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有化”和“引入資本”的區別
——兼談左派的務虛與務實
作者:猴王 來源:猴王智庫
一、“私有化”和“引入資本”的區別
二、給左派提一點合理化建議
一、“私有化”和“引入資本”的區別
首先,必須站在國家利益考慮,不能站在各自的政治利益考慮。這是前提,只有這樣才能得出正確結論。
這兩天看了一下烏有之鄉網站,發覺很多人沒有把概念搞清楚。比如水井坊引入外資和國企私有化根本不搭界的事情,有人就喜歡炒作。我們一定要分清楚“引入資本”和“私有化”的區別。
什么叫“引入資本”?就是在非戰略領域引進外資或者民營資本,或者在戰略領域引進非外資的一部分民營資本(但是國家保持控股)。這對于國民經濟是有好處的。
什么叫做“私有化”?就是國家戰略行業讓國內民營資本或者外資進來控股,他們通過低價收購股份的模式廉價獲得國有資產,然而并未打破壟斷,反而是從國家壟斷變成了資本壟斷,這才是私有化進程。
比如水井坊這樣的企業是戰略企業嗎?不是。他是國營企業嗎?不是。但是很多人就喜歡拿這種事情來炒作。
然后我們來看哪些行業必須保持國家控股,比如金融領域里面的銀行等等,比如運輸行業里面的鐵路系統等等,比如一些軍工企業等等,這些必須保證國家控股性經營。銀行系統這樣的相當重要的領域可以通過建立金融國資委來完成“權力駕馭資本”模式的改造。
但在一些領域,比如鐵路系統、地鐵建設等等,可以有條件引進部分國內民營資本,解決現在資金緊缺問題。另外其他一些非戰略領域也可以讓一些國內民營資本和外資進入,活躍一下經濟,準備對抗即將到來的經濟不景氣。但不能讓它控股,要設定一個法定上限。
經濟要有張有弛,不能一棍子打死。我國現在比較合適的經濟模式是走中間路線,要在戰略行業保持國家控股的前提下,讓生產力充分釋放。這話怎么理解?很簡單,就是在國家權力監控下,讓資本自由發揮,不能對于資本有過多限制,要讓資本有利潤,不能一棍子打死掉。但前提是必須保證權力駕馭資本。
我國現在所有的策略都必須圍繞經濟軟著陸,在保持權力駕馭資本的模式下,一些籌碼交換是需要的。只要保持權力駕馭資本的模式,就什么都不怕。普京不是剛剛說了嗎,前面私有化過程中的非法獲利都給我吐出來。為什么他1年前不說?經濟要一張一弛,資本沒有底線,但是權力可以給它設置一個底線,只要槍桿子在權力手上。
但是現在國家要警惕吳敬璉他們提出來的金融創新等問題,假如我國金融系統脫離我國實業的需求,最終會導致金融葬送了實業,就象美國現在的問題(美國現在金融獨大,美國金融衍生品等等幾百萬億美元的規模,美國GDP才15萬億美元左右,已經傷害了美國立國之本)?! ?/p>
二、給左派的一點建議
期望國內左派看問題要客觀,要抓住問題的核心,要站在國家利益層面。你們可以對國家政策起到很好的約束和監管作用,但是不能一味地罵,要慢慢從罵中蛻變出來,成為建設性、可行性意見的提供者。這樣才能慢慢成為參與者,否則永遠無法成為參與者,只會停留在經濟社會核心的外圍圍觀。
我講一個笑話,有人跑去中央說右有問題,主席馬上問,“你覺得該怎么做?”那人說把貪官都干掉。讓下面的貪官聽到了,全體罷工,結果政府癱瘓了(香港的廉政公署最初被警察狂扁就是前車之鑒)。然后主席說停一停,這個事情慢慢來,還是借鑒香港廉政公署的模式。然后主席又問,“那么你們認為現在的金融體系該怎么搞?”那人說我們要堅持毛澤東思想。主席撓撓頭說,“我問的是,你們認為現在的金融體系該怎么改革?”他也撓撓頭拿出一本馬克思的著作說:“我們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用馬克思主義來改造金融系統?!敝飨蘖耍f:“神啊,誰派他們來折磨我的呀?以后不要讓我再看見他們。助手,把原來搞金融那批人喊回來,還是讓那批人自己改吧,改不好提腦袋來見我?!?BR> 有人認為這個是諷刺,但假如是有務實精神的人,看了這個他不會認為這是諷刺,他會認為這是在鞭策。所以左派要看到自己的問題,仔細思考自己的缺點,不要老是找借口。不要說國家沒有給左機會,1989年危機后一段時間,其實國家給了左機會,但因為不懂經濟,結果搞成了大通脹,所以90年代中期右慢慢又上來了。
少說空話,多研究經濟、財政、金融、軍事、地緣政治等等“實學”,在此基礎上多提實務性的意見,才能被吸收到國家決策中來,逐漸成為參與者。如果你對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的重點、熱點、難點課題,經常能夠提出有針對性、有實用性、有建設性的實施意見,并且穩健、務實、可操作、有實效,你自然會慢慢參與進來,你的話語權、你的影響力自然會上升,國家的政策方向自然會慢慢地左傾。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話語權是爭取來的,你沒有可執行的合理化建議,就永遠不會有話語權,就永遠只會高談闊論說一些“正確的廢話”,發發牢騷而已,牢騷太甚防腸斷。
務虛和務實的差別是什么?什么叫做空話?就是沒有標的、沒有時間節點、沒有可操作的步驟、沒有明確責任人、沒有明確的獎懲措施。多做實事,少談主義,學識和業績是做出來的,不是夸夸其談出來的。任何行政建議都要做到:可執行、可衡量、有獎懲、有時間節點,沒有這4個要素就是空話。這才是務實。
只有把自己放在參與者這個層次,才能提出務實性的、建設性的意見,而不僅僅是“罵”。假如僅僅是“罵”,那就是把自己放在了圍觀者的層次。左本身不是目的,毛澤東思想本身也不是目的,馬克思主義本身也不是目的,這些都是手段,國家強盛和人民幸福才是目的,理論要與時俱進,要與實踐實際相結合,才有存在的價值,不是嗎?
