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與世俗是一個對立的范疇,宗教重彼岸,世俗重此岸;宗教重來世,世
俗重今生;宗教重入世,世俗重出世。世俗與宗教的關系,可以說是人與神的關
系,在西藏則是以政與教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宗教”這一事物的存在,本身就
蘊涵尖銳的矛盾。因為就宗教的本質(體)這一面看,宗教是以追尋、接近、體
證宇宙人生的最高真理為其職志,即所謂“有所宗”,因此是極端超離世俗現象
世界的。但就宗教的功能(用)這一面看,宗教卻是以救度眾生、解脫苦難為職
志,即所謂“有所教”,因此又是極端貼近世俗、不離現象世界的。兩者是相互
依存的。
社會學家和宗教學家對宗教世俗化有如下概括:世俗化最初主要是指一種由
教會對人類在各層面的控制下解脫出來的傾向,直到20世紀初,世俗化主要指
文明與宗教的解放;本世紀30年代,世俗化指由一個封閉與神圣的社會過渡到
開放與世俗的社會的現象;世俗化是多元化、個人化、理性化;個人化或主體化
有兩種含義:一指宗教失去了傳統的客體性,宗教成為自由的選擇,失去義務性
的本質。二指宗教實體由外在的客體移入到個人意識內,按個人意愿所組成。多
元化是宗教無法要求信徒忠誠,忠誠完全成為志愿。從一定意義上說,世俗化與
現代化是相同的,只是現代化強調技術的進步所帶來的變化,世俗化注重的是宗
教層面上的改變。世俗化是現代社會的一種特色。世俗化的一般定義為:“在現
代化與工業化的沖擊下,人們傾向理性化、多元化與個人化的行為模式;此種行
為模式不只是出現在一般社會制度中,在宗教制度中更為明顯。”總之,世俗
化,是人類社會的發展變化、走向現代化的必然趨勢;宗教的世俗化,是宗教對
現代社會的適應程度以及在在世俗社會影響下宗教所發生的變化;藏傳佛教的世
俗化,是在人類社會世俗化、世界和中國宗教世俗化的背景下所發生的新變化。
佛教傳入中國后,經歷了本土化和民族化的過程。這個過程是通過兩個方向
進行的:一是漢化(2000年的歷程),與中原和漢族實際相結合,建立了漢
化佛教的典型宗派禪宗等,后經過儒道佛的合流,形成理學,不僅完成了佛教漢
化的過程,而且將佛教融入到中國文化之中;一是藏化(1300年的歷程),
經過佛本斗爭和融合,形成藏傳佛教,隨后又建立了活佛轉世制度,并進行了改
革,形成典型的藏傳佛教宗派格魯派。進入20世紀,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都面
臨著現代化和世俗化的問題。漢傳佛教倡導“人間佛教”、“莊嚴國土,利樂有
情”;藏傳佛教倡導民主管理寺院,“愛國愛教,以寺養寺”,符合佛教世俗化
的客觀要求。
本文運用宗教社會學理論,綜合文獻和實地調查材料,將藏傳佛教置于藏族
社會環境、中國社會發展形勢和世界宗教發展趨勢中,并結合中共的治藏方略加
以考察和探討。探討藏傳佛教的世俗化,實際上就是逆向思考問題。大多數人在
看待藏傳佛教時,都是正向的,即只注重其對藏族社會的影響;而筆者的視角則
是逆向的,因而本文所關注的,是世俗社會、現代文明對藏傳佛教的影響,亦即
在當代社會環境中,藏傳佛教發生的新變化和新趨勢。顯然,探討藏傳佛教的世
俗化,對于認清藏傳佛教的新特點和發展趨勢,總結和反思20世紀的藏傳佛
教,為21世紀藏傳佛教的發展和藏傳佛教研究奠定基礎,都具有現實意義。
一.藏傳佛教世俗化的表現
宗教構成的要素為:有固定的崇拜對象,穩定的組織形式,專職的宗教人
員,完備的經典教義,一整套形成了定式的活動程序和儀式模式。成熟的宗教有
三個重要標志,即崇拜儀式的固定化,信仰對象的觀念化,組織機構的常規化。
“神圣的東西要借助世俗的媒介來體現,但卻導致了神圣性本身的失落,終極的
東西要借助經驗性的象征來體現,卻導致了終極意識的削弱”。2藏傳佛教的世
俗化的表現,就是指其在組織形式、宗教人員、活動程序和儀式模式方面發生了
新的變化,這種變化淡化了藏傳佛教的神圣性,增強了藏傳佛教的世俗性和現代
性。藏傳佛教的世俗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修習方式與學經制度的變化。藏傳佛教的世俗化,主要是指傳統的聞、思、
修和講、辯、著因時代的發展而發生了帶有世俗色彩的變化。
首先,佛學教育的變化。主要特點是,增強世俗知識的學習,適應時代的發
展。傳統的佛學教育,一生皓首窮經,學習“五部大論”為主的顯密經論。現代
的佛學教育,除了學習佛教經典之外,還要學習中國歷史、世界歷史和現代科學
知識,學習國家的政策法規,了解國家的政治經濟形勢和國際大事。如1983
年建立的西藏佛學院,經典課占70%,文化課占20%,政治課占10%,
藏、英、漢3種文字都學習。政治課的內容系政策、時事、法律等知識。計劃前
6-7年主要學好佛教經典和藏文,后3-4年學習漢文和英文。西藏佛學院院
長說:“‘前宏期’和‘后宏期’已成為歷史,我感到一個有助于西藏社會繁榮
昌盛的‘新宏期’似乎在開始到來。”3 1987年開辦的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
院,對培養高級活佛和扎巴的方式進行了歷史性的改革,采取現代與傳統相結合
的辦法。招收的學員不論教派、民族、地區,任教的高僧活佛也來自不同的教
派、民族和地區。佛教教育采用了現代的教學方式,增加了世俗知識。4佛學教
育趨向多元化--寺內學習;寺外學習;佛學院的學習等方式并存。傳統佛學教
育不學“小五明”,因其主要是世俗的學問,尤其是詩學。現代的學僧不僅學習
傳統的世俗科目,還要學習現代知識。十世班禪大師對札什倫布寺民管會負責人
說:“喇嘛不光要念好經,還要知道些國家大事,要關心政治。寺院可以買一部
電視機,多讓大家看看新聞,這對宗教也有益處。”1988年,札寺的一位老
喇嘛和他的徒弟合買一部彩電,第一次讓現代化的電器進入西藏的僧房。此后,
許多僧人都購買了彩電。札寺的青年喇嘛尼瑪桑布,白天苦學佛經,夜里學習漢
語和英語,會藏、漢、英3種語言。他說:“如果一味追求享受,不加強苦修,
那確實會使宗教頹廢。但是,不接受現代化,遲早會被社會淘汰。”一位朝佛的
中年人說:“整個社會生活都發生了變化,人們的許多生活習慣也隨著社會的發
展而變化,喇嘛當然也應接受這些變化。大家之所以信教,是教離大家近。如果
喇嘛被社會淘汰,也必然會被信教群眾淘汰。所以,彩電進寺院是應該的。”5
為了提高佛學教育的效率,適應時代的發展,有的活佛還購置了電腦,如同仁隆
務寺的八世夏日倉活佛和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的聯波活佛。社會的變化,也給
佛學教育帶來了一些消極影響,表現為學風不嚴,戒律松弛,考試制度廢弛。一
位日本人到拉薩大昭寺朝佛時,對該寺僧人尼瑪說:“我從小就是一位虔誠的佛
教信徒,這次來到全民信教的西藏,看到并沒有多少人研習佛經,感到很難
過。”6尼瑪出家后第一次回鄉探親時,向信了一輩子佛的父母講起佛教的基本
教義,但父母每天在地里忙完后,已經很疲憊了,根本顧不上聽。尼瑪對信徒
說:“佛經有如良藥,但救不了不吃藥的病人;佛經有如太陽,但照不進朝北的
洞口。”7
其次,講經方式的變化。傳統的講經方式有很大的局限,大規模的法會難以
收到預期的效果,講經內容幾乎都是佛學。現在,活佛喇嘛不僅充分利用世俗手
段和現代方式講經傳道,而且有的活佛還利用講經的機會,宣傳黨和政府的宗
教、民族政策,計劃生育政策和移風易俗等,宣傳保護生命和環境。如十世班禪
在“講經時,總是要用一半以上時間宣傳黨的政策,號召群眾要熱愛 共 產
黨。”他說:“共 產黨改造了西藏社會也改造了我,把我班禪變成了為國家效
力、為人民服務的人。我報答共 產黨的恩情,就是要用實際行動去執行和宣傳
黨的政策,凡是有損黨的事,我絕不做,別人做了我也豪不留情地指出”。8十
世班禪說:“我從1949年起跟共 產黨走,快39年了。我的結論是,跟著
共 產黨走才有希望,才有美好的未來。多少年過去了,我堅信黨,無數的事實
證明,中國共 產黨是英明的、偉大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某幸福的。”他多次強
調,要“加強藏族和漢族、藏族和其他民族、藏族內部的團結”,“不要分前
藏、后藏、康區、安多,都要團結。”他告誡大家:改變西藏的面貌,一定要經
過艱苦的努力,幸福生活是等不來的。你們要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學好漢語,
