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啟動改革的時候,理由是“不改革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至于國民經濟面臨崩潰的說法,是現在的某些高人加上去的,或者是其豐富想象力的真實表現。
“不改革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這大約是一條萬古不易的定律。社會總是在發展,已經形成的某些制度、機制及生產關系總會有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的地方,不時時行修補與改變,想是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改革應當怎么改法,卻是大有學問可言,如果認為只要有改動就是進步,只要有不同就算創新,或者“寧可犯錯誤也要改革”,甚至把任何方向、任何程度、任何性質的錯誤都歸結為“改革”必然要付出的代價,那就有借改革之名掩惡行之實的嫌疑了,而且還是頗有嫌疑。
按主流說法,我們大約只有近三十年有過改革,以前五千年的歷史上是沒有,所以言其創意偉大、厥功甚巨、設計高妙。且以此說法,把改革歷程只限定在三十年內。這改革前后的三十年,有許多可比的內容。筆者見過許多比較的,都很有見地。但在這里,筆者只拿一項內容做一個比較,這雖然有狹隘嫌疑,但卻也非常重要,這一項就是人民群眾中對社會現狀滿意的人多了還是不滿意的人多了?
然而又可惜,筆者既不是統計部門人員,也管不了統計部門,所以無法統計有多少人對社會現狀滿意或者不滿意,而只能臆測一下。大概富人以及官貴對社會現狀非常滿意,特殊行業、特定領域的白領,因為收入較高,有大房子,有比較好的車開,他們大約也是滿意的因素多,不滿意的因素少。那么,請看剩下的。剩下的滿意還是不滿意呢?有多少不滿意的呢?也不甚清楚。但有一句話可以讓我們多少清 楚一些:不改革死路一條。這句話不是三十年之前說的,而是現在。要說呢,改革是一件好事兒。改革的目的應當是減少社會群體的不滿意度以及減少對社會不滿意的人數。那么三十年前都沒死路一條,現今怎么倒剩下死路一條了呢?
說明:至少本文中筆者并沒有反對改革的意思,但改革的成果究竟如何?改革的方向究竟如何?這樣的問題,大概不能只是高層需要考慮的內容,這與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很大關系。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