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3月7日,湖南《國民日報》登載了朱德的妻子伍若蘭被掛頭示眾的報導,隨后又發了2篇欣賞人頭的文章。楊開慧看到后非常悲憤,她以《見欣賞人頭而起的悲感》為題寫道:
“上月底湖南《國民日報》登載了2篇欣賞人頭的奇妙文章。欲知時代精神者不可不讀!……想不到前清時候罪誅九族的故事,現在還給我親眼瞧到(殺朱德妻雖然未及九族,根本是這一個意思)!我從前根據我的時代眼光,對于殺人的事實,常常是這樣說:殺人是出于不得已啊!雖然事實常常不是這樣的……可是啊,這一次殺朱德妻的事,才把我驚醒過來!原來我們還沒有脫掉前清時候的文明風氣,罪誅九族的道理,還在人們的心里波動!另外,我又知道殺人不但不是悲慘的事,人頭簡直是普遍需要的一種藝術品!你看他們不是感情奔赴著,以欣賞人頭為快的情緒!”
楊開慧早已把個人生死置之度外了,惟有難以割舍的是,3個天真活潑的孩子:岸英8歲,岸青7歲,岸龍只有3歲。萬一自己有個三長兩短,孩子可怎么辦?他們可是毛澤東的親骨肉啊!1929年3月以后,楊開慧給堂弟楊開明寫了一封托孤信:一弟:
“我好象已經看見了死神,唉!它那冷酷的面孔!
說到死,本來于我,并不懼怕,且可以說,是我喜歡的事。只有我的母親和我的小孩呵,我有點可憐他們!而且,這個情緒纏繞得我非常厲害,前晚,竟使我半睡半醒地鬧了一晚。
我決定把他們——我的孩子們托付給你們。
經濟上只要他們的叔父長存,是不至于不管他們的;且他們的叔父,是有很深的愛對于他們的。但是,倘若真個失掉一個母親,或者更加一個父親,那不是一個叔父的愛可以抵得住的,必須得你們各方面的愛護,方能在溫暖的春天里自然生長,而不至受那狂風暴雨的侵襲!”
楊開慧這封飽含母愛的信,不知因何緣故并沒有發出。
———摘自《毛澤東大傳·第五十九章》
東方翁(作者)曰:我不知道有多少次流著眼淚看楊開慧的那封托孤信,可真是叫人不忍卒讀,卻又不忍心不讀!這短短的200多字,豈止是中國文字的魅力!它是一個女人的心,一個母親的愛,一個戰士的品性,一個偉大的女革命家的形象!
善登評:階級之間的壓迫和剝削,本來就是沒有人性的,平時的殘酷壓榨和戰時無人性的屠戮婦嬰,實是一個性質的,完全沒有公理可講。唯一的辦法是,推翻這吃人的宴席,重建勞動者的公平正義的社會。
從南宋起,無端要求婦女緾足,把婦女好好的足弄得不成樣子,走路且困難,跑步則成了永遠不可能實現的奢望。南宋反動集團對內殘酷壓迫,對外奴顏卑膝,投降賣國,腐朽已極,卻靠思想上對人民的奴化,統治了一百五十年,創造了孔學害人性命的新高。重讀《嚴蕊·不是愛風塵》詞,定會有一翻大牢騷。貧民女子,色藝雙絕乃天生與后天努力而成,誰料竟成為朱熹“反腐”的證據,大造千古冤案,弱女子幾乎被酷刑害死!不過,社會到底是進步了,二十一世紀的進士水平的風塵女子,對于與誰相好,有著比嚴蕊更多自由選擇的權利,是與新聞局長相好,還是與某區書記相好,還是去天上人間,完全取決于對自己利益的大小。至于被某某書記強迫失身墜樓而死的事已司空見慣,只能說明她自己思想跟不上形勢,她的尊嚴尚未被完全洗掉,她比嚴蕊更酷,要用死來維護做為女人的尊嚴,但她也得到了更悲慘的結局。于是某某著名教授便傳授她的做人秘訣曰:“出門要帶套,隨時準備著,不要反抗,保命更要緊。”而且事后,很可能還有翻身的機會,一張淫照,足以讓某高官自天堂墜入平民所居的地獄里去。嚴蕊就沒有這種好運了。“若得山花插滿頭,莫問奴歸處”。她早已看透了社會的黑暗無路可走,能居于鄉間過一種清貧而相對自由的生活,對她來說是幾輩子也難以實現的一種奢望了。
嚴蕊反抗的結果是沒路可走,一出牢門,又被迫入于風塵,受人蹂躪而終。秋瑾拔出了寶劍,龍泉夜夜壁上鳴。然而,她頭顱的鮮血卻被華老栓的病子華小栓蘸饃吃了。這又顯示出孔學治人的高超水平了。青蛙沒有被溫水煮死,就已經被水里的毒毒死了。“祖龍魂死業猶在,孔學名高實枇槺!”偉人的話說明,孔學再高明,也不過是維護反動制度的工具罷了。那反動的制度,才是一切壞種的根子。
秋瑾的鮮血雖未治好小栓們的病,劉和珍們卻深明了大義。她們不畏強暴,始終默默地微笑著,走在了反抗者的前頭,她們的鮮血,至今仍然是正義人民長歌當哭的材料。
人民的革命家們登臺了!她們高呼著“打倒強暴”,“推翻腐朽”,“人民萬歲”,把憤怒的子彈和炮彈射進了敵人的營壘!天地驚,鬼神泣!她們那被掛在城樓的頭顱,無情地嘲笑著敵人的怯懦,在億萬人民心里,卻播下了對于反動勢力仇恨的種子!
“開慧之死,百身莫贖。”有誰為了中華民族的前途,把自己的親人一個一個送上了對敵斗爭的最前沿?有誰為了全體勞民的利益,讓后人以平民身份生活在民間!又有誰放縱自己的后人及其幫兇們,竊取國家的巨額財富,拱手相送至敵國!一批一批公開的逃啊,帶著天文數字的美金!金人控制南宋的時代重演了,不是驚人的相似,而是真真的事實!
孔子曰:穩定壓倒一切!嗚呼!哀哉!
二〇一三年九月十五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