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說法叫:“以更大決心和勇氣推進改革”。我認為這個說法不正確。為什么?決心和勇氣本身就是連在一起的。反過來說沒有勇氣也下不了決心。所以說以“更大的決心和勇氣進行改革”實際上就是從一個點上畫出一條線,體現不出改革的方向性。如果心歪了,那么改革的方向就可能跑偏。因為我們所說的改革不是任何人的私事,而是涉及眾人利益.國家利益的大事,所以改革必須是從公心出發的,有公心才有公道。“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看自己,站在家庭的立場看家庭,站在國家的立場上看國家。這也符合現代系統論的觀點。只不過中國的整體論思想比西方造了兩千年。所說的公心就必然是站在天下人人的立場上看問題。改革是一個利益的調整與分配。怎樣調整的合理,分的公平?就是改革者不能先站在自身利益上,打好自己的小算盤。從自私自利出發,先打好自己小算盤的改革必然是損人利己的改革,如人為改出一個不平等的退休雙軌制。
攜貪私之心不可以為政事。人類初期是大小的族群和部落生活。“天下有公利而莫或興之,天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這就是政治出現的必然原因。“有人者出,不以一己利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為害,而使天下釋其害。”這就是政治的必然要求。
中國人的思想認為天人合一,既是人與自然關系的辨證認識論。自然界沒有私念,天地沒有意識。所以人之天性既不是無私,也不是自私,人之天性叫自我。自我意識,自我的感知。可以把人的自我感知叫私,而人要自私就錯了。很顯然一個人成不了世界,人生活就要處理好兩個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與人的關系。如果講無私的話就是忘我了,但人不容易達到無私而亡我的境界。怎樣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系?所以中國古代先賢提出仁與義的思想。也就是立人之道曰仁義。仁與義是處理自己與他人利益關系的指導原則。
從字面上看仁即二人,指與他人相處的時候的態度“仁”。仁不是自私,也不是無私。“仁”是處理自己與他人關系的一種態度,不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而是個人利益的合理部分.與人相處抱有"仁"的態度.不能自私自利。
義是什么?人生必架于物,而人在尋物之利時要利取中道是為義。不仁不義就是自私自利了。義是什么?義是利取中道。在這間大屋子中合理的分配每個人使用的空間。原始人類共同圍獵,共同享用圍獵成果,自然資源在一個部族中是公有的。人類的社會化生產也要求社會化生產的財富公有,合理的分配社會化生產的財富用于每個人的生活。
(觀點還行,就是行文質量一般)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