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為保衛中醫的大辯論中,以毛嘉陵為首的7位專家聯名發表《東方科學宣言》,自此關于“科學”是否有“東方科學”(主要指“中國科學”)與“西方科學”問題又引起激烈爭論。本人參加了聯名,現就如何理解東方科學談自己的認識。
類似“東方科學”的提法已較多,如“中國古代有機論自然觀”、“中國系統思維”、“周易科學觀”、“周易自然觀”、“中國整體論科學”、“自然國學”、“東方科學文化”等。“東方科學”提法可能是最新的,更旗幟鮮明地挑戰當前占主流的源自西方的還原論科學體系,所以引起激烈爭論是不可避免的。
我認為這場爭論是科學歷史發展的必然,只有明確提出“東方科學”,強調科學體系多樣性,才能深刻理解科學的雙刃劍性,更理性地發展還原論科學;才能弘揚中華優秀科學傳統,真正實現中西兩種科學體系的正常對接,優勢互補,在21世紀中國真正構建起創新型科技體制,產生出一批批世界一流的科學家。
科學是一種社會意識,科學的定義只能是廣義的
人類生存發展必然要與自然界打交道,也就會積累起關于自然界的知識。知識的初步積累和相互聯系就形成體系,這就是(自然)科學。所以說,科學與政治、法律、道德、哲學、藝術、宗教等社會意識一樣,是人類社會結構中的一個基本要素。古今中外任何民族和國家均存在科學,所不同的只是體系有類型不同、水平有高低之分。所以科學的定義只能是寬泛的。
(自然)科學體系多樣性及其保護
盡管自然界是客觀存在,客觀真理只是一個,但人類的認識是由相對真理到接近絕對真理的曲折過程,這些過程均在各自所在的科學體系中實現。
科學體系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在相當時期內所面對的科學問題,從事科學活動的思維習性和基本方式。其集中表現在自然觀、科學觀、方法論以及成果的類型和知識的表述上。科學體系是受自然條件、傳統文化、科學基礎深刻影響的。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體系是演化的。所以科學體系是多種多樣的。“條條大路通羅馬”,古今中外不同國家和民族及其科學體系均為人類科學大廈建設作出過貢獻的。
科學體系的多樣性是文化多樣性的一個重要方面。當前在西方還原論科學體系一統天下但明顯表現出局限性時,更要保護民族科學,特別要保護與還原論科學有互補作用的整體論的東方科學的發展。
中國傳統整體論科學體系與西方還原論
科學體系的碰撞和優勢互補
中國周圍是大漠、高原、寒地、大洋,在古代有效阻礙了與域外的交通,故不利于開放型的商業文化發展。但國內農業區遼闊可連成一片。一年中高溫(夏季)與高濕(雨季)配合,有利于一年生作物生長,農業成為古文明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形成了大陸內聚型的古農業文明。農業文明重視生態環境,從而發展起天時、地利、人力結合的三才觀。三才觀的廣泛深刻影響,便形成一種與西方原子論大異其趣的有機論自然觀。
西方文明起源于地中海地區的古希臘文明。地中海沿岸平原狹小,不利于農業發展。但地中海在古代各國就可以廣泛聯系,故商業和殖民活動發達,便形成海洋開放型的商業文明。近代歐洲,工業文明崛起,推動了力學、物理學和化學的發展,建立起龐大的還原論科學體系,較精細地研究了自然界。但這種體系一個明顯特點是:重視了局部而忽略了整體;重視了結構而忽略了功能;重視了線性運動而忽略了非線性運動。在人與自然關系上,強調征服而忽視了協調發展。近400年來,還原論科學體系席卷世界,整體論的民族科學體系迅速萎縮,甚至在本土也被普遍地遺忘了。在中國至今僅存中醫,但仍不斷遭受科學主義的詆毀。
近代還原論科學的發展,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促進了人類征服大自然的欲望和能力,迅速破壞了自然界的平衡。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特別20世紀70年代以來,社會已面臨全球性的資源、能源、環境、人口、氣候異常、自然災害等嚴重問題,嚴重威脅社會持續發展,給科學界提出緊迫課題。這些問題基本是自然史問題,極其復雜。占主流的還原論科學體系因而面臨巨大的困惑和挑戰。這就呼喚并推動了科學復雜性、非線性研究的發展和整體論、綜合方法的崛起,自然觀、科學觀和方法論正進行深刻變革。正是在這種大形勢下,古老整體論的東方科學體系的優勢已在科技前沿探索中廣泛發揮出來,并已涌現大量成功事例。
(宋正海)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