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古神話傳說中,有一段著名的故事,那就是鯀禹父子治水的神話。在那個時候,地上突然發生了一場巨大的洪水。 由于洪水的泛濫,地上的人們生活極為艱難。在史記的記載中,鯀是被堯的幾個大臣名字叫五岳的推薦的,當時的堯對鯀好像不太放心,但是由于沒有合適的人選,最終堯還是起用了鯀。傳說鯀有個寶貝,名字叫息壤。傳說是一種可以自己生長的神土,鯀大概就是想利用他來治理洪水的。面對泛濫的洪水鯀采取了圍堵的方法,效果并不理想。后來又丟了息壤,終于使鯀的治水失敗了。大禹繼承了父親的遺志,開始治水。禹依靠疏導和圍堵兩個方法的結合,洪水終于被制服了。
對于這一段歷史傳說大家應該都知道。但是說到實際應用其中道理,如面對現在貪腐如洪水泛濫,許多人卻都是如同鯀采取的圍堵的思想方法。自私自立的“精英”們總好說“絕對的權力,絕對的腐敗”。長期以來我們也被他們這個說法忽悠了。其實腐敗不腐敗和權力絕對不絕對,沒有必然關系。因為從歷史的經驗也可輕易的看出 心術不正是腐敗之源。他們總單方面的強調權力的制約如三權分立,強調形式化的監督體制的作用。而這一切對于治如洪水泛濫的貪污腐敗,都是采取圍堵的方法。貪污腐敗就是自私自利的思想在領導干部中泛濫成災的結果。所以說貪污腐敗問題歸根結蒂還是一個“私”字造成的。
又如現在人們對財產公開制度呼聲很高,其實這也是一個很好的建議。假使這個建議放在三十年前,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也很好實行。因為那時人們的財產相差不是很多。假如那時實行領導干部財產公開制度對防止貪污腐敗也是有很大作用的。但現在提財產公開制度,并且希望其達到預防腐敗的目的就有點時過境遷。因為現在腐敗程度可以說已經打倒了洪洞縣里無好人的局面,貪來的不義之財在一些領導干部身上已經不是財富而是包袱,是炸藥包,領導干部個人財產公開制度能么能推得開?怎么能實行得了呢?依靠領導干部財產公開制度抑制腐敗不過是老百姓們的一相情愿。不義之財太多,現在的“官員財產”已經沒法公開了。
怎樣改變洪洞縣里無好人的局面?古語說——王用三驅,舍逆取順。古代天子打獵是有講究的。打獵只從三個方向圍獵而網開一面。為什么這樣就是不使被驅趕的野獸困獸猶斗。所以說反腐敗不能搞成簡單的圍堵。應該承認腐敗問題雖然體現在領導干部們身上,卻不是任何一個人的個人問題,而是全中國的人這三十年思想問題出了偏差。是個人發財致富思想路線造成的錯誤。還有如吃.拿卡.要現象許多是人民自己給慣出來的毛病。批評要講批評別人的同時也做自我批評。
怎樣給已經積累了大量財富的貪污腐敗者一個出路?個人認為就是仿照西方的遺產稅思想,給現在的領導干部財產來個近似清零。每個人積累財富除了為了自己也想為了自己的后代子孫。所以幾千年來我們實行的就是老己老,而不管人之老;幼己幼,而不管人之幼。怎樣實現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需要建立一個共同繼承制的國家養老撫幼的社會統籌制度。貪污腐敗者交出不義之財,建立一個社會統籌的養老撫幼基金。這個基金全民共享,當然也包括現在范錯誤的“貪官后代”。在后來就是全民的財產遺產稅收入也歸入這個社會統籌的養老撫幼基金。