學習所有民族先進的東西,為西藏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做出努力。198
9年1月,十世班禪到札什倫布寺主持扎什南捷開光典禮,1月26日,他為信
眾摸頂,一位從青海藏區來的老者在接受班禪的摸頂時請求道:“班禪大師,我
有病,有老了,請您為我祛病消災。我死后,您不要管我,一定要把我的靈魂送
到天上去。”班禪和氣地對老者說:“您有病,我可沒法管。您的病一定要找醫
生看,但您死后的事,我一定祈禱佛祖,盡我一臂之力。”9
甘南貢唐倉活佛、西藏那曲的珠康活佛、玉樹州稱多縣賽巴寺的仁青才讓活
佛等,善于把佛教教義和黨的有關政策聯系在一起,融會貫通。貢唐倉活佛每年
都要到牧區講經,他有一套自己的講經方法,在講經時,給廣大牧民講一些民族
政策、宗教政策和醫藥衛生與計劃生育知識。并利用各種場合宣傳“振興經濟,
教育為本”的道理,勸說牧民送子女上學。他慷慨向辦學困難的邊遠地區捐資,
并擔任基層學校的名譽校長。他說:“對于藏族人民來說,經濟要發展,生活要
改善,關鍵是教育。我的錢都是群眾給的,用到群眾的教育事業中完全應該。”
貢唐倉活佛還利用自己的威望,通過講經說法,化解藏區的草場糾紛。在甘南夏
河縣,活佛不僅擔任政協、佛協和人大機構的職務,還擔任各級學校的職務。1
990年,包括貢唐倉活佛在內的11位活佛擔任了當地學校的校長或名譽校
長。10比如活佛喇嘛在講到環保時說,佛教講不能殺生,這個觀點和國家野生
動物保護法相一致。佛經上講,萬物生靈,生生相息。這就是政府講的保護生態
環境。砍伐森林,破壞植被,必將遭到大自然的懲罰,這也和佛經上因果報應的
說法相吻合。 第三、著述方式的變化。傳統上,藏族高僧大德中,一部分
“述而不作”,一部分兼顧講、辯、著,但多是以神學史觀闡釋佛典。在主流意
識形態為唯物主義的社會主義中國,部分活佛接受了唯物主義和現代科學方法,
并運用的自己的著述實踐中。如東噶·洛桑赤列、才旦夏茸、賽倉·洛桑華旦
等,他們運用唯物辯證法和現代科學方法從事學術研究,出版了《論西藏的政教
合一制度》等作品,取得了與傳統“五明之學”迥然不同的成果。
僧源的復雜化。在傳統農牧社會,藏傳佛教的僧源較為單純。20世紀下半
葉以來,由于社會的世俗化和現代化以及市場經濟對藏族社會的沖擊,導致僧人
成分的復雜化。一是出家的動機的多樣化,現代僧人中,有主動出家的,也有被
動入寺的,有成年僧人還俗,也有成年俗人出家,僧人與家庭成員的聯系也較從
前緊密。二是僧人角色的多樣化,多數是苦行、禁欲、利他,以弘揚佛法為使命
的“宗教僧人”;也有“名僧實俗”、講實惠、利己,被稱為“披著袈裟的俗
人”的“經濟僧人”;還有重世俗知識和追求享樂“文化僧人”;藏傳佛教僧人
的主體是愛國愛教者,也有極少數持不同政見、鼓吹和參與西藏獨立與分裂活動
的“政治僧人”;還有既不能遵守寺廟的清規戒律、又不適應世俗生活、“亦僧
亦俗”的“游方僧”或“托缽僧”。
寺院功能的改變。現代,寺院的傳統的功能已經動搖。位于城鎮的寺院的宗
教功能逐漸由從前的講經傳法和文化教育功能向人文(旅游)功能轉變。宗教節
慶與法會帶有世俗的色彩。由于受到現代文明的強烈沖擊,寺院的宗教功能有所
削弱,旅游、文化和民俗等功能逐漸增強。寺院僧在藏區、尤其是牧區社會的管
理中發揮著積極作用,鑒于寺院的這種特殊的社會功能和活佛喇嘛獨特的社會影
響,當地行政部門讓喇嘛在各地的政府機構任職,并給予一定的權力,使他們在
穩定社會方面扮演著處理行政事務和主持宗教活動的雙重角色。
寺院管理方式的改革。80-90年代,寺院管理方式的變革主要體現在兩
個方面。
一方面,是寺廟自身進行民主管理。現在,藏傳佛教的管理方式已開始由傳
統的堪布住持管理向現代的民主管理轉變。以札什倫布寺為例,該寺于1960
年民主改革后成立了第一屆民主管理委員會,由十世班禪大師擔任主任委員。1
985年11月,班禪大師提出了《關于在札什倫布寺進行社會主義條件下寺廟
管理試點的建議要點》,其中規定民管會成員的條件為:1、既懂政治,又懂宗
教,愛國守法,虔誠愛教;2、能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3、能正確貫徹執
行黨的宗教政策和其他各項政策;4、對寺廟工作熱心積極,有管理才能,辦事
公道,僧眾信任。提出遵循愛國愛教原則,堅持以法管寺,在憲法、法律和政策
規定的范圍內開展正常的宗教活動,堅持以教治教,“以寺養寺”。組織在寺僧
眾進行時事政治學習和文化科學知識學習,對寺僧主要應進行愛國主義、社會主
義和民族團結教育以及法制教育和形勢教育。主張教派平等。11藏區各地的佛
教協會將向僧尼和信教群眾宣傳黨的政策,鼓勵他們愛國守法,參加社會主義建
設,幫助寺廟恢復正常的佛事活動確定為主要任務。那曲索縣在寺廟管理中總結
出一套經驗,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縣里的重大事情由縣委、縣府及時向宗教界
通報情況,寺廟的重要活動事先征得縣委、縣府的同意。贊丹寺舉行新僧講座,
特別邀請縣領導宣講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時事政治。在賽馬會上,縣委邀請贊丹
寺住持吉卓活佛從西藏歷史和宗教教規教義的角度向群眾宣講拉薩騷亂的分裂主
義性質,有力地批駁了各種謠言。在農忙季節,該縣的各個寺廟除年老的喇嘛
外,都回鄉參加勞動,約占寺廟總人數的80%,對支持農牧業生產起到了良好
的作用。
另一方面,是政府對寺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為了建立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
應的正常的宗教秩序,西藏自治區黨委和政府于1996年開始對西藏的寺廟進
行愛國主義教育。主要目標是:解除達賴集團對寺廟的控制,全面了解寺廟的情
況,清除隱藏在寺廟內的分裂分子,支持寺廟民管會清理不法僧尼和混跡于寺院
的閑雜人員;加強寺廟領導班子,使寺廟的領導權真正掌握在愛國愛教、守法尊
規的僧尼手里;建立健全約束寺廟和僧尼行為的規章制度,使僧尼遵守法治,從
事正常的宗教活動;對僧尼進行教育,使他們站到愛國愛教的立場上來,成為守
法守戒、名副其實的佛教徒。最終目的是:建立正常的宗教秩序,愛國愛教的聲
音站上風;建立服從黨和政府領導,堅持愛國主義,維護祖國統一,反對達賴集
團的分裂活動,擁護黨的宗教政策,能依照法律和宗教的戒律管理寺廟的民管
會;制定并實施定編定員,對在編僧尼發放證件;僧尼基本上走上正軌,不遵守
國法寺規者受到應有的教育,不接受教育,怙惡不悛者,清理出寺廟;建立約束
僧尼的規章制度,并能保證嚴格執行。12
僧人生活的變化。首先,是生活方式的變化。在現代社會,僧人的衣食住行
與俗人的距離拉近,世俗生活在活佛和喇嘛的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增大。“文革”
期間,許多喇嘛和活佛還俗,成為名副其實的俗人。進入90年代,喇嘛生活方
式的世俗色彩更加濃厚。如十七世噶瑪巴伍金·赤列活佛,蓋的是鴨絨被,戴的
是佐佐木金表,用的是力士香皂,玩的是遙控車、直升飛機、電動狗和塑料積木
等。他還配有一副金架眼鏡,幾乎每天都要看電視,并喜歡照相和攝像。女活佛
桑頂·多吉帕姆平時穿著普通的漢裝。六世熱振活佛單增晉美養成了抽煙的習
慣,并有妻子和兩個孩子,他說:“袈裟我一輩子不穿了,因為我已經還俗。班
禪大師也不穿袈裟。馬克思主義有道理,咱們佛祖也有規矩,還俗就是還俗,喇
嘛就是喇嘛”。他正在將《青春之歌》翻譯成藏文。他說:“隨著時代的發展,
轉世可有可無。……釋迦牟尼沒有轉世,藏傳佛教從噶瑪巴開始才有活佛轉
世”。13西藏有教授活佛東噶·洛桑赤列,“共產活佛”貢巴薩·土登吉札,
醫學活佛措如·次朗,攝影家活佛旺久多吉,建筑師活佛木雅·曲吉建才等,他
們是活佛世俗化的代表。雪康·土登尼瑪的經歷更為傳奇,他于1921年出生
于貴族世家,3歲時被十三世達賴喇嘛封為山南加桑曲沃日寺的終身堪布。19
45年被提升為五品僧官。1956年加入中國共 產黨,由貴族僧侶轉變為共
產黨員。14
在90年代的藏北,中西部生活較富裕地區,年輕人不愿當僧人,家長們也
不愿讓孩子去寺廟,造成部分寺廟青黃不接。藏傳佛教受到改革開放的沖擊,五
光十色的外部世界的誘惑增多,一些僧人還了俗,經商下海,或者家中缺乏勞
力。寧瑪派寺院每年僅有兩次集中念經時間,每次7天,其余時間都在家務農務
牧。挖蟲草季節,東部各寺則放假回家,守好家院管好牛羊,以便家人盡量多地
