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二戰接近尾聲,一度驕橫猖狂的日軍已是夕陽西下,在盟軍的打擊下,步步后退。在中國戰場上,日軍發起了豫湘桂戰役,腐敗無能的國軍卻被日軍打得望風而逃、一潰千里。國軍如此低劣的戰斗力令反法西斯同盟大失所望,蘇、美、英三國決定由蘇軍打擊占據東北的70萬關東軍。在攻克柏林徹底打垮德國法西斯后,疲憊不堪的蘇聯軍隊再一次振奮精神,挺起胸膛,高唱戰歌,乘坐火車橫穿西伯利亞向遠東集中。于是,波瀾壯闊的遠東戰役開始了。
1945年8月8日,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代表蘇聯政府正式約見日本駐蘇大使佐藤尚武,宣布從即日起對日宣戰。次日凌晨,蘇聯駐遠東部隊150萬大軍在總司令華西列夫斯基元帥的指揮下,分東、北、西三個方向跨過邊境線,向中國東北挺進,對盤踞于此長達14年的日本關東軍發動了全面進攻。其中麥列茨科夫元帥指揮的遠東第1方面軍擔負進攻牡丹江、綏芬河一線的東線作戰任務。當時,日本關東軍喜多誠一大將指揮的第1方面軍10個師團約24萬人,主要擔負中國東北地區的東部方向的防御,司令部設在牡丹江。蘇軍遠東第1方面軍轄4個合成集團軍、共32個師、14個旅、58萬人,集中于興凱湖東南地區,向綏芬河、牡丹江方向實施主要突擊。
牡丹江市是日偽“東滿省”的核心地區,是日軍從東面掩護哈爾濱長春方向的重要防御核心,同時也是鐵路和公路樞紐。這一地區還是日軍預備隊集結地。8月10日蘇聯空軍開始對牡丹江地區的日軍陣地猛烈轟炸,日軍為阻止蘇軍進攻炸毀橋梁鐵路公路,并沿牡丹江沿江左岸構筑了3道塹壕,準備頑抗固守。
8月9日大雨滂沱,蘇軍遠東第1方面軍第5集團軍越過國境向綏芬河進攻,揭開了牡丹江戰役的序幕。擋在第5集團軍進攻道路前面的是一眼望不到邊的日軍龐大的綏芬河筑壘。筑壘的前面是反坦克壕溝,壕溝的上面是一排排的反坦克水泥石礅和地雷陣,最前面則是一道道鐵絲網,日軍主陣地上是50多個重炮陣地和400多個火力點。蘇軍遠東第1方面軍第5集團軍攜3500門火炮,400門喀秋莎火箭炮,800輛坦克。經過4個小時的猛烈的炮火準備和1600架次轟炸,在蘇軍戰旗的引導下,蘇軍的坦克和步兵發起了沖鋒。躲藏在堡壘里的日軍猛烈反擊,蘇軍攻擊一度被阻。英勇的蘇聯戰士在坦克的掩護下前赴后繼,將成噸的炸藥放置在日軍堡壘下,在震耳欲聾的爆炸聲中,蘑菇云沖上云霄,躲藏在堡壘里的日軍全部灰飛煙滅,蘇軍第5集團軍與紅旗第1集團軍開始協同向牡丹江市區挺進。
10日,紅旗第1集團軍已經推進到距牡丹江只有20公里的穆棱鎮附近。為了徹底摧毀關東軍在這一地區的堅固筑壘,蘇軍航空兵轟炸機群和該集團軍的自行火炮部隊發揮了巨大的威力,集中高強度連續轟炸,日軍陣地籠罩在炮火硝煙中。T-34型坦克群沖到日軍堡壘前抵近直射,火焰噴射器將地堡里的日軍燒成灰炭,蘇軍從三面一舉攻入日軍重兵把守的穆棱鎮,全殲日軍守敵1個師團又2個旅團。
