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中華文化標志城”的醞釀已有7年時間。2001年,由69位兩院院士聯合發出了倡議書。復旦大學課題組葛建雄教授提出建設“文化副都”的標志性概念,其后,有100多位專家學者和多家機構參與論證考察,最終去年10月國家發改委批復在曲阜與鄒城之間的九龍山上建設。 項目投入是300億元。但同時也有上百位委員代表要求重新論證。
據說修建文化城的初衷來源于錢其琛總理曾經感觸過,說人民的心靈有了內傷,喪失了信仰,心碎了。”1995年,江澤民也提出一個核心理念,要求我們國家傳承一個“文化紐帶”。
但“中華文化標志城”建還是不建,媒體上爭論的很激烈。
安家瑤稱,文物要保護,但不需要富麗堂皇,不必人為建造“圣城”.中華文化標志城是打著文化名義破壞歷史遺產和傳統文化環境,發改委應慎重論證,否則不僅是對“國庫”的浪費,還會引起各地爭相效仿。
有委員質疑是“文化浮華”
我們千萬不要把“中華文化標志城”這項百年工程當作秦始皇的“文化長城”,勞民傷財,弄不好還會建成豆腐炸工程,讓世人恥笑。
“中華文化標志城,站在了世界的高度,歷史的高度,來輻射、強化我們傳統的中華文化,真正成為一個標志,成為文化承托的載體,文化輻射的中心。” 鋼琴家孔祥東認為。
有的認為“中華文化標志城”是為了政績;于德清認為這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卷土重來,否定了炎黃,也壟斷了中華文化。
更有言辭激烈者說“大興土木為尊重一個已經死了很久的古人,在現代社會有必要嗎?”
筆者以為在人們對儒家文化認同還沒有達成共識時,草率武斷的建設這么一座文化城,不但起不到應有的凝聚華人的作用,甚至相反會傷害撕裂人們的感情。從這場大辯論中我們還可以清晰的觸摸到不同利益階層的表達強度和差異,況且爭議也表較大。但支持的意見也不少。
有人說“從漢代開始,儒家學說成為民眾一直恪守的倫常關系及生存哲學,已經融入了中國人的骨子里。雖然現代社會儒家學說已經不是必修課程,但作為一種文化基因,推翻此學說就等于推翻整個自然倫常!因此修建中華文化標志城是 “經世之偉業”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
但筆者認為修建“中華文化標志城”不具備天時,地利,人和中的任何一個條件。
大雪災剛過,三峽大壩和奧運館所也已經耗費了很多資金,在這個節骨眼上再談修建什么文化城無疑是不符合天時的,那些支持的人于心何忍呢?曲阜是圣城,修建大規模的文化城會不會破壞原來的風水?在壓在人們身上的“三座大山”還沒有搬去之前,在通貨膨脹沒有結束,物價沒有回落,社會保障沒有建立起來,貧富分化沒有解決之際,大談修建文化城顯得很殘酷虛偽,甚至有點滑稽。
再說政治改革還沒有完成,談修建文化城是不是有點早了點?按照邏輯,應該是在政改有點成績后再談這個符合邏輯順序,人們有東西看到眼里,能感受到什么變化后,談修建文化城還值得考慮。否則就有點次序顛倒的感覺。
其實修建文化城還有很多問題需要澄清,不能打馬虎眼,比如國人對孔子學說還沒有達成共識,毛主席時代為什么大批儒教和孔老二,我們現在突然來個大轉彎,顯得太唐突。
物化了儒學文化會不會成為“雞肋”?成為少數人斂財的工具?它以后龐大的修繕維持運轉費用如何保證?
龐大的“中華文化標志城”會不會破壞曲阜圣地的風水?
孔子和他的儒學能否作為中華文化的統一價值標桿?是不是還會被打倒?總之,一些人的動機不純,建議說服力不強,是人們抵制的最大原因。
心靈的文化大廈已經荒廢太久,能否靠這花費300億元的一副猛藥治好?醫治沉疴已舊的文化病需要長時間的調理才行,臨時抱佛腳實在是太晚了。發展是硬道理,可惜我們那時沒有一并提出“文化信仰也是硬道理”,企業改制,下崗工人,三座大山等現實問題已經把人的信仰撕的粉碎,人們內心還在流血,傷疤未好,現在認識到重建信仰,可惜沒有一點現實前奏基礎。冷不丁的突然花費巨資修建什么文化城,人們的心理準備不足,反感情緒極強,因為在公平正義貧富分化,通貨膨脹等沒有解決之前大談文化建設是可恥的。
綜上所述,筆者以為建造成本最低也是最牢固的方式就是把“中華文化城”建立在全球每個華人的心靈深出才是永恒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