挖蟲草。15大昭寺的僧人尼瑪,通曉藏、汗、英3種語言,并擔任大昭寺的導
游兼解說員。他出家入寺后,白天苦學佛經,晚上還征得住持的特許,到兩位英
國人辦的學校學習英語。他22歲獲得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的大專文憑。16
札什倫布寺有個“喇嘛村”,居住著約60戶人家。該村的男人都當過喇
嘛,后來娶妻生子。他們仍然歸屬札寺管理,但不參加該寺喇嘛舉行的法會,僅
參加一般性的宗教活動。該村建有一座經堂,由“喇嘛”輪流值班。值班期間
“喇嘛”不過俗人的生活,不值班的“喇嘛”則同俗人一樣生活。昂仁縣曲德寺
的旦增喇嘛使用的名片,以藏、漢、英3種文字印其名,名片上方只寫寺名,沒
有寫職稱,下方只寫地址和郵政編碼,沒有電話號碼。在日喀則,“六一”是一
年一度最隆重的全民性林卡節,喇嘛在這個節日可以喝健力寶、椰子汁等飲料。
亞東縣仁青崗的噶舉寺,自然風光優美,但是信徒極少,平時只有少數游客光
顧。縣長邊巴說:“那座寺院很少有人去,且白教徒都娶妻生子,信教群眾認為
寺里的喇嘛與俗人沒有區別,在民間的威信和影響都不太好。”在定日縣的崗噶
小鎮的貢布,原來在家鄉藏北安多縣的一座寺院當喇嘛,“文革”時期,那座寺
院的喇嘛都回家了,貢布也回家當了一段時間的牧民。因適應不了牧民的生活,
他變開始云游,成為游方僧。落實宗教政策后,他再回到原來的寺院的當喇嘛,
又習慣不了清規戒律森嚴的寺院生活,再度云游。他說:“我是云游僧,天地山
河皆佛像,風云霧露燒香,乾坤大道場,雷鳴為鼓,日月為燈,天邊虛空皆經
堂。”17
其次,是娛樂方式的變化。社會的現代化使喇嘛的學經和修煉的環境發生了
巨大變化,毗鄰鬧市的寺院已容不下寧靜的禪座。藏區社會娛樂方式多元化--
卡拉OK、錄象、酒吧、歌舞廳等,使部分僧人抵擋不住其吸引力和誘惑力,導
致部分僧人追求世俗生活方式,潛心學經和修煉的僧人減少。1997年7-1
0月,筆者到甘南、黃南、湟中、拉薩、山南、江孜、日喀則等地考察期間,親
眼目睹了僧人世俗化的實情,如甘南的喇嘛成群結隊地下河洗澡,黃南同仁的部
分喇嘛到大街上看錄象、打臺球、騎摩托車,西藏的喇嘛開汽車等。如在拉薩的
蒼姑寺,每逢節日,尼姑們聚在一起唱歌、跳舞、演藏戲,自娛自樂。就連一些
年輕貌美、生活優越的姑娘、少婦也愿意在此落發為尼。18彩電進入札什倫布
寺之后,寺院管理者先是只準看新聞聯播,后來規定也可適量看一些故事片,但
是絕對不允許看愛情片和武打片,顯然,這個分寸很難掌握。在札什倫布寺,盡
管在寺規中增加了新的內容,如僧人不準進茶館、飯店、舞廳和電影院,出寺要
請假,不能隨便在寺外過夜等,卻屢有人觸犯。1993年,該寺有學僧100
多人,最小的14歲,最大的25歲。有一些小僧人不能吃苦,經受不住外界的
誘惑,自動離寺出走。于是寺里有規定,自動離寺15天者除名。該寺老喇嘛7
0%都訂了藏文報紙。小僧人喜歡聽廣播、看電視。19藏區社會經濟的發展,
人民生的活水平得到提高,但是,生活優裕,對喇嘛來說并不是好事,有地喇嘛
看到家里生活富裕了,伸手向家里要錢要物。正如有的喇嘛所說,任何享受和奢
侈,對宗教都是一種罪孽。因此,在世俗化的社會環境中,要經受住誘惑,安于
做清貧苦行的僧人,除了虔誠的信仰之外,還需要具有超人的毅力。
第三,是生活環境的變化。傳統社會里,寺廟點的是酥油燈,寺廟的生活環
境十分簡樸,宗教氣氛濃郁。在現代社會,僧人不僅用上了電燈,還看上了彩
電,整個社會的宗教氣氛淡化。一位喇嘛說:“彩電是喇嘛們觀看外面世界的一
扇窗戶。”1992年,札什倫布寺所擁有的現代化設備為:手表600多只,
電視機12臺,收音機200多部,收錄機70多架,太陽能灶14個,座鐘2
0多只,電話機7部,計算器20多個,打字機2臺,小汽車3輛,大型汽車2
輛,手扶拖拉機2輛。在亞東的格魯派寺院東嘎寺,老管家旦增格桑說:在一戶
人家的屋頂上,他發現當年寺院銅制佛像的一只胳膊,如今變成了那戶人家屋頂
的煙囪。他人出后,那戶人家并不把銅佛的胳膊送回寺院,卻說要東嘎寺拿一個
鐵皮煙囪來換,沒有煙囪怎么做飯呢?對此,從小喇嘛到國家干部,現在負責東
嘎寺修復工作的班覺羅布說:“西藏歷史上的寺院,具有政治、經濟、文化等多
種功能,如今的寺院,只是宗教活動場所。因此,群眾對宗教的態度,也不可能
完全像過去一樣。”該寺的老喇嘛們經過10多年的民間生活,再回到寺院,身
上多少帶有一些世俗的印記。信教群眾也不再像過去那樣朝佛。在西藏,一般寧
瑪派寺院的周圍,總伴隨建有一座尼姑寺,據說是可以陰陽互補。有一些寧瑪派
喇嘛不再結婚,這種改變并非處于自愿,因為民間信徒認為格魯派是正統,樂于
接受格魯派。迫于這種形勢,寧瑪派不得不有所改革,以爭取信眾。但是,在修
習內容和經典研習方面,寧瑪派仍堅持自己的教理和教義。薩迦派僧人也可娶妻
生子。如今的薩迦寺,今非昔比,平時朝拜的僧眾遠不如格魯派普通寺院,社會
地位也沒有格魯派高。信眾生活觀念的改變,現代文明的滲透和影響,更使得薩
迦派僧人感到回天乏力。1989年,薩迦寺恢復了歷史上的薩迦大法會,但規
模并不大。1990年的薩迦大法會,規模有所擴大,可是法會會場,店鋪林
立,人群熙熙攘攘,賣藝、乞食和唱折嘎的場面,吸引了許多人,講經聽法者寥
寥無幾。薩迦派僧人次旦每天晚上要在家里進行法事活動,要翻閱許多經書。而
與他居住在一起的女兒、女婿和兩個外孫則在另一間屋子里看電視。電視機的聲
音開得很大,吵得他心煩意亂,一頁經書也看不下去。次旦說:“鄉村里老人們
信教的氣氛較濃厚,但是,現代生活在物質和精神上對人們的誘惑太大。最突出
的是年輕一代正在逐漸脫離老一代人的生活信條和軌跡。”在一些村落,薩迦派
僧人普遍受冷落,民間宗教活動大多被格魯派寺院承攬。
1986年,甘孜縣大金寺活佛甲登·洛絨向巴開始帶領僧眾發展多種經
營,到1992年,該寺變得金碧輝煌,并擁有1座牧場,1個農業組,2輛卡
車,1輛小車,4臺拖拉機,1部聯合收割機。他們還利用寺旁的溫泉,建立溫
泉浴室和旅館,為朝圣者和游客提供食宿,并建立了一座豆腐加工廠和晝夜停車
場。南木林縣達拉寺的活佛吉美曲央,“文革”時期還俗,娶妻生子,在家務
農,是生產隊的拖拉機手,還會開汽車。他還俗后,已不愿再回寺廟。1985
年,達拉寺修復,一些“文革”中回村務農但未娶妻的喇嘛紛紛返回寺廟。有了
喇嘛,不能沒有活佛,寺院的活佛已經還俗,不可能再找轉世靈童。于是,寺院
的喇嘛和當地的信眾一致要求吉美曲央回寺主持宗教事務。吉美以自己已娶妻生
子,按教義不能再進法苑為由,堅持不進寺院。最后達成協議,由吉美主持寺
政,但不參加宗教活動。20
活佛轉世制度的變化。在藏族傳統社會中,活佛轉世幾乎都必須經過嚴格的
宗教儀軌加以認定。現代社會對活佛轉世制度也產生了影響,活佛轉世多樣化,
除了嚴格按照傳統的儀軌尋訪和認定活佛的轉世靈童之外,公認的活佛(佛學造
詣高深、聲名顯赫的高僧大德被信眾認定為活佛)和自封的活佛人數有所增加。
如哲蚌寺的朗仁活佛(阿旺平措),被信眾稱為“自己修來的活佛”、自學成才
的活佛、“自然活佛”,他既不是前世轉世來的,也沒有通過考格西升到堪布的
地位,取得轉世的資格,但是藏區的信眾都認為他是活佛,地位僅次于達賴和班
禪。還出現了在娘胎中被認定的活佛轉世靈童,活佛尚未圓寂即轉世的靈童等。
流亡國外的達賴集團認為:“控制了一個寺廟,等于控制了共 產黨的一個地
區”,加緊對寺廟和僧尼的滲透和控制,到1994年已在藏區的寺廟中指定了
215個活佛。有的地方甚至出現了假冒活佛,這些所謂的“活佛”利用民眾的
虔誠信仰招搖撞騙,他們不潛心學經修行,不嚴守戒律,其言行與俗人無異,敗
壞了活佛的聲譽。十四世達賴喇嘛曾流露出希望自己成為“最后一世達賴喇嘛”
的語言,這似乎也有變革活佛轉世制度的意圖。21
僧人傳統觀念的變化。由于受到世俗觀念和現代觀念的強烈影響,僧人的觀
念發生了較為明顯的變化。表現為:輕苦行重享樂;棄禁欲求世俗;不注重來世
而追求今生;輕出世重入世。總之,喇嘛的神觀、人觀和價值觀都被賦予了世俗
化的特點。如策默林活佛,他在“文革”時期被送到山南農場勞動,被派去打
魚,“剛開始,對殺生我感到很難受,后來慢慢習慣了”。他自學了漢文,并學
完了毛澤東的兩不著作,后來還當過汽車修理工。近年來,活佛喇嘛對現代文明
和新事物的興趣更加濃厚,他們接受并學會使用電腦、手機、錄象、摩托車、汽
車等。札什倫布寺喇嘛的觀念變化更大,他們無病也求醫,用上了步話機,僧房
里擺放了地球儀,經常逛街,還開辦了商店。在藏北,農牧民親身體會到,癡迷
信仰帶不來幸福生活,求神拜佛阻止不了雪災發生,日常貧困和天災人禍還得依
靠各級政府,以往為本部落提供護佑的神山功能消失殆盡。22在新的時代,格