日軍從密山和綏芬河筑壘撤出了大量的軍隊向牡丹江集中,準備與蘇軍決一死戰。第257坦克旅奉命擋住正向牡丹江收縮后退的日軍師團,8月12日清晨,257坦克旅插進日軍中心與日軍生死對決,日軍特攻隊從藏身洞中沖了出來身背炸藥進行自殺性攻擊。血戰至下午,蘇軍只剩下19輛坦克。蘇軍第257坦克旅旅長阿尼希克中校一馬當先駕車引領19輛坦克沖入1座日軍兵營。蘇軍坦克推倒圍墻,如神兵天降,把兵營里的日軍打得人仰馬翻,無數日軍碾死在坦克的履帶之下。蘇軍坦克在這里補充了油料后,又加速向樺林車站駛去。迎面有日軍的車隊沿公路開來,蘇軍坦克對其進行了突然的猛烈的炮火襲擊,日軍車上的彈藥發生巨大的爆炸,燃起了沖天大火。在一片爆炸聲中,蘇聯坦克沖進了樺林車站,稍事休整,繼續向牡丹江方向進攻。戰至當晚,257坦克旅只有8輛坦克了。阿尼希克中校決定撤到樺林車站。8輛坦克隱蔽在鐵路兩側的建筑物的后面,等待戰機。1列日軍列車從牡丹江方向開了過來,蘇軍坦克一次齊射擊中了日軍列車,整個車站頓時成了一片火海。日軍又有1列火車開了過來,看到車站里的大火,遠遠地將車剎住了,蘇軍坦克兵們連續開炮,將列車炸毀,車上大批的日軍士兵向坦克包圍過來,他們還從車廂里推出了幾門反坦克炮,連連向蘇軍坦克射擊,蘇軍又有2輛坦克中彈起火。
蘇軍僅有的6輛坦克沖出敵陣,開往離車站不遠的一個小山頭,一字排開,炮口低垂,抵住日軍進攻。日軍連續進攻了幾次,都因為地形不利而失敗。次日凌晨,日軍又從鐵路上開來了1列軍車,這是日軍的1個重炮聯隊,有24門重炮和大量彈藥,企圖將蘇軍坦克一舉摧毀。蘇軍坦克當機立斷瞄準車頭開了一炮,正好擊中了機車的鍋爐。車頭和車廂全部出軌傾覆。日軍惱羞成怒,向蘇軍陣地發起了進攻,6輛坦克英勇頑強戰斗,日軍傷亡慘重。蘇軍援兵終于趕到了,蘇軍坦克槍炮齊鳴,日軍士兵成群地倒下,蘇軍在一片“烏拉”聲中英勇追擊殘敵。
蘇聯紅軍繼續向牡丹江挺進,東線蘇軍257坦克旅全殲四道嶺子日軍,在愛河車站與日軍激戰后,進抵掖河,與日軍激戰。3名蘇軍女戰士駕駛坦克在掖河大橋上撞毀1輛日本軍車,在熊熊烈火中與日本侵略軍同歸于盡。8月15日晨,蘇軍從北面向牡丹江進攻。步兵師乘坐汽艇、橡皮船以及臨時搭建的簡便渡橋實施搶渡。是役,蘇軍動用了35萬部隊,1200輛汽車,830架飛機,1萬門火炮。牡丹江是通向關東軍總部所在地長春的門戶,亦是日軍核心防御的重要樞紐,為此,雙方都投入了大量兵力,將此役視為決定成敗的關鍵。在不到100公里的正面上,雙方作戰部隊達到50萬人之多。
16日,蘇軍對牡丹江形成合圍。日軍的編制已經被打散了,無法實施有效的指揮。負責防守牡丹江的日軍第5軍司令官清水規矩中將命令守備部隊戰斗到最后一兵一卒,司令部在撤退前就地銷毀所有的文件、電報、密碼。將隨軍家眷全部屠殺。日軍敢死隊身上系滿炸藥和手榴彈,撲入蘇軍的進攻隊伍同歸于盡,炸毀蘇軍坦克數十輛,但是這只是日軍最后的垂死掙扎,蘇軍勢不可擋,以摧枯拉朽之勢將日軍徹底擊敗。牡丹江戰役蘇軍大獲全勝,擊斃日本關東軍4萬余人,全殲了精銳的日軍122、135、126師團,蘇軍犧牲達4000多人。牡丹江戰役給予盤踞在東北的日本關東軍以最后的致命一擊,由此,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宣告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帷幕在牡丹江徐徐落下。
