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口問題
兩會期間,我忙于一件事,只是看報道,沒有寫文章。現在,兩會結束了,應當及時談談個人的會后感。
我認為,十四五規劃,GDP年增長5%比較適宜,稍低點更好。幾年前談發展“新常態”時,我曾經提出過5%的增長率,這是因為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最高階段已經過去,“勞動紅利”已經枯竭,市場也重新分配得差不多了,國民生產總值的增加,越來越靠“創新”所產生的生產資料價值增加。這一點經濟學家懂得?,F在領導層和學界一致提出靠消費拉動穩生產。這在理論上可以說,但是,增加消費,就需要增加最廣大的勞動者收入,相應要降低利潤,這樣,資本家就沒有生產積極性,會降低投資。這一點,馬克思主義者也清楚。也就是為什么要搞社會主義的原因。
我十分贊成“愛國者治港”。這沒有否定“港人治港”,而是明確是什么“港人”治港。只有愛國的港人治港,才能確保“一國兩制”的“一國”。“兩制”不是兩國。香港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地方,必須統一于一國。
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決不允許外國干涉,不允許其獨立。但現在解放臺灣是不是時候,這需要進行全局考慮權衡;當然,如果臺灣政府要做美國走狗,撲來咬自己的祖先,那打就是必須的。促統一的方式也有正反兩手。
關于美國,我在11月22日的《時代對共產黨人之問》已經說了:“無論哪個當總統,美國的方針都不會變,只是共和黨來得直接,民主黨做的隱晦,共和黨似虎,獨來獨往;民主黨如狼,善群起攻擊;帝國主義的本性難移,我現在僅此進言。”十天后,13日,我在《好不了也再壞不到哪里的中美關系》,用事實驗證了我關于拜登政府對華政策的評斷,至于中美關系是不是好不了也再壞不到哪里,將來可以驗證。我國政府一再明確,不愿意與美國脫鉤,希望搞好關系;美國政府已經表明了要與中國作對,但它又能把中國怎么樣呢?還要不要中國支撐美國和世界的經濟?中美會不會打仗?中美一直在戰爭,這是新式戰爭,自從有了原子彈后,局部的常規戰也沒有停止過,但很難再有一戰二戰那樣的大批死人的世界戰爭。而打常規戰,美國在朝鮮戰爭有了教訓,能愚蠢地再對中國打一場沒有把握的戰爭?美國現在還是世界老大,也沒有到活不下去,需要拼命的時候。
最后,想談一談中國人口問題。這個問題,左翼網站發表了多篇文章,很關心;人民代表注意的少,兩會沒有怎么討論。人口問題已經露頭了,但不是眼前急著要解決的問題、也不可能立竿見影。所以,兩會沒有怎么談。但是,從長遠看,這是天大的問題。
關于人口問題,馬爾薩斯1789年發表《人口論》,馬寅初1957年發表《新人口論》,都受到過肯定與批判。我沒有讀過他們的著作,不妄論。我所知,他們兩位都是經濟學家,主要從經濟方面談人口問題。我認為,人口問題不僅與經濟有關,還與社會、文化(中國家庭觀念比較重,講“養兒防老”、“多子多福”,現在,社會養老,不存在養兒防老觀念了,生活費用高,普通人家養一個孩子已經很困難,年輕人思想西化了,家庭觀念淡薄了)有關。應該全面考慮,應該從人的發展本身來看問題。我無力做這個研究,只能就我知道的實際談中國人口問題。
我沒有看到中國人口的年齡結構的統計。但是,我家的人的年齡結構是清楚的。我和老伴2口都在80歲以上了,三個兒子和兒媳6口都60歲開外,孫子和孫媳4口(孫女嫁出去了,不再屬于我這個家庭)年齡在30歲以上,他們下面是一個有兒,一個有女,都剛上小學。這是一個金字塔的人口結構。我估計全國人口也是金字塔結構。
現在思考一下。如果晚婚和“只生一個孩子”政策不變,那么二三十年后,到我的曾孫一代,就只有一個孩子。兒子一代的三個家庭中,有兩個家庭就不能延續了,再往后,孫子一代的兩個家庭中有一家不能延續,余下的一個家庭如果生女,我這個家庭也就“斷子絕孫”了。這不只是我一家,中國家庭在80年后,都會每30年有一半的家庭不能延續下去。
