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之善惡問題,為什么會搞的這樣復雜,至今仍然是各師其主,各師其教呢?我認為問題出在后人沒有對孔子的理論從整體上去把握,而是僅僅抓住“人之初,性本善”這二句就論起是非來了之故。
“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歷來的研究者都是把孔夫子的這四句話分別開來研究議論的,所以,自荀子而降主張人性惡論者都錯了?!?nbsp;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四句話是不能分割開來解讀的;它們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前二句是提出善惡之本源問題,后二句是表示善惡發展變化之“結論”,不管是“性惡論”還是折中論者,都是只抓住前二句就迫不及待的批評起來了,沒有顧及后二句才是孔子要說的重點問題所在。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不論哪一種主張,都沒有離開后天的“教化”為自己的觀點立論。
“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就是孔子比其他人勝出一籌的地方?!靶韵嘟曄噙h”這就是在強調教化、社會環境對一個人的重要作用和意義!善與惡,是與非,罪與罰都是“習相遠”的結果。為什么“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會變得“習相遠”了呢?這就與教化的過程和人所處的社會環境有關了。這完全是唯物主義的認識論。中國一切現代的教育理論追根溯源不都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嗎!我們的教育方針,教師法,未成年人保護法、大中小學生守則、獎懲條例,以及一切指導學校教育這個重點方面的治安保障措施,如果一一細細梳理都不難發現是圍繞避免“性相近、習相遠”這個根根本核心內容制定的。統一的教育方針,就是要解決“性相近、習相遠”的問題,就是要通過教育達到“性相近,習也相近”的目的,難道不是這樣的嗎?孔子之謂“習”者,乃后天之“教化”也??鬃邮侵袊谝粋€最偉大的教育家,他畢生的教育實踐,都是重在致力于“性相近,習也相近”的,這在《論語》中很容易找到答案:“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茍志于仁矣,無惡也”;“朝聞道,夕死可矣”;“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孟子說:“水信無分于東西,無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山也,猶水之久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也猶是也”(孟子--告子上)。孟子說了一個通俗而又深刻的道理,水如因“搏”之、“激”之,可使“過顙”“在山”;一個人,如果受到一定社會因素的“搏”“激”也同樣會“可使為不善”,或“可使為善”的。所謂“搏”也,“激”也,后世之謂“教育”也!
荀子認為“人性是天生”的。他說,“凡性也,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不可學,不可事而在天者,謂之性”(荀子--性惡)這就難免唯心了一點點。
如果我們僅僅是囿于哲學來討論這個問題,依然可能難于統一認識。而如果我們引進自然科學成果,這個問題就再簡單不過了。現代遺傳學、生理學、生物學、基因學、人類學的偉大成就都早已經證明,人的生命繁衍過程,只有某些基因(疾?。┦菚z傳的(包括“隔代遺傳”),而父母的社會習性(倫理道德、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不可能遺傳的;換言之,人之初是“無暇”的。個別先天疾病的遺傳是與“人性”無關的;隨著社會法制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普及,這種情況還會得到不斷的改善。
我們再來看看作為儒家言論集之《禮記--樂記》中的這樣一段話:“好惡無節于內,知誘于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這有二層意思:一是重要的并不是人性好惡之爭,重要的是必須明白人性之好惡是由于“誘于外”這個道理!第二層意思是說人都是需要教育的?!胺垂闭撸袒?。
我們的教育改革,應當立足于“教”。怎么“教”呢?這就得從社會生活中去找原因了。此之謂“知誘于外”也。舍此,即教育改革如盲人摸象,不得要領,越改越糟糕。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