魯派的兩大活佛之一十世班禪的觀念也發生了新變化,他將愛教、愛民族、愛
國、愛黨有機地結合起來。正如習仲勛所說:“班禪大師作為藏傳佛教的杰出領
袖,他熱愛自己信仰的宗教;作為藏族的優秀代表,他熱愛自己的民族;作為偉
大的愛國主義者,他熱愛祖國;作為黨的忠誠朋友,他熱愛中國共 產黨。把愛
教、愛民族和愛國、愛黨完美地統一起來,這是班禪大師一生的寫照。”23同
時,朝佛轉經者的觀念也發生了變化,一些轉經者說:轉經是為了“呼吸新鮮空
氣,鍛煉身體。”“早晚轉經,客觀上等于上早操、晚散步,對身體有益。”
“堅持早晚轉經,精神好,吃飯香,睡覺踏實。”轉經有利于“身體健康,延年
益壽。”24這表明,轉經的宗教朝圣功能已向健身功能轉變。寺僧的經濟觀念
增強,寺院開放后,原來禁止游客拍照的場所開禁了,但是必須先付錢才能拍
照。
二、藏傳佛教世俗化傾向出現的原因
(一)外因--人類社會的現代化與世俗化,
藏傳佛教的新變化或世俗化,顯然不能歸因于所謂“末法時期”,而是由人
類社會的新變化對藏傳佛教的影響和藏傳佛教為適應社會的發展進行的自身調整
這內外兩方面的因素所決定的。藏傳佛教世俗化的外因,主要表現為中國社會和
西藏社會兩方面的影響:即大環境--中國社會發展形勢;小環境--藏區社會
發展特點。
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干指出,現代化的主要特點是向世俗化的轉變。人類社會
隨著科學的發展,關于超自然的思想已被世俗的倫理所取代,亦即由超自然存在
的有意干涉支配世間的觀念已為理性的機械的因果觀念取代。由于傳統的社會基
本上重視“神圣”的神秘現象,可說是一種“圣化的社會”,然而發展至現代社
會,人們對于自然、人事均采取世俗的觀點,接受實證科學的洗禮,并相信進化
的觀念,肯定人們能夠通過科學的方法以改造世界,主宰人類自己的命運。這樣
的發展歷程即是世俗化的現象。25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宗教與其他意識形
態具有共性,都是人們社會存在的反映。宗教的特殊性在于,它是社會存在的歪
曲的、幻想的反映。宗教世俗化的表現是:宗教神圣化作用的衰退;宗教提供意
義體系作用的衰退;宗教對人的約束力的減弱。26
1、大環境--中國社會的現代化與世俗化
政治原因--民主改革與中共治藏方略的作用。馬克思曾經指出:“非常明
顯,隨著每一次社會制度的巨大變革,人們的觀點和觀念也會發生變革,這就是
說,人們的宗教觀念也要發生變革”。27隨著新中國的建立,中國境內宗教的
生存和發展環境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各種宗教也隨之發生了巨大變化。
藏傳佛教的巨大變革和向世俗化發展的重大轉折點,是西藏和平解放后社會
環境的巨大變化和民主改革對藏傳佛教的影響。在舊西藏,藏傳佛教與封建農奴
制度密切結合,形成僧侶、貴族聯合專政的“政教合一”制度。歷代的藏傳佛教
領袖以神佛的名義,總攬西藏三大領主的最高統治權。他們可以根據佛教的教義
和“神佛旨意”,制定、解釋和執行法律。寺院可以利用宗教特權,擁有法庭、
監獄和武裝等專政工具。寺廟擁有大量的土地、農奴和牲畜,放高利貸。195
9年西藏叛亂,加速了西藏民主改革的進程。在進行民主改革的同時,對西藏的
宗教制度進行了改革。改革的總要求是:堅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護愛國守法
的寺廟和宗教界人士,徹底肅清寺廟的叛亂,徹底廢除寺廟的封建特權和剝削制
度,建立寺廟民主管理制度,保護宗教文物古跡。寺廟改革的基本政策之一,是
公開宣布取締廢除的十條:(1)徹底清查一切叛亂組織和反革命分子,肅清寺
內的叛亂分子和反革命分子,沒收他們的財產。(2)堅決廢除寺廟的各種封建
特權,包括寺廟委派官員,管理市政;私設法庭、監獄、刑罰,私藏槍支;沒收
群眾財產,流放人民;干涉訴訟、婚姻自由和文教事業等。(3)廢除寺廟放給
農奴和貧苦僧尼的所有高利貸債權。(4)依法沒收叛亂寺廟的莊園、牧場和一
切生產資料。(5)廢除寺廟向群眾派烏拉、差役,對群眾進行人生奴役的封建
特權。(6)不準寺廟向群眾強行攤派和敲詐勒索財物,取締寺廟的非法工商業
和強買強賣。(7)廢除寺廟向群眾攤派“僧差”的制度,禁止寺廟強迫群眾入
寺當僧尼。(8)廢除寺內的封建統治和等級制度、打罰制度。(9)廢除寺廟
之間的封建隸屬關系。(10)廢除寺廟利用宗教節日行使的一切封建特權。2
8
西藏的民主改革使藏傳佛教發生了深刻的變革,表現在:
(1)消滅封建農奴制被,使藏傳佛教的生存和發展環境發生了根本性變
化。(2)廢除“政教合一”制度,寺院擁有的法庭、監獄和武裝等專政工具被
剝奪,使藏傳佛教與西藏政治脫鉤,政教分離,政教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藏傳
佛教在藏族社會中的獨尊地位和一統天下的影響一去不復返。(3)農奴獲得了
翻身解放,藏傳佛教的信眾成為國家的主人,對喇嘛和活佛的依附性減弱,在新
的社會環境和意識形態背景下,信眾出現了分化,部分信徒因升學、入黨和參加
革命工作等,轉而信仰唯物主義--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從而改變了近千年
來藏區全民信教的格局。(4)民主改革后,藏區實行社會主義,寺廟擁有的土
地、農奴、牲畜被剝奪,禁止放高利貸,使藏傳佛教的生存基礎徹底改變,寺廟
由“寄生型”向“自立型”轉變,開展“以寺養寺”。寺廟的管理方式也發生了
重大變化,建立寺廟民主管理委員會,實行民主管理制度,民管會的主要任務
是: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政府的各項政策、法令,管理寺廟的行政、經濟和
宗教事務,開展寺廟自養活動,生產經營,組織僧尼參加政策法令和時事學習;
組織寺廟的收入分配,安排僧尼的生活;安排寺廟正常的宗教活動和僧尼的宗教
休習,負責寺內的文物保護和治安工作。實行民主管理,實現了政治統一、信仰
自由、政教分離和各教派平等。(5)現代學校的建立,打破了維持近千年的寺
院壟斷藏族文化和教育的局面,大多數藏族子弟進入學校,寺院的僧源大大削
弱,世俗文化和教育在藏區的推廣,削弱了佛教文化在藏族社會中的獨占地位。
經過民主改革,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度被廢除,強制性地實現政教分離,
由西藏自治區籌委會行使地方政府職權。寺廟中的封建特權被廢除,為新的民主
管理制度所代替。政教分離后的藏傳佛教,逐步成為純粹的宗教事業,宗教信仰
也逐漸成為宗教信徒個人的私事。上層喇嘛活佛由兼教權和政權于一身(執
政),改變為主要負責宗教事務,并參與國家的一些政治事務(參政)。
“文革”時期,由于極“左”路線的影響,無神論支配藏族社會的一切領
域,傳統的宗教生活中斷,宗教氣氛濃厚的藏族社會被徹底的世俗化,藏區的寺
院和法物受到嚴重破壞,藏傳佛教的傳承者喇嘛、活佛被人為或強制性地改變宗
教角色,娶妻生子,藏傳佛教被強制世俗化
改革開放后,中國社會和藏區社會環境發生巨大變化,世俗文化和現代文化
的發展、外來文化的進入以及市場經濟的沖擊,強烈地影響著藏傳佛教,使其處
于現代文明和世俗文化的包圍之中。80-90年代以來,中央所實行的民族和
宗教政策,倡導僧人愛國愛教,遵紀守法,對藏傳佛教采取管理、整頓、教育、
限制、淡化等策略,削弱了藏傳佛教的神學功能,強化了藏傳佛教的道德功能,
對藏傳佛教走向世俗化起了引導作用,其客觀效果是,將處于神學佛教階段的藏
傳佛教逐步引向“道德佛教”階段。
經濟原因--市場經濟的沖擊。國家改革開放后,藏區的社會背景發生重大
變化,由傳統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發展到社會主義的計劃經濟,再由計劃經濟
發展到市場經濟。西藏經濟的發展,內地對西藏的援助,市場經濟的發育,沖淡
了藏傳佛教的神學功能。“文革”后期,一些宗教組織“在履行宗教職務的形式
下,進行著許多服務性勞動和社會公益方面的工作,例如維護寺觀教堂和宗教文
物,從事農業耕作和造林護林”等。進入改革開放時期,中共中央于1982年
頒發《關于我國社會主義時期宗教問題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政策》(19號文
件),號召宗教組織要“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實行“自辦自養”。“……根
