紀》)當在他六十五歲前后,他回到西岐大概在七十二歲左右。
這個時候,文王演卦的用意還很有可能是要以六十四卦來比擬人的生命歷程。雖然“西伯積善累德,諸侯皆向之”(《周本紀》),算是“既濟”了,可是紂王暴政不除,仍然是“未濟”。到了六十多歲的年紀,又下在牢獄里,說不定什么時候就辭別了人世。“作《易》者,其有憂患乎?”
文王總結了自己一生的經驗,用乾坤兩卦的爻辭精煉地概括出來,他期望接班人不畏艱險,把推翻暴政的偉大事業繼續下去(龍戰于野,其血玄黃……利永貞)。他還勉勵年輕人,雖然前路不免有重重險阻,但是光明總在前頭(習坎、離兩卦)。
文王身居虎穴,演卦或許也有“巧借聞雷來掩飾”的作用吧。他從羑里脫困、回西岐后,“陰行善”,暗中尋訪到才能出眾卻長期不得志的呂尚(姜子牙),借“太公望(先祖的期盼)”以抬高他的地位,讓他輔佐武王。(《史記.齊太公世家》)文王在羑里的時候,以聲色犬馬獻之紂王的是“閎夭之徒”;等到“太子發立,是為武王”之時,則是“太公望為師,周公旦為輔,召公、畢公之徒左右王,師修文王緒業”。(《周本紀》)可見文王在最后的歲月成功地調整了領導集團的成員(除姜子牙外,周公、召公、畢公都是武王的手足兄弟),武王因而能夠牢牢地掌握住政權,使事業朝著文王規劃的方向前進。
《周易》的“周”必定是指周民族,“易”指的是什么呢?趙明德認為早期的“易”字“象兩酒器相傾注承受之形”,左旁表承受,右旁為傾注。從這個字形我們可以感受到滿溢、饒益、增益、進益的意味,飽含了將來會更加美好的希望與祝福。易,一個傾倒美酒的動作,表示周民族一代一代都有遠大的前途。就是在年老而又身陷囹圄的時候,文王深深擔憂事業中輟,然而他還是堅信、祈愿青年一代終將成長起來。
《詩經.大雅.大明》描繪了牧野之戰的壯闊場面:“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騵彭彭。維師尚父(姜子牙),時維鷹揚(猶如雄鷹在展翅飛翔),涼(輔助)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朝清明。”年輕鷹揚的一代經過艱苦努力,終于打敗了自恃“有天命”(《周本紀》)的紂王。
四 文武周公與老子、仲尼
武王伐紂勝利后,只過了兩年就去世了。此后“周公行政七年”,他穩定了局面,創立了制度,然后功成身退,讓武王的兒子誦來掌管天下,這就是成王。
孔子一生最崇敬周公。“周公之才之美”是他眼中最完善的人格。到了遲暮之年,他有一次感嘆道,“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朱熹解釋說,“孔子盛時,志欲行周公之道,故夢寐之間,如或見之。至其老而不能行也,則無復是心,而亦無復是夢矣,故因此而自嘆其衰之甚也。”程頤的解釋是:“孔子盛時,寤寐常存行周公之道;及其老也,則志慮衰而不可以有為矣。蓋存道者心,無老少之異;而行道者身,老則衰也。”不論“存道者心,無老少之異”或“至其老而不能行也,則無復是心”(朱熹的說法比較可信),孔子盛年亟行的“周公之道”所指則一,那就是西周初年周公確定的禮制。孔子對最得意的弟子顏回說,“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仁,湖北郭店楚簡常寫為上從身下從心的字形,我推斷就其本義而言,“仁”字可釋為“全身心的”。在孔子心目中,只有全身心地依循“禮”才能算做到了“仁”。既然“仁”是儒學最高的德目,那么“禮”就是儒學的核心,儒學即禮教。
貫串古代禮儀、制度的精神是維護等級制。在任何社會,一定的等級差異都是必定會存在的,都是不可或缺的,但是過于強調流于儀式化的“禮”,特別是這種繁縟的禮已經成為歷史的陳跡,那就不合時宜了。《莊子》“天運第十四”篇老子告訴孔子:“夫六經,先王之陳跡也,豈其所以跡哉!今子之所言,猶跡也。夫跡,履之所出,而跡豈履哉!”《史記》記載孔子到周去向老子問禮,老子卻回答說,“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幾百年前制作禮樂的詳細情況已無從查考,也不必弄清了,因為歷史條件發生了滄桑巨變。
西周初年清平和樂的盛世并不是實行禮治的結果,毋寧說,那時優美和暢的禮樂是自由的時代精神的舒放。孔子覺察到了這種自由的精神,他贊同曾皙抒發的志向。曾皙說,“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在春夏之交的季節,人們到河里游泳,在蔭涼的地方乘涼,唱著歌回家去。這種自由自在的生活境界應該是有為的政治家追求的目標。但太平盛世不是禮治帶來的,那是在文武周公領導下人民大革命的成果。
