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男,原名林正義(到大陸后改名),原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八、九、十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副主席,于2005年獲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現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兼負責發展經濟學的高級副行長。
臺灣大學農業工程系肄業;
1971-1975年,臺灣國軍陸軍官校第44期畢業;
1978年取得臺灣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
1982;美國芝加哥大學經濟系博士,
1987-1990年任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發展研究所副所長;
1990-1993年,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副部長;
1993年升任北京大學教授;
1994年2008年,任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2008年出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師兼主管發展經濟學的資深副行長;
2005年獲選第三世界科學院(現名發展中世界科學院)院士。
2008年2月4日,世界銀行行長羅伯特·佐利克(Robert Zoellick)正式任命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林毅夫為世行首席經濟學家兼負責發展經濟學的高級副行長。世行的首席經濟學家在擬定研究計劃及發展方向上扮演相當重要的決策角色,林毅夫出任世銀首席經濟學家將更進一步轉變世銀與中國的關系。林毅夫是首位在世界銀行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獲得如此高職位的中國人。目前為止在國外經濟學期刊中發表論文最多的中國大陸經濟學家。
《充分信息與國有企業改革》,中文簡體字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中文繁體字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7;英文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8;日文版,東京日本評論社,1998;俄國:科學院遠東研究所印2000年。
1952年10月15日,林毅夫生于我國臺灣省宜蘭縣, 1975年,林毅夫以第二名的成績畢業于陸軍官校正期生四十四期步兵科,隨即留校擔任學生連排長,第二年考上國防公費臺灣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1978年獲政大企管碩士,隨即返回軍中,派赴金門馬山播音站前哨擔任陸軍上尉連長,負責接待外賓參觀第一線連的任務。
林毅夫高才生
1979年5月16日傍晚時分,林毅夫“假傳演習命令”,下達宵禁令,由連傳令兵通知沿海崗哨,不準駐防馬山播音站的官兵在夜晚點名后走出營房;若發現有人下海游泳,嚴禁開槍射殺,以讓游泳者順利泅水“叛逃”對岸;即使聽到槍聲,也不準一探究竟。其實,那個“游泳者”不是別人,正是下達宵禁令的林毅夫。
投奔大陸不久,林毅夫便進入北京大學經濟系學習政治經濟專業。對于林毅夫的“棄暗投明”,當初許多人并不了解。林毅夫最初想上的是中國人民大學,可是,校方以其“來歷不明”將之拒之門外。在北大,林毅夫以其既諳熟西方經濟學理論、英語口語又非常流暢的優勢,很快即在同學中脫穎而出。
1980年,剛剛對外開放的大陸迎來了一位尊貴的客人——197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芝加哥大學榮譽教授西奧多·舒爾茨。舒爾茨自然不會放棄到中國的最高學府北京大學宣講他的經濟學理論的機會。當時,北大為找一個翻譯頗費了一番心思,林毅夫榮幸地成為給舒爾茨做翻譯的惟一人選。這個意外的機會,為他打開了通往世界經濟學最高殿堂的大門。
舒爾茨對林毅夫的翻譯非常贊賞。一天,舒爾茨問林毅夫:“你想到美 國讀 博士嗎?”林毅夫不假思索地說:“想呀。”
1982年,林毅夫從北京大學畢業,懷揣經濟學系政治經濟學專業碩士學位證書,他遠渡重洋,來到了現代經濟學的大本營芝加哥大學,師從舒爾茨,學習農業經濟。
在芝加哥大學求學期間,林毅夫申請了全額獎學金。身在臺灣的家人十分掛念林毅夫,當林毅夫所需的學費和生活費不足時,臺灣的家人曾給他匯款資助。不僅如此,即使在林毅夫已功成名就的今天,其哥哥林旺松還出資在北京大學設立中國經濟研究獎,使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得以于2000年開始每年舉辦全國“經濟學優秀大學生夏令營”活動,以促進中國高校經濟學優秀大學生之間的思想交流,加強青年學生與經濟學家的聯系,并從中選拔學生繼續深造。
1987年,林毅夫回到了中國,成為我國改革開放后的第一個從海外歸國的經濟學博士。
林毅夫先是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研究所工作,任副所長,3年后調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副部長。
1990年,林毅夫關于1959—1961年中國大饑荒的論文《集體化與中國1959—1961年的農業危機》在國際頂級經濟學雜志之一的《政治經濟學期刊》上發表,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和爭議。1992年,他在《美國經濟評論》上發表《中國的農村改革及農業增長》一文,成為一段時間發表于國際經濟學界刊物上被同行引用次數最多的論文之一,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為其頒發了經典引文獎。這兩篇文章一舉奠定了林毅夫在國際發展經濟學和農業經濟學界的地位,一些歐美的中國問題研究機構視林毅夫為中國農業經濟與社會問題的權威,屢次邀請他出國訪問研究。