前面說了大禹治水采用疏導和圍堵兩個方法結合。所以面對如洪水泛濫的貪污腐敗也要采取疏導和監督相結合。而怎樣疏導?必須依靠公心。有個說法叫:“以更大決心和勇氣推進改革”。我認為這個說法不正確。為什么?決心和勇氣本身就是連在一起的。反過來說沒有勇氣也下不了決心。所以說以“更大的決心和勇氣進行改革”實際上就是從一個點上畫出一條線,體現不出改革的方向性。心歪了改革的方向也跑偏了。因為我們所說的改革不是任何人的私事,而是涉及眾人利益.國家利益的大事,所以改革必須是從公心出發的,有公心才有公道。“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看自己,站在家庭的立場看家庭,站在國家的立場上看國家。這也符合現代系統論的觀點。只不過中國的整體論思想比西方造了兩千年。所說的公心就必然是站在天下人人的立場上看問題。改革是一個利益的調整與分配。怎樣調整的合理,分的公平?就是改革者不能先站在自身利益上,打好自己的小算盤。從自私自利出發,先打好自己小算盤的改革必然是損人利己的改革。如人為改出一個不平等的退休雙軌制。
現代辯證法的思想認為 事物的內因和外因相互作用。而外因只能通過內因起作用。事物的內因起決定作用。作為改革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現在的改革者口口聲聲有人阻擋改革,把改革說的困難重重,說改革要殺出一條血路來。究竟誰阻擋改革的路呢?從內因和外因的關系看,不難看出改革難在改革者自身。說這些話的改革者自身思想有問題。只有象考慮自己的事情一樣考慮大家的事情,想考慮自身的事情一樣考慮天下人人的事情,照顧好天下人人的利益,如此才能承擔起改革的重任,把改革這件事辦好。怎么能把天下人人的事情托付給一個自私自利著呢?即使交給了他,他也辦不好。
攜貪私之心不可以為政事。人類初期是大小的族群和部落生活。“天下有公利而莫或興之,天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這就是政治出現的必然原因。“有人者出,不以一己利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為害,而使天下釋其害。”這就是政治的必然要求。
為什么說改革只有一更大的公心和勇氣推進才能成功呢?因為改革就是一個發展中的利益調整。眼下有個說法叫把蛋糕做大,才能保證公平分配。但是資源有限,蛋糕能做多大才能公平分配?其實公平從來不是個絕對概念,而是個相對概念。即是說,不同的條件下有不同的公平標準。也就是說分蛋糕,不論大與小,都存在公平分配的問題。所以說少了公心的改革不僅不能實現公平的改革和利益分配,而且會跑偏。而只有從公心出發,才能把握好改革的方向。正所謂:“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改革的成功是目的.目標,所以說 改革只有一更大的公心和勇氣推進才能成功。而且缺了公心的決心和勇氣必干不仁不義之事。
附文:中國需要公天下的大仁義思想
中國的政治思想伴隨著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在遙遠的堯舜時代,可以說是中國圣人治世情節的源頭。堯舜的禪讓一直是千古佳話。黃宗羲的《原君》也從堯舜說起。中華民族的初期大小的部落各自為政。“天下有公利而莫或興之,天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利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為害,而使天下釋其害。”這就是中國政治的雛形吧。堯舜就是那個時代的圣人。品德的高尚,為民興利除害。而這些人的生活就得靠大家幫助,形成最原始的賦稅。堯舜的禪讓制顯然沒有把天下管理的這個公權力作為謀私的手段。但是到了夏禹把王位兒子啟,中國就開始了家天下。公共的管理權成了歷代帝王謀私的工具。賦稅也不再是用來保證公權力者的生活所需,而成了一種權力利潤。供管理者享受。
