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告訴我:現在多數媒體都主張“多元化”,像我這種有點情緒、觀點偏激的文章很難被采用。說實話,我很少感覺自己偏激,所謂“有點情緒、觀點偏激”可能是我“嫉惡如仇”的結果,在輿論界顛倒黑白、不辨是非,魚目混珠、泥沙俱下的情況下,有點棱角、敢于直言反倒能警醒世人。而且,作為中國媒體,即使主張“多元化”,也應該忠于祖國和人民,說的直白一點,就是為國家和人民說話。可事實并非如此,有些媒體為提高點擊率,打著“多元化”旗號,專門選一些包含爭議甚至故意找罵的文章,點擊率是上去了,可民眾卻困惑了,人心也散了。這種打著“多元化”旗號,替他人做嫁衣的例子不勝枚舉,“環球評論”即是一例。
如“環球評論”4月5日轉載了《為何只談“中國威脅”不談“印度威脅”》一文,作者在“國際社會為何擔憂中國崛起而不擔憂印度崛起”一節中的分析,立場親美、動機可疑。
作者開篇說:“世界沒有選擇中國,原因是認為中國在各個方面挑戰現有框架”。“中國在各個方面挑戰現有框架”的說法讓人迷惑,中國的發展肯定沖擊現有框架,但作者把中國定位成一個挑戰者、破壞者的角色很不合適,因為中國其實是現有框架的獲益者,至少到現在還沒有推翻的意愿,而統一后的德國以及與中國同時崛起的俄羅斯、印度、巴西還有躍躍欲試的日本,其實都對現有框架形成沖擊,難道他們就沒有挑戰過現有框架嗎?而且,誰能說清楚現有框架究竟是什么?美國伙同歐洲試圖吞并中東是不是也在挑戰現有框架呢?
接下來,作者的分析更是荒唐,他說:“中國在經濟模式上使得世界恐慌”、“ 一些西方學者此前有研究稱,中國的GDP每增長10%,中國政府就會在武裝部隊上花更多的錢,所以這不禁讓他們開始擔憂中國會不滿足于只扮演經濟大國的角色,而同樣要向軍事大國進發”。在此,作者充滿了對中國的偏見、傲慢和敵視,中國經濟模式只是種模式,很受廣大發展中國家歡迎,不知道為何能讓“世界”恐慌?更不知道恐慌的國家是哪些?而且,發展軍力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原因很簡單,如果我們富而不強,必然招來眾多強盜,遭受滅頂之災!另外,成為軍事大國是中國的權力,且美俄英法日等國的軍力遠超中國,作者為什么不擔憂他們,而僅僅擔憂中國呢?
關于中國的應對之策,作者的提議更是荒唐,他說:“一是讓美國明白,中國當前的發展與輸出意識形態毫無關系,而中國也根本無心爭奪美國的霸權”。讀完這段話我深感疑惑,美國經常高舉“自由、民主、人權”的大旗胡作非為,四處插手別國內政,怎么只允許美國輸出意識形態,就不允許中國輸出意識形態呢?另外,“讓美國明白”之說更是荒唐可笑,因為美國擺明了要與中國過不去,即使中國想讓美國明白,美國也會假裝糊涂,且我泱泱大國,為何非要讓“美國明白”,難道我們像日本一樣,是美國的占領國嗎?
“二是中國會堅持和平崛起,而中國的和平崛起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中國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與美國在各方面實力的差距十分巨大,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趕超的,所以美國大可減少對中國的過分擔憂”,這段話讓人不知所云,好像與建議無關。
“三是始終保持一種‘獨立’,不成為任何一個聯盟當中的一員。歷史證明,英國的‘光榮孤立’和印度在建國初期所采取的‘不結盟’政策都取得了巨大收效,尤其是印度,在冷戰時期得到了冷戰雙方的拉攏。所以中國應爭取到這樣一種地位,一則使美國放心,中國不會加入反美陣營;二則讓美國清楚,美國希望中國成為的‘負責任的利益攸關方’的思路違背了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原則,中國會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在國際問題上發揮建設性作用,但在朝鮮問題、伊朗問題等‘爛攤子’上,中國也不會幫美國收拾”。
這段話也是胡扯,英國的“光榮孤立”和印度的“不結盟”是有條件的,英國“光榮孤立”是因為俄德法意西等歐洲大國勢均力敵,沒有這個條件,英國很難“光榮孤立”,而且英國也并未“孤立”,雖然沒有結盟,但一直采取“扶弱抑強”的策略,暗中傾向并支持“弱國”。印度“不結盟”是由于美蘇爭霸,加上印度在南亞“一國獨大”、“眾星拱月”的地緣優勢,使印度成為美蘇爭奪的香餑餑,這才產生了“不結盟”政策。而中國是當今世界主要矛盾的當事方,根本不具備當年英國“光榮孤立”和印度“不結盟”的條件,現在的情形不是中國在挑戰美國,而是美國在壓迫中國,如果我們此時選擇孤立,必然淪為孤家寡人,在中美博弈中陷入不利境地。至于作者說“一則使美國放心,中國不會加入反美陣營;二則讓美國清楚,美國希望中國成為的‘負責任的利益攸關方’的思路違背了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原則”更是胡說八道,我泱泱大國,何須 “使美國放心”、“讓美國清楚”?另外,在美國積極構筑“反華同盟”的情況下,中國為什么不能加入“反美陣營”呢?且朝鮮、伊朗同為反美斗士和中國盟友,與我們唇齒相依、唇亡齒寒,我們為什么不支持他們?難道放任美國將他們各個擊破后,再集中精力對付我們嗎?
由此可見,該文立場錯誤、邏輯混亂,充斥著“西方中心主義”、“美國利益至上”等觀點,但不知道為什么會被“環球評論”轉載,難道為了“多元化”,就要丟掉愛國立場嗎?這樣下去,“環球評論”豈不成了美國人的“揚聲器”?(寫于4月5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