1993年,林毅夫獲得美國國際糧食和農業政策研究中心1993年政策論文獎(每年一位),并以《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獲得中國經濟學最高獎——孫冶方經濟學獎。他在2000年出版的著作《再論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的第四章《價格雙軌制與供給反應:理論與來自中國農業的經驗證據》,再次榮獲孫冶方經濟學獎(第九屆),其他的獲獎更是不計其數。
1994年,林毅夫回到母校北京大學,聯合多位海外留學歸來的經濟界人士,共同成立了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并出任主任一職。如今,該中心已經成為中國經濟學研究的大本營。2001年10月,在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推動下,首屆中國經濟學家年會在北大召開,成為中國經濟學史上一個重要里程碑。
林毅夫曾是第七、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是朱镕基總理和溫家寶總理倚重的經濟決策智囊,也是“十五”計劃起草人之一,對中國的經濟決策,尤其對農村經濟和國企改革等領域的政策,極具影響力。
鑒于林毅夫對中國經濟現象的獨到研究和見解,以及他在世界經濟學界的地位,一些著名學者預言,他將是我國最有可能問鼎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經濟學家。
1994年,回到母校北京大學,林毅夫聯合多位海外留學歸來的經濟學人,共同成立了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CCER),并出任主任一職。CCER自成立之日起,就秉承北大優良學術傳統,以推動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為己任,以建立一所世界一流的經濟學和管理學研究與教學機構為目標,不懈致力于科研發展、教學革新、人才培養、國際國內學術交流與合作。林毅夫為此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汗水。
“從1994年成立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以后,國內主要政策的制定與討論我們都參與了,包括電信改革、加入WTO、金融改革、農村發展、社保體系、農民工、糧食問題,等等。由于研究中心提出的許多政策建議獨樹一幟,一直都是比較受重視的聲音,許多思想和觀點都成為改革的主要內涵。”
以此為平臺,林毅夫與世界上許多經濟學大師,特別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建立并保持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僅在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十周年慶祝期間,他就以“站在巨人的肩上”為題,邀請了羅伯特·蒙代爾、約瑟夫·斯蒂格利茲等10位諾獎得主前來北大演講,讓北京學子早早地接觸到世界最前沿的經濟學理論和發展趨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2005年6月,由林毅夫掌門的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榮登財經媒體和中國留美經濟學會推出的“中國內地經濟學教育研究能力排名”榜首。這是自《財富》雜志和《福布斯》雜志評選由該中心主辦的北大國際MBA為中國最具價值的商學院之后,該中心主辦的項目再次得到學術界和社會的肯定。
如今,該中心已經成為中國經濟學研究的大本營,林毅夫更是桃李滿天下,學生遍布北京大學、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芝加哥大學等全球各地。
不僅如此,林毅夫還和他的同仁一道,成立了國內研究金融改革的重要機構——長城金融研究所,為中國的金融體制改革和大力發展民營銀行而奔走呼號,并取得了巨大效應。
當年到大陸之后,即寫信與在東京的表兄李建興聯系,林毅夫于1980年(到大陸的翌年)在給表兄第二封長信之中,詳細道出他為何要到大陸的心情,到大陸后的觀感。
《給表兄李建興的信——臺灣人也要做中國的主人》——林毅夫
建興兄:
臨別之際,未及問你將來在東京的地址,因此上封信僅以姑且試之的心情投寄,真沒想到竟能接到你的回音。轉眼離家已近一載,雖說男兒志在四方,不能眷念兒女私情,而忘卻肩上的責任;但是思鄉之情卻是隨著日月的增長而加深。捧讀來信之際,真讓我深深地體會到了「家書抵萬金」之心情。
回國以后,原想盡速給家里捎個消息,但顧及親友的安全,故不敢莽撞從事。我的回國對臺灣當局來說,當然是一件很難堪的事情,而我在臺的知名度,更給了大陸一個很好的宣傳機會。但為了在臺親友的安全,經我的要求,組織終于同意,只要臺灣當局不對我的家屬和親友采取迫害行動,這邊也就不以我的回國做文章。
在大陸這段時間,經組織的安排,我參觀了許多地方,雖然總的來說,大陸在經濟建設方面還相當落后,人民的生活水準也還很低,但基本上每個人是可以吃得飽、穿得暖的,這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上,不能不說是一項突出的成就。在社會主義建設上,中國應該有更高的成就,但是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混亂,使整個中國的經濟瀕臨崩潰的邊緣。現在中國從上到下正在實事求是地檢討建國三十年來的經驗,從中吸取教訓,以便為現代化的中國之建設而努力。自從四人幫倒臺以后,整個大陸正在以一個飛躍的速度向前進步,人民充滿朝氣和信心。我深深地相信,中華民族是有希望、有前途的。而作為一個中國人,是值得驕傲,是可以抬頭挺胸昂立于世界之上的。
基于對歷史的癖好,我特地去參觀了許多名勝古跡,但是長城的雄壯,故宮的華麗,并沒有在我心里留下多少深刻的印象。最令我感到震撼的是,戰國時代,秦李冰父子在成都所筑的都江堰。由于都江堰,使四川成為天府之國,而始建迄今已近三千年,但是它還在惠及眾生。當我站在江邊,聽那滔滔的水聲,真讓我有大丈夫若不像李冰父子為后世子孫千萬年之幸福,貢獻一己之力量,實有愧此生之嘆!