據宗教界人士的不同情況和特長,分別組織他們參加力所能及的生產勞動和社會
服務。”為了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求得寺廟的生存和佛教的發展,喇嘛力爭“以
寺養寺”。早在50年代初,貢唐倉活佛就集資46萬銀元在家鄉創辦和平奶粉
廠即現在的紅原奶粉廠,到90年代,該廠已擁有固定資產600萬元,日處理
鮮奶60噸,年產奶粉1400噸。成立了阿壩州乳品研究所。貢唐倉活佛還擔
任名譽廠長。西藏的寺院門前幾乎都有一塊石鋪的廣場,這些場所原來是專門的
宗教活動場所。現在變成了具有政治、經濟、文化多種功能的場所。最典型的是
大昭寺和札什倫布寺的門前。活佛投資辦實業,僧人經商,寺院被商海包圍,使
藏傳佛教與世俗社會更為貼近,對藏傳佛教的世俗化起到了促進作用。正如有的
學者所說:“宗教的世俗化是宗教現代化的重要取向。宗教的世俗化既是宗教的
非政治化過程,也是宗教信仰理性化的過程。從非政治化的角度來看,宗教世俗
化的要求就是實現政教分離,政治與宗教處于互不統屬的關系。……在宗教世俗
化過程中,宗教文化并不會消失,而是更加接近社會。這種‘向下’發展的結
果,使宗教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使宗教信仰真正成為‘私人的精神領域’。宗
教的世俗化將會有多種方式,其中一種是寺廟的‘自養’經濟活動,通過寺廟的
自養經濟活動,加強了宗教的經濟價值取向,促進了宗教的世俗化進程。29
宗教原因--中國宗教世俗化的趨勢。中國宗教有服務社會的傳統。各宗教
都主張現世與來世的統一,更注重現世的努力,造福社會,體現出積極的入世意
識和入世精神。
佛教的世俗化傾向--“人間佛教”思想。佛教認為世間一切皆空,人生一
切皆苦,只有西方極樂世界的“凈土”、“佛國”,才是幸福、快樂的。佛法原
本是源出人間并要利益人間的,應以實現人間凈土為己任。早期的佛教經典《增
一阿含經》說:“諸佛世尊,皆出人間”,揭示了佛陀重視人間的根本精神。
《六祖壇經》也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入求鹿角”,
闡明了佛法與世間不可分離的關系。新中國建立后,佛教思想發生了明顯的變
化。最重要的變化,就是認為佛教徒不能僅僅追求來世幸福,也要致力于人間的
幸福。1983年,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在《中國佛教協會三十年工作報
告》中提倡“人間佛教”,其內容主要是要佛教徒“奉行五戒、十善以凈化自
己,廣修四攝、六度以利益人群”,“自覺地以實現人間凈土為己任,為社會主
義現代化建設這一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崇高事業貢獻自己的光和熱。”在中國
佛教協會的章程中,也明確地把佛教教義中的“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積
極參加祖國建設,努力為人民服務)作為廣大佛教徒應遵守的信條。這是人間佛
教思想的體現。在新中國,佛教界對佛教的“慈悲”和“不殺生”等教義有了新
的理解,“佛教的慈悲,以廣大群眾為對象。為了大多數人的利益和安樂,消滅
少數危害群眾的惡魔,這正是佛陀大慈大悲的偉大意義”。“治蟲救苗,也是菩
薩行為”。漢地佛教倡導“農禪并重”,將人間佛教思想付諸實踐。中國佛教協
會副會長凈慧說:“佛教特別強調報恩��報國家恩,報眾生恩,
報父母恩,報三寶恩。”近年來,中國佛教界“大力提倡以‘覺悟人生、奉獻人
生’為主旨的生活禪,倡導‘在盡責中求滿足,在義務中求心安,在奉獻中求幸
福,在無我中求進取,在生活中透禪機,在保任中證解脫’的修行理念,并且
‘將信仰落實于生活,將修行落實于當下,將佛法融化于世間,將個人融化于大
眾’,歸根到底,都在于積極引導信教群眾走愛國愛教、正信正行的道路,以此
來體現佛教所強調的報恩精神。作為一個愛國愛教的僧人,積極推動佛教與社會
主義社會相適應,自覺地為時代服務,盡最大努力去凈化人心、提升道德、祥和
社會、利樂有情、莊嚴國土,這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同時也是佛教內在本質的要
求和佛教社會價值的具體體現。”
中國天主教、基督教、道教和伊斯蘭教的世俗化傾向。早在50年代,中國
的天主教徒就提倡“三自愛國”(自治、自養、自傳)。1983年,天主教界
提出了“開展神學研究”的任務。愛國的神學家們認為“不能只是從教會定斷出
發”,而“應以圣經為依據和標準來對信仰進行解釋和闡述”,以創建“適應中
國國情與人民大眾利益的中國天主教神學”。他們還對倫理神學的具體標準作了
新的闡述,指出:“人民大眾的利益是我們和教會行為的具體標準,也是倫理神
學的具體標準”。《圣經》教導信徒,服務社會,造福人群,把從上帝那里得到
的愛與眾人分享。天主教會以“教會與社會相適應”為向導,號召全國信友以實
際行動參與祖國建設,通過服務回答社會的需求,實踐“為一切人成為一切人”
的情懷。基督教提出為了來世修好現世,作鹽作光,榮神益人,其所倡導的“神
學思想”建設,也有引導基督教與現代社會相適應,與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相協
調和淡化基督教的意圖。道教尊奉自然規律,注重環境保護;提倡積德行善,虛
心謙讓,苦己利人,度己度人,護國佑民,和光同塵、濟世救人。伊斯蘭教主張
兩世并重、兩世吉慶,注重為今世工作,把今世作為后世的“栽種之場”。30
總之,在同樣的社會背景下,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和道教都出現了
世俗化的傾向。
文化原因--外來文化的影響與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現代藏區的文化,已
由過去的單一民族文化發展到多元文化并存;世俗文化與世俗教育占主導地位。
研究藏區社會和藏族傳統文化的藏學,其指導思想經歷了3次轉變,即神學&#
0;�人文��唯物。藏學界的學術研究,起到了向世人傳
播藏族社會歷史文化和藏傳佛教的積極作用,客觀上淡化了藏傳佛教。西藏、藏
區的神秘面紗逐漸被揭開,已不再是“香格里拉”和最后一片“凈土”。近代以
來藏傳佛教向西方傳播,與西方文化和宗教并存、交融,適應西方社會文化環
境,使藏傳佛教僧人的觀念和修行方式發生了帶有世俗色彩的變化。近年來興起
的“密宗熱”,使藏密逐漸被“解密”,盡管佛教界和藏學界對這種現象有不同
看法,但是客觀上沖淡了密宗的神秘色彩,起到了宣傳和普及藏傳佛教的效果,
使密宗與俗人更為接近,這也是藏傳佛教世俗化的一種表現。
2、小環境-藏區社會的現代化與世俗化
由獨特的社會環境所決定,藏傳佛教與藏族社會融為一體,這是與漢傳佛教
不同的一大特點。漢地佛寺建立于幽靜的名山,避開鬧市,所謂“天下名山僧占
多”。而藏區的寺院多建立在鬧市區,這種寺院布局,使藏傳佛教處于世俗社會
和世俗文化的包圍之中。在拉薩,以大昭寺最為典型,為八廓街所環繞,成為拉
薩鬧事區的中心,與世俗社會融為一體。具有藏傳佛教寺院功能的布達拉宮,四
周也充滿了商業氣息。就世俗化產生影響的因素來看,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具有
不同的特點:漢地佛教有居士,信徒非社會化;藏傳佛教是全民信教,信徒社會
化,易受世俗社會的影響。漢地佛教世俗化的流派為禪宗;藏傳佛教沒有世俗化
的教派,只是寧瑪派不嚴守戒律,可結婚生子,帶有一些世俗的色彩。
(二)內因--宗教發展的內在動力
宗教發展到第三階段--道德宗教階段。宗教發展的走向是,不斷世俗化與
不斷反對世俗化和原教旨運動與新宗教運動的出現。一般認為,宗教的發展要經
歷三個階段,即自然宗教(古代)--神學宗教(近代)--道德宗教(現
代)。有的學者認為,宗教神學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1、啟示的神學(Re
vealedtheology);2、理性的神學(Rationalthe
ology);3、道德的神學(Moraltheology);4、浪漫的
神學(Romantictheology)。總之,從宗教的發展歷程可以看
出,上帝節節敗退,神的作用逐步削弱。法國社會學家孔德(AugustCo
