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無止境”
公歷3月,是氣候最反復無常的時段,雖說沒有發生倒春寒,但往往一天之中讓人數次體會暖寒交替的情形,每每給人以打擊。老話云:春捂秋凍。但人也可能被一時的氣候假象所迷惑,不知不覺中中招。要怪就怪自己吧。身體不適,請假在家休息,別的事情靜不下心來做,就翻翻那些短章。比如說,魯迅先生的那些雜文集子。
1927年3月,因為臨近黃花節,魯迅先生做命題作文《黃花節的雜感》,就刊載于 3月29日 廣州中山大學政治訓育部編印的《政治訓育》第七期“黃花節特號”上。先生說,黃花崗起義不到一年,武昌起義便爆發,次年中華民國也就成立,從這個意義上說,“革命”取得了成功。“以上的所謂‘革命成功’,是指暫時的事而言;其實是‘革命尚未成功’的。革命無止境,倘使世上真有什么‘止于至善’,這人間便同時變了凝固的東西了。”
先生這里所說的革命,與我們現在所謂的革命,大約是存在著一定差異的吧。更多的,則是其相似的一面。就在先生紀念這個節日發表這一說法不到一個月,便是大家所熟知的蔣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四一二”之前的4月8日,先生又在黃埔軍官學校作了一次演講《革命時代的文學》,再次就革命話語發表看法。“其實‘革命’是并不稀奇的,惟其有了它,社會才會改革,人類才會進步,能從原蟲到人類,從野蠻到文明,就因為沒有一刻不在革命。”
革命話語,一直就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時期的關鍵話語,在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后,革命話語依然,我想稍微年長的人們當會記得那個時代的“三大革命”實踐的,更不用說“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
而在“新時期”,革命話語也絲毫沒有遠離我們的視線。鄧小平同志在新時期就說過,改革也是一場革命,改革就是革命。不僅中國如此,同屬于社會主義國家的越南,略晚于中國所實行的革新開放政策,詞語不同,所做的事情大約就是我們之“改革開放”的。
現在很多人在說,必須繼續進行改革。一般地說,這是沒有什么不對的。革命本無止境,共產主義運動中的“繼續革命”思想,說的也是這個意思。對這一理所當然的事情,為什么會出現那么多的爭議呢?
據說2012是個轉折的年份,這其中又分好多種情況:有末日論的,有階段論的。這里且不去說它。也不是在2012年到來的時候才出現的,不過可以拿來說說,那就是對于改革的說法此起彼伏。在讓人眼花繚亂的同時,使人大生疑惑的是,不斷推進改革,不僅包括經濟體制的改革自然也包括政治體制改革,這說的不就是一個常識嗎?革命無止境,改革無止境嘛!
爭議的發生,我想并不在于革命或者說改革的合理性與必要性上,而是大約在“怎樣改,在什么樣的前提下改”上。這世上本無一種純粹的叫做改革的東西,任何改革都是針對特定的對象、環境、條件而言的。之所以改革話語被人大談特談,如果不談的話就好像失去了某種制高點,其實所談者的所指是明顯的,也有的是含蓄的。圍繞這一話語的爭論,根本不在是否改革這個點上。
打通障礙,使得人們能夠更好地前行,是改革;發覺方向出現了偏離,進行調整,表面上好像是在退實質上是為了更好地前進,也是改革。誰說只能是一根筋地朝一個方向猛打猛沖才是改革呢?如果前面是懸崖絕壁,那么堅定不移地沖下去的結果可想而知,就是傻子也不會如是行事的。
在改革話語中,又有一種很響亮的聲音:關注歷史。這是非常正確的。歷史的經驗教訓都是我們的財富,如果只是一味地否定,那是談不上吸取教訓和得到教益的。在這個據說是全球化的時代,資本主義演變至今的歷史,也自然是我們獲得經驗、得到教訓的重要參照系,如果只是一味地肯定,那也是無助于我們的事業更好地發展的。
在革命、改革話語的討論中,暗中又提出了領袖人物與群眾的關系問題。一般地說,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不過這絲毫也不能否認杰出的領袖人物在作用。這也是一點馬克思主義常識,用不著我來廢話。
在如此大的國家里進行建設,困難自然是大的。訴諸人民的力量,調動起人民參與的積極性,發揮人民的創造性,大家一起來把國家的事情辦好,這是正途。如果反其意而行,綁架人民,強奸民意,則只能是憂慮日深的。
辦中國的事情,我們不用斤斤計較于外人的贊許或者攻擊,還是小平同志說得好,關鍵是看人民滿意不滿意。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