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與洋兼民與官之爭》
我昨天賣“破爛”收拾舊報紙,發現在一張2012年1月31的《作家文摘》上,刊有一名姓 宋的 先生寫的題為《南鑼鼓巷改造演化“北京保衛戰”》的文章,頓時吸引住了我的眼珠。一看,原來講的是北京城拆遷之事,這讓我聯想到當前北京正在大張旗鼓宣傳“北京精神”。這篇文章說是“北京保衛戰”,而意在保護古城北京的文化,其實質是一場“土與洋兼民與官之爭”,或者說是“洋”“官”與“土”“民”之爭。在當今的中國,這兩對字相爭就注定了“洋”“官”必勝,“土”“民”必敗。這是因為這個“洋”字,是“精英”的象征,是“富有”的象征,是“進步”的象征,是“先進文化”的象征,是“時代”的象征,一句話,是如今少數的中國人向往的“象征”。這一點用不著我多加說明,大家一對照社會現實就不言自明了。而這個“土”字,則是“死板”的象征,是“貧窮”的象征,是“落后”的象征,是“頑固”的象征,是“保守”的象征,一句話,是如今多數的中國人現實生活的象征,這一點在中國已經沒有了話語權了。一個“官”字,那是“權力”的象征,是“尊貴”的象征,是“改革”的象征,是“作為”的象征,一句話,是“說一不二”的象征。而一個“民”字,則是“弱勢”的象征,是“無能”的象征,是“無奈”的象征,是“動亂”的象征,一句話,是可以忽視又必須重視的象征。這就是當今中國兩對矛盾的對立體。
事情的原委是這樣的。2011年底,《京華日報》刊文介紹了一家叫“美國波士頓國際設計公司集團”的南鑼鼓巷改造方案,項目效果圖顯示,南鑼鼓巷南口牌樓兩側,將被改造成商鋪林立的二層仿古建筑,目的是把世界著名鐘表品牌招徠。這引來了民間古城保護者的強烈抗議,也構成了“洋”“官”與“土”“民”這對共同體的斗爭。這一斗爭也是“北京精神”的一種表現形式。首先是這個“美國波士頓國際設計公司集團”的成員,他們大部分是北京清華大學的畢業生,后到美國去學業有成。他們搖身一變,成為身上流著“假洋鬼子”的血,手持著“真美國人”護照的美籍華人。這些人“不情愿”為美國效力,而甘心到中國來為中國的改革開放“效勞”,這是多么高尚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國際主義”風格?再說,改造舊南鑼鼓巷的居民區,建筑現代的商業樓,這又是多么偉大的“創新”壯舉?還有把世界著名鐘表品牌都招徠到舊南鑼鼓巷,這又是新舊“包容”和中西“包容”的最完美地體現。最后不但“美國波士頓國際設計公司集團”的“假洋鬼子”“得”了“厚”,北京的GDP也“厚厚”地“得”了。
北京市東城區的官員也在努力踐行“北京精神”,據說北京市將投資兩億元,打通南鑼鼓巷的西側路,對16個胡同實現交通循環,打造以服裝、特色飾品、藝術品為主的文化業態,而國子監主街突出打造國學文化街區。這樣一來就實現了“官”“洋”一氣,中西合璧的結晶,把北京的“低端建筑”變成為豪華樓館,也把北京城建成為超世界級的大都市,到那時“北京精神”就大大發揚光大了。
不過話又說回來,這些“假洋鬼子”還是書生氣太足,既沒有政治頭腦,又缺少遠大眼光。你們開發南鑼鼓巷這豈不是“耗子尾巴上長瘡”,有多大一點名氣,有多少一點“濃水”,實在是小家子氣了。我建議你們與北京市的官員攜手開發“圓明園”,在被“八國聯軍”毀滅的“圓明園”的廢墟上,建起一座“八國聯軍雕塑城”,再現當年“八國聯軍”進京的景象,這可是一個大手筆。“圓明園”的名聲肯定比南鑼鼓巷大得多,“圓明園”廢墟的面積肯定更比南鑼鼓巷的面積大得多得多,而且還不用搬遷擾民,投資也就少得少得少。建成之后,既暴露了帝國主義侵華的罪行,又告戒了國家貧窮落后的可悲下場。既可以作為國人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又可以成為揭露帝國主義者們的老祖宗的罪惡歷史,讓中國人不忘恥,讓帝國主義的后人懂得羞,讓世人激起憤,還讓“假洋鬼子”們和北京官員們得了利。這可是一舉多得的事啊。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