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需要集聚效應
作者:王國勝
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是黨和國家的重要決策,對于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提高我國產業國際競爭力,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打造新經濟支撐帶,優化調整國有資產布局、更好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完善我國對外開放戰略布局、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等方面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為了更好的實現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在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過程中應當注意發揮集聚效應的作用。
所謂集聚效應是指由于包括勞動資源在內的各種經濟資源在一定空間內的集聚產生的經濟效益,以及由此產生的地區向心力。
一般認為,各種產業和生產要素、經濟活動在空間上的集中,能夠使經營主體更容易獲得專業化信息、專業化人才、專業化服務、專業化市場;能夠使經營主體更便宜地得到各種原材物料、各種配套產品、各種公共產品及基礎設施、中介機構的服務;能夠促進經營主體的學習、交流、創新、產品開發以及互補和競爭;等等。這些都有利于經營主體的生存發展和經濟效益的增加。
為了追求生存發展的這些有利條件和經濟效益,各類經營主體往往愿意扎堆發展。由此就會形成一些經營主體集中的區域,這種區域會有一種向心力,吸引更多的經營主體向其靠攏。這種吸引是自動的,有時這種吸引力甚至會自動放大,以加速經營主體的集中。與此相應的,各類人才也會向這里聚集,甚至會生成增強這種聚集的文化和風尚。這種現象在一些大城市的發展過程中屢見不鮮。顯然,對于渴望迅速崛起或振興的區域這會是多么令人振奮的效應。
東北老工業基地曾經是各類生產要素聚集、工業發達、有很強的吸引力的區域,是各類人才紛紛向往的地方。但由于種種原因,近年來增長動力不足,下行壓力加大,各類人才外流。因為一個區域的集聚效應不是恒久不變的,會由于種種原因而喪失。集聚效應本質上是市場配置資源的結果。市場配置資源決策權在各類經營主體。它們更愿意在生存發展條件更好、經濟效益更高的區域投資經營。它們的決策和選擇會帶來集聚區域的變化。當原有的集聚區域不如新出現的集聚區域時,它們往往會到新的集聚區域投資經營。而原有的集聚區域就會逐漸失去吸引力。這是一個人們有時不愿意看到,但又必須正視的現象。
要恢復或者重建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集聚效應,就應當在短時間里迅速形成對各類經營主體的投資經營有吸引力的集聚區域。
這種集聚區域應當有能夠滿足生活和生產需要、并且比較便宜的基礎設施和公共產品服務;應當有一定的工業技術、設備和配套能力的基礎條件;應當有各類經營主體投資經營所需要的土地、場所;等等。特別重要的是,這種集聚區域還應當有比其他地方更為優惠的稅收、財政貼息、資金支持等方面的政策,更好的政府服務。只有在這些方面能夠使經營主體有更好的生存發展條件、更高的經濟效益時,這種集聚區域才能產生吸引力,才有可能形成集聚效應。有了吸引力和集聚效應,經營主體會自動前來扎堆經營。至于發展哪些產業應當由經營主體自行決定。在充分競爭的領域和行業,應當由經營主體根據市場的需求、按市場原則進行選擇決策。
要能夠在短時間里迅速形成對各類經營主體的投資經營有吸引力的集聚區域,必須集中力量,精心選擇,合理確定數量規模。
由于東北是老工業基地,基礎設施和工業技術、設備基礎較好,也許有許多地方可能形成有吸引力的集聚區域。但是,要把可能變成現實,每一個集聚區域都需要政府財政在短時間內投入大量資金完善滿足生活和生產需要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尤其是為了在起始階段吸引各類經營主體投資經營,需要在一定的時間段內,如五到十年,在集聚區域實行比關內,包括關內各地的各種開發區、經濟園區更為優惠的稅收政策、更多的財政資金支持。因此,必須集中力量,精心選擇,把鋼用在刀刃上。
要合理確定數量規模,量力而行。寧少勿多,寧小勿大,不能多鋪攤子。這樣在起始階段集聚區域可能數量少一些,規模小一些,但容易在確定的集聚區域迅速形成吸引力。一旦這種吸引力達到能夠自動放大的程度,形成自動加速的集聚效應,就可以開始啟動新的集聚區域。這樣集聚效應可能會更快的在東北地區發揮作用,更快地推動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相反,如果集聚區域攤子鋪的過多、過大,但又無力迅速形成吸引力,很可能會欲速不達。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