mte,1798-1857)認為,人類知識的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1、神
學階段,即相信社會中的一切皆來自上帝。2、形而上學階段,強調抽象的力量
是萬物的基礎。3、實證主義階段,凡事以科學實證為基礎。31孔德的人類知
識發展三階段的假設,正是世俗化的發展過程。宗教的世俗化,從某種意義上
說,就是神學宗教向道德宗教的轉化。宗教是神(超越層)、人、世界(內在
層)三個層次構成的,進入20世紀,這三個層次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世俗性變
化。
藏傳佛教世俗化的演進。藏傳佛教的發展演進中呈現出世俗化的趨勢。藏傳
佛教的高僧大德米拉日巴、阿古登巴、主巴貢勒、倉央嘉措、夏嘎巴、四世生欽
·洛桑班丹群培、米旁嘉措、五世嘉木樣和更敦群培等,都可稱之為藏傳佛教世
俗化進程中的代表人物。
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公然蔑視藏傳佛教的清規戒律,其言行都充滿著世俗
的色彩,他不僅寫下了著名的《倉央嘉措情歌》,而且還沖破禁欲,向往和體驗
世俗生活。四世生欽活佛洛桑班丹群培因與印度入藏的學者達斯(SaratC
handraDas)結交,將世俗的器物和知識引進西藏,被政教保守勢力處
以投河溺死的極刑。康區的寧瑪派高僧米旁嘉措大師,不僅鐘情于天文、歷算、
醫學等世俗的學問,而且寫下了與佛教教義和戒律相悖、以性為主題的《欲經·
世間喜樂藏》。
拉卜楞寺寺主五世嘉木樣是一位開明的活佛。在拉卜楞時,他同基督教宣召
會的美籍牧師季維善(Griebenow,音譯格雷貝婁,藏名喜饒丹培)交
往密切,向這位牧師了解國外的情況和基督教的教義,并向他學習英語和攝影技
術。“這些外籍牧師都是三年回家一次,走時就把炊具,用品賣掉。五世嘉木樣
就從他們手中買得洋鐵爐,照相機,手表等物品。手表照相機到他手中,他都一
一拆卸開來,研究其構造,然后再裝好使用。他不僅會拍照,還會沖洗照片。他
還研究地球儀,在一個地球儀上,將世界各國和一些大城市的名稱譯成藏文標
出,放置在他房間的桌子上。他看到漢文月份牌,就仿照編寫藏文月份牌,印刷
出版后,流行于藏區。他喜歡看國內外的畫報,欣賞其中的風景,建筑和動物等
圖片。他所居住的菩提法苑,雖然外形是藏式的,但室內建筑和家具卻是西式
的。這都是他參照畫報上的外國建筑而設計,然后令人制作的。他還非常愛好音
樂,吹打拉彈都會,他指揮家人唱歌,組織小型音樂會。”“五世嘉木樣很關心
國際國內形勢,經常向人發問研討。他還認為,政教合一的情況不會長期存在,
將來一定會變,拉卜楞地方將來非變不可。如同樹木的發芽、開花、結果、落葉
一樣,人也有個出生、成長、衰老、死亡的過程,這是順乎自然的,樹長青,人
長生不老是不可能的。”32現代藏族高僧、佛學大師格西喜饒嘉措,一生積極
參加世俗事務,國民黨執政時期擔任蒙藏委員會副委員長,共 產黨執政時期擔
任青海省副省長和全國佛教協會副主席等職。他積極倡導人間佛教,并在195
5年8月號的《現代佛學》上發表《為創造現實的人間極樂世界而奮斗》的文
章。
藏傳佛教高僧、學術大師更敦群培(1903-1951)則是20世紀推
進藏傳佛教世俗化的代表,他的學術和思想離經叛道,生活放蕩不羈。他一生所
從事的學術和思想實踐,客觀上起到了讓民眾從迷信、盲從和禁欲中得到解脫,
由佛教的“彼岸”回到現實的“此岸”,從神壇上下來,忠實于藏區這塊大地,
腳踏實地做人的作用。他對傳統價值觀念和佛教道德的批判,其目的就是像尼采
那樣,肯定生命和人生。更敦群培的僧人行為和佛教思想,對于推動藏傳佛教走
向世俗社會生活產生了重要作用。
近代人文主義和啟蒙思想在西藏的興起,也促進了藏傳佛教的世俗化。然
而,需要指出的是,20世紀上半葉,在民主改革前的的藏區,政教合一制度居
于支配地位,藏族基本上還是全民信教,藏傳佛教還主宰著藏族社會和人們的心
靈,尚處于神學宗教階段。
藏傳佛教與現代文明的適應。20世紀以來,西藏逐漸對外開放,進入80
年代,藏區向世界敞開大門,外來文化隨之進入西藏,西藏傳統的社會、文化和
宗教格局被打破,導致西藏和藏區的社會環境發生巨大的變化。藏傳佛教為了生
存,奮力與外來文化抗爭;為了適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和現代文明,藏族高僧
大德自覺或不自覺地對傳統的聞、思、修和講、辯、著進行了一些調整和改革,
給藏傳佛教注入了新的活力,從而使藏傳佛教出現了一些世俗化的新氣象,基本
適應了現代社會。
三 、對 藏 傳 佛 教 世 俗 化 傾 向 的 評 價
藏 傳 佛 教 的 世 俗 化 與 全 球 宗 教 世 俗 化 的 趨 勢 相 適 應 。進 入 20世 紀 ,人 類 社 會 的 現 代 化 和 世 俗 化的 步 伐 加 快 。著 名 學 者 余 英 時 指 出 :一 部 西 方 近 代 文 化 史 ,基 本 上 可 以 說 是 一 個 世 俗 化 的 過 程。33在 這 種 背 景 下 ,宗 教 也 出 現 了 世 俗 化 的 發 展 趨 勢 。德 國 哲 學 家 尼 采 可 以 說 是 基 督 教 世 俗 化的 先 驅 者 ,他 第 一 個 明 確 指 出 了 基 督 教 信 仰 解 體 之 后 歐 洲 出 現 價 值 真 空 這 個 事 實 ,并 且 把 基 督教 批 判 與 歐 洲 傳 統 價 值 觀 念 的 批 判 緊 密 結 合 起 來 。尼 采 指 出 :“上 帝 死 了 !你 們 天 天 進 的 教 堂 是上 帝 的 墳 墓 !你 們 把 死 人 當 活 人 一 樣 相 信 著 ,欺 騙 著 自 己 ,其 實 你 們 根 本 沒 有 信 仰 !”“忠 實 于 大地 ,不 要 相 信 那 些 向 你 們 宣 說 出 世 希 望 的 人 們 !他 們 是 毒 害 者 ,不 管 他 們 是 有 意 還 是 無 意 。”尼采 一 再 呼 吁 :不 要 在 地 球 之 外 尋 找 一 貫 捐 軀 和 犧 牲 的 理 由 ,“只 為 大 地 而 犧 牲 ”;“不 要 再 把 頭 顱埋 進 天 界 事 物 的 沙 磧 中 ,而 要 自 由 地 昂 起 這 頭 顱 ,一 顆 人 間 的 頭 顱 ,它 為 大 地 創 造 了 意 義 !”34當人 類 進 入 工 業 社 會 后 ,宗 教 制 度 成 為 社 會 與 經 濟 生 活 的 邊 緣 者 ,宗 教 思 想 越 來 越 失 去 它 的 重 要性 ,這 種 社 會 的 特 征 ,就 是 大 量 的 變 異 與 不 停 的 轉 變 。由 于 政 治 、宗 教 和 經 濟 制 度 的 功 能 日 益 專門 ,使 宗 教 的 有 效 性 縮 小 到 專 門 的 “宗 教 領 域 ”中 。宗 教 日 益 中 性 化 ,最 后 成 為 裝 飾 品 。宗 教 完 全成 為 “個 人 ”的 事 。35法 國 社 會 學 家 涂 爾 干 (EmileDurkheim,1858-1917)認 為 ,現 代 社 會 的 集 體意 識 是 “個 人 性 的 崇 拜 ”(cultoftheindividual)。由 于 宗 教 是 社 會 體 系 中 的 次 體 系 之 一 ,只 是個 人 的 事 ,因 此 ,宗 教 的 存 在 必 須 不 斷 去 適 應 社 會 的 改 變 。宗 教 的 地 位 由 主 變 為 客 ,因 而 它 的 世俗 化 也 成 為 必 然 的 。涂 爾 干 認 為 ,現 代 化 的 主 要 特 點 是 向 世 俗 化 (Secularization)的 轉 變 。人類 社 會 隨 著 科 學 的 發 展 ,關 于 超 自 然 的 思 想 已 被 世 俗 的 倫 理 所 取 代 。在 工 業 社 會 中 ,宗 教 的 多元 有 兩 層 意 義 :一 是 不 同 宗 教 之 間 的 自 由 競 爭 和 宗 教 與 非 宗 教 團 體 競 爭 ;二 是 宗 教 對 個 人 內 在的 非 獨 占 性 。36
在 當 今 美 國 ,“世 俗 人 道 主 義 ”(Secularhumanism)與 “公 民 宗 教 ”(civilreligion)吸 引 了 大 多數 美 國 人 ,導 致 唯 神 宗 教 失 去 了 方 向 。世 俗 人 道 主 義 宣 稱 是 未 來 的 宗 教 ,它 具 有 如 下 特 點 :反 對超 自 然 的 制 約 力 量 作 為 價 值 標 準 或 信 仰 依 據 ;自 由 探 索 ;政 教 分 離 ;自 由 思 想 ;批 判 性 的 倫 理 學;宗 教 懷 疑 主 義 ;科 學 與 理 性 ;進 化 論 ;世 界 共 同 體 ;人 類 整 體 。持 反 宗 教 立 場 。