牡丹江解放后,日軍僅剩號稱“東方馬其諾防線”之稱的東寧要塞還在負隅頑抗。東寧要塞是日本苦心經營已久的永久作戰工事,正面寬100多公里,縱深50多公里。有飛機場11個,永久性工事400多處,野戰炮陣地45處。每個要塞都配備了大口徑的火炮,妄圖阻止蘇軍前進的腳步。豈料,蘇軍主力繞過日本的防線,直接攻擊牡丹江縱深,東寧要塞完全失去了戰略作用,僅僅成為了日軍最后抵抗的堡壘和墳墓。8月9日,蘇聯紅軍在大炮、坦克、飛機的支援下分3路對東寧要塞進攻,日軍以弱對強,戰斗持續了7天之久,蘇軍為鼓舞士氣,在戰場上空播放著旋律昂揚的《國際歌》,日軍針鋒相對放起了如喪考妣的《君之代》。蘇軍以空軍、坦克、步兵聯合攻擊,強行攻擊日軍多年苦心經營的堅固要塞,在蘇軍的猛烈轟炸之下,日軍的通訊全部中斷。8月15日,日本天皇下詔書宣布投降后,據守在東寧要塞中的日軍不知道天皇已經投降,仍在繼續頑抗。蘇軍用飛機將日軍第3軍后勤參謀河野貞夫中佐從牡丹江運來,打著白旗進入東寧要塞,向日軍傳達了天皇的投降詔書,日軍才完全放棄抵抗。8月28日,900名殘余日軍打著白旗走出要塞。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后一戰在東寧要塞宣告結束。
就像中國人眼中的朝鮮如同地獄一般,在右派公知長期的肆意污蔑歪曲下,蘇軍進軍東北這一反法西斯壯舉被誹謗、被潑臟水,蘇軍的形象被大大抹黑。事實上,東北的工廠大部分是日本戰敗前肆意破壞的,蘇軍運走的只是蘇聯沒有的高精特種設備,普通的機械還不夠運費呢。150萬蘇軍在東北確有偶然強奸之事,但是比起為非作歹日軍是不能相提并論的。若是沒有蘇軍進軍東北,就憑蔣介石的禍國殃民的窩囊廢軍隊,斷然打不了70萬如狼似虎的關東軍,日本投降時間還得大大延后,而東北能不能回到中國的懷抱則另當別論了?今天那些高喊民智已開的人群實在是可笑。
遠東戰役中,蒙古有四個騎兵師8萬人參加,蒙古騎兵作戰勇敢頑強,進攻發展神速,只用了八天就占領了張北、多倫和赤峰。在張家口北部的狼窩溝戰役中,被日本人形容為固若金湯的華北防線被蒙古軍一舉擊潰,蒙古騎兵前赴后繼強渡山洪滾滾的河流,刀光閃閃迎著炮火向日軍發起沖擊,將曾經把國軍打得丟盔卸甲的日軍聚殲。即使斯大林不逼著蔣介石簽訂外蒙自決獨立的條約,就憑蔣介石的草包國軍打得過外蒙軍隊嗎?外蒙的丟失怨不得外人,還是多從只身找原因吧,領袖的腐敗無能、軍閥混戰、一盤散沙才是近代中華民族屢屢被人凌辱的根本原因。新中國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和毛主席的領導下,中華民族萬眾一心,趕走號稱最強大的美國軍隊,至此,獨立、分裂這些名詞不再出現在中國人面前。
我的外祖母也光榮的在戰斗序列中,她先是在第一紅旗集團軍做向導,后來做炮火觀瞄引導員。蘇軍攻入牡丹江市區后,傷員劇增,她轉為醫護員,曾經沖進雙方對射的密集的彈雨,匍匐至戰場中心,搶救拖回一名負傷的蘇軍坦克駕駛員。在戰斗的尾聲,外祖母奉命向日軍喊話勸降,外祖母的高亢響亮的日語廣播與隆隆炮聲一起在牡丹江上空回蕩。我曾經一度很是羨慕外祖母那一代激情燃燒的歲月,外祖母說:“凡是到戰場的都是九死一生,滿眼的斷臂殘肢和鮮血,還是珍惜和平年代吧!”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