中國古人講天人合一。帝王是天之子的說法出自何人已無從考究。但是這個說法卻成了歷代統治者統治人民的理由。尤其儒家的主張,就是承認帝王私有天下的合理性前提下,才要求帝王再行仁義的。中國逐漸形成了以君為主的政治體制。舊儒家的“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恰為這種統治權形成提供了理論依據。在君主時代,人民能夠期盼的就是出明君.賢相.能臣為民做主。而明君.賢相.能臣的時代并不多見。許多統治者只顧自己享受,不顧百姓死活。儒家的仁義并沒有束縛住君王的貪欲。原因就是以一己之私形成的天下大公本身就是個悖論。私天下后的仁義最終成就的是假仁假義。百姓不堪忍受而反抗,打倒一個舊皇帝,產生一個新皇帝。所有農民起義者最后都禁不住利益的誘惑,最后背叛了起義的初衷。打天下就是為了坐天下。把天下就看成了自己的一份家業,世襲的傳給后代。這個時代兩千多年,實質就是社會管理權相對私有的年代。這個本應公有的社會管理權僅在不同姓氏間轉換。而這個轉換又是以流血為代價的。皇帝畢竟一個人,要管理國家就的依靠官吏。從秦始皇后中國形成的就是以君為主的的官國體制的。官僚和皇帝共同壟斷了社會管理權。
復興中華文化需要從源頭做起。中國人的思想認為天人合一,既是人與自然關系的辨證認識論。自然界沒有私念,天地沒有意識。所以人之天性既不是無私,也不是自私,人之天性叫自我。自我意識,自我的感知。可以把人的自我感知叫私,而人要自私就錯了。很顯然一個人成不了世界,人生活就要處理好兩個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與人的關系。如果講無私的話就是忘我了,但人不容易達到無私而亡我的境界。怎樣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系?所以中國古代先賢提出仁與義的思想。也就是立人之道曰仁義。仁與義是處理自己與他人利益關系的指導原則。
中國人講仁義,仁即二人.是處理自己與他人關系的一種態度,不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而是個人利益的合理部分.與人相處抱有"仁"的態度。 仁是什么?打個比喻,如果把人們生存的世界比做一個大屋子,仁的前提是個人不能私自占有這間大屋子。即公天下。而后才是仁,給別人留出屋子的一部分空間,不能獨占,就叫仁。即懷“仁”的態度處世。從字面上看仁即二人,指與他人相處的時候的態度即“仁”。仁不是自私,也不是無私。“仁”是處理自己與他人關系的一種態度,不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而是個人利益的合理部分.與人相處抱有"仁"的態度.不能自私自利。
義是什么?人生必架于物,而人在尋物之利時要利取中道是為義。不仁不義就是自私自利了。義是什么?義是利取中道。在這間大屋子中合理的分配每個人使用的空間。原始人類共同圍獵,共同享用圍獵成果,自然資源在一個部族中是公有的。人類的社會化生產也要求社會化生產的財富公有,合理的分配社會化生產的財富用于每個人的生活。
什么叫公道正義?公道正義就如同兩人共用一個課桌的小學生。小學生習慣在課桌上畫一條線,這條線劃在中間,就是公道正義。反之就是不義.如果上面的比喻不能讓你理解“義”的含義,不妨再說兩句。人生在世面臨各種利益的取舍與分配。而現在我們都抽象的說它是一個“蛋糕”。義就是取利之道。怎樣分利益這個“蛋糕”呢?如果讓你分的話,在中間劃開就是利益平分,就是義。反之如果你給自己一大塊,而給他人一小塊,是不是對不起別人呢?就是不義。如果私吞了“蛋糕”就是不仁。而如果給自己一小塊,而給別人留一大塊,就是克己奉獻,難道不是這個道理嗎?