臺灣的未來,現在正處于十字路口,長期維持那種妾身未明的身份,對臺灣一千七百萬同胞來說,并非終久之計。因此何去何從,我輩應當發揮應盡的影響力。正如你來信所說,臺灣不該獨立,更不應該再次淪為次殖民地。那么臺灣到底應該往何處去,這個問題長久以來,一直是我心中思索的主題。基于對文化、歷史、政治、經濟和軍事的認識,我覺得回歸祖國是歷史的必然,也是最佳的選擇方案。做為一個臺灣人,我深愛這塊生我、養我的地方,我愿為它的繁榮、幸福奉獻一生的精力;但是做為一個中國人,我覺得臺灣除了是臺灣人的臺灣之外,臺灣還應該能對中國的歷史發揮更大的貢獻。長期的分裂,對大陸不利,對臺灣不利,對整個中國的歷史更不利。因此如何在不損害臺灣人民利益的前提下,促使中國早日再度統一,是我輩有志青年無以旁貸的責任。現在大陸對臺灣這三十年來在經濟、社會、文化建設上的成就,是充分肯定的;而大陸在提出和平統一臺灣政策的同時,也再三保證,尊重臺灣現行的狀況和現行制度,不使臺灣人民蒙受損失,不改變臺灣人民的生活方式。而從我所接觸中,感覺到大陸當局是充滿誠意的。
當然如何才能不降低臺灣人民的生活水準,不改變臺灣人民的生活方式,是一件非常復雜的問題,而我覺得將來臺灣統一以后,最主要的工作還是經濟方面;因此目前我準備再以三年的時間,對經濟理論問題再好好下一番功夫。在臺灣我雖也曾是被吹捧的對象,可是國民黨對我只是利用,而不是真正的培養;現在這邊則是真正重視我,培養我。目前我的生活除了偶感單調寂寞外,一切都令人非常滿意。
上次在佳佳餐廳,我原有意將云英、小龍、小麟托你照顧,而如今你也已經離開臺灣。云英一個女子要撫養二個孩子,其艱辛可想而知。小龍已經三歲,正是最需要父親的時候,但卻只能和他母親相依為命。小麟出生,連跟父親見面的機會都沒有。我母多病,我未能盡人子應有之孝道,對于他們我實在有說不盡的抱歉,但望團圓之日早日來臨。對云英請代我多鼓勵他。也請你轉告大哥大嫂,要他們對家庭多負點責任,將來我會十倍、百倍奉還。云英的生日是二月十六日,我母親是農歷五月份生的,我父親是農歷八月七日生,小麟應是陽歷八月五日左右生的吧?小龍則是十二月十二日生日,這些日子若方便,請代我向他們送些禮物,我和云英之間有個小名叫“方方”,在禮物上寫上這個名字,她就會了解的。
目前我唯一能聯系的親人就是你,但是你也應該特別小心,不要給國民黨當局抓到任何把柄,免得惹來一身麻煩。消息最好采用口傳,以免留下痕跡。現在你大概忙著準備四月份的考試吧!等考完試再進一步聯系。請代我向建成兄嫂問好。最后,我們臺灣人應有一個志氣,不但要做臺灣的主人,而且要做中國的主人,讓我們為中國的統一、富強而努力吧!
