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歷史 > 中華文化

佛教與馬克思主義人生觀比較

李然東 · 2008-02-03 · 來源:本站原創
收藏( 評論() 字體: / /

佛教與馬克思主義人生觀比較
                --------------一個馬克思主義者的粗淺理解

一個馬克思主義者和一個佛教徒,他們的人生觀是否具有相似之處?也許,這個問題的提出本身就具有相當的挑釁性:徹底的唯物主義者和徹底的唯心主義者,對立的兩級,能有任何同一性嗎?當然,形而上學者眼中只有絕對的對立,對于處于相互對立關系之中的兩個事物來說,同一性是不存在的;但是對于辯證論者來說,對立之中有同一,不過這種同一性并不是在與對立性在同一個層面上發生的。比如,佛教的本體論和馬克思主義的本體論從本質上來說是絕對對立的,但是他們在人生觀上則可能具有相互交融之處。那他們二者的同一之處到底是什么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單獨進行考察。
(一)   佛教的人生觀
佛教是一種外來的宗教,而外來事物進入中國都必須采取中國的形式,必要的時候還必須把內容甚至是最基本的內容加以改變,佛教當然也不能例外。像凈土宗這樣的佛教支流,可以說是已經被徹底中國化的佛教。其信徒大多已經沒有了對“自我”的徹底反思,沒有對“涅磐”的向往,只是一心想著念念“阿彌陀佛”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一種懶人和膽小鬼最喜歡的宗教,這不是真正的佛教,或者說,這是一種失去了激進色彩的佛教。佛教,當他把自己定義為一種教育體系的時候,已經宣告了自己對真理的掌握,宣告了自己準備以自己的力量向這個虛幻的世界宣戰,這場戰爭誰勝誰敗,沒有人能夠完全斷言,雖然佛祖說現在已經是“末法時代”,不過,如果他在兩千多年前依然知曉了“末法時代”的必然來臨的話,為什么他還要這么用心良苦的傳教呢?這只不過表明了佛祖本人向不可能宣戰的決心,所謂向不可能宣戰就意味著不可能是可能的,事在人為。我個人覺得,真正的佛教的人生觀是一種充滿了朝氣的,積極的,具有強烈斗爭意義的人生觀,它告訴人們,必須看透“生活”再熱愛生活(兩個生活不是一個生活),才能在生活之中獲得人生的完全,或者獲得對不完全的超越。很多人肯定會覺得這是扯淡,因為我們經??梢钥匆娨恍┮律啦徽?,兩眼無神,看起來相當頹廢的和尚尼姑,如果他們的人生觀積極的話,應該不會向世人呈現這樣一個不太良好的面貌,所以說他們具有積極的人生觀是一種沒有依據的臆想。我這里舉這樣一個比較膚淺甚至有些極端的反對意見,不過是為了引出這樣幾點解釋:一,鑒于現在的世界處于末法時代,而且還是商品經濟時代,所以,有能力(思維能力,意志力,慧根等)的和尚已經很少了,而且有能力的和尚之中不愛世俗之歡樂的就更少了,所以,要想了解佛教,大可不必以馬路上走著的幾個和尚為窗口。二,佛教的本體論是建立在“剎那存在論”以及“二諦”說和十二因緣等基礎上的,這種本體論已經排斥了一般人所具有的對感官的真實性之確認,也就是說,認為一切有情皆生活在真實的不真,或不真的真實中。雖然“菩提在世間”,但同時“世間即涅磐”。所以,一般人(或稱“凡人”)所看重的東西,“覺醒”或“開悟”了的人并不一定看重,所以修行之人衣衫不整或者不修邊幅都是可以理解的。三,我們說佛教的人生觀是一種積極的人生觀,這里積極有兩層涵義:首先是作為體現在表面的每天對待生活的態度,是積極的,是樂觀的,充滿了激情(由于佛教排斥凡人之情,那我們可以稱之為一種對生活的不頹廢,不悲觀的態度。);然后則是蘊藏在內心深處的一種強大的力量,它不會為一切困難所擊垮,它沒有失敗。因為作為擁有這種深層的積極性,這種力量的人來說,它的處境在成功之前都是失敗,行動不是從失敗和成功之外的某處出發,而是從失敗出發,在失敗之中不可能有再次失敗,即失敗之失敗。所以,真正的佛教的人生觀是一種積極的,具有超越精神的人生觀。而他之所以積極,如果從本體論上的根源來探討的話,在于他在唯心主義道路上的徹底性,從而看破了生活中一切“虛幻”的東西,把人生目標指向的具有超越性的某物之上。
(二)馬克思主義的人生觀。
