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寬容與尊重的同時。。。。。。
——亂讀隨鈔之一百零九
馬望野
=========================
以下這兩段文字,是我隨手剪貼在一起的。
[1]
這是被人稱作“在近代中國,只有他一個人保持了儒者的傳統和骨氣”的梁漱溟先生的小故事。
梁欽寧是梁漱溟的孫子。據他說,在生活中,祖父對人、對事也都非常包容和寬容,“80年代我上大學的時候,西方的舞蹈形式第一次剛剛進入中國,我們父輩這個年齡段的人都很反感,認為是有資產階級性質,各種各樣的流言蜚語。但是年輕人就喜歡這個,擋不住。我在學校也學了一些招式。回到家中,我是最小的孫子,膽子比較大,我就表演給爺爺看。完了問他,爺爺你喜歡嗎?他扶了扶眼鏡,莞爾一笑,‘你喜歡就好。’”
梁欽寧還說,“文革”抄家時,他才兩歲,沒什么印象,“年長了一些我曾問過他:爺爺,‘文革’抄咱家您生氣嗎?當時他回答了三個字,簡簡單單:不生氣。我當時就很奇怪,立刻追問到為什么?他說,‘他們都是十五六歲的孩子,跟他們生什么氣。’”
(《北京青年報》2013年10月22日 文/本報記者羅皓菱:《研究者與親屬同臺聚談紀念梁漱溟誕辰120周年 他一生為人處世大有孔孟之風》)
[2]
這是前駐古巴大使徐貽聰回憶中對舉世聞名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卡斯特羅的一段印象。
徐大使寫道,在最近同古巴駐華使館人員的交往中,我還聽到了卡斯特羅主席關注我離任消息的情況。盡管在我離任前拉赫副主席曾經告訴過我有6位政府部長希望中國政府延長我的任期,古巴政府認為不妥而未予同意,但我并不知道此事還曾驚動過卡斯特羅主席。
據一位曾經參加過相關會議的古巴同志告訴我,1995年9月初在北京出席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的古巴代表團團長、勞爾副主席的夫人埃斯平向國內報告,中國政府將調我回國并擬提名中聯部拉美局局長劉培根同志接替我的職務。這個消息令古巴領導層中的許多人都頗感意外,因為我在古巴的時間并不久。應一些部長的請求,古巴國務委員會曾專門召開了一次會議,討論是否要向中國政府提出延長我的任期的建議。卡斯特羅主席在會上表示,決定大使任期長短是中國政府的事情,雖然徐大使在很好地完成著自己的使命,但古巴不應該提出任何異議,而且提出來后未必對徐大使有好處。根據卡斯特羅主席的意見,古巴政府決定不向中國政府作任何表示,完全按照中國方面的安排辦理。我對這位古巴同志說,卡斯特羅主席確實高瞻遠矚,我非常感謝。
(《北京青年報》2013年11月11日 前駐古巴大使徐貽聰:《卡斯特羅批專機讓我考察古巴》)
[3]
在一位學者和一位革命家的生活中,對人對事,都流露了寬容和尊重。也許,這就是萬物之靈為人處世的一種共同的美德吧?其實,寬容和尊重,不過就是平等待人罷了!人不應該因為性別、財富、權力、地位。。。。。。等等外在的因素,而分別處于不平等的狀態,這是大家都公認的吧?如果我們要強調和諧,強調穩定,難道不應該提倡這種作風么?當然,每個人或每個團體,每個階層,都會有自己特定的宇宙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自己獨特的理想、信念。那么,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就不能不表露出來么?或者換句話說,就不能不保持下來么?開國大將陳賡有一段日記,很值得我們一讀。
請看他的女兒陳知進的回憶:
那是在1937年9月6日。這一天八路軍129師冒雨在三原縣石橋鎮召開改編、出征抗日誓師大會,父親擔任總指揮,這是一個讓與會者刻骨銘心的日子,父親寫道:
“上午七時,我即到達閱兵場。約八時許,部隊先后到達……
此時大雨如傾,但人人精神奮發,口號震天,無有畏雨者。劉師長致詞畢,由張浩同志代表黨中央及軍委授紅軍十年紀念章,我得章一。舉行換帽時,大家都有一些說不出的心情。我們戴著它——紅帽子,血戰了十年,創造了震撼世界的奇跡,動搖了幾千年來視為神圣的社會制度,今日為了對付我們共同的敵人——日本帝國主義,結成全民族的聯合戰線,暫時將它(紅帽子)收藏起來,換上一頂青天白日的帽子。但我們永遠是黨軍,紅軍永遠是紅軍,任憑換個什么名義,戴上什么帽子,我們始終為了共產黨的光榮而奮斗。現在雖然是民族革命的階段,但一切努力犧牲都是為了將來社會主義的勝利。”
最近,在又一次整理照片時,發現一張父親著紅軍軍裝照片的底片,運用高清晰的掃描技術再放大細看這張照片,我驚訝地發現,腰間別著手槍的父親胸前佩戴著的正是這枚紀念章。顯然,這是他頭戴紅軍帽身著紅軍軍裝的留念照啊!
我終于開始理解父親為什么特別鐘愛這枚紀念章了,它承載著父親那一代人的革命理想,那么的堅定執著,無論時局如何變化,無論遇到多少艱難險阻,他們心中的信念是永遠不會變的,“紅軍永遠是紅軍”。
(《北京青年報》2013年10月21日 陳知進:《紅軍永遠是紅軍——紀念陳賡誕辰110周年 一枚紀念章與兩張老照片記下的歷史瞬間》
好一個“紅軍永遠是紅軍”!
1953年,王蒙第一次提筆創作,寫下了長篇小說《青春萬歲》。此書的60年紀念版近日由人文社出版了。今年12月3日,王蒙來到曾是他《青春萬歲》創作原型來源之一的東直門中學(原女二中),與學生共話“青春”。王蒙說自己這一代人最大的特點就是“相信”。“我們相信祖國能建設得越來越好,相信人和人之間的關系能越來越純潔,相信文學會永遠吸引著我們,相信我們的美夢有實現的可能。人總要相信一點啊!什么都不相信,您還活個什么勁?”如果要問他“相信”的是什么呢?我以為,就是“紅軍永遠是紅軍”!“始終為了共產黨的光榮而奮斗”。(《北京青年報》2013年12月06日 本報記者朱玲:《<青春萬歲>年滿六十 作家故地重游 王蒙:誰的青春都不是吃素的》)那就是堅持一種理想,那就是堅持一種信念啊!可是,現在人們還像作家那一代人那樣地“相信”么?“相信我們的美夢有實現的可能”么?據說,而今坊間流行著這么一句話:“除了你生身的母親,別的全不是真的。”誠信的缺失,讓人們什么都不敢相信了。因為有名無實,掛羊頭賣狗肉,心口不一,言行不一的風氣,污染和敗壞了我們的社會。理想,信念,還都是真的么?要使大家什么都敢相信,要恢復昔日人們相互間的誠信,那還得費很大勁,用很久的時間,走很長的路,才能辦到的啊!
誠信,就來源于自己特定的宇宙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就來源于我們的理想,信念啊!
——我們的誠信,就是“紅軍永遠是紅軍”!
誠信,這應該是我們在討論寬容和尊重的同時,也應該在心中常常關注牢牢記住的吧?
(2013/12/06)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