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歷史 > 中華文化

從“存天理、滅人欲”看儒家精神

壺公評論 · 2005-07-14 · 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收藏( 評論() 字體: / /
在朱熹的筆下,“知經(jīng)識理之君子”亦即現(xiàn)代的所謂知識分子,應該知道“圣賢千言萬語,只是教人明天理,滅人欲。”(《 朱子語類》卷十二)。

  從“存天理、滅人欲”直接導出的是朱子的“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這句話應該是程頤發(fā)明的,因為《朱文公集•與陳師中書》記的是:“昔伊川先生嘗論此事,以為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

  察之經(jīng)典,朱子的論點承自于先賢。

  孔子提倡“死守善道”,說“匹夫不可奪志。”(《論語•子罕》);

  曾子說:“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也。”(《論語•泰伯》);

  孟子說:“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荀子說:“上不循于亂世之君,下不俗于亂世之民。仁之所在無貧窮,仁之所亡無富貴。”(《荀子•性惡》);

  《禮記•儒行》說:“戴仁而行,抱義而處,雖有暴政,不更其所。”

  這類言論很多,都是朱子的論點在理論上的佐證。

  不幸的是,朱子之后的中國即進入了中世紀的黑暗,元、明、清三朝是中國史上最為專制的時期。唐、宋數(shù)代理學家們對社會的反思和建立起來的學說,被閹割之后成為禁錮民眾的桎梏。后世反對封建專制,朱子關(guān)于“天理”、“人欲”論點也被證明為“封建衛(wèi)道士”、“反人類”、“坑害婦女”、“軟刀子殺人”等等。另一方面,逃避現(xiàn)實的仕人們把理學認同為個人修養(yǎng)的心學。在殘酷的專制面前儒生們“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吩咐梅花自主張”,儒家精神沒有了,理學的心法卻得到畸形的發(fā)展,仕子的精神猶如女人的小腳越裹越小,以致到了“萬馬齊喑猶可哀”的地步。即使是近代中國,一些不容于現(xiàn)實社會或政治上失敗的知識分子,同樣把現(xiàn)代中國等同于元、明、清三朝,同樣以陰暗的心態(tài)表述理學。

  俱往矣。筆者在《墨子情懷》一文中,把孔子的思想定義為國家主義。而“存天理、滅人欲”等源自于國家主義形成的對國家與民族的使命感,正是儒家精神。這種儒家精神也生成為中國文化的傳統(tǒng),亦即“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中華民族維持數(shù)千年文明而不墮的根本原因。歷史上反儒的行為不勝于計,尤其是五四期間對封建的批判中,對儒家的否定更是深刻。但是無論是梁啟超、李大釗、陳獨秀,或是自由派――西學派的嚴復、胡適,他們的所作所為始終不離儒家精神――擔當國家與民族的使命感。真正的儒者是遵循儒家精神并對前期儒家理論持批判態(tài)度者,而不是那些口不離“四書、五經(jīng)”的腐儒,因為其遵循的是儒家的另一個原則,即“維新”,而“維新”正是擔當國家與民族的使命感進一步的體現(xiàn)。

  筆者強調(diào)“存天理、滅人欲”,因為它是宋理學的精華。而宋理學在儒學中的地位,從時代發(fā)展以及理論深化的角度看,它是達到了頂峰。一般把宋理學稱為宋明理學,實際上應該稱為唐宋理學。因為它的形成是以唐、宋歷史為背景,它的創(chuàng)始人是韓愈至朱熹的數(shù)代人。元、明、清三代間,只是唐、宋理學的應用。它的政治化,大多已經(jīng)扭曲了唐、宋理學基本信念,或者說是唐宋理學在極其惡劣的政治條件之下,達到自己有所作為的底線。

  討論這樣的問題,當然不能一言以蔽之。關(guān)于天理與人欲,朱子有這樣的說明:

  《朱子文集•延和奏札二》載:“臣聞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欲之異,二者一分,而公私邪正之涂判矣。蓋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則其心公而且正;人欲者,此心之疾疢,循之則其心私且邪。”

  《四書集注•孟子》載:“仁義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則不求利而自無不利;殉人欲,則求利未得而害己隨之。”

  對于上述說明,筆者歸納為:正氣,衛(wèi)國,護民,維新四種。并察之于歷代的仁人志士所為,見證于歷史,求解于事實。

  其一、東漢黨錮之亂中的凜然正氣。

  元帝國之前的中國,貫穿于歷史的主線是公與私的斗爭。這一點和西方中世紀前的城邦政治相似。所謂“公”,即“天下為公”,先秦諸圣筆下的堯、舜,以及周文、武王是為典范;所謂“私”,即“家”天下,也就是秦始皇和后世的獨裁者們。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這句話闡明了“公”與“私”的內(nèi)涵。