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即將開幕,人大代表正陸續報到,但身在國外的全國人大代表、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兼高級副行長林毅夫,由于工作原因將缺席今年“兩會”。這已是林毅夫連續第四年缺席“兩會”。
“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是什么?”、“如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為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諸多媒體都期待在全國“兩會”上能分享林毅夫的觀點和看法。記者從林毅夫所在的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北京代表團處獲悉,“由于工作原因,不能回國”,林毅夫已向全國人大秘書處書面請假。
楊基山/宜蘭專訪
林毅夫的大哥林旺松說,「林毅夫早年的行為雖然有錯,卻是當時大環境造成的,也是一項為實踐理想不得不的決定」。他強調,政府面對的是兩千三百萬人,有其堅持立場,是可以體會的,但對一些政治人物的作法,他表示失望。
林旺松表示,林毅夫去大陸非要求官發財,在當時國民政府的教育下,是想改善同為中華民族的同胞生活。 談到六十八年五月十八日林毅夫在金門「叛逃」經過,最清楚這段歷史的林旺松表示,案發前一週,胞弟曾回鄉探望家人,同時提及大陸人民生活困苦,當時家人並不以為意,事後才知道這是他要前往對岸的最大原因,其「失蹤」後家人確實不清楚,還一度為他立牌位。
外界對林毅夫有抱籃球泅水,以及攜帶大批機密投共的說法,林旺松也提出駁斥,他強調,弟弟親口告訴他只有四項資料,分別是連旗、潮汐表、政大企管研究所畢業證書及軍官證,因考慮到地雷等危險物,先是游到一個無人島,待到第二天黎明才上岸。
林旺松同時表示,抵達對岸後,大陸當局原本要利用廣播大肆宣傳,遭到林毅夫的拒絕,就是希望對臺灣的傷害減至最低,他也同時提出多項要求,即準予改名以利重新開始,期待不致連累同袍或家人,更不要做官,只要求讀書,繼續深造。
林旺松表示,弟弟要讀書或享受榮華富貴,留在臺灣就行,何必甘冒生命危險,他的理想是想改善大陸農村經濟,留美學成更堅持回去大陸,這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林旺松強調,林毅夫在擔任政協委員時,開會都在談如何改善農村經濟,雖然目前大陸經濟起飛,並不是他一個人的功勞,至少有一點貢獻,更說明林毅夫是一個為了追求理想可以犧牲一切的人,事實也證明他的選擇是正確的,這段期間有許多臺灣人去找過他,最後也都成為好朋友。
林旺松尊重政府的立場,他表示,畢竟政府必須面對兩千三百萬人,而林家僅以林毅夫一個人為考量,會將政府的作法向弟弟說明,至於如何選擇,林毅夫自己決定。
王銘義/臺北-東京報導
旅居日本東京廿餘年的林毅夫表兄李建興,昨日在徵得林毅夫同意後,公布林毅夫當年叛逃前往大陸後寄出的第一封「家書」,林毅夫在信中寫道:「接到此信大概會讓你大吃一驚,但只要回想一下我思想成長的過程,也不致於太驚奇吧!我已經順利回到祖國,目前準備再到大學攻讀幾年研究所。」
目前在東京行醫的李建興,早年畢業於臺北醫學院,與民進黨立委洪奇昌係醫學院的大學同學。他說,他昨天在與林毅夫通過電話後,決定公布當年他收到的函件,主要是希望外界理解林毅夫前往中國大陸的動機,以便冷靜看待此事。他說,林毅夫是具有「大中華思想」的臺灣人,林會前往大陸的動機應是可以理解的。林毅夫係在一九七九年五月十六日從金門馬山叛逃前往廈門之後,在當年的八月三十日從福州首次寄信給剛到日本發展的表兄李建興,林毅夫在信上署名「弟正誼」,並預留大陸地址,「中國福州市東大路紅彩巷十九號之一林毅夫」。李建興說,林毅夫的首封家書當年係在經過輾轉寄送後才送達日本東京。
林毅夫在家書中並未談及太多大陸情況,但頻頻詢問宜蘭老家的情形。「雲英八月初生產,是男是女?我父母是否都平安?你有他們的消息嗎?若有,懇請來信相告。同時若逢親人返臺,也請幫我捎個口信回家。回想四個月前我倆還在礁溪飯店,飲酒高歌,促膝長談,而今已天各一方,不知何日方能再相逢!」