馬克思主義的人生觀這一詞組也許是我的杜撰,人生觀其實就是人對人生意義的思考。而所謂意義是一個價值哲學的范疇,表征客體對主體需要之滿足的程度。然而,現實中的人們是如此的不同,因而每個人都具有自己不同于別人的需要,那么,要對人生意義的問題進行一個超越個別性的探討似乎就成為了一種不可能進行的工作。但是,當馬克思說:“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敝畷r,他就已經宣布了一種新哲學的誕生,他的社會觀是建立在“關系本體論”基礎之上的,超越了超越的社會原子論和有機體論。馬克思實際上“是把人性看作人的個體的轉換的現實來思考,至少要如實考慮人的個體的轉換性。并不是指理想化的放在每個人的個體(作為形式或實體)內部的轉換性,或是在人的個體外用于區分等級的轉換性,而是存在于個體之間的,因為它們相互之間進行各種各樣的作用。”(巴利巴爾《馬克思的哲學》)馬克思的個體“既不是霍布斯和邊沁所謂的‘單子’,也不是奧古斯特.孔德所說的‘偉大生命’。馬克思在此找到了‘集合’這個詞”?!帮@然,他希望避免運用意為‘所有’或是‘全部’的‘das Ganze’一詞?!?同上書)
我花了比較大的功夫來討論馬克思主義的人學觀點,無非是要為對馬克思主義人生觀的討論確定一個基礎。如果我們知道了馬克思主義視野中的主體是什么含義之后,再去思考什么東西是對主體有價值的問題,應該就不會完全白費功夫。上面那一段文字只是從宏觀上對馬克思主義的人學觀點進行了一些闡述,下面我們再借助精神分析學從微觀上進行一些解釋。人就是關系,個人是關系的產物,同時又是關系本身,從個體發生學的意義上講,并沒有有先于社會關系而存在的個人,因為任何作為一個人(如果他能成為一個人的話),就必須讓象征秩序進入他的“身體”。自我是一個“他者”(拉康的L’Autre),根本就不存在所謂純粹獨立存在著的自我,甚至可以這樣說,沒有他人,就沒有自我。簡言之自我借助他人而誕生,依賴于他人而存在。那么對于這樣存在著的“個人”來說,應該怎么樣來布置他的人生呢?從上面的討論出發,我們可以這么說,如果某個行為被視為有意義的,那么這個行為必須能夠滿足人的需要,或者改善人的生存狀況。當然,這里又涉及到一個問題了,到底什么是需要,如何看待需要;而“改善”又是朝著一個怎樣的方向的“改善”?說道需要,馬爾庫塞在《單向度的人》一書中區分了“真實”的需要和“虛假”的需要,也就是說,有一些需要是被制造出來的。如果不對虛假需要進行排除,那么要建立比較合理的關于需要的觀點就不太可能了?,F代工業社會,不僅生產著產品,而且還生產著人們的生活方式,生產人們的價值觀,理想,審美眼光。在這個社會中,一切超越體制的向度都遭到拒絕,人們是在規定道路上的人們,甚至連他們最最遠大的理想也在這個規定的道路上。所以,我們就必須超越現存體制來討論需求問題。我把需求分為兩類:一是基本需求,二是發展起來的需求?;拘枰褪且率匙⌒校约靶院蛺邸_@些需求是任何時代的任何人都需要的。而發展起來的需求就是審美,娛樂,科學探索等需要受過熏陶即被發展過的人的才具有的需求。到此,就必須把上面提到的關于“改善”的方向的問題引入討論了。改善就意味著現實是有缺點的,需要得到改正。那么,現實的缺點是什么呢?用青年馬克思的術語來說就是人的異化。體驗出來就是,兩極分化,無產階級的貧困化,壓抑郁悶,無聊,乏味,粗糙等等。這些東西在十九世紀歐洲現實主義文學中比比皆是??催^卡夫卡,加繆,波德萊爾等人作品的人可能從另一側面對“異化”一詞有一些體會。因此,改善的方向就應該是消除異化,走向自由,走向人的全面發展,這里發展其實就是發展人的需要,讓需要變得更全面。甚至,讓勞動也變成一種需要,而這在廣泛存在著異化勞動的社會里是不可能實現的。
由此,我們可以正面闡述一下馬克思主義的人生觀了。人之存于世間,不過短短數十載,一方面應該盡量為自己的基本需要而努力,另一方面也應該為變革社會而奮斗。有時候,前者更重要,有時候后者更重要,這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當著社會已經進入一個循序漸進發展的時期之時,追求個人幸福自然要略微重要一些,因為在這樣的社會,發展個人的生存條件同時也就發展了社會;然而當著社會進入了一個不改造自身就不得發展之時,變革社會就成了重中之重,為什么呢?因為在這樣的社會里,沒有一個人能獲得真正的幸福,只要他還沒有被原子式的個人主義思想徹底俘虜的話。在這樣的時期,馬克思主義人生觀認為變革社會是第一要義,為此目的,可以舍棄一切。當然,另一方面,尋常的幸福也是很美好的,值得每一個人去追求。不需犧牲的時刻不要輕言犧牲,應該犧牲之時就應義無反顧地去犧牲,應為犧牲同時也是一種獲得,一種占有。我們可以發現,馬克思主義的人生觀是建立在社會觀基礎上的,他同樣也是看透了生活再熱愛生活。
二者的比較