  “焚書坑儒”的實質(zhì)就是此類“公”與“私”的斗爭。雖然持“公”者是失敗了,但是其表現(xiàn)的凜然正氣卻也激勵著后來人,并且成為社會的共識。而持“私”者卻只能依靠暴力和暴政支撐。證明這一觀點的事例極多,東漢的黨錮之亂即其一。

  漢代走向衰落的原因在于外戚與宦官的禍患。這種禍患直接導致朝政失衡,私權(quán)泛濫,公權(quán)旁落,社會陷入沉重的危機。漢和帝之后,不斷出現(xiàn)帝后臨朝執(zhí)政和外戚、宦官交互專政的局面。順、、質(zhì)、桓四帝時,外戚梁冀專政近二十年,財富積累達三十億。其后則是宦官當?shù)溃⒒傅奂o第七(后漢書)記載:。。。外戚受損,內(nèi)宦更張,“壬午,詔曰:‘梁冀奸暴,濁亂王室。。。。賴宗廟之靈,及中常侍單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尚書令尹勛等激憤建策,內(nèi)外協(xié)同。。。宜班慶賞,以酬忠勛。其封超等五人為縣侯,勛等七人為亭侯。’”

  在這一紛亂的過程中,朝廷中一部分官員和知識分子出現(xiàn)了品評時局的清議派,對宦官外戚專政不滿,遭到了報復,終于引發(fā)了黨錮之亂(即十常侍之亂)。“噤若寒蟬”出自《后漢書•杜密傳》,描述了仕人對待政事所持的態(tài)度。蜀郡太守劉勝辭官還鄉(xiāng)后明哲保身,閉門謝客,噤若寒蟬。而其同鄉(xiāng)杜密(曾任太仆等官職)卻為官清正,執(zhí)法嚴明,對宦官子弟有惡必罰,有罪必辦。杜密去官回鄉(xiāng)后,依然常會見郡守等,推舉賢人,揭露惡行。靈帝時,太傅陳蕃輔政,杜密又被起用,后因黨錮之亂,被逼自殺。當時,如同杜密一樣落難的“知經(jīng)識理之君子”為數(shù)不少,后來的《資治通鑒》以敬仰的筆法記錄了這些把“天理”置于“人欲”之上的人們,他們象飛蛾投火一樣慨然赴死,如果不是這樣做,他們反而以為自己低人一等。

  正氣遭到蹂躪之時,也是社會崩潰之日。靈帝時,北方爆發(fā)了有組織的黃巾大起事,終于瓦解了東漢。直到隋唐,中國歷經(jīng)近四百年的混亂。儒者的正氣維護的是社會生存之脈。

  其二、宋儒的精忠報國

  唐之后的中國事實已經(jīng)進入了衰落的進程。后世一般以宋為正統(tǒng),宋代的中國其實已經(jīng)四分五裂。北方中國牢固地控制在落后的少數(shù)民族手中,

  蒙古的崛起甚至打破了平衡,直至宋亡進入了元朝。在宋一代,抗衡外敵一直是社會的一個主題,也是儒者勇于擔當且不容回避的問題。其中的岳飛就是一個萬世楷模。現(xiàn)代對岳飛的評論很多,有人以為他是愚忠,持此論者是不能理解儒者維護國家的信念。試問如果當年岳飛造反,他能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是什么?有人以為他不是民族英雄,因為他只代表了南方的漢族,但是他“精忠報國”的精神并非只代表南方,而是代表全中國,是中華民族的精神。

  另一個抵抗外侮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尤其令人感動,他寫下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詩句,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愛國者,樹立了一個人生價值的燈塔。文天祥去后,人們發(fā)現(xiàn)了他的臨別遺言:“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文天祥因為知經(jīng)識理而頂天立地,因為“存天理、滅人欲”而成就仁義,為千古景仰。

  錄文天祥《正氣歌》以記之: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時窮節(jié)乃見,一一垂丹青。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jié)。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

  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是氣所磅礴,凜烈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

  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三綱實系命,道義為之根。嗟予遘陽九,隸也實不力。

  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陰房闐鬼火,春院閉天黑。

  牛驥同一皂,雞棲鳳凰食。一朝蒙霧露,分作溝中瘠。如此再寒暑,百癘自辟易。

  嗟哉沮洳場,為我安樂國。豈有他繆巧,陰陽不能賊。顧此耿耿在,仰視浮云白。

  悠悠我心悲,蒼天曷有極。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其三,事事關(guān)心的東林黨人。