一個時代的社會環境和社會風貌是上層塑造的。文武周公的品格(“德”)就決定了周初社會清新俊逸的時代精神。“蹤跡大綱,情懷小樣”,他們的氣質襟懷就反映在文王《周易》的幾組關鍵卦里。我們已經看到,《老子》領會了六十四卦的真意,并且用新時代的淺近的語言闡發了出來。《莊子》“天運”篇或許是寓言,但作者的見地確是超卓的。孔子試圖掌握的不過文武周公的“陳跡”而已,《老子》得到的才是他們所以建功立業、為人懷念的真正原因。
結語 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
1957年6月19日,《人民日報》發表了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第十一次(擴大)會議上的講話。在這篇講話里,他說,“在一些人的眼中,好象什么政治,什么祖國的前途,人類的理想,都沒有關心的必要,好象馬克思主義行時了一陣,現在就不那么行時了。”(《毛澤東著作選讀》(甲種本),人民出版社,1966年,第348頁)他深知,中國“還是一個很窮的國家,并且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根本改變這種狀態”,中國的工業化和社會主義的勝利需要幾代人不懈的努力。那么青年人是否做好了準備?他們是否愿意“下決心一輩子艱苦奮斗”?正像《周易》六十四卦始于乾卦而終于未濟,此時的毛澤東內心充滿了憂慮,他擔心他的追隨者們“靡不有初,鮮克有終”。但是,他對青年,對未來,依舊寄予了無限的希望。
這年的11月17日,六十四歲的毛澤東在蘇聯參加世界共產黨會議及慶祝蘇聯十月革命40周年期間,特意來到莫斯科大學,接見3000多名留蘇學子。面對這些年輕人,他情真意切地說,“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http://www.366gg.com/Article_67768.html)
童道明(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當時就坐在莫斯科大學禮堂里,他在2003年回憶說,“這是在一個小小的停頓之后,毛主席稍稍提高了音量說出來的。好像他就是為了說這一段話才來與我們見面的,好像面對這一片青春海洋,老人家頃刻間在精神上回到了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的時代。”
“在我經過了四十多年光陰過濾的記憶里,當毛主席形容青年人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的時候,他既像個有信心把握住未來世界的偉人,也像個有能力洞悉情感世界與理性世界的詩人和哲人。”這是一位研究文學的專家的親身感受。(http://www.zjgxw.cn/html/zhoumo/tebiecehua/20031226/5818.html)
同年12月,毛澤東要身邊的工作人員把各種版本的《楚辭》以及有關《楚辭》和屈原的著作盡量收集給他。第二年的1月16日,在南寧會議上的講話提綱中,他寫道“學楚詞,先學離騷,再學老子。”詩人屈原,哲人老子,這便是那段日子毛澤東內心世界的真實寫照,這便是他期望中國日新月異的情感波濤。(參看《老子》的“道”“德”智慧和毛澤東哲學思想一文)
1962年1月30日,毛澤東在七千人大會上講話,他說,“從現在起,五十年內外到一百年內外,是世界上社會制度徹底變化的偉大時代,是一個翻天覆地的時代,是過去任何一個歷史時代都不能比擬的。處在這樣一個時代,我們必須準備進行同過去時代的斗爭形式有著許多不同特點的偉大的斗爭。”這就是一位“有信心把握住未來世界的偉人”的準確預言。
1965年12月21日,毛澤東已經七十二歲了,他在與陳伯達、艾思奇的談話中說,“今后的幾十年,對祖國的前途和人類的命運是多寶貴而重要的時期!現在二十來歲的青年,再過二三十年是四五十歲的人,我們這一代青年人,將親手把我們一窮二白的祖國建設成為偉大的社會主義強國,將親手參加埋葬帝國主義的戰斗,任重而道遠。有志氣有抱負的中國青年,一定要為完成我們偉大歷史使命而奮斗終身!”(《毛澤東思想萬歲》第630頁,香港科技大學藏書)這是一段我們的父輩耳熟能詳、曾經銘記在心的十分著名的話,這番話用在我們今天,恐怕更加貼切吧!
如同文王在《周易》里寄望于周民族的年輕一代,毛澤東在莫斯科大學的講演也是“智慧長者在與年輕一代作彪炳史冊的青春對話”。 四十多年后,花甲之年的童道明說,“只要地球旋轉,就有冬去春來,就可朝花夕拾,就永遠存在‘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歸根結底,毛澤東寄托希望的‘你們青年人’,乃是‘無窮匱也’的子子孫孫,乃是無窮無盡的永恒青春。”
是呵,無窮無盡的永恒青春!
Email: [email protected]
Mobile: 13720889591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