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談民生——讀《徐亮:咬定“民生民主”路線不放松》有感
民生和民主是當今社會中的兩個核心熱點話題。
民生是什么,徐亮說,是“讓百姓吃飽飯,過上好生活”。這話再明白不過了,但是問題也就從這里開始了。
老百姓要吃飽飯,過上好生活,需要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得到適當的滿足。
先說衣,過去或者只求穿得暖和,能夠在冬天別凍著,暖和了就是民生;現在不僅是這樣了,現在不僅要穿得暖和還要穿出自己的個性來,社會不僅要提供足夠的衣服,還得提供足夠廣闊的個性空間。
再說食,老百姓也不再只是要求能夠一天吃三頓白米飯(用北方人的飲食習慣來說的話,或許應該說,一天吃三頓白面),不要餓著了,而且還要求要吃得好,營養要均衡,社會不僅要提供足夠多的作為食品原料的農副產品,還必須提供更多的加工品。
再說住,人們不僅要求有一片遮風擋雨的地方,還更要求有體面的住宿條件,更多的還要求有自己的一磚片瓦,人們不僅要求在生于斯長于斯的地方有容身之地,還要求在繁華的都市也能夠有自己的房子,社會不僅要提供足夠多的住房,還必須提供更自由的擇居政策。
最后說行,人們不僅需要寬闊的柏油路,更便捷的公共交通,還需要有不輕易受限制的行動自由,社會不僅要抓緊時間修路架橋,還得逐步掃除一切不應該有的障礙。
從物質生產水平來看,我們今天的社會,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為我們提供上述衣食住行方面的保障的,這種物質財富的豐富是改革開放的重大成就,至于這種成就究竟是因為采納了市場還是堅持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討論起來沒什么大意義,因為我們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這里,我認為沒有社會主義和市場的根本對立。但是,物質財富豐富了,民生問題也不見得解決了,因為你的錢袋子會阻礙你去獲得你所想要的一切滿足。說到這里民生問題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出現了,那就是你靠什么去掙錢。
之所以說,“你靠什么去掙錢”是民生問題最重要的一個方面,是因為這關系到一個社會的生產層面,而馬克思教導我們,生產關系決定上層建筑——我覺得更動態點說,可以說,生產關系決定了上層建筑,也就是說,如今的上層建筑,是一定時期以前的生產關系的反映。
我們來詳細地分析一下這個問題。上面我們從民生問題的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對社會的諸多要求。但是,社會是由一定的物質條件下的人組成的,社會能夠提供的,不會比,在當時條件下人們能夠提供的更多也不會更少,而恰恰是人們所能夠提供的全部。提供豬肉的是我們當中的喂豬的,屠宰的,跑運輸的,搞批發的,農貿市場擺攤的等等;提供房屋的是我們當中搞房地產開放的,搞規劃的,搞建筑的,搞裝飾的等等;提供糧食的是我們當中耕田的,搞農副產品加工的等等;……正是因為我們有所提供,我們才能索取; “靠什么方式掙錢”,說明的是我們向社會提供的是什么,這也決定了我們能夠從社會中得到什么。
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生產水平下,人們“掙錢的方式”肯定是不同的,這就決定了,民生問題在不同的時代是有不同的含義的。在 孫中山 先生起來革命以推翻滿清專制的時候,他談到的民生問題最主要的是土地問題,而且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土地問題就是民生問題,因為,那是一個人們在土地里面求生活的時代。而在我們的時代,民生問題已經離土地有點距離了,如果還有什么讓我們時常想起土地的話,那只有房地產的大廈下的那寸土寸金的地皮了。
到此為止,我們還只考慮了民生的物質層面。不應該忘記,民生還有一個也許更為重要的層面,那就是精神層面、文化層面。這方面,我們還是很貧乏的,因為靠這個掙錢的那些人,都成了掙錢的工具了。奶牛提供牛奶,牛奶應該營養很豐富,這都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可一旦奶牛成了一些公司的掙錢工具,那牛奶營養就不敢保證了。——這已經是另外一個層面的問題了。
到這里,關于民生問題能談的一切都應該算是都已經涉及到了。那回過頭來,看看徐亮文章中是怎樣談民生的。
“不管哪個時代,哪個社會,讓百姓吃飽飯,過上好的生活,都是硬道理。……要讓百姓過上好生活,就得反對寡頭占有全部財富,所以就要搞共同富裕……所以歷史是靠勝利者說話固然沒錯,但是最終能成為勝利者,恐怕不能依靠寡頭對政治經濟資源的壟斷就能維持得了的”。
這就是徐亮的文章關于民生問題的基本立論,但是對于民生與寡頭之間的聯系,文章中沒有任何論述。可見,徐亮其實不是真想要談民生,他除了說民生是硬道理之外,也沒有別的論述了,他只是想借民生的名號來“反對寡頭占有全部財富”,這一點從文中引述的大量例證就可以說明問題了。而且,這還不是一般的占有,而是特指政府官員通過行政手段非法地占有國有資產。但是文中的論證什么也沒有證明,除了詛咒之外,就再沒有別的了。
在這里,我決定不辭辛勞,去探討一下民生問題與寡頭之間的一些聯系。
解決民生問題就是解決我們自己作為個人的生存與發展的問題與生產制度是密切相關的,不同的生產方式之下,民生問題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也需要使用不同的手段去加以解決。但不管在什么樣的條件下,生產的進步,也就是說,生產力的提高,或者說,一定的條件下,在相同時間內,能夠生產得更多,永遠是問題的關鍵。在這方面,歷史的經驗是,在解決生產力發展的問題上,小生產總是比不上社會化大生產的。從這個意義上看,寡頭并不必然地導致吃不飽穿不暖。討論民生問題應該尋找另外的角度,而不是糾纏在資產分配上。
民生問題不應該只是政治家們考慮的問題,而應該是我們每個人切身關注的問題。但這永遠也只有在吃飽了之后才能做,如果,我們的糧食畝產還停留在100斤的時代,我們就不可能來談論任何其他的話題了。
現在我們既然吃飽了,那我們就有資格也應該能夠認真地來談論任何關系到我們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的問題。什么問題關系到我們的切身利益呢?從眼前著手,這樣的問題絕不是國有企業的資產占全國資產的份額有多大的問題,也不是鐵路會不會私有化的問題;而是豬肉價格為什么這么高,房價什么時候能夠降下來,鐵路私有化火車票會不會漲價,如果還炒點股票的話,那還有什么時候股市才能再創牛市等等。不管是唱國有的好,還是唱國有的丑,一般民眾都是從這個角度著手的。但是,我們中不是只有一般民眾,還有不少的菁英。他們的著眼點就大不同了。他們更多地是從不同的制度安排的效率方面去著手的,他們認為虧損時期的國企在生產方面是沒有效率的,他們認為盈利時期的國企在促進社會福利的增進和公平方面是沒有效率的——他們說的都有道理,就讓他們說去吧。
明確地想社會表達你所需要的,就是你為民生問題做的最大的貢獻了。
這里,我就算談完了民生了。至于民主,我不發表我的意見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