  東林黨、復社與晚明政治是一場士大夫反對宦官魏忠賢的專政,同樣也是一次可歌可泣的“存天理、滅人欲”精神的體現(xiàn)。

  萬歷三十二年(1604),顧憲成等人修復宋代楊時講學的東林書院,“講習之余,往往諷議朝政,裁量人物”,時稱清議。朝士慕其風者,多遙相應和。時稱東林黨。明神宗后期,宦官擅權(quán),倒行逆施。東林黨人提出反對礦監(jiān)稅使掠奪、減輕賦役負擔等主張,還提出開放言路、實行改良等針砭時政的意見,遭到宦官及各種依附勢力的反對。

  天啟中,宦官魏忠賢上欺天子下壓臣,天啟皇帝自幼不喜讀書,魏因此常導之“倡優(yōu)聲伎,狗馬射獵”。魏忠賢也根本不把內(nèi)閣官員放在眼里,動不動“突入其家,稱奉駕帖拿人”或“捽之而出,辱毆于道,捽幾危”。得勢的魏忠賢網(wǎng)羅黨羽 ,史稱“閹黨”。

  而與之對抗的則是梗介的“知經(jīng)識理之君子”們的東林黨。天啟四年,副都御史楊漣上疏參劾魏忠賢二十四大罪狀,此后,吏科都給事魏大中又聯(lián)合六科大臣十余人,再上疏彈劾魏忠賢。魏忠賢則編了東林《點將錄》,“凡所欲去者,悉誣以東林而逐之”。楊漣、左光斗、魏大中皆逮捕下獄。同時下獄者還有“六君子”顧大章、周朝瑞、袁化中等人。

  在此動亂中,“知經(jīng)識理之君子”體現(xiàn)了高昂的氣節(jié)。“六君子”剛直不屈,皆相繼慘死獄中。楊漣臨死時,尚是土囊壓身,鐵釘貫耳。明代廠衛(wèi)酷刑,倍極殘忍。

  在魏忠賢打擊東林人士的罪行中,有一個與楊漣等有來往的汪文言。魏忠賢將汪文言下詔獄,嚴刑拷訊,逼使誣陷楊漣等。汪文言說:“以此蔑清廉之士,有死不承。”最后受刑氣絕。

  有吏部主事周順昌,本來不受楊漣獄牽連。但是魏大中被押解過吳縣時,吳縣人的周順昌在家中挽留魏大中,并結(jié)為親家,表示了對魏忠賢的公然蔑視。魏忠賢即派緹騎逮人,周順昌下獄被害。

  天啟四年(1624)。“閹黨”列東林黨人榜于全國,每榜少則百人,多至五百余人,凡列名者,生者削籍,死者追奪,朝中善類為之一空。東林與閹黨的斗爭,一直延續(xù)到南明時期。

  人類社會從專制體制向民主體制,政治上的變革即表現(xiàn)為政治參與的擴大。明末東林黨、復社強烈的政治參與意識和實踐活動,是中國社會向近代社會轉(zhuǎn)型的特征。顧憲成、高攀龍等人是一些下臺或退休的官僚,在民間和地方勢力的支持下,開始了從依附皇權(quán)政治到參與的政治文化嬗變,形成專制皇權(quán)體制外的政治結(jié)盟。他們立“志在世道”的宗旨,講學并進入社會實踐,干預地方行政和朝政,倡行同善會以“濟世”“救民”。他們是一些“知經(jīng)識理之君子”,但不是一個只議論儒學不關(guān)切國事民生的學術(shù)流派。“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guān)心”,表現(xiàn)出東林黨人主體意識的增強,形成了獨立的政治人格。他們和東漢的“黨錮之亂”中的名士們有相似之處,表現(xiàn)了“知經(jīng)識理之君子”的特點,當然他們的行為更多、更完整地表現(xiàn)了社會的需求,時代的進步。實際上,這也是儒學的變遷――進步。為了“存天理”,在這里“滅人欲”已經(jīng)表現(xiàn)為生命的喪失,而且這個時期的“知經(jīng)識理之君子”也有“黨錮之亂”中的名士們爭先赴死的表現(xiàn),后來的民族英雄袁崇煥,就曾經(jīng)因為沒有成為東林黨人案的落難者而懊悔。

  其四、喋血變革的“戊戌六君子”。

  元、明、清三代的專制到了清末已經(jīng)難以為續(xù),政治極為腐敗,社會極度糜爛。在國際列強的環(huán)伺之下,國家的命運岌岌可危。有識者對于變革的要求已經(jīng)如同天際的雷鳴震撼著中國。首先走向變革維新運動的就是儒者康有為和他的弟子們。這是一節(jié)壯烈的史詩。

  清末的“戊戌六君子”也是一個知經(jīng)識理之君子“存天理、滅人欲”的典范。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其成仁成義的事跡令人嘆為觀止。