所以左派要認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然后想辦法改進。我是期望左派能夠盡快實現轉變,不能說“我就是這樣了,怎么著,要殺要剮你們看著辦”,我發覺左派很多人都是這種思維模式。假如后面兩年左派還不能進入參與者的角色,基本上就再等30年吧?! ?/p>
建議左派看一下盧麒元的《經濟危機和政府機會主義》等等文章,里面對中國革命的理解,很務實很冰冷,遠不如左派通常理解的那樣激情四射:
盧麒元《經濟危機和政府機會主義》節選:
1949年國民黨統治區的經濟危機,是中國資本主義初期最經典的經濟危機案例。由于中國特有的社會形態,1949年的經濟危機既擁有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一般性特征,同時也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遺憾的是,中國人一向不重視經濟史的研究。中國人對于1949年經濟危機的研究十分膚淺和泛政治化。
筆者在《傷于財政毀于金融》一文中,痛徹地指出,中國歷朝歷代興亡更替的根本原因,都是公共財政的缺失。是傷于財政,而毀于金融。
1949年中華民國的崩潰,就是源于公共財政政策的徹底失敗。蔣介石先生其實不是敗于軍事,蔣先生不懂經濟才是他的致命傷,經濟制度和經濟政策失敗是最根本的原因。
在1945年之后,國民政府沒有能夠建立合理有效的財政收支體系,龐大的公共財政支出沒有支撐點。急功近利的國民政府為了彌補財政支出的巨額缺口,竟然采取濫發金元券這樣掠奪性的貨幣政策,制造了史無前例的通貨膨脹,錯誤的經濟政策無可避免地導致了政治滅亡。
與此同時,共產黨統治區展開大規模的土地改革,發展經濟,保障供給。最終,解放區以不可思議的經濟均衡,戰勝了國統區的經濟危機。
筆者參加工作的時候,接觸過許多經歷過那個時代的經濟工作者,他們對于經濟的理解樸實、簡單而深刻。筆者曾經說過,解放區的經濟工作者,是共產黨贏得勝利的必要條件,他們的意義絕對不亞于任何元帥和將軍。這很有意思,看似張良和韓信的勝利,其實更是蕭和的勝利。晚年的蔣介石終于明白了這個道理,蔣公的日記具有重要的經濟史價值。
通往天堂的路,從來就沒有捷徑。
我們應該極其珍惜共產黨的寶貴歷史經驗,我們應該對國民黨的歷史教訓深深引以為戒。我們可以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歷史成果。但是,我們必須反對機械式的本本主義和教條主義。我們過去沒有照搬馬克思列寧主義,現在也不需要照抄和照搬弗里德曼和凱恩斯?! ?/p>
盧麒元《傷于財政毀于金融》節選:
中國真正讀懂明史的人只有毛澤東!郭沫若在《甲申三百年祭》中將李自成的失敗歸咎于政治與軍事決策失當。這一結論似是而非。
李自成進北京后,確實失誤頻頻。有三件事最具有代表性:義軍劫掠京城;激反吳三桂;錯殺李巖。這些事件從直觀的角度看,確實屬于政治和軍事范疇,但卻有著深刻的經濟背景。
李自成真正的問題出自于財政?!坝J王,不納糧”——一句話就斷絕了李自成的正規財政來源,起義軍的財政來源竟是吃大戶!這種劫掠型財政,必然演變成為進入北京后的“驕縱”。沒有系統的財政建設,地方官吏無錢正常運作,只有反正或降清。部屬看不到成功的希望,必然思去,殺李巖實屬無奈。李自成由于不懂經濟,最終輸掉了政治和軍事。中國歷史學家治史太過重視政治與軍事,疏忽了問題的本質,那就是經濟。其中,最核心的就是財政。
毛澤東則不然。毛澤東進北京,不僅僅注意了戒驕戒躁,不僅僅注意了政治協商,不僅僅注意了封官授銜。最要緊的是全面開始進行土地改革,并逐步開始農村集體化,城市工商業的改造,在此基礎上推行人民幣。毛澤東牢牢地掌握了財政主動權。對于這一點,毛澤東的對手蔣介石體會最深,在他的日記里反復提及這一點,并十分感佩。以此為鑒,蔣介石在臺灣進行了土地改革,并獲得了一定程度成功。培育經濟,保障供給,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財政政策與制度,這才是毛澤東高明之處。
在中國歷史的盛世王朝中,常常會有一些經邦濟世的偉大人才。中國人不會稱之為經濟學家,就如同中國人不會用偉大的經濟學家盛贊毛澤東和鄧小平一樣。但是,經邦濟世之才必須懂經濟。否則,就難以避免李自成式的悲劇?! ?/H2>
近期重要博文鏈接:
猴王:要讓男孩子知道什么叫責任(警惕文化產業重蹈日本“陽痿”覆轍)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