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科學?科學是客觀實在。科學不是主觀臆斷,不是權威。
今天,當人們將居住的地球稱之為地球村的時候,必然知道,地球上的資源是有限的,多樣性的,周期循環變化的。這就是客觀實在,是科學。
地球上生命活動的本質是將環境物能資源轉化為生命物能資源,這就是客觀實在,是科學。
人類是地球生命的組成部分。人類將環境物能資源轉化為生命物能資源的外部過程是通過社會分工協作的方式實現的,這就是客觀實在,是科學。
人類是陸生動物,人類的社會生存方式是以原始占領的名義瓜分地球表面的陸地面積形成生命利益歸屬地域,叫做國家,以保障生存活動實現,這就是客觀實在,是科學。
國家地界內的資源是有限的,所能養活的人口總量是確定的,這就是客觀實在,是科學。控制一個國家的人口總量符合客觀實在,就是科學。否則,災難必然發生。
人的生命活動是自然的,也就是說人將環境物能轉化為生命物能的過程是自然的,客觀的。比如人應該吃什么,怎樣消化,怎樣分解排泄是自然過程,這是客觀實在,是科學。并且人的自然需求是多樣性的。
人的生存活動,即生命活動實現方式是社會的,這就必然產生一些社會性需求,比如國家、貨幣等,這也是客觀實在,是科學。
將人類生存活動的自然需求和社會需求集約分類,形成公共需求和差異需求。公共需求就是人人必須的,同樣同質的。差異性需求可能是人人必須的,但同質不同樣,也可能不是人人必須的。比如,空氣是人人必須的同質同樣的,貨幣是人人必須的同質同樣的;食物是人人必須的,可以不同樣;珠寶首飾有人需要有人不需要。這些是客觀實在,是科學。
公共需求必然形成公共事業,公共事業必須以保障供給為目的。這是需求特性決定的,是資源有限性的制約,是公平與效益制約。因此,公共事業只能由國家資本提供,國家經營。這是客觀要求,是科學的。同理,差異需求由市場提供,以贏利為目的,自由競爭,自負盈虧。
“民間資本”也就是自由資本,是逐利的。因此讓“民間資本”進入公共事業沒有科學依據,違背科學發展。
計劃經濟時代,公共需求和差異需求都由國家經營,不符合客觀規律,是改革的必要。
但是,將公共事業轉變為贏利性質,就是違背科學的改革。公共事業一旦以贏利為目的必然形成壟斷,必然形成無效惡意競爭和資源浪費,必然產生貪腐,必然破壞公平與效益。由此造成的犯罪,是國家犯罪,政府犯罪。
比如公共通訊的惡意競爭、國企高管的貪腐、金融詐騙等。
真不明白,貨幣是公共需求,只能由國家發行,包括紙幣、電子貨幣。為什么國家允許企業發行電子貨幣?這不是慫恿金融犯罪嗎?難道這不是國家犯罪,政府犯罪?!
人類是智慧動物,智慧是后天獲得的,人類必須學習。0到14歲的成長與學習是人人必須同質同樣的公共需求,應當由國家提供卻不是。職業教育屬于差異性需求,國家卻大力投入,從而造成公共信息傳承的不對稱,成為貧富差距的根源之一,難道這不是國家的錯,政府的錯?!
人類是地球生命,生存發展的唯一目標是健康長壽,健康有客觀的標準,小孩健康,大人健康,老人健康,全民健康才是客觀的科學的社會發展目標。
那么,什么是共同富裕?怎樣界定衡量富裕?是金錢物質的還是精神的?是客觀實在還是主觀臆斷?還是權威?提出和堅持這樣的發展目標難道不是國家的錯,政府的錯?!
科學發展觀提出已有十年之多。懇請政府在實行和指導改革時,先把人類生存活動的公共需求和差異需求分類搞清楚,按照客觀規律推行改革。不是主觀臆斷,不是權威。
興趣是探索之源
探索是發現之源
發現是知識之源
知識是創新之源
創新是快樂之源
快樂是健康之源
健康是長壽之源
長壽是生命之緣。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