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專訪慶親王:本王其實是一個好官、清官
慶親王死于清代,復活于當代。人們對其評價,多是鞭笞。用現代語境來解讀,他就是一個大老虎級別的巨貪!
為了更清晰地認識慶親王,更深刻地分析慶親王,更準確的識別慶親王,兩江我學了一回俠客島,通過時間隧道,搭上穿越歷史的列車,也登門對慶親王進行了一番專訪。
下面,就是我對慶親王的采訪筆錄。這個筆錄,原汁原味,依樣畫葫蘆,沒有進行文字修飾,沒有參雜個人觀點。今日,通過網絡平臺將其發布出來。尚能博君一笑,吾愿足矣!
兩江:人們都說你“大肆賣官,明碼標價,一手交錢一手交貨,買賣好得很”,是“慶記賣官無限責任公司”總經理。你怎么看?
慶親王(面色峻然):在本王擔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首席軍機大臣、總理外務部、首位內閣總理大臣等職務其間,確實謠諑不斷。本王雖然也有信而見疑、忠而被謗的痛苦,但并不被這種痛苦所分心,所懈怠,依然秉承著自己的執政理念,鍥而不舍地為大清的振興而義無反顧地奮斗。至于說到賣官,本王不想否認。本王不賣官,別人一樣會賣,而且會賣得更多,價錢會賣得更大。按你朝市場經濟的理念,不是一切朝錢看嗎?不管白貓黑貓,弄到錢就是好貓。本王將官位通過市場經濟這種手段,不僅使求官者得到符合大清用人游戲的最佳配置,同時又能實現自己的最大化利益,有什么錯?
兩江:人們都說你率先將麻將引入后宮,一是為了討好和迷惑慈禧,讓自己的升遷之路更寬廣,更順暢;二是讓宮女和太監誕于嬉戲。你怎么看?
慶親王(面色坦然):首先,本王要澄清一個觀念,那就是應該用辯證的觀點看待麻將。麻將固然有明顯弊端,但也有十分積極的作用。本王通過將麻將引入后宮,既是對宮廷娛樂機制的創新性改革嘗試,也是對宮女規則意識潛移默化的啟蒙,使她們懂得如何熟悉規則,如何懂得規則,如何遵守規則,如何運用規則。因為玩麻將,實際上就是玩規則。規則是麻將的靈魂。用你朝的語境來解讀,就是培養和普及宮女的市場經濟意識。說穿了,玩麻將是搞市場經濟的另類表現形式。本王引入麻將,你朝引入市場經濟,實在殊途同歸啊。如果指責我引進麻將,那就等同于指責引進市場經濟。你能說引進市場經濟有錯嗎?引進市場經濟沒錯,本王引進麻將,何錯之有?
兩江:我曾看到這樣一則傳聞,說你在武昌起義后,高調支持政治改革,主張清帝退位。從表面看,你似乎是順應改革潮流,要當一名推動改革的開明人士,但在內心深處,卻是“端皇帝飯碗,砸清廷大鍋”。你如何看?
慶親王(面色肅然):在滿清保守的皇親貴族中,本王是獨樹一幟,不僅十分同情改革派,而且也大力主張政治改革。武昌起義,昭示著清廷的體制岌岌可危;清末立憲,折射出皇帝的寶座搖搖欲墜。本王深知,改革是世界潮流,順之者昌,逆之則亡。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條。只有改革,也唯有改革,才能使清廷走向坦途,實現輝煌。本王就是要用“殺開一條血路”的勇氣和膽魄,當一名徹底砸爛清廷大鍋的先行者;即使后來退位,也未改初衷,依然如故地始終信守著這種理念!再說,就算本王不砸清廷大鍋,也一樣會有人砸,而且會砸得更加猛烈。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本王的飯碗同樣也會隨著清廷的粉碎而粉碎。與其等著挨砸,不如乘勢先砸清廷的大鍋,或許還能保住飯碗,度過安逸的晚年。而且這種政治體制的改革不是延續到了100多年以后的你朝嗎?不是有眾多的公知、精英不是一樣端著共產黨的飯碗,砸著人民共和國的大鍋嗎?我只是做得比較超前而已。
兩江:你將高達712.5萬英鎊的巨額財富存入英資匯豐銀行,而民族金融機構則沒有一厘錢。要是遲生一百年,你肯定是個“家小在外、見首不見尾”的“裸官”!你如何看?