從中國人主張的天人合一的根源出發提出:天人合一,人人都是天之子的思想。人生活與自然界如同魚生活于水中,人人平等就是人人都是天之子的結果。自然界的動物有領地意識。一個種群的領地是共同擁有與共同繼承的。人人都是天之子就是要堅持共同擁有與共同繼承的原則。對人類社會賴以存在的自然資源共同擁有與共同繼承,對人類社會創造的社會財富共同擁有與共同繼承,對維持人類社會秩序的社會管理權共同擁有與共同繼承。中國人的傳統思想中,理想的社會是圣人治世。圣人無私。而現實社會中以帝王私有天下而形成天下大公,希望帝王私有天下的同時而行仁義之道就成了緣木求魚。帝王的私有與私有繼承和個人的私有與私有繼承方式的社會邏輯使得人們在反對帝王私有而不行仁義的反抗中團結起來,但是又形成了一個歷史的怪圈:打倒了一個舊皇帝,產生了一個新皇帝。也可以說在斗了帝王之私的時候人們卻沒有斗自己的私。
辛亥革命僅是打倒了帝王的私有與私有繼承世襲制。現在***的右翼思想“精英們”還缺少與他人共有共和之心。他們在辛亥革命后就開始背叛革命的初衷,背叛人民共和之路。打倒了封建帝王世襲制和私天下,但是右翼思想“精英們”想做私有占有與私有繼承,富可敵國的無冕帝王。中華論壇鼎爾網友說的相當透徹——“私有化的終極目標——資產世襲制度”。 所以“精英們”嘴里的民主就是自做主,私做主。而不是人民做主。當不能和他們私做主,自做主,進而撈取私利的時候,他們就會倒打一耙,高喊我要民主!因為精英們缺少和人民共和之心,所以信奉私有產權理論的張維迎胡說什么人民共有財產無主論。而其實正因為人民共有財產不能被任何個人占據為私有,才是人民共有的。所以說公有如道,共有公用,為個人所用。
一個國家誰是主人?就要看誰是這個國家賴以存在的自然資源.社會資源和社會管理權由誰來掌握。如果是公有制,即大家共同擁有共同繼承,任何人不占為私有和個人私有繼承,那么個國家就是真正意義上是大家的。不是任何個人的。反之如果是少數人占有自然資源社會資源和社會管理權,多數人成了雇傭勞動者,那么這個國家就是少數人的,是被少數人壟斷的。
公有如道。對西方鸚鵡學舌者來說,只懂一個私有產權理論。在此我要教給你們一個共有產權理論。如以私有產權理論現在我們的住房是私有的。而現在我們住的樓房是不是共有土地呢?能說一棟樓房的土地使用權僅規一樓所有嗎?如有的私有產權迷信者說:“任何有價值的資源都不可能是真正意義上的公有。不要相信公有制的寓言。”那么我問你:“你天天上樓做的電梯是歸你個人私有呢?還是你住的這個單元樓住戶共有呢?再如一個生活小區的道路.綠地.花草等等公共設施,是歸這個小區的業主共有.公有呢?還是歸你個人私有呢?說來說去你根本就不懂公和私的辨證關系。公有.共有的公用.共用原則。”國家,國家,國和家。就是大家在一個共有的空間.地域(國)內建家。國的作用就是保護這一地域內的家。為了這個,大家把自己的一部分權利.利益交給國來行使。國就是一個家的集合,一個“大家庭”。所以人民共和制的國家需要人民的共有產權理論來指導建設。對那些高叫要私有化的人,我問你:你把國有的財產,人民共有的財產都私分了,拿什么來實現人民共和?
自私自利的“精英”們無恥的把人民共有財產說成是無主的。要追溯人類生存的自然資源之主,就中國人來講就要追溯到炎黃。現在中國人都認為炎黃是中華文化的人文始祖,自己是炎黃子孫。人民的共有財產就是不能被任何個人據為私有,大家共有公用。既是公天下。人類社會是動態的,世代交替的運行的社會。現代基因學證明,在這個世代交替中,個人只能把一半基因傳給后代。而另一半歸復自然了。而人對物的占有的私有制和私有繼承制,就違背了這一自然規律。所以要人們設計出共同擁有與共同繼承原則的公有繼承制制度,修改個人繼承制度,開征遺產稅建立全民養老基金等等。這樣就是人類向道法自然邁近了一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