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中山陵去拜謁中山先生,已經是半個月前的事情。
如今兩會正如火如荼,十八大也還有半年的光景。思索幾番,還是難忍謁陵后些許感想。
雖是孟春,冬季的蕭索并未褪去,鐘靈毓秀大抵要等到盛夏,鐘山之上綠意多是松木。
進入中山陵景區,進門的牌坊赫然寫著博愛。緩坡向上兩邊栽植不少雪松,奈何雪松老矣,松木都被支撐固定起來。
來到中山陵的正門,中央的正門寫著“天下為公”,按右行的規則,右邊為入口,左邊衛出口。進入正門,可見國民黨為中山先生所立的黨葬墓碑。拾階而上,到中山先生陵,門前是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正堂是中山先生的雕像,穹頂是國民黨黨旗,靈堂東西墻壁之上刻著中山先生所寫得國民政府建國大綱。正北面陵室已是大門緊鎖,門上是中山先生手書的“浩然正氣”。
建國大綱中,民生乃是首位,其次是民權,其三是民族。
然察,中國之獨立乃現有民族,后有民權、民生。
中山先生,按照美國的形勢,以縣為單位進行軍政,訓政,憲政。今時之臺灣,貌似有這么個味道,各地市縣長官是普選的。觀臺灣社會,政治是居民娛樂生活的一部分,居民真正的生活還是和穩定的鄉鎮“族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他們提供技術指導,穩定臺灣的農業發展。同時,臺灣有比較完善的慈善事業,這些也是獨立于政府運營的。不過藍綠如何變幻,基礎民眾依然可以生活,出了災害依然有人施助。
大陸的情形,則從改革開放以后出現了轉折。改革開放以后,大部分村都實行了家庭承包責任制,分了土地,分了農機具,失修了水利設施。中國大陸基礎的農事生產逐漸就是個人行為,沒有更多人指導。改革開放二十年后,三農問題凸顯,國家開始重新關注,政權走出來的地方。改革開放三十年后,經濟的飛速發展帶來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然而國家發覺“高樓背后有陰影,霓虹燈下有血淚”這一尷尬的事實。國家發覺一部分人先富,先富帶動后富,造成的貧富差距是空前的。民生問題凸顯,國家開始發力關注民生。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沒有擺脫貧困的人們,最關心的是何日溫飽;剛剛實行小康的人們,期盼著哪天小康;實現小康的人們,關注的卻不是什么大同社會。古語有云,飽暖思淫欲。都已然是小康的人們,不可能僅僅停留在低層次的欲望上,他們所向往的是千年人類社會都未曾真正解決的人類欲望——自由。自由是一種向往,是一種權利,民權,是的,他們所要的就是一種權利。他們所希望的就是憲政。因為只有通過憲政才能實現民權。他們所向往的就是普選,因為只有普選才能真正體現民權。
然而,他們所忽視了就是實現普選的國家地區同中國大陸的不同。臺灣普選,因為這是民眾的一種娛樂方式,這種娛樂是建立在國民黨在臺灣統治半個世紀之久,建立起一系列能夠實現普選的經濟基礎和相適應的社會結構。米國可以普選,因為米國的全民最大黨叫華爾街黨,米國政府是可以破產的,破產的加州政府并沒有拖累加州,加州已然是西海岸最具實力的聯邦有機組成。
而中國,目前并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基層沒有固定的人才去指導農業生產,沒有健全的慈善組織可以替代政府去賑災……因為沒有太多,所以現在中國離普選還很遠。當中國的主流主題還停留在民生層面,怎么能越過民生不合時宜的去討論民權這種虛空無物的飄渺之物?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