在 現 代 社 會 ,宗 教 從 “有 形 宗 教 ”(以 教 會 制 度 為 基 礎 的 信 仰 體 制 )發 展 到 “無 形 宗 教 ”(以 個 人 虔信 為 基 礎 的 信 仰 體 制 )。“今 日 人 們 的 宗 教 生 活 在 工 商 社 會 生 活 影 響 下 ,其 神 圣 性 逐 漸 喪 失 ,宗教 信 仰 成 為 商 品 市 場 中 的 競 爭 者 ,人 們 以 企 業 化 、商 品 化 經 營 宗 教 ,致 使 宗 教 的 社 會 教 化 功 能式 微 ,宗 教 已 有 逐 漸 朝 向 無 神 論 發 展 趨 勢 ,愈 益 世 俗 遠 離 神 圣 。”37宗 教 的 寬 容 和 開 明 成 為 現 代宗 教 生 存 和 發 展 的 必 要 條 件 。當 代 著 名 神 學 家 麥 奎 利 (1919�)號 召 基 督 教 徒 “放 棄 過 時 的 狹隘 觀 念 ”。他 說 :“宗 教 多 元 狀 況 即 使 不 是 永 遠 ,至 少 也 將 長 期 與 我 們 同 在 ,而 且 十 分 可 取 的 是 ,各種 宗 教 不 僅 要 尋 求 一 種 共 處 之 道 ,而 且 還 積 極 尋 求 更 切 近 的 相 互 理 解 ,在 共 同 的 任 務 中 彼 此 合作 ”。他 還 指 出 :“世 界 各 大 宗 教 在 道 德 教 導 方 面 ,比 在 任 何 其 他 方 面 彼 此 靠 得 更 攏 ,而 且 在 用 愛、同 情 、利 他 主 義 來 要 求 信 徒 方 面 是 一 致 的 。在 這 方 面 ,它 們 還 與 最 良 好 的 世 俗 倫 理 最 為 接 近 ”。38美國 的 宗 教 ,主 張 教 派 平 等 ,和 睦 相 處 ,對 不 同 教 派 之 間 的 差 異 的 態 度 非 常 開 明 ,尊 重 別 人 對 《圣經 》的 不 同 理 解 。他 們 對 不 同 文 化 、不 同 宗 教 表 現 出 理 解 和 興 趣 ,對 世 俗 的 外 部 世 界 寬 容 。39在人 類 社 會 發 展 進 程 中 ,總 有 一 些 人 自 覺 地 和 世 俗 生 活 保 持 一 段 距 離 ,以 便 于 思 索 ,便 于 和 超 然的 神 靈 對 話 。主 動 和 塵 世 拉 開 距 離 ,以 尋 求 其 哲 學 思 考 。
總 之 ,近 代 以 來 宗 教 所 發 生 的 變 化 具 有 三 個 特 點 :第 一 ,宗 教 神 圣 化 作 用 的 衰 退 ;第 二 ,宗 教 提供 意 義 體 系 作 用 的 衰 退 ,科 學 取 代 宗 教 ;第 三 ,宗 教 對 人 的 約 束 力 的 減 弱 。這 是 宗 教 世 俗 化 的 顯著 特 征 。在 傳 統 社 會 ,倫 理 道 德 的 束 縛 力 主 要 來 自 宗 教 ,各 傳 統 宗 教 中 的 清 規 戒 律 對 幾 乎 整 個社 會 都 具 有 約 束 力 ,宗 教 的 戒 律 替 代 了 法 律 ,它 既 是 人 們 生 活 行 為 的 基 本 指 導 ,又 是 評 判 人 們生 活 行 為 的 主 要 標 準 。然 而 ,世 俗 化 表 明 宗 教 的 禮 儀 與 教 規 已 逐 漸 喪 失 了 約 束 力 ,人 們 的 生 活行 為 準 則 是 多 元 的 ,而 判 斷 其 對 錯 主 要 靠 的 是 理 性 和 法 律 。宗 教 組 織 對 個 人 行 為 的 控 制 力 只 局限 于 其 成 員 ,不 再 具 有 普 遍 的 社 會 效 力 。從 宗 教 自 身 來 看 ,這 種 變 化 表 現 為 傳 統 宗 教 根 據 社 會變 化 的 需 要 所 作 的 自 身 變 革 和 調 整 。本 世 紀 60年 代 初 ,羅 馬 天 主 教 的 第 二 屆 梵 蒂 岡 大 公 會 議 提出 了 “適 應 時 代 ”的 口 號 ,在 神 學 方 面 宣 布 ,“帝 國 業 已 存 在 于 此 世 ”之 說 。天 國 就 在 人 世 ,建 設 人世 也 就 是 建 設 天 國 。40在 歐 洲 ,出 現 了 宗 教 “信 仰 危 機 ”,人 們 對 神 的 觀 念 日 益 淡 漠 ,相 信 上 帝 存在 、相 信 地 獄 天 堂 的 人 數 在 逐 年 下 降 ,上 教 堂 的 人 數 減 少 ,信 守 宗 教 禮 儀 的 教 徒 銳 減 。
在 這 種 形 勢 下 ,趕 上 時 代 ,適 應 變 化 ,已 成 為 世 界 各 大 傳 統 宗 教 不 能 回 避 的 新 課 題 。
世 俗 化 不 會 導 致 藏 傳 佛 教 的 衰 落 和 消 失 。宗 教 世 俗 化 最 重 要 的 后 果 是 打 破 政 教 合 一 的 神 圣 化制 度 。同 時 ,世 俗 化 社 會 也 對 神 圣 化 與 獨 斷 化 的 社 會 思 想 進 行 “除 魅 ”,并 以 自 由 主 義 和 理 性 主義 來 代 替 教 條 主 義 和 權 威 主 義 。馬 克 斯 ·韋 伯 (MaxWeber)說 :“我 們 這 個 時 代 的 命 運 可用 理 性 化 (rationalization)與 良 知 化 (intellectulization)來 描 述 。同 時 最 重 要 的 是 可 用 除魅 (dischantmentoftheworld)來 描 述 。”41世 界 的 “除 魅 ”意 指 宗 教 的 理 性 化 過 程 ,換 言 之 ,即 在追 求 現 代 化 之 際 ,宗 教 應 隨 著 社 會 的 改 革 而 呈 現 出 新 的 面 貌 。在 世 俗 化 的 社 會 中 ,人 們 重 視 宗教 的 社 會 意 義 勝 于 其 宗 教 意 義 。不 同 的 制 度 有 公 平 競 爭 的 機 會 ,在 這 種 環 境 下 有 利 于 自 愿 信 教的 信 徒 ,因 此 ,世 俗 化 會 造 成 更 成 熟 的 信 徒 。世 俗 化 導 致 宗 教 的 倫 理 與 治 療 的 功 能 增 強 、經 濟 與政 治 的 功 能 削 弱 。42大 多 數 學 者 都 認 為 ,世 俗 化 的 結 果 并 不 會 導 致 宗 教 的 消 失 。馬 克 思 認 為 ,在世 俗 化 的 工 業 和 資 本 主 義 社 會 中 ,宗 教 不 會 消 失 。涂 爾 干 的 “個 人 性 的 崇 拜 ”是 面 對 極 端 個 人 主義 社 會 中 的 一 種 適 應 ,也 表 明 宗 教 不 因 世 俗 化 現 象 而 消 失 ,它 只 是 改 變 形 態 而 出 現 。宗 教 的 世俗 化 是 反 映 一 種 社 會 的 理 性 化 過 程 。因 此 ,藏 傳 佛 教 世 俗 化 的 結 果 ,是 它 的 理 性 化 和 倫 理 道 德化 。宗 教 的 改 變 是 因 社 會 變 了 ,變 化 的 過 程 永 遠 不 會 停 止 。當 今 社 會 是 理 性 化 、多 元 化 和 個 人 化的 ,沒 有 任 何 制 度 可 以 超 越 或 在 另 一 種 制 度 之 上 。任 何 領 域 也 都 不 再 是 社 會 的 主 要 價 值 。不 僅是 宗 教 ,政 治 、經 濟 、文 化 領 域 都 世 俗 化 了 。世 俗 化 只 是 使 藏 傳 佛 教 發 生 了 改 變 ,使 其 傳 統 的 作用 衰 減 ,這 是 藏 傳 佛 教 自 身 結 構 所 必 然 引 起 的 過 程 ,但 它 并 不 會 導 致 藏 傳 佛 教 永 久 的 衰 退 ,更不 會 導 致 藏 傳 佛 教 的 完 結 ,這 也 是 藏 傳 佛 教 自 身 內 在 結 構 因 素 決 定 的 。宗 教 今 后 的 發 展 趨 勢 ,仍然 會 是 不 斷 世 俗 化 和 不 斷 戰 勝 世 俗 化 ,以 及 原 教 旨 運 動 和 新 宗 教 運 動 的 出 現 。這 也 是 今 天 宗 教狀 況 的 主 要 特 征 。43
