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習孔孟之道數千年了。
幾千年儒家學說的浸洗不僅形成了中國數千年來的許多美德,更使國人的思維上沉淀了眾多的糙粕。不說別的,由以用人而論,儒家的用人觀成為中華用人之一大固疾。
儒家舉才用人之道,當先以德行而后重才能。所以,孔子在諸弟子中首推顏回??深伝厥ッm響,卻不能為國獻一記,為民謀一策。僅以清貧之名而位于七十二賢之首。真乃大謬也。
以我看來,用人舉賢當先推人之能為而非人之品行。國家用人,實為造福萬民,澤恩百代之舉。并非評比模范,夸獎清名。魏武帝曾說“有行之士,未必能進?。贿M取之士,未必能有行?!眱H憑德行而舉人,若此人有真才尚可;若有清名無其實,僅會寫些附風頌雅的文章,僅可明雅樂辨丹青,那么他不僅會誤國,更會殃民的。
國之所立,以萬民為基礎;國之所策,以萬民為目的;國之的用,以萬民為已任。所以,用人之道不在德行而在其實。“吳起貪將,殺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歸;然在魏,秦不敢東向,在楚,三晉不敢南謀”這是魏武帝建安二十二年所下的第三道求賢令中的一段。在儒家道統中身負罵名的吳起,卻被魏武帝舉為眾人仿效地位。并提出“負污辱之名,見笑之行,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名舉所知,勿有所遺”的用人方略。舉真賢用實力,所以魏武敢“發配”彌衡;制豪門扼虛名,所以曹操能殺孔融。雖在儒家中罵名例例,而在其后的英杰無不仰慕其才。他的敵人之一的諸葛亮雖世人皆以他為“智慧化生”,卻因起用僅有的虛名馬謖,使得街亭不保。一出祁山無功而返,北伐大業實質已敗。所以,三國時期,人才之盛當首推曹魏,實力之強以當推曹魏,御人之能當必推魏武。雖然,后世腐儒并沒有客觀的評論過魏武的功績,將其冠以“漢賊”的惡名。但是,歷史就是歷史,客觀的紀錄著魏武的輝煌和功績。而那些沽名釣譽,自詡“清流”的腐儒們卻隨同歷史長河的流逝而消失的無影無蹤。
當然,魏武帝并非天下第一個舉才唯能的人。戰國回公子中孟嘗,信陵,斬蛇起義的高祖劉邦,同樣一個個也是因能而用。孟嘗君之所以賢稱列國,固其能用,“雞鳴狗盜”之徒;信陵君之所以感稱為列國,因其刎頸而交“屠狗守門”之人。另兩個公子平原君,春申君在我看來不過是以民脂民膏換一虛名(徒養三千食客)。所以,趙楚兩國,一個鐵騎數十萬,一個地廣萬里,卻不敢西向而攻秦國,只能任其欺辱。漢高祖則是更絕,為一跨下所辱之人,在楚僅位列執戟郎的韓信,設臺拜其為大將,對 “盜嫂”之人陳平能言聽計從,此二人都為漢朝的創立和鞏固立下了不世之功。而那個重虛名,圖名號的楚霸王只能在垓下哀嘆“時不利兮”,落了個自刎烏江。
如今,雖太平之世,無戰亂可言,但,竟爭日盛,兼并(企業間,經濟領域內)之風盛起。如不用真有實質之人,而只圖一紙文憑,來衡量是否有真才實學;憑借英語成績來衡量和決定一個人是否有資格去研究某項科學……必將造成學術腐敗,人才被扼殺。在競爭中將會遭到重大挫折。
自十八世紀蜇伏日久的祖國,何時才能做到唯才是舉,其時便是真正雄起于東方之日。「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