他們的相似之處在于它們都是一種積極的人生觀,建立在徹悟之上的激進人生觀。(雖然,二者所要徹悟的對象是不一樣的。)激進就意味著原則上的永不妥協,在佛教這邊是不向虛假的世界妥協,在馬克思主義這邊則是不向不合理的制度妥協。之所以不妥協則是因為這是一場向著勝利的失敗的出征,他一直是在失敗之中的,在失敗中掙扎。因為正經歷著失敗的狀態,所以對失敗就沒有任何畏懼可言。因此,許多中國的革命者都熟諳佛學,比如梁啟超,比如譚嗣同,當然,還有毛澤東??赐干钤贌釔凵?,從失敗中出發,向著具有超越性的目標進發,這是二者最大的共同之處。(再次說明:兩個生活不是一個生活。對與佛教而言,后一個甚至是沒有生活;而對于馬克思主義來說,后一個生活是對前一個生活的揚棄。)它們的不同之處在于佛教的人生觀是建立在一套唯心主義理論之上的,他所關照的人生苦難是生老病死這些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現象,而把社會的不平等問題納入了能夠消解人們對不平等問題之控訴的理論之中。它把個人與社會完全割裂開來了,同時也意味著對真正的苦難的回避??梢赃@么說,佛教的人生觀是錯誤道路上的正確路線。
以上就是我對佛教人生觀與馬克思主義人生觀異同(主要是同)的一些看法。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烏有之人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胡錫進硬懟平原公子,這釋放了什么信號?
  2. 李克勤|“深切緬懷毛主席,您永遠的學生王光美”:劉少奇的妻子晚年的說法做法意味深長
  3. 郭松民 | 也說“滬爺撐起一片天”
  4. 美國加州大火燒出了房地產金融騙局
  5. 奴顏婢膝的學生與急眼了的老師
  6. 改開以來民間“順口溜”拾穗(一)
  7. 洛杉磯大火如此猛烈,能燒醒中國那些殖人嗎?!
  8. 泰緬綁架更多內幕公布,受害人都是貪心自找么?
  9. 選擇題:到底誰讓老百姓吃飽了飯
  10. 雙石|大勢已去,無力回天——西路軍基本解體
  1.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2.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3.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4.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5.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6. 到底誰“封建”?
  7.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8. “當年明月”的?。浩鋵嵤侵袊说耐ú?/a>
  9.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0. 掩耳盜鈴及其他
  1.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2.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3.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4.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5.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6.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7. 陳中華: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沒革命的必要
  8.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他不是群眾
  1. 車間主任焦裕祿
  2. 地圖未開疆,后院先失火
  3.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4.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5.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五月天在线观看网址 | 正在播放国产AV | 综合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伊人久久综合网亚洲 |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内妇视频 | 日本亚洲欧美综合在线无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