隔年三月廿日,林毅夫在叛逃近一年後在給李建興的信上說,「我的回國,對臺灣當局來說,當然是一件很難堪的事情,而我在臺灣的知名度,更給了大陸一個很好的宣傳機會,但為了在臺親友的安全,經我的要求,組織終於同意,只要臺灣當局不對我的家屬和親友採取迫害行動,這邊也就不以我的回國做文章。」
在談到臺灣的未來前途時,林毅夫在信函中寫道:「臺灣正處於十字路口,長期維持那種妾身未明的身分,對臺灣一千七百萬同胞來說,並非終久之計。因此,何去何從,我輩應當發揮應盡的影響力。正如你來信所說,臺灣不該獨立,更不應該再次淪為次殖民地,那麼臺灣到底應該往何處去?這個問題長久以來,一直是我心中思索的主題。」
「基於對文化、歷史、政治、經濟和軍事的認識,我覺得回歸祖國是歷史的必然,也是最佳的選擇方案。做為一個臺灣人,我深愛這塊生我、養我的地方,我願意為它的繁榮幸福奉獻一生的精力,但是做為一個中國人,我覺得臺灣除了是臺灣人的臺灣之外,臺灣還應該能對中國的歷史發揮更大的貢獻。」
「長期的分裂,對大陸不利,對臺灣不利,對整個中國的歷史更不利。因此,如何在不損害臺灣人民利益的前提下,促使中國早日再度統一,是我輩有志青年無以旁貸的責任。..在臺灣我也曾是被吹捧的對象,可是國民黨對我只是利用,而不是真正的培養。現在這邊則是真正重視我,培養我,目前我的生活除了偶感單調寂寞外,一切都令人非常滿意。」
林毅夫並在信上談到他前往大陸各地參觀的種種閱歷。林毅夫寫道,「我深深地相信,中華民族是有希望的,有前途的,而做為一個中國人,是值得驕傲的,是可以抬頭挺胸昂立於世界之上的。」他並說,在各地參觀名勝古蹟時,最令他感到震撼的是戰國時代秦李冰父子在成都築「都江堰」的場景。
林毅夫並寫道,「由於都江堰,使四川成為天府之國,而始建迄今,已近三千年,但是它還在惠及眾生,當我站在江邊,聽那滔滔的水聲,真讓我有大丈夫若不像李冰父子,為後世子孫千萬年之幸福,貢獻一己之力量,實有愧此生之嘆!」
林毅夫當時將宜蘭老家父母妻兒的生日資料給李建興,希望他代為贈送禮物,林並說他與陳雲英之間有個小名叫「方方」,禮物上寫這個名字她就會了解。林毅夫最後還不忘提醒李建興,「目前我唯一能聯繫的親人就是你,但是你也應該特別小心,不要給國民黨當局抓到任何把柄,免得惹來一身麻煩,消息最好採用口傳,以免留下痕跡。」
據臺灣《旺報》報道,臺灣兩岸事務部門“陸委會”負責人賴幸媛昨天(7日)表示,對于世界銀行副行長林毅夫希望適當時候能返回臺灣的問題,她不會反對,但目前此案定位為軍事案件,要尊重防務部門意見。
賴幸媛昨天在臺灣“立法院”備詢時指出,兩岸政策是循序漸進而且很穩健,兩岸和平協議目前沒有時間表。
另外,林毅夫妻子陳云英表達,希望在林毅夫退休后能回臺灣,賴幸媛說,“陸委會”對在大陸長居人士返鄉探親不反對,但林毅夫是服役期間出走,追訴期還沒結束,防務部門有特別考慮并相當堅持,“陸委會”要尊重防務部門。
中新社北京3月5日電 題:陳云英:“最想和家人一起循福建回臺灣
中新社記者 張羽
“最想和家人一起循福建回臺灣。”
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5日開幕,全國人大代表陳云英在此間接受中新社專訪時表示,等丈夫卸任后,最想做的事就是一家人回臺灣看看。
陳云英現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被譽為“中國特殊教育第一人”。她的丈夫是全國人大代表、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林毅夫因工作原因,再次告假,這是他當選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以來連續四年缺席人代會。
“5月份,我將隨毅夫到幾個國家去訪問。5月中旬,世界銀行會辦一個歡送party(聚會),毅夫將慢慢與世行告別。”陳云英告訴中新社記者,林毅夫的任期將于今年6月1日正式結束,“卸任后,他(林毅夫)將回到北京大學繼續任教”,而自己也會回到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