慶親王(面色憤然):如何認識“裸官”,如何定義“裸官”,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本王篤信孔孟之道,以《道德經》作為座右銘,出入都是衣冠楚楚,誰見過本王裸身于御前?說本王是“裸官”,是對本王最大的侮辱和抹黑!本王將錢存在匯豐銀行,那是出于理財的需要,而且還因此獲得英國政府頒授的“英邦之友”的稱號。這實際上也是對大清的肯定啊!再說,當時慈禧也曾喻示朝廷:“依靠英邦拯救清廷,維系與大英帝國的友好關系,是大清百年不變的國策”。本王將慈禧這一國策理論,用將錢存在英國銀行的實際行動來落實,來體現,不僅無錯,反而有功。再說,你朝一干先富之人,不是也將遠遠超過本王的財富存入外資銀行?更有甚者,還有人一邊當著美國人、一邊當著你朝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他們難道不就是你朝眾多“裸官”的縮影嗎?這里不妨舉一個例子,那個著名的全國政協委員楊瀾女士就曾放言:“雖然我入了美國籍,但我出身于中國,所以從原產地角度而言,我不出席美國兩會而出席中國的兩會是天經地義的,這說明我更愛中國。”一個美國人,盛裝出席你朝的政協舞會,朝官也未認為天經地義,本王還只是將錢存在匯豐銀行,并沒有加入英國籍,難道就天不經、地不義了?沒這個道理嘛!
兩江: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太后與光緒帝逃往西安,你奉命留京與李鴻章同任全權大臣,與各國議和。次年,代表清政府簽訂賣國的《辛丑條約》。一百多年來,人們因此而指斥你是“賣國賊”。你怎么看?
慶親王(面色慨然):說本王賣國,實在是可笑之極!想當年,八國聯軍進逼北京,大清命運危在旦夕。由于官場腐敗嚴重,京師的八旗兵都變成了一幫酒囊飯袋。以八旗兵之力,跟洋槍洋炮對著干,那不是找死嗎?本王與李鴻章當時簽下那份條約,實乃曲線救國,何談賣國?!況且本王與李鴻章畢生致力于“外修和好,內圖富強”,心中想的是如何“入則懇懇以盡忠,出則謙謙以自悔”,實際做的是“守職而不廢,處義而不回”,你朝的人們還斥責本王是賣國賊,真是不可思議!退一步說,就算是賣國賊,又如何?從另外一個層面看,賣國賊實質就是國際主義者的另類解讀。如果不這樣理解,又如何解釋你朝將“懲辦一切賣國賊”的條款從78年的憲法中刪除?又如何解讀“救美國就是救中國”的言論?又如何解讀建立資金池子,專款用于拯救美國的金融經濟?何況賣國也不涉及法律問題,法無禁止即可為嘛。因為我朝根本就沒有“懲辦賣國賊”之類的相關法律條款。指斥本王賣國,于法無據,十分荒唐!在本王看來,賣國賊不可恨,愛國賊才可怕!你朝的發改委,將愛國者譏刺為“愛國賊”的茅于軾捧為嘉賓,邀請其為國家的“十三五”規劃建言立論,出謀劃策,不也為此提供了相關導向嗎?
總而言之,本王自認為是一名好官,拼仕途,拼財富,拼家人,拼后代,拼國運,績效還是蠻大的喲。縱使最后只落得個“密”的謚號,本王也不后悔。“密”就“密”吧,反正也改變不了什么。對本王的評價,不管是褒是貶,能夠從清代一直延續至今,至少也說明本王是一個令人無法忘記的官員。對于這一點,本王深以為慰耳。
最后,本王想要告訴你,今天接受采訪,只是第一步,接著還要寫信給居住在英邦的朋友,向他們說明本王從政幾十年從未謀過任何私利的事實;隨后,還將對有關貪腐之類的謠琢,通過律師起訴那些媒體,以維護本王的清白。
采訪歸來,兩江我久久回味著慶親王那些顛覆性的言論,反復體味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本文純屬虛構。如有雷同,實屬巧合。)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