  有文載,戊戌變法過程中,譚嗣同至少有三次機會可以從菜市口邊緣全身而退,但是譚嗣同執(zhí)意不肯。他對梁啟超說:“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酬圣主。”他傲然宣稱:“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之所以不昌者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1898年9月24日,譚嗣同在“莽蒼蒼齋”被捕。四天后在菜市口法場就義,同時遇害的還有林旭、楊深秀、劉光第、楊銳、康廣仁,并稱“戊戌六君子”。

  譚嗣同在刑部獄中給梁啟超的絕筆書中寫道:“嗣同不恨先眾人而死,而恨后嗣同死者虛生也。嚙血書此,告我中國臣民,同興義舉。”在菜市口法場上譚嗣同留下氣壯山河的遺言:“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或者,正是這種精神感召了清末志士前仆后繼的反清反封建的偉大壯舉。筆者讀過福建同鄉(xiāng)、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林覺民的《與妻書》,那種氣壯山河的豪情,可昭日月。

  結(jié)束語:

  往事不堪回首。

  人類尋求自身的解放體現(xiàn)了歷史的發(fā)展,也就是朱子筆下的“存天理”。

  在武夷山的深谷急流旁邊。朱熹以一個貧寒的祠官淡泊明志,決心排除俗儒徒誦詞章之習,佛老異端崇尚虛無寂滅之教;摒棄只能惑世誣民,致使晦盲否塞,政局衰敗的權(quán)謀術(shù)數(shù),百家眾技。立志要傳達孔孟之道,補其缺略,推進儒學的發(fā)展,期能收化民成俗、修己治人之效,以修補、完善儒家思想,振興陷入朽敗的國家。朱熹放聲呼吁:“人之一心,天理存則人欲亡,人欲勝則天理滅,未有天理人欲夾雜者。”勸戒人們“革盡人性,復盡天理” (《朱子語類》卷十三)。

  顯然他沒有想到,后世的封建專制相沿成習,變本加厲地執(zhí)行殘酷專政。歷朝大興文字獄,捕風捉影,穿鑿附會,羅織入罪,滿門抄斬、開棺戮尸,無所不用其極。他希望重振的儒家精神顯得如此沉重,許多有見識的仕人不敢再研究敏感的政治倫理問題,轉(zhuǎn)入為考據(jù)而考據(jù)的考據(jù)之學,“舍今而求古,舍人事而言性天”。在皇權(quán)凌遲之下,理學失去了生機,偽理學披著孔孟外衣,成為一具窒息國人精神的僵尸,高踞廟堂而不可易,扼殺了中國人原已飽受摧殘的天賦靈性創(chuàng)造性活力。

  但是,這一過程也突顯了那些敢于直面現(xiàn)實,而“存天理,滅人欲”的仁人志士。他們把信仰置于生命之上,為擔當國家與民族的使命,視死如歸。成仁全義者永垂不朽。他們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以其對信仰的執(zhí)著追求,以其剛強堅毅的浩然正氣,表現(xiàn)了不畏強權(quán)、不避強暴的氣節(jié),他們是支撐起華夏民族的精神脊梁。

  作者:壺公評論 郵箱:[email protected]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烏有之鄉(xiāng)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wǎng)絡(luò)無版權(quán)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xiāng) 責任編輯:壺公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wǎng)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tài)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胡錫進硬懟平原公子,這釋放了什么信號?
  2. 李克勤|“深切緬懷毛主席,您永遠的學生王光美”:劉少奇的妻子晚年的說法做法意味深長
  3. 郭松民 | 也說“滬爺撐起一片天”
  4. 改開以來民間“順口溜”拾穗(一)
  5. 美國加州大火燒出了房地產(chǎn)金融騙局
  6. 選擇題:到底誰讓老百姓吃飽了飯
  7. 臥龍大橋擴寬:南陽人民的恥辱!
  8. 奴顏婢膝的學生與急眼了的老師
  9. 研究和評價“文革”,是否應該跳出個人恩怨、得失的小圈子?
  10. 否定前三十年,就是在否定偉大領(lǐng)袖毛主席!
  1. “深水區(qū)”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2.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3.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xù)集?
  4.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fā)現(xiàn)的時候已經(jīng)怨聲載道了!
  5.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fā)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6. 到底誰“封建”?
  7. 兩個草包經(jīng)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8.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9.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chǎn)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0. 掩耳盜鈴及其他
  1.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2.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3.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4.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5. 歷數(shù)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6.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guān)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7. 陳中華: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沒革命的必要
  8.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zhàn)士,敢于戰(zhàn)斗,善于戰(zhàn)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他不是群眾
  1. 車間主任焦裕祿
  2. 地圖未開疆,后院先失火
  3.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fā)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4.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5.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xù)集?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亚洲中文欧美日韩在线 | 亚洲欧美国产国产一区 | 亚洲欧美一级久久精品 | 亚洲欧美另类中文字幕第三页 |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专区52 | 日本精品久久免费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