從 某 種 意 義 上 說 ,藏 傳 佛 教 世 俗 化 是 一 種 改 革 ,與 社 會 主 義 相 適 應 ,與 現 代 文 明 接 軌 ,跟 上 時 代前 進 的 步 伐 。藏 傳 佛 教 的 世 俗 化 ,使 其 易 于 為 信 眾 所 接 受 ,對 它 的 傳 播 具 有 積 極 作 用 ,如 密 宗 的 “解 密 ”,雖 然 在 佛 教 界 存 在 分 歧 ,但 是 其 “修 身 ”的 功 能 客 觀 上 有 利 于 藏 傳 佛 教 的 傳 播 和 擴 大 影響 。江 澤 民 總 書 記 1999年 3月 在 同 全 國 政 協 民 族 宗 教 界 委 員 座 談 時 說 :“積 極 引 導 宗 教 與 社 會 主義 社 會 相 適 應 ,主 要 包 括 兩 方 面 的 含 義 :一 是 信 教 群 眾 要 遵 守 社 會 主 義 國 家 的 法 律 、法 規 和 方針 政 策 。法 律 保 障 宗 教 信 仰 自 由 ,宗 教 必 須 在 法 律 的 范 圍 內 活 動 ;二 是 宗 教 活 動 要 服 從 和 服 務于 國 家 的 最 高 利 益 和 民 族 的 整 體 利 益 ,宗 教 界 人 士 要 愛 國 、進 步 ,要 為 祖 國 統 一 、民 族 團 結 和 社會 主 義 發 展 多 作 貢 獻 。我 國 宗 教 界 有 愛 國 的 好 傳 統 ,要 積 極 發 揚 光 大 。宗 教 界 人 士 和 宗 教 團 體要 運 用 自 己 的 影 響 ,引 導 信 教 群 眾 愛 國 守 法 ,抑 惡 揚 善 ,服 務 社 會 ”。藏 傳 佛 教 與 現 代 社 會 相 適應 ,是 以 愛 國 主 義 、社 會 主 義 為 基 礎 ,以 憲 法 為 準 繩 ,而 不 是 以 唯 物 主 義 為 標 準 ,也 不 是 以 “消 滅 ”或 發 揚 宗 教 為 目 的 。44
藏 傳 佛 教 世 俗 化 的 負 面 影 響 。德 國 “法 蘭 克 福 學 派 ”(FrankfurtSchool)的 代 表 人 物 霍 克 海 默 (MaxHorkheimer)和阿 多 諾 (TheodorW。Adorno)在 其 合 著 的 《啟 蒙 的 辯 證 法 》一 書 中 ,提 出 了 一 個 重 要 的 論 點 :人 類所 追 求 的 對 自 然 的 征 服 和 控 制 ,反 過 來 使 得 人 被 奴 役 和 束 縛 ;人 類 要 求 從 神 話 鐐 銬 中 解 放 出 來的 理 性 原 則 ,最 后 也 成 了 一 種 神 話 。45藏 傳 佛 教 的 世 俗 化 也 帶 來 一 些 負 面 影 響 ,在 1959年 西 藏民 主 改 革 前 ,藏 傳 佛 教 的 世 俗 化 的 負 面 影 響 已 經 顯 露 出 來 ,在 僧 人 中 出 現 了 殺 生 、偷 盜 、邪 淫 、妄語 等 破 戒 的 行 為 ,導 致 藏 傳 佛 教 的 腐 敗 墮 落 。近 年 來 藏 傳 佛 教 的 世 俗 化 產 生 的 副 面 影 響 ,表 現為 :藏 區 宗 教 氣 氛 有 所 淡 化 ;傳 統 的 聞 、思 、修 和 講 、辯 、著 已 難 以 再 完 整 地 加 以 繼 承 ;僧 人 的 虔誠 、苦 行 、禁 欲 、利 他 精 神 受 到 世 俗 社 會 價 值 觀 念 和 行 為 方 式 的 挑 戰 ;喇 嘛 活 佛 的 因 明 學 和 佛 學水 平 有 下 降 的 趨 勢 ;卷 入 西 藏 獨 立 和 分 裂 活 動 的 僧 人 ,不 僅 不 能 安 心 佛 法 的 修 習 ,而 且 造 成 西藏 社 會 動 蕩 ,對 藏 傳 佛 教 弘 傳 、西 藏 社 會 的 安 寧 和 國 家 的 主 權 帶 來 消 極 的 影 響 。上 述 事 實 表 明,在 世 俗 社 會 、現 代 文 明 和 市 場 經 濟 的 影 響 和 沖 擊 下 ,世 紀 之 交 的 藏 傳 佛 教 正 處 在 興 衰 成 亡 的關 鍵 時 期 ,而 并 不 是 處 于 有 的 學 者 所 說 的 “黃 金 時 代 ”。一 般 說 來 ,藏 傳 佛 教 世 俗 化 的 負 面 影 響的 特 點 是 :牧 區 小 于 農 區 ,農 牧 區 小 于 城 鎮 。藏 傳 佛 教 的 世 俗 化 是 在 正 和 反 兩 個 方 向 進 行 的 ,正向 世 俗 化 有 利 于 藏 傳 佛 教 對 現 代 社 會 的 適 應 和 發 展 ;反 向 世 俗 化 必 將 導 致 藏 傳 佛 教 的 衰 亡 。因此 ,只 有 消 除 藏 傳 佛 教 世 俗 化 過 程 中 出 現 的 弊 端 ,才 能 在 下 個 世 紀 求 得 更 為 有 利 的 生 存 和 發 展空 間 。
藏 傳 佛 教 世 俗 化 帶 來 改 革 的 契 機 。優 勝 劣 汰 ,適 者 生 存 。從 這 個 意 義 上 說 ,藏 傳 佛 教 的 世 俗 化 實質 上 是 一 場 藏 傳 佛 教 的 改 革 。
自 佛 教 于 公 元 7世 紀 傳 入 西 藏 以 來 的 近 1300年 中 ,發 生 了 兩 次 重 大 變 革 :一 是 佛 教 的 “西 藏 化 ”--本土 化 和 民 族 化 ,佛 教 經 過 與 藏 族 本 土 宗 教 本 教 的 斗 爭 和 融 合 ,形 成 了 藏 傳 佛 教 ,體 現 的 是 藏 族特 色 ,這 對 凝 聚 藏 民 族 、促 進 藏 族 社 會 的 發 展 ,產 生 了 重 大 而 深 遠 的 影 響 ;二 是 15世 紀 宗 喀 巴 對藏 傳 佛 教 進 行 改 革 ,消 除 藏 傳 佛 教 發 展 中 的 腐 敗 墮 落 現 象 ,創 立 格 魯 派 ,拯 救 了 瀕 臨 滅 亡 的 藏傳 佛 教 ,形 成 達 賴 和 班 禪 兩 大 活 佛 轉 世 系 統 ,促 成 了 政 教 合 一 制 度 在 西 藏 的 確 立 。在 20世 紀 末,藏 傳 佛 教 又 迎 來 了 一 個 重 大 的 變 革 契 機 ,即 由 神 學 佛 教 向 道 德 佛 教 的 轉 變 ,也 就 是 藏 傳 佛 教的 “世 俗 化 ”--與 現 代 社 會 和 現 代 文 明 相 適 應 。如 果 說 藏 化 是 佛 教 在 藏 區 生 存 和 發 展 ,與 藏 區 接軌 ;那 么 ,世 俗 化 就 是 佛 教 在 現 代 中 國 社 會 生 存 和 發 展 ,與 中 國 國 情 接 軌 。因 此 ,世 俗 化 體 現 的是 中 國 特 色 和 現 代 特 色 。宗 教 學 專 家 卓 新 平 說 :“宗 教 及 其 神 學 作 為 人 的 信 仰 和 人 的 思 索 與 追求 ,離 不 開 人 所 生 存 的 現 實 社 會 和 外 在 世 界 。因 此 ,宗 教 與 社 會 的 適 應 ,與 時 代 的 協 調 就 顯 得 特別 重 要 。神 學 并 非 空 洞 的 玄 思 ,而 有 著 豐 富 的 社 會 內 容 和 時 代 特 色 。宗 教 雖 有 超 然 的 追 求 ,其 價值 、境 界 和 精 神 卻 必 然 體 現 在 現 實 存 在 之 中 。宗 教 的 終 極 關 切 只 有 與 現 實 關 切 結 合 起 來 ,才 可能 落 到 實 處 ,有 其 分 量 。從 這 一 意 義 上 來 看 ,宗 教 的 正 常 存 在 和 發 展 應 該 是 關 心 現 實 的 而 不 應遁 世 消 隱 ,應 是 開 放 的 而 不 應 自 我 封 閉 ,應 是 對 話 的 而 不 應 自 我 獨 白 ,應 是 寬 容 的 而 不 應 唯 我獨 尊 ,應 是 充 滿 愛 心 的 而 不 應 抱 有 怨 恨 ”。神 學 家 丁 光 訓 “強 調 宗 教 在 現 實 社 會 及 人 生 中 的 不 斷完 善 和 提 高 ,倡 導 宗 教 以 其 愛 心 、道 德 倫 理 和 服 務 精 神 為 世 界 做 出 貢 獻 ,促 進 人 類 的 理 解 、溝 通、團 結 及 和 平 ,鼓 勵 宗 教 的 寬 容 、對 話 和 開 放 ,從 而 使 宗 教 既 能 達 到 升 華 和 超 越 之 境 ,由 能 為 社會 的 發 展 、人 類 的 進 步 做 出 積 極 的 貢 獻 。宗 教 的 這 種 取 向 和 道 路 ,也 必 然 使 全 社 會 對 宗 教 有 更正 確 、更 深 入 和 更 全 面 的 了 解 ”。46
人 類 社 會 的 發 展 、全 球 宗 教 和 中 國 宗 教 的 世 俗 化 趨 勢 和 現 代 文 明 的 沖 擊 ,迫 切 要 求 對 出 現 世 俗化 傾 向 的 藏 傳 佛 教 進 行 改 革 ,時 代 呼 喚 藏 傳 佛 教 改 革 家 的 出 現 ,以 領 導 藏 傳 佛 教 圓 滿 地 實 現 “弘法 利 生 ”、“莊 嚴 國 土 、利 樂 有 情 ”的 使 命 。只 有 進 行 改 革 ,才 能 促 成 藏 傳 佛 教 適 應 時 代 ,順 利 進 入新 的 發 展 階 段 ,避 免 被 社 會 和 時 代 淘 汰 。從 這 個 意 義 上 說 ,當 前 中 央 實 行 的 藏 傳 佛 教 政 策 ,是 從藏 傳 佛 教 的 實 際 出 發 ,符 合 中 國 宗 教 發 展 的 客 觀 規 律 ,適 應 全 球 宗 教 發 展 趨 勢 的 正 確 抉 擇 。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