以我家為例計算,現在是14口;假設人的壽命可以達100歲,那么,40年后,我與兒子這兩代8口都死了,我的家庭就只有6口,70年后,只有3口;100年后,或者還有1口,或者一口也沒有了?,F在,中國人口14億多,按我家人口發展推算,40年后,還有6億,70年后,還有3億;100年后,只有1億。
全國人口年齡結構與我的家庭人口年齡結構不一樣,比如媒體報道中國60歲以上的人口是1.8億,只占總人口的十幾,不像我家占百分之七十幾,但如果政策不變,總趨勢大體就是這樣,實行只生一胎政策六,七十年(準確時間,可以根據人口普查的年齡結構計算出來),人口必然負增長。
孫中山在《民族主義》的演講中痛斥馬爾薩斯人口論是一種亡國滅種的學說,過了,馬爾薩斯并不主張墮胎和絕育。如果堅持一對夫妻只生一個孩子不變,那倒是有這種危險。所以說,這是個天大的問題。當然,作為政策,不可能不變。
2015年10月29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中提出,“促進人口均衡發展,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完善人口發展戰略,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子女政策,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政策,已經改變了獨生子女政策。這個改變很及時。
我不否定獨生子女政策,那時人口增長過快,控制是必要的。獨生子女政策強制實現40年后,人口增長的拐點已經出現,是該調整了。
但是,2016年1月1日,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和計劃生育法》,第十八條第一款規定“國家提倡一對夫妻生育兩個子女”后,效果并不理想,人口增長下降越來越快。這是個奇怪現象。上世紀實行獨生子女政策,強制力度很大,但是人們還是偷著生,現在允許生二胎了,許多人卻不想生。這就表現出,人口與社會經濟文化的關系。所以,事情要全面考慮。
現在,孩子是生不起,養不起,教不起,長大成人結婚也結不起;孩子長成人以后,要買房結婚,隨即分家,父母子女各奔東西,忙自己小家庭生活;現在的年青人,生一個孩子,沒有父母的幫助,已勉為其難了,還有什么動力、精力生兩個孩子?
所以,政策改革要徹底。我認為,十八大提的“促進人口均衡發展,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完善人口發展戰略,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子女政策”好,好在“全面實施”,把“可”字刪掉更好。而講“國家提倡一對夫妻生育兩個子女”不徹底,在于講的是“提倡”,而不是實施,是對個人的號召,不是國家行動。國家應當貫徹黨的“全面實施”的人口發展戰略,制定出具體解決生孩子的許多個“難”的政策,同時把中國民族文化和現代社會結合,增強親情觀念,建立新型的中國家庭文化。
現在的孩子,都過著高樓的單家獨戶生活,孩子們之間,除了在學校里,基本上就是孤獨地生活;獨生子女又養尊處優,不知道生活的艱難困苦。這不利于人作為社會人的正常成長。人口問題,不單純是一個數量問題,還要考慮人的素質提高問題。應當用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人”的人口論,取代經濟學家們的“經濟人”的人口論。
這里須要提出轉基因食品問題。人口下降的問題,可以通過全面實施一對夫妻生育兩個子女政策改革逆轉,但是,人本身生育力下降,就很難甚至不可能逆轉。在轉基因食品問題上,全世界一直在爭論,中國政府沒有其他國家慎重,短短的時間使用,就聲稱批準的轉基因商品“安全”,成了轉基因食品的主要消費國。我們知道,某地方的人長壽,某地方的人不能生育,常常與水土飲食相關。國家領導人必須要慎重行事,你們沒有權利為了眼前需要,拿中華民族的未來冒險!中國不發展轉基因食品,中國人就會吃不飽?那么急著發展轉基因食品,干什么?轉基因要加強研究,這確實是關系生命的重大科學,正因為如此,就更要慎重。
劉金華 2021年3月13日稿,15日補充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