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思想的長河中,眾多理論如流星般一閃而過,而馬克思主義卻歷經歲月洗禮,愈發彰顯出強大的生命力。
它從19世紀誕生至今,它不僅深刻改變了世界,也重塑了無數人的信仰與追求。
那么,馬克思主義為何能具有歷久彌新的生命力呢?
一、科學的理論體系:經得起實踐檢驗
馬克思主義是一套邏輯嚴密、科學完整的理論體系。它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人們認識世界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也就說,馬克思主義提供的科學的視角去認識世界。
比如以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視角為例。
馬克思主義強調世界的物質性,認為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物質的產物與反映 。
所以當認識事情的時候,需要從客觀實際出發,避免主觀臆斷,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同時,其辯證法思想,即對立統一、質量互變、否定之否定規律,它強調的是一種平衡的思想。
比如經濟方面,一味的發展經濟,卻建立在犧牲環境,犧牲安全;這種沒法可持續;還有經濟的發展如果只是讓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也不可取;還有個人的發展如果只是物質上的富有,也不能算是全面發展...這種平衡思想充分體現出可持續發展!
就以工業革命后的西方社會為例,資本主義快速發展,卻帶來了貧富分化加劇等諸多問題。
馬克思通過對資本主義經濟基礎的深入剖析,揭示了其內在矛盾和運行規律,指出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
比如這一矛盾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中暴露無遺,大量金融機構倒閉、企業破產、失業率飆升,充分印證了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必然性的論斷。
反觀一些西方傳統經濟學理論,如古典經濟學主張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認為市場能自發調節實現均衡。
但在經濟危機面前,這種理論無法有效解釋危機根源,更難以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二、人民性的價值追求:始終為人民謀福祉
馬克思主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實現人民的解放和幸福。
在資本主義社會,工人階級遭受殘酷剝削,生活困苦。馬克思主義站在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的立場上,為他們發聲。
19世紀歐洲的工人運動風起云涌,如法國里昂工人起義、英國憲章運動等,這些運動都是工人階級為爭取自身權益而進行的抗爭。
馬克思主義為工人運動提供了理論指導,讓工人階級認識到自身的歷史使命,團結起來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建立屬于自己的政權。
而中國政府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的初心使命。
經過長期奮斗,取得了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勝利,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中國的脫貧攻堅戰略讓數以億計的貧困人口擺脫貧困,過上了幸福生活,這正是馬克思主義人民性在當代中國的生動實踐。
相比之下,西方一些國家的政治經濟體制雖然標榜民主自由,但實質上是資本利益集團把控,普通民眾的利益難以得到充分保障。
例如美國的醫療體系,高昂的醫療費用讓許多低收入群體望而卻步,醫療資源分配嚴重不均。
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不斷發展創新
馬克思主義不是僵化的教條,而是隨著時代、實踐、科學發展而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
以中國為例,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先后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根據中國國情,走出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獨特革命道路。
改革開放后,鄧小平提出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推動了中國經濟的騰飛。
這種包容性的思想在中國的落地具體表現:
一方面在于能夠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視角去刺激中國傳統文化的再興起。
雖然發揚中國傳統文化聽起來只是把古人的思想再講一遍,再說一遍,但如果只是做這些事情,遠遠不夠。
發揚中國傳統優秀思想,是要把握住其中的“道器”層面的內涵,而讓“法術”不斷調整去適應現代社會。
發揚中國傳統優秀思想,不只是說儒家思想,而是傳統多元的思想文化。
看似發揚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其實是現代人自我意識覺醒開始向歷史求索的過程。
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馬克思主義視角去吸收西方優秀的哲學思想文化。
西方哲學中的思想仍然適用于中國。例如對存在主義,其強調個體的自由選擇,這對激發個人主觀能動性有積極意義,值得借鑒吸收。
馬克思主義追求人類解放與自由全面發展,這與西方優秀哲學思想文化中對公平、正義、自由等價值的追求存在共通之處。
關于包容性的思想對社會非常重要的。比如西方的一些理論由于固步自封逐漸失去活力,沒有體現包容性。
例如西方的福利國家理論,在二戰后曾盛行一時,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高福利帶來的財政負擔過重、民眾工作積極性降低等問題日益凸顯,卻難以進行有效的理論革新以適應新變化。
而馬克思主義始終保持開放的姿態,不斷吸收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在實踐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
當然,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體系確實是一把認識世界的科學工具,但在實踐過程中需要有高度的“知行合一”。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對社會都有更高的要求!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