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雜志2012年第1期刊載了一篇論文,題為《無聲的革命:北京大學與蘇州大學學生社會來源研究(1952-2002)》。研究顯示,1952年至2002年,北京大學和蘇州大學生源中,干部子女所占比例總體上呈提高趨勢。研究的一項結論是,中國的精英高等教育并沒有改變社會結構,而只是延續和強化了既有的社會分層。
在直觀的結論面前,不公平的原因未必這么明顯。現實中干部子女大規模“占領”好大學的現象,不可能全是源于直接的腐敗。一個常識是,經濟條件更好的家庭,子女更容易接受優質的基礎教育,相比于底層的孩子,在各項選拔中自然更容易勝出。但需要反思的是,除了這些難以抗拒的“自然因素”,還有多少人為因素助長了不公。比如,重點中學收取贊助費、擇校費,高考的各種加分制度,北大等精英學府的招生指標分配等,對平民子弟有著怎樣的“擠出”效應?
不得不承認,北大等精英學府,在什么樣的社會都將是稀缺資源,無論怎樣要求他暢通渠道,也不可能大范圍改善寒門子弟的晉升狀況。更令人擔憂的,恐怕還不止是干部子女大范圍“占領”精英學府,而是“占領”各種待遇優厚的崗位,“占領”社會各種晉升渠道?雖然沒有嚴謹的科學數據佐證,但是媒體報道的各種“蘿卜招聘”“拼爹招聘”已經屢見不鮮。教育不公阻擊了一部分平民子弟,就業不公再阻擊一部分,這個社會,一個寒門子弟要想出頭,要跨越多少障礙?
寒門子弟日益被排除在精英教育之外,固然值得關注,但讓寒門子弟能更公平地接收基礎教育;哪怕沒有接受精英教育,也能通過各項就業機會成才、也能享受同等社會保障待遇,更為重要。
這些年來,農民工橫向流動的權利越來越受到重視,就業、戶籍、社保等方面存在諸多障礙,各界呼吁已久,但并無實質性突破。橫向流動權利得不到保障,必然會影響底層民眾縱向流動的實現。一個人首先應該能夠自由地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工作,并享受公平合理的待遇;如此才有動力和精力去通過自身的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當一個農民工自身困頓不堪、對未來充滿絕望,在子女教育方面又能投入多少?即便北大敞開大門,寒門子弟也未必走得進去。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